牛奶牛

☆天佑台灣☆

|
分享:
▲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中醫學將氣一元論理論應用到醫學方面,認為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人體也是由氣構成 的,人體是一個不斷發生著形氣轉化的升降出入氣化作用的運動著的有機體,並以此闡述了 人體內部氣化運動的規律,精闢地論述了生命運動的基本規律,回答了生命科學的基本問 題。如果說,中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氣一元論之上的,並不為過。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人之生死由乎氣,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這種生 命的物質——氣,經常處於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複製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氣的這種運動變化 及其伴隨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稱之為「氣化」。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 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就是對氣化過程的 概括。氣化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過程,包括了氣、精、血、津、液等物質的生成、轉 化、利用和排泄過程。「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髒象論》),是說人體必 須不斷地從周圍環境攝取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否則,生命就無法維持。故曰:「平人不 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靈樞·平人絕谷》)。人體的臟腑經絡,週身組 織,都在不同的角度、範圍和深度上參與了這類氣化運動,並從中獲取了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和能量,而排出無用或有害的代謝產物。人體的氣化運動是永恆的,存在於生命過程的始 終,沒有氣化就沒有生命。由此可見,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徵,其本質就是機體內部陰 陽消長轉化的矛盾運動。 升降出入是人體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人體內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 而氣化運動的 升降出入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來實現的,故又有臟腑氣機升降之說。人體通過臟腑氣機的 升降出入運動,把攝人體內的空氣和水谷轉化為氣、血、津、液、精等,完成「味歸形,形 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的物質和能量的代謝過程。這 種氣(元氣)、精(水谷精微)、味(營養物質)、形(形體結構)相互作用的關係,說明了 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是建築在物質(氣)運動轉換的基礎之上的。臟腑氣化功能升降正常, 出入有序,方能維持「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 濁陰歸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動,使機體與外界環境不斷地新陳代謝,保證了生命活動的物質 基礎——氣的不斷自我更新。 氣在於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故氣的生理,貴在乎「和」。「氣和而生,津液 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髒象論》)。元氣充盛,則能宣發週身,推動氣血之運行,主 宰人體臟腑各種功能活動,使精氣血津液生化不息。臟腑經絡之氣機旺盛,從而維持機體內 部各器官、系統間活動的相對平衡以及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動態平衡。由此可見,人體的生理 功能根源於氣,故曰:「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類經·攝生類》)。 (二)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五臟六腑皆賴氣為之用。氣貴於和,又喜宣通。故曰:「氣血以流,腠理以密」(《素問· 生氣通天論》),「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靈樞·脈度》),「氣血沖 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金匱鉤玄·卷一·六郁》)。凡疾病之表裡虛實,順逆 緩急,無不因氣所致,所謂「百病生於氣也」({素問·舉痛論》)。故「凡病之為虛為實,為 寒為熱,至其病變,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止一氣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 在之處也」(《景岳全書·諸氣》)。因此,一切疾病的發生發展都與氣的生成和運行失常有關。 (三)用子指導診斷和治療 1.診斷方面:中醫診斷學中,四診無一不與氣密切相關。「有諸內者形諸外」(《丹溪心 法》),審察五臟之病形,可知真氣之虛實。因此,正氣的盛衰可以從面色、形態、聲音、神 志、脈象等方面表現出來。其中以神志和脈象尤為重要。神氣的存亡是生命活動的標誌,神 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露徵象。故曰: 「神者,正氣也」(《四診抉微》)。 「神氣者,元氣也。元氣完固,則精神昌盛無待言也。若元氣微虛,則神氣微去;元氣大虛, 則神氣全去,神去則機息矣」(《景岳全書·傳忠錄·虛實篇》)。故望氣色又可知內臟之盛衰、 氣血之虛實、邪氣之淺深。 「寸口者,脈之大會」(《難經·一難》),「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 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故氣之盛衰可從寸口脈上反 映出來。人之元氣為脈之根本,故曰: 「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難經·十四 難》)。中醫在診斷中,審查「胃氣」如何,是決定疾病順逆、生死的關鍵。有胃氣則生,無 胃氣則死。 2.治療方面: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取決於邪氣和正氣雙方的矛盾鬥爭,正氣在發 病上居主導地位。故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治療的基 則不外乎扶正和祛邪。祛邪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 》)。治療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氣,令其和平。氣得其和為正氣,失其和為邪氣。治氣貴在 於「調」,這裡的「調」,是調和之意,不僅僅是用理氣藥來調暢氣機,而是指通過各種治療 方法來調整臟腑的陰陽失調,使機體重新建立陰陽氣血升降出人的動態平衡,即「謹察陰陽 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可見氣一元論對治療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用子判斷疾病的預後 應用氣一元論,從形氣關係來判斷疾病的輕重順逆和預後,是中醫診斷學中的重要內 容。形以寓氣,氣以充形,「形氣相得,謂之可治」,「形氣相失,謂之難治」(《素問·玉機真 髒論》)。若「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肉已脫,九 候雖調,猶死」(《素問·三部九候論》)。所以,元氣是疾病順逆的根本。 中醫學根據「形神合一」的觀點,強調望神色以決死生。「血氣者,人之神」(《素問·八 正沖明論》), 「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以合於神明也」, 「治之要極,無失色脈」 (《素問·移精變氣論》)。「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 病已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脈氣主要是胃氣,是判斷預後的主要依據。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素問·方盛衰論》)。說明了脈有胃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