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069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数位命理街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
推文 x 鲜花 x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中医基础理论-气的概念


献花 x3 回到顶端 [楼 主] | Posted:2005-10-29 05:57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二)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
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缊;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
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
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
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
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
运动。 「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气有胜复作
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
运动的根源。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
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
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
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这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
之,故曰: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
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
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
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
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
存亡由乎气之聚散。气充塞于太虚之中,·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成和变化乃至消亡,无不由于气
的气化作用。所谓「气始而生化,……气终而像变」(《素问·五常政大论》)。《内经》不仅在
气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而且用阴阳学说阐明形气转化的根源。
「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阳动而散则化气,阴静而凝则成形。阴阳动静
的相互作用,是气化成形和形散为气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气至大无外,至
细无内。大者,有形之物与太虚之气之间;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内部都存在着形化为气和气
化为形的气化作用。中医学的形气转化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组成部
分,即「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张子正蒙注·卷一》)。阴阳矛盾对立形成了气的永恒的有
规律的运动变化。动静统一是气的运动性质。气化运动是动与静的统一,聚散统一则是气的
/··存在形式。散而归于太虚,是气的无形本体;聚而为庶物之生,是气的有形作用。聚暂而散
久,聚散在质和量上均统一于气,聚散统一揭示了宇宙万物气的统一性。阴阳统一揭示了气
的内在性质,动静统一描述了气的存在状况,而聚散统一则规定着气的存在形式。
  (三)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
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
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一物两体,太虚之气是
一,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
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
系。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同就有感应。「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
感。……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
(《正蒙·干称》)。相互感应和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
「或以异相应」,「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感如影
响,无复先后,有动必藏,咸感而应,故曰咸速也」(《横渠易说·下经·咸》)。阴阳二气的相
互感应产生了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动变化。这种阴阳二气相互感
应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把人与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中
医学基于气的相互感应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人体的五脏六
腑与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物质与精神活动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
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在差异中具有统一性,遵循共同的规律,是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故曰:「人与天地相参」(《灵枢·经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1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16:09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
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
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精辟地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生命科学的基本问
题。如果说,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并不为过。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
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
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
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
概括。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
化、利用和排泄过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是说人体必
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故曰:「平人不
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
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和能量,而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
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其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
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
而气化运动的
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故又有脏腑气机升降之说。人体通过脏腑气机的
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等,完成「味归形,形
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的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这
种气(元气)、精(水谷精微)、味(营养物质)、形(形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建筑在物质(气)运动转换的基础之上的。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
出入有序,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新陈代谢,保证了生命活动的物质
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
  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故气的生理,贵在乎「和」。「气和而生,津液
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元气充盛,则能宣发周身,推动气血之运行,主
宰人体脏腑各种功能活动,使精气血津液生化不息。脏腑经络之气机旺盛,从而维持机体内
部各器官、系统间活动的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由此可见,人体的生理
功能根源于气,故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摄生类》)。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气贵于和,又喜宣通。故曰:「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问·
生气通天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灵枢·脉度》),「气血冲
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金匮钩玄·卷一·六郁》)。凡疾病之表里虚实,顺逆
缓急,无不因气所致,所谓「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故「凡病之为虚为实,为
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
在之处也」(《景岳全书·诸气》)。因此,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
  (三)用子指导诊断和治疗
  1.诊断方面:中医诊断学中,四诊无一不与气密切相关。「有诸内者形诸外」(《丹溪心
法》),审察五脏之病形,可知真气之虚实。因此,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
志、脉象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以神志和脉象尤为重要。神气的存亡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神
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故曰: 「神者,正气也」(《四诊抉微》)。
「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大虚,
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故望气色又可知内脏之盛衰、
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
  「寸口者,脉之大会」(《难经·一难》),「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
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故气之盛衰可从寸口脉上反
映出来。人之元气为脉之根本,故曰: 「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难经·十四
难》)。中医在诊断中,审查「胃气」如何,是决定疾病顺逆、生死的关键。有胃气则生,无
胃气则死。
  2.治疗方面: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双方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
病上居主导地位。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治疗的基
则不外乎扶正和祛邪。祛邪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
》)。治疗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令其和平。气得其和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治气贵在
于「调」,这里的「调」,是调和之意,不仅仅是用理气药来调畅气机,而是指通过各种治疗
方法来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人的动态平衡,即「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气一元论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用子判断疾病的预后
  应用气一元论,从形气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和预后,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
容。形以寓气,气以充形,「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素问·玉机真
脏论》)。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肉已脱,九
候虽调,犹死」(《素问·三部九候论》)。所以,元气是疾病顺逆的根本。
  中医学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
正冲明论》),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以合于神明也」, 「治之要极,无失色脉」
(《素问·移精变气论》)。「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
病已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脉气主要是胃气,是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素问·方盛衰论》)。说明了脉有胃气的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2 回到顶端 [2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16:1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0954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