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n


|
分享:
▲
下面是引用72_888於2005-04-6 10:46發表的 地主的兒子在尋覓: 歷史是一面鏡子。 文學也是一面正人正巳的鏡子。文學所記載的歷史比歷史本身更顯得豐富多采,更具有借鏡的價值。當然,這裡所說的文學絕不是篡改歷史真相的戲說文學;絕不是泛濫成災的古裝武俠文學;絕不是都市快報式的情愛文學。這裡所說的文學是莊重的、嚴肅是承載了歷史、承載了人類衣冠文物進步的被廣為流傳的經典文學。過去的先賢和當代的大師們己經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這樣的經典之作。文學對社會、對歷史不應該是被動的,文學對社會、對歷史更不應該留下空白。但是,我還是遺憾地發現了一段空白。 我所說的這段空白,是指一個龐大的群體在三十年的時間裡沒有得到文學的反映。這個龐大的群體有五千萬之眾,三十年的時間跨度也不算是個短暫的時期。那么,這么一個龐大的群體,在這么長的時間跨度裡為什麼會被文學遺忘?的確,這是一個嚴肅而敏感的話題。因為那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一九四七年開始的土地改革運動使全中國有近五千萬的人口成了地主富農,成了革命的對象,成了中國人的另類。從一九四七土改開始直到一九七八年黨的三中全會召開,在這長長的三十年裡,地主富農們是怎么生活過來的?文學上至今沒有反映。這是因為什麼? 做為一個作家,良知和責任使我沈思起來,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五千萬人口足足抵得上一個西方大國的人口總和,三十年的時間跨度也不算短。這么多人,這么長的時間成為文學上的一個空白是不應該的。我帶著只有作家才會有的激情和衝動開始在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上尋訪起來。在尋訪的過程中我心中涌動起波瀾,涌動起創作的慾望。于是我拿起了筆。 不是為了批判什麼,也不是為了歌頌什麼。我只是肩負著文學的使命,去客觀地描述一段不曾被文學記載的卻又是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這是文學的責任,更是作家的責任。也許這也是老天生我到這個時代來的原因吧。 ....... 我覺得不管怎麼說 有時候也是要充實自己啦 對自己會比較好一點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