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本網頁受到網民的重視,可見大家對語文還是很重視的。生在台灣這個地方,搞不好會精通中、英、日三種語言,那還得了,別人都不要混了。而事實上,日文不懂、英文不好、中文不通的人居多。說真個的,在現今的這個世界中,擬計畫,寫報告,中文和英文太重要了。以前說的都是英文的問題,下面兩篇文章已在報上發表過,現在再給各位看。第一篇談的是贅詞的問題,第二篇是對本土化運動的反思。如果你為政治而搞本土化,我沒話說。如果你是從事教科文、法律、工商等行業,還是規規矩矩的把中文搞好一點為好。
贅詞之島
有人說台灣是「貪婪之島」 (Island of Greed), 其實我看台灣倒可以稱之為「贅詞之島」 (Island of Redundancy),我們眼睛看到的報紙,耳朵聽到的電視,無處不是贅詞。
古人言:「為文要言簡意賅(音該,詳備也),一語勝人千百。」以前國文老師對贅詞非常注意,必欲去之而後快。有人甚至作了反諷式的駢文:「夫天地者乃宇宙之乾坤,而我心者實中懷之在抱。」還有打油詩:「大概或者也許是,恐怕只能如此說,然而大家都以為,好像有點不見得。」可以說是發揮了贅詞廢話的極致,來激起大家對贅詞的反感。
台灣最常見聽到的贅詞,可以說是「現在目前」和「目前現在」,而第一個贅詞就是「公克」了。按我國採用公制,在原有的度量衡單位,如里、斤之前,加一「公」字而為公里、公斤,成為新的單位。至於我國原來沒有之單位,如米、克,則直接採用,如「百米賽跑」、「克分子等」。行之有年,並無大礙,至今對岸仍在使用。不知為何到了台灣以後,要在「克」字之前,加一「公」字而為公克。如果克必須改為公克,那米也要改公米,而百米賽跑豈不也要改百公米賽跑了。以此推之,目前最熱門的「微米」、「奈米」,豈不是也要改為「微公米」、「奈公米」了嗎? 「公克」此一贅詞現已深入教科書和法令、規章、標準之中,要改也無從改,孔子罵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相信有同樣的心情。
其次,就是對人的尊稱。以前提到蔣介石,「蔣總統」三個字就搞定。後來蔣經國也做總統,如果再叫蔣總統,就不知叫的是哪一位了?稱「蔣總統經國」本來是正確的,但贛南出身那批人總覺得有欠尊重,因為他們平時口裡掛的都是「經國先生,經國先生」的。於是也不管贅詞不贅詞,就給他一個標準稱號:「蔣總統經國先生」。這下一來可不得了,此一稱呼成了官銜的標準模式,從此以後,李總統登輝先生、郝院長伯村先生,一路照套下來,連區區在下這個芝麻官,也被稱作X處長X先生了。
筆者退休以後無事可做,每天看報、看電視,收集的贅詞可真不少,不敢自祕,特提出來與讀者共享: 對於一個不準確的數量的表達,本來在一個數字前面加上「大概」、「大約」,或在數字後面加上「左右」、「之譜」都可以,要不然就說出一個範圍,﹙例如30 – 50 元﹚。總不能前面有大概,後面還有左右。可是這卻是現在媒體的標準用法,好像這樣說才順口似的。首先引用某國立大學校長在聯合報﹙1997/2/6﹚的一段文章:「跟隨政府渡海來台的軍民,大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左右。」﹙試比較:為一百五十萬人左右,大約有一百五十萬人。﹚下面是屬於這一類的表達方式,常出現於報紙的標題:一百多萬元以上,大概差不多三億元,估計在二億多元左右,起碼要半個月以上,超過數千人以上 (「超過」與「以上」重複,講了半天人數仍為數千,如要用「至少」或「超過」這兩字,則應有確數,如「超過(或至少)五千人」,或「在五千人以上」),預計大概在三千至四千人左右。
有些看來好像沒問題,例如這一句「多年前幼時住北平西城的時候,他像往常一樣,照例乘人力車上班。」 裡面就有兩組贅詞,多年前與幼時重複,往常與照例重複。此外,這一類的贅詞還有:傷勢的情況,傳統的風俗,過去的往事,再度重申﹙試比較:重申,再度聲明﹚,親眼目睹 (試比較:親眼看到,親眼所見,目睹一切),如果一旦受到攻擊,一同共享等等。
贅詞是有麻醉性的,用慣了會上癮,不用還不行。下面列舉北美某電視台每天聽到的一些贅詞:早已謝世多年,將所有軍事設施全部炸毀,老小都咸宜,大眾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暫居排名第四,以後從此消失,林文淵是陳水扁總統的最信任的親信之一, 聲稱說,揚言表示,惟一的獨子,病故身亡,擊斃而死,暴斃而死,死亡命案,一片嘩然,16大即將召開在即,趕緊倉皇逃命,大都以韓國流行音樂居多。 在引述一項事實的時候,我們常看到「根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根據一項調查結果指出,」「根據專家認為」等等。「顯示」、「指出」、「認為」都是動詞,作為前置詞「根據」的受詞很勉強。要說中文何必管他英文文法,但請看「一項調查結果指出,」「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專家認為」;或者「根據一項調查結果,」「根據專家的意見」等的說法,不是更通順嗎?
有一些字雖然不是贅詞,但用法常不正確,在此順便說一說。「作」和「做」意思雖同,用法有異,南方人兩字讀音不同,特別敏感。如作文、作之君、作為表率、做人、做生日。現在都三通了,連古詩都敢改了。我就看到過汪精衛的詩句「從容作楚囚」,和孔雀東南飛「三日作羹湯」的「作」字在報上被改為「做」字,所以姓名中有「作」字的人要當心被改。再就是虞、慮、憂三字意思差不多,但不能互用,所以某事不穩當、不安全,只能說「堪虞」,「有xx之虞」,不能慮啊、憂啊隨便用。相反的,有些字是可通的,但某大報系把「死亡」統一稱呼為「辭世」,絕不稱「逝世」「去世」,「古董」也一定稱「骨董」,有這麼嚴重嗎?
最後來說一說公車給老弱殘障預備的「愛心座」,名字取得好,有愛又有尊嚴。但翻成英文中間有一「love」字,老外就看不懂了。筆者年邁,來美國不敢開車,每天坐公車,就注意「愛心座」老美如何表達。結果看到三種:”Reserved for seniors and disabled persons,” “Prior seating for elderly and handicapped,” “Please allow senior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o use these seats.” 老美的英文還是有高下的,第一種seniors 與第二種的handicapped 均為專有名詞,人人能懂,兩者都只用了六個字,符合「言簡意賅」的原則,一看就懂。但第一種有規定的味道,對不守法的人有嚇阻的作用,筆著給他第一名,第三種囉哩囉嗦用了十一個字,這位作者這麼不怕贅詞,說不定是到台灣留過學,才有這種學問呢。(完)
[ 此文章被cp6021在2007-01-11 10:40重新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