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816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悲心与心的真正本质

图 1.



心真正本质,简单到令人无法相信的地步
法王噶玛巴:
那么再来提到心的本质。对于心的真正本质,
我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因为它就在那儿。(众笑)
通常我们会把心的真正本质想得很高深。⋯⋯

虽然我对这方面没有做太多的修持,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谈,
我应该可以这么说,
最终我们会回归到那个一开始让我们感到无聊的状态,
然后发现原来这个就是它。
我们通常一开始会这么想,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太过于简单、
太过于平常,心的真正本质必定是很特别、
很深奥,比我们现在有的还美好。
我们现在有的并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欲望,
因为它对我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当你努力地去实修后,
我认为最终你会发现,所谓的认出心的真正本质,
意思就是回到你的那个初始的既无聊又不吸引人,
既不高深也不新奇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真正地认出——它,
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
认出心的真正本质,在某个程度上来说,
并非是获得一件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认出那个你旧有的、
一直跟着你的,并且认识到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因此,它不像是获得新的物件般地。
或许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旧款的iPhone,
然后期待着下一款型号出来;之前是iPhone3,
现在是iPhone4,我们都在满心期待着iPhone5的出现。
但是我认为,对于心的真正本质的修持,
就像是认出我们现有iPhone的功能,感恩我们已经有的,
不止如此,并且要学习如何使用我们已有的iPhone。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好好花时间去学习使用我们已有的iPhone,
并且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它,而认为我们现有的iPhone无趣、
不具吸引力,然后等着iPhone的下一款产品,
想着若是能得到新的iPhone就更好了。
对于心的真正本质,如果我们也是采取类似的态度,
心想它必定是新鲜的、高深的,必定是比现在已有的还更美好,
那么这也许是个错误。
当提到心的真正本质时,其中「本质」指的是心的实际状态、
实际情况,而我们就仅仅需要认出这个实际的情形。
有时我们很难去了解,为什么我们还是无法认出自心的真正本质呢?
是因为它太深奥、太困难了,还是它太简单、太容易了呢?
过去的禅修大师们曾经说过,我们之无法认出自心的真正本质,
不是因为它太高深了,而是它太简单了,简单到令人无法相信的地步。
心的真正本质就仅仅是我们当下本来的状态,
它是我们无所造作的自然状态。
我们太习惯于将概念强加于事物之上的造作生活,
以至于回归到我们自身的本来状态变得很困难。
比如说人类具有笑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人类在动物界独有的能力,
其他的动物可能会呜咽、会哭嚎,但却无法真正地笑。
虽然这是我们人类自然而有的能力,但是若是我们强迫自己去笑,
反而无法做到。比如说在照团体照时‧‧‧‧‧‧
把自己究竟是谁完全看得一清二楚,这才叫做认出了心的真正本质
在美国,我们特别强调自我感(identity)的重要性。
自我感对我们很重要,而且我们通常将它依附在我们所做的工作上面。
比如说,如果我们的职业是医生的话,
当有人问我们:「你是谁?」我们的回答便是:「我是医生。」
因此,我们有一种强烈地依附于职业上的自我感。
然而,这个自我感是立足于外在世界之上,
也就是对于外在世界的关注形成了这个自我感的基础。
当过于执着于外在的世界时,严峻的困难就有可能产生。
例如说,我们失去了工作,
可能我们失去了一份符合我们专业训练的工作,
而让我们想要夺取自己的生命等。
这彰显出我们必须将注意力转向内在的重要性与必需性,
并且要能够发展出以我们内在真正的面目为基础的自我感,
而不是一个建立于我们外在作为的自我感。
因此,说到心的真正本质时,它并非是一件我们从某个传承、
或是宗教所获得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必须从上师那里、
或是必须到某个圣地去寻找的东西;它 涉及的是:
无论我们本来的面目为何,我们要如何去认出我们究竟是谁。
当我们对自己究竟是谁完全看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时,
并且能够以完全圆满的方式认出它而珍视它时,
我认为这才叫做认出了心的真正本质。这个时候,
我们也才能把它做为自身的实相。
摘自 法王噶玛巴离美前夕于杭特学院演讲「悲心与心的真正本质」


时间:2011年7月29日
地点:美国纽约市 杭特学院
报导:金吉祥女

英文听打:Megan Johnston
英文编辑:Karen Lucic
英翻中:金吉祥女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5-07-11 14:20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0-30 19:26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心的真正本质就仅仅是我们当下本来的状态,
它是我们无所造作的自然状态。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0-30 19:41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以下是法王演讲的内容:
啊!明日我将再度回到印度,

因此今晚是我在纽约市的最后一夜,
我非常高兴能在这里看见各位。
这次活动所发的通告是如此地晚,所做的广告是如此地少,

看见你们这么多的人聚集在这里,感觉是真是美好。
欢迎大家,我要向大家说声:「札西德列(吉祥如意)。」

(众人鼓掌)此行是我第二次访问美国。
在第一次拜访这个国家时,我非常兴奋,

以至于我希望能够尽快地再度回来,
结果我却等了三年才盼到来访的第二次机会,
谁知道我第三次来访的机会又会是什么时候呢!

纵然什么也说不准,但是我觉得我第三次出国访问的地方,
仍将会是美国。(观众热烈鼓掌)在我首次与此次的访问中,
受到美国政府与人们的热诚欢迎,

感觉像是处于一群老朋友当中一样,
洋溢着温馨与友爱的感受;对于能有这样的缘份,
我内心非常感激。在这两次的访问当中,

我遇到许多与上一世的大宝法王——
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有着深刻因缘的朋友,
内心感觉就像是故友重逢;

因此,第十六世法王所建立起的关系与第十七世所建立起的关系,
它们之间遂有了一种延续。
对我来说,这个经验让我的内心生起了一种真正的信心,

让我认识到,爱与友谊的强大力量,可以由一生延续到下一生。
透过爱和友谊而与他人所建立起的关系,不仅只持续到此生,

还能延续到来生,甚至在来生更历久弥坚。
这是在与各位相处时,所带给我的信心。只要虚空日月在,

愿吾同样驻世间传统佛法中,在提到对众生的大悲心之修持时,
经常用到如日、月、星辰、天空、大地等象征,
来比喻我们对众生的一颗充满了爱与慈悲的心,

以及永驻世间不弃众生的誓言。
我们誓愿只要虚空继续存在,只要天空依然有日月,
愿我们也同样驻留在世间上,
带着慈悲喜舍的心来帮助众生。愿我们与众生的这个缘份继续存在。
就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常自忖月亮是爱的守护者;

月亮代表着爱所具有的持久特质,
以及那份人与人之间慈悲喜舍的缘份。因此,

即使我们的身体无法相聚在一起,但在抬头看到天空中的月亮时,
无论我们是否共处一地,无论我们多久没有见面,

透过月亮的这个媒介,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他人对自己的爱,
以及彼此之间的爱。这些都是我们在做慈悲喜舍的修持时所发的祈愿。
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带着一个完全清净的动机来发愿,

我们的祈愿就不再是一种符号性的象征,而是能真正地获得实现。
当我受邀给予今晚的演讲时,我告诉主办者题目随便他们选,

心想他们应该会给我一个简单的题目,让我轻松过关;
但是,他们竟然选择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

「悲心与心的真正本质」!我现在真应该找到这个主办者,
然后摆一副臭脸给他们看。但无论如何,

我会尽我所能地为各位讲述任何来到我心中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
空性,是任何事情都有机会发生的可能性从小,

我就总是对于美国人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某种的赞叹。
一直以来,我视美国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

这里的人对自己的未来可以有非常多的选择,
并且对于个人自身与未来想要做的任何事情,

几乎都可以得到允许,能真正地选择个人的未来。
美国人在选择个人的未来上,

有着极大的自我决定的能力、识别力与智力。
我认为这与佛法空性与缘起的义理真的很相应。
佛法中空性的见地,并非是指什么都没有的一种状态,

而是指任何事情都有机会发生的可能性。
基本上,它是一种机会,是属于现实的一部分;

它是在基本上存在的一个空间、一个间隙,在其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这即是佛法中空性与缘起其背后之基本教义。

缘起的法教存在于所有佛教大乘与小乘的传统当中。.
感激众生的恩德,关心众生的福祉.我们都不能独立于他人而生存。

对于我们会发生什么事,我们都无法有完全的自主能力,
因为每一件事情都与其他每一件事情有所关连。
因此,所有我们生命中的事物,
都是依靠着 其他事物、与其他事物互有关连。

不论我们所想的是自身的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想着要更出名、更自由、
更能主宰自己的生命也好,这一切的一切都与 其他事物有关。

由于万法互依,因而在生活中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时的每一个阶段,
我们都有一个与万法结下善缘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建立起能增长善业的正面与和谐的关系。
由于我们自身与一切众生间有着互依的关系,所以在与他人相处时,

培养一颗慈爱的心是特别地重要。
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善缘,也有恶缘。

若是我们只关注于他人对我们的伤害的话,
对我们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利益。
相反地,若是我们关注的是与他人之间的正面关系时,

它会增长我们内心中的感激与慈悲心,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为我们带来利益。因此,非常重要的是,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与他人互依的关系,
感激众生对我们的恩德,并且关心众生的福祉。

带着慈爱的动机,有意识地让我们的回应趋于正向
我们可以透过夫妻、或者是伴侣的相处,

来看到人与人之间互依的关系是如何地运作。
譬如说,伴侣当中有一个人的脾气不好,他经常会生气,

会将愤怒发泄到另一半的身上。
而这个另一半可能也会变得对伴侣的愤怒感到生气,

就这样两个人便开始对对方产生愤怒的回应,
就这样一来一往,彼此变得愈来愈愤怒,最后闹的丑陋不堪。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试着改变、转化我们的回应,

带着慈爱的动机,有意识地让我们的回应趋于正向。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这么想:对

我们发怒的伴侣其实是受到他自己烦恼的左右,
而没有完全自我控制的能力。他处于某种情境当中,

而迫使他以这种情绪化的方式来回应我们;
这里的背后其实都有许多的原因。

这是我们可以谨记在心的要点,
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跟往常不一样的回应。
好比是,若有人拿一个棍子来打我们的头,

我们并不会对棍子生气,而是对拿着棍子的人生气。
同样地,若是我们的伴侣对我们生气,我们也不应该对他生气,

因为他是受到烦恼与不识自心本质之无明的摆布,
这些才是他愤怒的根源。当这样地去思维时,

我们便能够以一种更为正面的崭新方式来做回应,
并且将这些愤怒的时刻视为是教导另一半新知识的好机会,

利用它们来将彼此的关系导往更正面的方向。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就真的有机会将彼此的关系改善。

同时,当我们看到他人真的是处于一种无力的状态,
没有自主的能力与自由时,我们会开始变得更关心他们的福祉,

而不至于耽溺于当下暂时的不快。
因此,要更关心他人的福祉其实很简单,它一点都不困难,

只要能看到这个正在发怒的人的无力感,
看到他其实是受到 其他力量的控制。若是这个人有自由的意志,

是在对自身有完全的控制能力下,
而做出伤害我们的事情的话,我们或许可以责备他;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若能看透这点,
我们便能够对他人的福祉愈来愈关心。因此,非常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要试着花大量的精力来这么看事情、
看待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在这么做时,

我们也要懂得放松自己。如果我们能够放松下来,
平静地看到这个人行为背后的原因,

它就能够帮助我们转化我们的反应。悲心的培养是有阶段次第的总之,
悲心是我们为了要解脱众生免于痛苦所生起的一念心。

它同时是随时准备好,等着要带给众生更多快乐的心,
令众生得以受用更多更深刻的快乐。

我们可以阶段性地来培养这样的心,让它能够愈来愈增盛。
首先,我们可以由思维自身的欲求开始,我们都希望免于痛苦、

获得快乐,从这么一个简单的确认出发,
我们将认知的范围一步步阶段性地扩大。

第一步便是认知到我们的父母亲友,他们也同样希望免于痛苦、
获得快乐,这即是他们最基本的欲求。

下一步,我们将所思维的范围再扩大,
认识到我们亲朋好友他们的亲友也同样希望免于痛苦、获得快乐。
最终,我们就能够意识到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相同的欲求。

由这个方式,当我们这样地去想到众生时,
你的心量就会变得非常的广大,也就能够生起强烈的心愿,

希望解除众生的痛苦,带给众生他们能够受用的快乐。
依照当下的每一个情境,培养随时准备好要助人的意愿
当我们想到佛法中教导我们要去利益一切众生时,

可能会把自己的标准设得太高。我不觉得你有可能有这么一刻,
你可以自己告诉自己说:「我已经圆满了一切众生的利益」。

所谓的「要去利益一切众生」的意思,
指的比较是要去面对、处理在你眼前正发生的苦乐情境,

以及当下所涉及到的人与事。
因此,我觉得,若是你能够以一颗开阔的心,

随时准备好来帮助众生减轻他们的痛苦;或者是以一颗欢喜心,
随时准备好来帮助众生增长他们的快乐,

这即是圆满一切众生之利益的真正意义。
基本上,我们是依照当下的每一个情境,

进一步培养随时准备好要助人的意愿,
进一步开展希望众生当下离苦得乐的心。
不论遇到的情境是苦、是乐,

我认为这是所谓的「圆满一切众生的利益」的真正意思,
而不是说我们要在同一时间内,圆满每一个众生的利益。

因此之故,悲心永不停止运行。
真正的悲心总是在运行,总是处于一种随时准备好的状态
真正的悲心总是在运行,总是处于一种随时准备好的状态。

我们通常认为的悲心是时有时无;
可能在看见一个人在极度的痛苦下,我们生起了悲心,

然后做了一些事情。当时过境迁后,
我们的悲心也就隐匿不见了。真正的悲心并不是这样。
当然了,悲心它并不是一个具有形体的东西,

但是我真觉得可以这么说:悲心是总是在运行,
总是随时准备好采取行动。

因此,不论我们眼前或是内心当下的情境是苦是乐,悲心它一直都在。
若是在任何时刻,我们都能够保有这种永远运行、

永远活跃的悲心的话,这才是真悲心。
心的真正本质,简单到令人无法相信的地步.................................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5-07-11 14:33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7-11 14:22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85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