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43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無分別心與無分別智
無分別心與無分別智
黃國達*

阿含經有無相三昧,般若經強調無相、無分別,禪宗的信心銘有:「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可見「無分別」是修行的重要課題。在修行的過程中,許多人也曾有過無分別的體驗,
但無分別的真正意義為何?實有待釐清。

有些人在靜坐、念佛、參禪中,聽到引磬、鐘聲,忽然妄念脫落,寂然清淨,心不染六塵而歷歷分明;
或者,坐在急駛在高速公路的車上,旁邊的景物飛快流逝,心念頓然靜止,一片空靈;
或是,在瀑布下悠閒地散步,傾聽水聲;或是,在海邊石上端坐,欣賞海濤聲,頓然忘我,融入一片清澈。
因為分別心暫歇,有些人以為這是開悟,或是見到空性,其實,這只是無分別的定境,
只是不以特定的境相為所緣,而安住於「無想」而已。

心識的功能就是「了別」,有分別才能認識事物,例如:有了對顏色的認知,才能知道紅藍黑白,
正確辨認。一般人所體驗到的無分別,其實只是「無想定」或是「無相三昧」
——於一切相不作意,或專注於⋯⋯「無相」。這些都是思想停止,而知覺仍在,不起念去區分。
但般若智慧的無分別,卻是「分別相不可得」,「分別相如幻化」
——所有的分別相都只是方便施設、約定成俗而已。

所以無分別的定(三昧)與無分別的般若智慧是不同的,主要的區分在於:定的所依是於相無念,
而慧的所依是一切相的「無自性」。

相與性不能混淆,例如以紅色和藍色來說,在現象上的確是有分別的,如果心不去分別它,
那只是意味不再起第二念繼續加以分析、比較、推論、歸納、喜好、厭惡、追求、
拒絕等「受」、「想」、「思(行)」的心念,並非連「識」的作用也取消了。
這是於相有分別,而不起念頭分別的定境。

而般若智慧,卻是透視紅、藍色的本質是因緣生、無自性。它是由物質、光波頻率、視神經及心理的認識作用,
共同呈現的差別相,並沒有所謂紅色或藍色的實體可得。這是在法性上的無分別智。

由於定與慧的差別,在無分別的體驗上,無分別定是局限的,抑制心念的,雖然因為受想行的功能暫停,
可以清明地覺知當下,但受想行一生起,無分別心就消失,所以它是緣生緣滅的無常生滅法。

而無分別智,雖也要止觀來促成,但在分別智成就時,它是不妨礙受想行的作用的,
所謂「念念心數起,菩提恁麼長」,「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一切法在本質上的分別性不可得,
甚至連受想行的心也是如幻如化,所以心靈是自由的,不受定心與散心所局限的。

以無分別智見到諸法空相,雖知紅藍色的差別相,亦知因緣改變時,如物質起化學變化,顏色是會改變的。
因為對法的認知是活潑潑、不僵化的,以無礙的、豐富的眼光看待當下的每一件事物,
所以一方面可以很容易地接納它,同時知道它潛在的可能性。例如,吉祥如意是令人喜悅的,
卻也可能使人沈迷、墮落;凶險失意令人喪氣,卻正可以振奮精神,激發潛能。幸或不幸並沒有絕對性。

正因為有這樣寬闊的視野,所以有包容心,能尊重不同的意見,容納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不會在意識形態、種族優越感、性別歧視上鑽牛角尖。在日常事務中,容許不同風格的作法,
這在四攝法中,才可由「同事攝」而廣度眾生。

破除事物的絕對性,正視事物的相對性,體悟因緣的多面性、可能性,由此建立各種方便善巧,
適應各種不同的性格、情境,建立不同的名相,說種種不同的教法,展現分別智的妙用,
而又不執取法相,這是空有無礙的真諦。

要怎樣進入無分別智?光是無分別定是不夠的,必須以止觀契入般若智慧,才能照見空性,
了達一切法的無分別性。

止就是奢摩他,是修定;觀就是毗婆舍那,是修慧。一般人修行,或是順著舊模式,摒除雜念,
企圖作到「一念不生」;或是了然「無常、無我、無自性、緣起、畢竟空」,卻不能真實地見到。
除此之外,或散心思惟,或一片茫然,像迷路一般,不知如何下手。

觀慧是一條全新的方向,既不是一味地不思惟分別,也不是簡單地用佛法的名相直接套上去。
恰當的分別是必要的,分別什麼?分別「自性不可得」,觀察「自性有或無」。

什麼是「自性」?就是自有、自成、孤立、不變、不依因緣的存在實體——這是虛妄不實的錯覺。
當我們帶著預存的概念、知見、記憶、思想來看事物的時候,「自性見」就隱含其中。
可是諸法是依因緣的關係條件而變動的,從來就不是自己可以決定自己,
或天生如此的,所以諸法實際上是「無自性」的。

止觀是漸修法門,可以由易而難、由近而遠地觀察。比方說:街上的霓虹燈,紅藍交替地閃現,
變幻不定,你當然知道紅藍色都是沒有實體自性的。但是招牌上的藍底紅字,卻看不出它的無自性,
必須以思考分析:當招牌老舊,油漆脫落,就褪色了!
在有色的燈光下,就不再是藍色或紅色了!所以是無自性的。

就在無分別定的當下,拋棄任何預存的概念、知見、記憶、思想,直接看那紅藍黑白,人來人往,
以及內心情感、思緒的流動,當下的一切界限、框框消失,融然一味,如真似幻。這時候,
您將發現,附著在境相上的概念分別,只是存在於自己心中的「自性見」而已。

不過,存在心中的「自性見」,似乎是牢不可破的。去了一個又換一個,沒有見到當下無自性的紅藍黑白,
人來人往,以及內心情感、思緒的流動,反而多了「無自性」、「緣起」、「畢竟空」、「真如」
的意象蒙在上面,真是麻煩!這時,警覺地觀察有沒有這一類的「所知障」介入其間,
如果發現就要揚棄、放下,直觀當下。

如果無法揚棄、放下,改用質疑、追問的方法觀察:紅真的是紅?藍真的是藍嗎?直覺常常是不確實的,
概念意象只是虛擬而不是實體,就像幾何學的虛線而不是實線。紅與藍存在於因緣的關係條件中,
唯有假名,沒有自性——這是無分別智。

止觀的重點在於:觀察本質,而不是將目光停留在紅色或藍色的現象上;見法性,而不是見法相。
見法性是無分別智;見法相是分別智、妙觀察智。互不相妨,相輔相成,是為中道的智慧。

由無分別心到無分別智是以止入觀,由定而慧的方便,要能明辨性、相,才真能「善滅諸戲論」,
「常遊畢竟空」,同時又能明見緣起如幻的萬象呢!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3-25 08:18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3-25 08:1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187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