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876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dwithme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級別: 副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超頻 & 開箱
推文 x239 鮮花 x2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測試][主機板] 風系列X79解析第三部 - msi X79A-GD45超頻效能分享
Intel定位在Extreme等級的X79晶片組,近兩個月來已經是各MB品牌必爭之地
msi既然身為知名MB品牌,在首波X79時立即推出三款來支援LGA 2011平台
前兩款入門等級X79A-GD45、X79MA-GD45主要差異在ATX與Mirco-ATX規格
X79A-GD65為ATX較高等級定位,有兩款相同名稱,主要差別在於是否有8DIMM設計



LGA 2011新平台在CPU價位與上一代LGA 1366的定位相同
兩款都為Core i7 6C12T架構,3930K千顆報價約583美金與3960X約999美金
在4C8T i7-3820未上市前,想入手最高階LGA 2011平台所需的費用還無法更有效地壓低

CPU本回使用Intel Core i7-3930K
總時脈為3.2GHz,支援Turbo Boost 2.0自動超頻技術,最高可達到3.8GHz
實體6 Cores並有Hyper-Threading技術,一共可達到12執行緒,簡稱6C12T
32nm製程,TDP 130W,L3 Cache共有12MB,為LGA 2011中第二高階之CPU。


3930K背面,外觀看起來與3960X幾乎一樣,主要差異在於3960X的L3 Cache高達15MB


MB主角為msi ATX入門X79 - X79A-GD45
雖說是入門,但在整個消費市場中價位也不低,隸屬於X79高階產品線中入門產品


印象中msi從P55開始就採用黑色為主,藍色為輔的配色,看起來較為沉穩也較沒有個人偏好問題


內附配件
產品說明書、軟體說明書、驅動程式與軟體CD、SATA線材、IO擋板與CrossFire橋接器


軍規品質與穩定度認證書,這方面的證明倒是相當特殊
msi主推軍規用料產品已經有一段時間,已進步到自家規範的軍規第三代用料


主機板左下
2 X PCI-E 3.0 X16,支援CrossFireX / nVIDIA SLI技術
1 X PCI-E 3.0 X8,雖然使用X16插槽,依金手指的狀況最高只能支援到X8
4 X PCI-E X1
網路晶片為Realtek RTL8111E
音效晶片為Realtek ALC892,最高可達8.1聲道與支援High Definition Audio技術


主機板右下方
2 X 白色SATA3,X79晶片提供
4 X 黑色SATA2,X79晶片提供
以上可以混合建立 RAID 0, RAID 1,RAID 5及RAID 10,最高效能依安裝的SATA裝置決定
除錯LED燈號、1 X 前置USB 3.0與2 X 前置USB 2.0擴充插槽


主機板上方
CPU部分採用9相數位供電,上方使用質感不錯的散熱片替MOSFET做散熱
左右兩方共有4 X DIMM DDR3,支援1066/1333/1600/1866/2133/2400,最高容量可到64GB
DDR3 2400為OC規格,支援最新的四通道技術


主機板右上方
Power開關與OC GENIE自動超頻按鈕,+/-按鈕可以直接由此處更改外頻
V-Check Points,使用者可以利用電錶直接測量系統電壓


IO
1 X PS2 鍵盤/滑鼠
1 X Clear CMOS按鈕
1 X 同軸/光纖 SPDIF 輸出
6 X USB 2.0(黑色)
2 X USB 3.0(藍色)
1 X IEEE1394
1 X RJ45 網路
6 X 音效輸出/輸入


此處使用Hi-c CAP鉭質電容與SFC超導磁電感為兩款msi主打的用料
DrMOS溫度保護技術也推出第二代


X79晶片組部份使用較大面積的散熱片,搭配特殊的裁切設計讓外觀與質感都有很好的水準


BIOS主畫面
msi在UEFI圖型介面的排版與其他品牌的差異較大,在使用上感覺也更為方便


OC設定頁面
把CPU Ratio設定為48,DRAM Frequency設定為2400
CPU Core Voltage 0.800~1.800V,在此依體質與散熱環境設定為1.390V


System Agent Voltage (SA) 0.850~1.800V,這部份會影響到DDR3的極限
以個人使用經驗會設定0.960V左右
DDR CH_A/B/C/D Voltage 1.050000~2.44500V,此處設定1.59000V


DDR3進階參數設定,2400以上建議使用2T,會讓穩定度好上許多


CPU選項頁面
如果要固定CPU時脈不會因節能技術而往下波動的話,至少要調整以下兩個選項
將C1E Support與Power Technology都關閉


PC Health Status


印象中多年前小弟有分享過msi圖型介面的P35 MB,msi算是在UEFI這方面起步得很早
操作過後的穩定度相當不錯,沒有碰到USB鍵盤偶爾會當機的狀況
以上是windwithme在CPU超頻4.8GHz與DDR3 2400的設定值
當然CPU或DDR3體質不同的話,需要再自行微調電壓或倍頻等等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3930K
MB: msi X79A-GD45
DRAM: CORSAIR DOMINATOR-GT CMT16GX3M4X2133C9
VGA: msi N560GTX-Ti Twin Frozr II
Storage: CORSAIR Performance Pro Series 128GB
POWER: Thermaltake Toughpower Grand 1200W
Cooler: CORSAIR Hydro Series H80
OS: Windows7 Ultimate 64bit


超頻測試
CPU 100 X 48 => 4800MHz 1.416V
DDR3 2400 CL10 11-11-27 2T 1.59V

Hyper PI 32M X 12 => 11m 36.416s
CPUMARK 99 => 735


x264 FHD Benchmark => 38
Fritz Chess Benchmark => 53.60/25728


CrystalMark 2004R3 => 430432


CINEBENCH R11.5
CPU => 13.94 pts
CPU(Single Core) => 1.94 pts


PCMark Vantage => 28862


如果需要長時間超頻使用,除了做好散熱之外,CPU體質也相當重要
看起來多數LGA 2011 CPU超過4.8GHz電壓就要加到更高,4.8GHz應該是個超頻分水嶺
基本上小弟會希望壓在1.45V以下,能穩定通過各種測試的超頻設定對生活中較為實用
以上是3930K超頻4.8GHz的各種效能,單執行緒的效能與LGA 1366 Core i7差不多
在多核效能方面因為是6C12T,因此也會比4C8T的Core i7會有50%以上的效能表現

DDR3測試
DDR3 2134.4 CL9 10-10-25 1T 1.53V
ADIA64 Memory Read - 22177 MB/s
Sandra Memory Bandwidth - 51682 MB/s
MaXXMEM Memory-Copy - 17600 MB/s


開啟XMP模式讓DDR3時脈落在2133,另外再自行微調DRAM參數與電壓
1T設定可以2133穩定運作,在Sandra Memory Bandwidth頻寬有達到X79特有的四通道高水準

DDR3 2400 CL10 11-11-27 2T 1.59V
ADIA64 Memory Read - 22588 MB/s
Sandra Memory Bandwidth - 54459 MB/s
MaXXMEM Memory-Copy - 18285MB/s


DDR3超頻到2400之設定重點,除了要設定2T較為穩定之外,參數也要跟著放寬一些
從2133 1T到2400 2T的差距比較起來,其實所增加的頻寬並不大
如果對於無法達到2400或電壓要加太高的話,其實運作2133 1T低電壓時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頻寬表現
目前個人只有發現Sandra Memory Bandwidth與CrystalMark在Memory擁有四通道的高頻寬
這兩個軟體得到的頻寬效能有LGA 1155平台的兩倍以上,希望日後支援四通道新技術的軟體可以更多

在此分享一個實用的應用軟體 - CLICK BIOS II
英文說明為An application for users to control the BIOS settings in O/S.
安裝後看到畫面有點驚喜,跟BIOS一樣介面的軟體,讓使用者更能熟悉地運用


同樣介面可以直接在OS下設定,不需要再重開機進入BIOS


OC選項也可以直接在此軟體中調整


耗電量測試
OS桌面下不使用任何軟體並開啟C1E省電技術 - 90W


OS桌面下不使用任何軟體並關閉C1E省電技術 - 151W


運作LinX讓CPU全速時 - 353W


3930K耗電量的表現跟3960X差異不大,也可以說互有輸贏,但差距相當地小
這部份並不會因為兩款6C12T CPU在L3快取的容量大小而產生不同的耗電量
超頻4.8GHz高時脈下,開啟C1E或關閉的待機耗電量表現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超頻後達到353W,這也是因為高時脈與加高電壓的結果,預設值的CPU全速耗電量也不超過200W

溫度表現(室溫約21度)
系統待機時 - 27~39


運作LinX讓CPU全速時 - 60~73


運作LinX結束後一分鐘時 - 28~40


溫度方面在待機時相當地不錯,全速時也只達到73度左右,以6C12T執行架構看來是在可以接受的溫度內
由於3930K畢竟屬於高階CPU,超頻到4.5GHz以上時還是建議要搭配散熱能力較強的CPU散熱器

3D測試
msi N560GTX-Ti Twin Frozr II
3DMark Vantage CPU SCORE => 91457


FINAL FANTASY XIV
1920 X 1080 => 4681


StreetFighter IV Benchmark
1920 X 1080 => 305.55 FPS


3930K OC 4.8GHz依然在3DMark Vantage中CPU SCORE得到很高的分數
其他兩款3D測試軟體看起來是以單核效能做為主要依據
先前有試過幾款3D GAME的結論,單執行緒大多會決定3D效能表現
再者2~4Cores可以讓運作時不讓CPU滿載,不掉該有的頁數,核心數再多對於多數GAME效能應不會有太大的助益

3930K在這裡可以超頻到5GHz穩定燒機,不過CPU電壓需要加到1.5V左右
小弟先用5.1GHz 1.536V與DDR3 2400做認證,這樣的超頻範圍還是可以通到8 X PI 8M
不過因為電壓太高,對於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使用並不是很適合,所以先簡單帶過


同樣在室溫約21度、CPU OC 4.8GHz超頻狀況下,最後再以測溫工具測量到MOSFET溫度
待機時最高約53.7度、燒機時最高約78.3度,以目前各家X79的溫度來說
msi X79A-GD45待機時溫度較高5~8度,但全速時溫度較低5度以上,全速下溫度表現很不錯
個人建議在超頻時要加強MOSFET散熱,後續每篇X79的分享文章也會測量這部份硬體的溫度做為參考



msi X79A-GD45
優點
1.msi入門級X79產品在外包裝與產品配件都有不錯的品質
2.內建Power開關、OC GENIE自動超頻按鈕與V-Check Points等功能
3.穩定度夠高的UEFI圖型BIOS介面,所附的工具軟體能同步顯示
4.超頻能力表現優秀,加高電壓可以達到CPU 5.1GHz / DDR3 2400
5.導入第三代軍規用料,在電容方面用料特別講究,特別強調耐用度與穩定度

缺點
1.沒有傳統PCI可以擴充
2.CPU超頻4.8GHz以上時,第一次開機有時會卡在Windows7光球旋轉畫面
3.試過兩款DDR3 1600,在不超頻狀況下的穩定度建議再加強

效能比 ★★★★★★★★★☆
用料比 ★★★★★★★★☆☆
規格比 ★★★★★★★☆☆☆
外觀比 ★★★★★★★★☆☆
性價比 ★★★★★★★☆☆☆



windwithme對於msi MB從P55到P67晶片組都各有使用過一款
到現在最新的X79A-GD45,著實感覺到msi在MB產品每一代都有明顯進步
尤其是超頻表現與BIOS穩定度也比往自家產品還要好上一些
對於追求效能的使用者來說,超頻表現msi X79也可以名列前茅,這是一個良性的市場競爭

當然X79A-GD45並非全然是優點,如果可以加上傳統PCI的擴充設計
再將DDR3 1600中低階DRAM的相容性加強,應該會使X79A-GD45整體更加完善
msi X79產品線中,對於沒有高階散熱器的消費者來說,看起來選購X79A-GD65會比較超值
因為此型號有推出Thermaltake Frio Advanced同綑包版本,比單買還要再便宜台幣幾百元
msi近期還推出X79A-GD65 8DIMM版本與最高階的Big Bang-XPower II
算是補其自家X79的產品線,以上測試提供給有需要入手msi X79的消費者做為參考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2-02-17 14:0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571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