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954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nie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1 鮮花 x10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棒球][轉貼] 〈MLB〉防守數據簡介(上)
轉貼自 http://www.tsna.com....de/9126

數據是棒球這項運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要描述一名球員打的有多好時,我們總是會說:「他打了30支全壘打」、「他的打擊率有三成」等等。而隨著時代演進,棒球數據也有所進化,數據專家們試圖用新的進階數據,更準確地衡量球員的能力與貢獻。

在攻擊方面,進階數據已經有不錯的成效,不過防守方面還有待加強,數據專家們還在找尋如何更準確的衡量扣除守備影響後,投手本身的能力與貢獻。而野手守備則是他們所面臨的更大的問題。

無論哪一種守備數據,基本的算法就是造成的出局數/守備機會。傳統防守數據以守備率為代表,守備率的公式是:

守備率 = (助殺+刺殺)/(助殺+刺殺+失誤)

從上述的公式中我們知道,失誤越多的,守備率越低。但是換個角度想,失誤的紀錄本身就有高度的主觀性,而守備範圍越大的球員,越有可能在處理別人無法接捕的球時發生失誤,守備率的計算上反而會對他們造成懲罰。試想,連球都追不上的人,怎麼會被記失誤呢?

失誤多當然不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失誤也不可能完全不出現。與其擔心失誤多,我們更希望出局數多,顯然守備率無法處理這一點,因此棒球數據大師Bill James發明了Range Factor(RF)這個數據。

RF9=(助殺+刺殺)/守備局數*9

RF9的意義是每9局的防守製造的出局數。不過RF同樣有其缺點。首先他的分母是守備局數,由製造的出局數/守備機會這樣的公式來看,RF假定守備局數等於守備機會,但是這並不符合現實。現實中,在相同的守備局數下,即使守備位置相同,守備機會也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於是又有「防守效率」(Defensive Efficiency Rating,簡稱DER)這個數據,大聯盟官網跟Baseball Prospectus網站都有DER可以查,但是兩個DER的公式稍有不同,BPro的公式中有加計失誤,要衡量防守這是比較合理的。下面是BPro 的公式:

防守效率 = 1-((安打-全壘打+因失誤上壘)/(打席-保送-觸身-三振-全壘打))

大括號裡的算式代表球打進場內後因為安打或失誤上壘的機率,用1去減就相當於將打進場中的球轉換成出局數的機率。這個公式能有效比較團隊防守好壞,但是也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點,在傳統的紀錄中,我們只能算全隊的DER,要算各個球員的DER的話,需要各個球員的守備機會,需要更詳細的原始記錄。


【心得感想】

喜歡棒球的,多了瞭一些數據計算方式。



多一點愛心,多一點溫心。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10-01-30 10:3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69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