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80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   1   2   3   4   5  下頁 >>(共 6 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明蕅益大師文選
明蕅益大師文選

寶靜法師鑑訂 學人鐘鏡選輯

【序】

  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又必有非常之事。方顯非常之人。故云諸佛出世。光耀大千。三草二木。咸沾滋潤。又云。眾生成佛。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夫世出世間。非常之人。無過於佛。非常之事。無過於了生死成佛道。諸佛如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為世出世之所尊也。二乘如獐獨躍。為眾所譏。菩薩圓發三心。獨鄰於佛。然末世鬥諍堅固之時。毅然以佛心為心。佛志為志。誠如鳳毛麟角。不可多得者也。寶公法師。住持觀宗以來。道風遠播。遐邇咸欽。四方學者。麕集請法。每值登座。雖廣大講堂。亦坐為之滿。執經環立戶外者。比比皆是。公雖說法如雲。化通中外。而度生之心。猶未稍戢也。近來擴充兩社。造就弘法人才之根本。更創辦學戒堂。予初學比丘升進之機會。所謂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又必有非常之事。方顯非常之人也。非具大悲願力。孰能於斯五濁剛強之世。大興佛事也耶。今歲季春上浣之日。學戒堂儼然成立。辱公慈命。為諸初學比丘。教授文義。余思今時之人。不難有才。而難有德。際此舞勺之年。正好以德育而薰陶之。為將來進修之基礎。不宜蹈襲時弊。專以文學誑誘。最好將古德著述選作日授課本。俾知古德風慨之卓絕。氣魄之蒼勁。涇渭之分。朗朗於五中。邪正之辨。了了於藏識。未嘗不油然生其好善惡惡之心也。公韙其言。命就明蕅益大師所著靈峰宗論選輯一冊。作學戒堂日常教授。余退而從事選輯。共得六十篇。皆切於身心性命之說。且篇幅不長。辭句明顯。藉作堅固信願之金湯固可。即認為出世之前茅。亦未嘗不可也。錄成稟懇寶公印可。然後付諸手民。噫。亦難矣。

學人鐘鏡撰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10 10:40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念佛即禪觀論1】

  或問蕅益子曰。參禪教觀。與念佛法門。同邪異邪。答曰。同異皆戲論也。即亦同亦異。非同非異。亦戲論也。以三種法門。無不離四句故。若知一切法。無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詮顯之。何者。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即是定。慮即是慧。靜即止。慮即觀。靜即寂。慮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觀也。寂照也。皆一體而異名也。或謂寂照約性。餘二約修。止觀約因。定慧約果。不過一往語耳。夫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雖昏迷倒惑。靈知終不可滅。雖流轉紛擾。本體終未嘗動。此豈非寂照真源。止觀血脈。定慧根據乎。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參禪。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止觀。思維憶持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念佛。蓋念者始覺之智。佛者本覺之理也。就此念佛法門。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單念自佛。與參禪止觀全同。若單念他佛。與參禪止觀亦異亦同。若雙念自他佛。與參禪止觀非異非同。夫念自佛者。是四念處觀。所謂觀身觀受觀心觀法。若一切法門。不為四念處所攝。即外道法。故知與禪觀同也。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門。或實相。或不能作此三種念者。則但持名號。若念相好。一往似與禪觀異。然必止息異緣。專觀彼佛。則仍與止觀同亦仍與靜慮同也。念法門者例此可知。若念實相雖托他果佛為異。然終無兩種實相。究竟是同。若持名號。一往亦與禪觀異。然無論解與不解。而所持之名。當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當體無非一心三觀。故曰。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一。是則心無異緣即是靜是止。名號歷歷即是慮是觀。亦究竟同也。夫雙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乃托他佛。助顯本性。由悟本性。故與禪觀非異。由托他佛。故與禪觀非同。是謂勝異方便。無上法門。文殊般若經。般舟三昧經。觀無量壽佛經等皆明此圓頓了義。而妙宗鈔。申之為詳。凡棲心淨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10 10:41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非時食戒十六益論2】

  客問杜多子曰。吾聞殺盜婬妄。名為性罪。飲酒昏迷。失智慧種。食眾生肉斷大慈悲。是以如來制戒。七眾同遵。固無惑焉。至於常食養身。有何過咎。而非時食戒。如此嚴邪。願聞其旨。杜多子曰。吾正欲申齋法之要。以軌行人。時哉問也。夫齋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弟子。通行大道。出生死法之要津也。愚夫逐逐口腹。甘為飲食之人。既畏此律檢。豈辨其利益。今原如來立制本意。盡善盡美。何能殫述。略而舉之。大益有十。一斷生死緣。經云。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又云。三界眾生。皆依飲食而得存活。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由此觀之。婬欲固生死正因。飲食乃生死第一增上緣也。均為五欲所攝。特資此毒身。借之修道。不能全斷。然設得食時。尚作曠野食子肉想。何容恣意於非時邪。二表中道義。台宗云。午前進食。表方便道。猶似有法可得。過中不食。表除中道外。更無所需。此之理觀。全托事境。儻粗戒尚不自持。非同俗人。夜猶飲食。放縱之不及。即同外道。日啖一麻一麥之太過。行不適中。妙理何由契會。三調身少病。脾主信數數食。最能傷脾。故玄門以戒晚食為養生善術。豈名忍飯。四道業尊崇。趙州云二時粥飯是襍用心處。二時已襍。況三四邪。儒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今恪守齋法。專精辦道。道業自隆。五堅固戒品。晚食助火助氣。增長婬心。今寂爾清淨。戒體堅牢。六堪能修定。斷其襍食亂想。身心輕利。取定不難。七出生智慧。晚餐助昏蓋。今清淨惺寂。不彰觀慧。又於四種食。如法作厭離想。即能斷三界惑。八離鬼畜業。畜生午後食。鬼夜食。不持齋法。鬼畜無異。牽入其類。持此齋法。遠離二趣生緣。九不惱檀信。謂長乞食者。設午後更復持缽。則終日但見沙門往還。必令施主生惱。今午後惟晏坐修道。能令僧俗皆安。十不擾行人。今時叢林晚餐。廚人惟事炊爨。終身碌碌。不異傭工。齋法若明。則無此煩擾。共修道業。是以諸佛出世。必立此制。乃至在家居士。猶令於月六齋日。受八關齋法。以種永出因緣。況沙彌比丘。可無慚無愧。非時受食邪。設有病苦因緣。佛自立非時漿。七日藥以濟之。斷無以晚食為藥石之理也。願高明者。深信而力行之。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10 10:43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慈悲緣苦眾生論3】

  自佛性之理不明。同體之誼斯晦。但知好善惡惡。罔知與樂拔苦。異類傍生。藐若草芥。囹圄罪苦。視作當然。誰知蠢蠢含生。知覺無別。貿貿惡黨。人類是齊。迷性靈而有意招愆。已為可憫。因夙障而無端罹網。尤屬堪哀。乃有目覩悽惶。耳聆哀叫。不惟漠不關懷。方且快稱應爾。嗚呼。悲名拔苦。捨此輩以何緣。慈名與樂。向善趣而奚益。戒本經云。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良有以也。未探斯旨。藉口懲非。自恃暫居福報。邪慢盈懷。慶他劇受苦輪。羅剎無異。豈有稍悟常住慈心。而無同體切膚之痛者邪。或曰。慈悲與拔。乃果上之功能。慚愧勸懲。實因中之妙行。故尊崇賢善。名之為慚。輕拒暴惡。名之為愧。慚愧自嚴。方能斷惡修善。慈悲利物。乃是接世度生。何得初心。藉口大聖。噫。誤矣。夫慈悲慚愧。同稱善心。因中乃可同修。果上方能同滿。若如子論。則菩薩不修。四無量心。佛果不名具足慚愧。失既非細。罪乃瀰天。詎知慈悲慚愧。恰恰相成。有慚愧者。方有慈悲。無慈悲者。即無慚愧。蓋由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佛即心是生慚愧。觀生即佛。是起慈悲。尊崇本有賢善之性。隨願與一切眾生性德之樂。輕拒迷真暴惡之習。隨願拔一切眾生性德之苦。有一分慚愧。方有一分慈悲。有十分慈悲。方為十分慚愧。汝今見此同稟血氣。同抱靈覺之流。背自真心。枉受困苦。不思拯拔反起傲心。不惟無慈悲。正屬慚愧耳。儻悟明心性。確知生佛體同。見此未來諸佛。枉墮三塗八難。便當惕目傷心。胼手胝足。如饑食渴飲。欲罷不能。何忍視作泛常。反以救援為迂務邪。只恐前生之善報有限。他世之苦果無窮。既永隔於圓悲。諸佛亦難授手。今日所以笑傲苦倫者。他日復為苦倫所笑傲也。悲夫。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10 10:43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閱藏知津自序4】

  心外無法。祖師所以示即法之心。法外無心。大士所以闡即心之法。並傳佛命。覺彼迷情。斷未有欲弘佛語。而不知深究佛心。亦未有既悟佛心。而仍不能妙達佛語者也。今之文字阿師。拍盲禪侶。竟何如哉。嗚呼。吾不忍言之矣。昔世尊示涅槃。初祖大迦葉白眾云。如來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先結集三藏。勿令佛法速滅。嗟嗟。儻三藏果不足傳佛心。初祖何以結集為急務耶。竊謂禪宗有三藏。猶奕秋之有棋子也。三藏須禪宗。猶棋子之須活眼也。均一棋子也。善奕者。著著皆活。不善奕者。著著皆死。均此三藏也。知佛心者。言言皆了義。不知佛意者。字字皆瘡疣。然為懲隨語生見。遂欲全棄佛語。又何異因噎廢飯哉。夫三藏不可棄。猶飲食之不可廢也。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閑三藏。則智眼必昧。顧歷朝所刻藏乘。或隨年次編入或約重單分類。大小混襍。先後失準。致展閱者。茫然不知緩急可否。故諸剎所供大藏不過僅存名句文身。封緘保護而已。無由令閱者。達其旨歸。辨其權實。佛祖慧命。真不啻九鼎一絲之懼。唯宋有王古居士。創作法寶標目。明有蘊空沙門。嗣作彙目義門。並稱良苦。然標目僅順宋藏次第。略指端倪。固未盡美。義門創依五時教味。粗陳梗概。亦未盡善。旭年三十。發心閱藏。次年晤壁如鎬兄於博山。諄諄以義類詮次為囑。於是每展藏時。隨閱隨錄。凡歷龍居九華。霞漳。溫陵。幽棲。石城。長水。靈峰。八地。歷年二十七禩。始獲成稿。終不敢剖判虛空。但藉此稍辨方位。俾未閱者。知先後所宜。已閱者。達權實所攝。義持者。可即約以識廣。文持者。可會廣以歸約。若權若實。不出一心。若廣若約。咸通一相。名為閱藏知津。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10 10:44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鄭千里老居士集序5】

  人不立志為聖賢佛祖。則富貴淫之。貧賤移之。威武屈之。遇得意欣然志滿。遇失意紛然怨尤。求能自反自訟自安自得者鮮矣。況隨事自覺覺他也哉。吾細讀千里老居士稿。知其非山人詞客。蓋謫仙而歸心大覺者也。生平繪普門像最多。像必有讚。布袋像亦然。讚必警發迷情。其詞切至。令人毛骨悚然。次多達磨像。像讚必敲擊向上一路。令人因指見月。繪山水必詠。詠皆清脫迴超情累。非詞句能到也。而予尤服膺者。則在自勸自警自悔自咎諸句。良以其心。念念欲入山修道。幻緣未遂。不免賚志長往。嗚呼。苟不與老居士同一出世胸懷。安知其生平之苦。苟不知其生平之苦。又安知其真思出世哉。長公完德。知父志。知父志。令予次其稿傳之。首普門讚。次布袋讚。次達摩讚。次題畫諸詩。其他鞭影圖。天鼓音圖等。繡棗別行。茲不重出。試展玩之。真謫仙歸心大覺。決非世間山人詞客也。嗚呼。佛道長遠。只在目前。雖在目前。曠大劫行。終不可盡。世有不知其難者。恐未曾實晤其易者耳。千翁已知其難。雖欲不謂之已悟其易。豈可得乎。善論者。謂千里品格丰致。不在與可南宮下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10 10:45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江甯紀賑後序6】

  心性一耳。而危微異焉。異者尤冰之與水也。溼性不可得而異也。惟異故。上智安富尊榮。下愚貧窮困苦。惟不可得異故。上智必以下愚為興慈運悲之地。下愚必藉上智為救苦免難之主。華嚴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菩薩。若無眾生。必不能成無上菩提。旨哉其言之矣。辛卯春。長干浹旬霪雨。民不聊生。蓋自作之孽也。制臺馬公。及王危諸公。憫茲無告。設賑粥場一十餘所。凡經百日。共捐萬金之外。濟饑民七十餘萬。嗟乎。非仗此不可得異之性。何由使命將絕而仍續。身濱死而復生乎。且食粥頃。縱頑冥無不知口稱佛號。心感慈恩者。只此一餐。便結未來成佛勝緣。金剛種子。決不可壞。非普門示現宰官行菩薩道。奚能轉罪為福。轉災為祥。若此神速也。雖然。民未厭罪。天未厭亂。上挽天意。下拯愚民。惟有力大人是賴。予既深慶是舉。尤望恆有是舉。尤望莫不如是舉。則庶幾風雨順時。可永無用是舉矣。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6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10 10:46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贈鄭完德念佛序7】

嘗讀十六觀經云。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噫。此真念佛三昧之祕要也。蓋言作佛。不言是佛。則謂佛非固有。何異權乘。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則謂佛非修證。何殊魔外。故大佛頂經。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夫知其本因。則十界無不即心而是。謂佛界非心是乎。隨所緣出。則十界無不由心而作。謂佛界非心作乎。予己已。晤千里鄭老居士見所繪聖像。微細精妙巧逾天工。恍悟心作心是之旨。長公完德。尤窮工極緻。完德久參念佛是誰公案。予謂苟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而更參誰字。可令人捧腹大笑。大集經偈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大勢至法王子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永明禪師云。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壽昌禪師云。念佛心。即是佛。夫何疑哉。夫何疑哉。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7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10 10:48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贈張興公序8】

  論語開章。即明時習之學。而孔門稱好學者。不過顏子一人。學之道。固難言哉。老聃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夫學與道。果可歧也。何以稱大學之道也。不遷怒。不貳過。損乎益乎。親民止至善。益乎損乎。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山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懲忿窒欲。改過之大者也。改過則復於本善。名為遷善。非別有善可遷。故明損益不二者。可知為學為道之一致矣。世之言學者。不然。習詞章。攻舉業。以取富貴也。摹字帖。精詩文以成名士也。考古今。博典籍。以鶩多聞也。究兵法。商政治。以立事功也。尚氣節。敦廉信。以鳴高潔也。談名理。闢釋老。以續儒燄也。看公案。著語錄。以附禪宗也。守丹田。調呼吸。以固形神也。嘻。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聖賢仙祖亦可襲而似也。顧孔顏之學不存焉。故曰。中庸不可能也。然中者。喜怒哀樂未發之謂。庸者。喜怒哀樂發皆中節之謂。發皆中節。則恆止恆一。不違於未發之中。不遷不貳。則戒慎恐懼。善復於止一之體。夫止一之體。聖凡平等。故為天下大本。而中節之和。必從戒慎恐懼。乃克致之。是故孔子大聖人也。猶以德之不修。學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為憂。豈故作謙辭。誠知心體本妙。學力未易窮盡耳。故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天台師云。研真窮妄。名之為學。真窮妄盡。名為無學。嗟乎。無學非可浪階。則斯學甯有已時。逝者如斯之歎。孔子之言學也深矣。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死生尚無二致。豈以老少。異其心哉。予己已見居士。知為志學之士。癸未應普德請居士日來聽法諮請尤多。然舉業未放下。學力蓋未專也。乙酉冬。予居祖堂。丙戌春。居士來晤。始專以斯學為務。今望六之年。更覺津津有味。欲罷不能。予於金陵緇素。求年彌高志彌篤。不肯自封於一得者。居士一人而已。居士之好學。惟予喜之。而予之言學。亦惟居士能深信之。予安得人人如居士者與之言學。近可忘靈峰之僻。遠可緩極樂之歸。乃如居士者。不可多得也。予是以念念思極樂。時時憶靈峰也。予與居士不隔者學脈。居士縱不能偕於靈峰泉石。必將同我極樂珍池也夫。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8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10 10:48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台宗會義自序9】

  或問蕅益子曰。吾聞講法華者。莫善於台宗智者大師。妙悟後。以不思議四無礙辯。宣玄義文句。章安尊者。記為各二十卷。不異阿難結集。迨荊谿尊者。又轉冀以釋籤。及文句記。於是教觀大明。稱為中興烈祖。依之修證。得道如林。聖人復起。不能贅一辭矣。曩見子綸貫跋。亦云黃鶴樓詩。李白閣筆。今無故復事管城何哉。蕅益子曰。噫。此予萬不得已之苦心也。方予寓溫陵述綸貫也。欲誘天下學人。無不究心三大部也。屈指十餘年矣。舌敝耳聾。曾不得兩三人。正事教觀。輒以浩繁而興望洋之歎。儻不稍事節略。則玄籤妙樂諸圓頓法。甘使其終置高閣乎。曰若是。但節錄文句及記。例如妙玄節要可耳。何更科易文。竄入己意。直名為會義邪。曰。是尤不得已也。古者疏與經各行。若經義奧。發揮不厭深詳。經文顯。分科點示而已。後人強以疏合經。遂使經文句讀割裂。今欲隨文演義而仍不傷經文血脈。科安得不稍更乎。智者大師辯才敷演章安結集。雖全合大師之義。未必皆是大師之文。故筆力古樸不事雕巧。惟久讀方知其妙。初心之士。對卷茫然。文安得不稍易乎。荊谿尊者。精金百鍊。文義俱深。然微有六朝風氣。稍拂時機。至其闡洩言外之旨。並非尋行數墨者所能知。不幾亦為竄入己意乎。夫法華經藏深固幽遠。智者大師契其源。豈盡宣其委。章安尊者記其概。豈盡錄其詳。即荊谿尊者闡其要。亦豈盡析其曲折哉。茲以凡愚。千慮一得用逗時機。安得避背古之嫌。不竭寸明。附竊取其義之科也邪。知我者其惟會義。罪我者其惟會義已。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9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10 10:49 |

<<   1   2   3   4   5  下頁 >>(共 6 頁)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004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