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2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beyond1024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 策略規劃家──魯肅
陳文德先生為諸葛亮立傳,以「策略規畫家」為名,再貼切不過了。

想做好策略規畫(Strategy planning),必須一方面了解外在環境的變化趨勢,掌握機會;一方面了解自身的條件,發揮優勢。「機會+優勢」,兩環相扣,便很可能成為競爭贏家。

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隆中對」,便是了不起的策略規畫,日後劉備整個事業的發展軌跡都不離這分經營藍圖。

能和「隆中對」比美的,整部三國,只有魯肅向孫權提出的對策(有人稱為「吳中對」)。

孫權十九歲時,繼承哥哥孫策的大業。孫策猝逝於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和袁紹官渡大戰的同時,僅得年二十六。儘管孫策生前已經已經打下創業的基礎,占領了吳郡、會稽、丹楊、廬江、豫章、廬陵等六郡,收定江東,但對年紀輕輕的孫權來說,掌權之初,依然千頭萬緒。內部人心浮動不說,外強環伺,更讓人憂心。在和與戰之間如何選擇?在合縱與連橫之間如何捏拿?和競爭對手相爭的輕重緩急,如何安排?都是惱人難題。

所以,魯肅提出的策略規畫,無異於為孫權打了一劑強心針。

孫權繼位之初,廣招人才,魯肅便在此時獲周瑜推薦,和孫權有一次秘密談話。策略規畫就在這次密談中提出來。

先是孫權對魯肅表白說:「漢室傾危,四方紛擾,我承繼父兄(孫堅、孫策)的基業,想建立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大業,請教足下如何幫我?」

聽起來孫權的志向真小,只想如齊桓公、晉文公那樣,身為天下霸主,卻衷心擁護王室?這類表白只有昧於世事的傻瓜才會相信,瞞不過魯肅,但不能直接點破,只能婉轉的替孫權說出心裡的話。

「當年漢高祖(劉邦)想尊奉義帝,卻未能如願,是因為項羽作梗(最後還殺了義帝),今天的曹操,就像當年的項羽,將軍您怎能做出像桓公、文公的大業呢?」魯肅說。

魯肅的意思很明白,孫權你想謙遜承讓也沒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如傀儡般,命運掌控在曹操手上,而曹操就在不久前,擊潰袁紹,取得北方霸主的地位,聲勢如日中天。要做就做大的,要有放眼天下的決心。

於是,魯肅提出他的經營藍圖:「漢室不能復興,曹操也很難在短期間內擺平,為您打算,唯有立足江東,觀察時勢變化。乘曹操在北方用兵,無暇南顧之際,剷除黃祖,進伐劉表,控制整個長江天險,建立帝王之業。」

儘管孫權假惺惺的回話說:「如今我經營一方,只想輔佐漢室,沒想到這麼多。」但心裡勢必暗自得意。後來孫權即依照此經營藍圖進行,

看看魯肅這個策略規畫。策略規畫強調三個步驟:

1.自我評估:評估自身的資源和條件,並分析資源和條件轉變時,所帶來的優勢和劣勢。

2.偵測環境:蒐集並解讀環境資料,找出環境的機會和威脅。

3.提出對策。

魯肅指出,孫權的最大利基在於長江天險,應充分利用,發揮最大綜效,先立於不敗之地,再圖發展。因此江夏(湖北武昌西南)的黃祖,和荊州的劉表,必須弭平;至於曹操,剛擊敗袁紹,實力更強,宜先避其鋒芒,等待可乘之機再說。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那已經是七年後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和魯肅所見略同,不和曹操正面交鋒,「以鄉村包圍城市」,先奪取附近據點,擴大勢力範圍(在蜀是荊州、益州)。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春,黃祖為孫權所破,魯肅對策裡要剷除的兩大對手──黃祖、劉表,已去掉二分之一,矛頭正準備指向劉表時,形勢生變,曹操先發制人,乘著劉表病逝,起兵南下,占領荊州。

曹操這一舉動,亂了魯肅和諸葛亮的布局。

劉備當時寄身於劉表的荊州,虎視眈眈,大有喧賓奪主之勢;而孫權也覬覦著荊州。荊州一破,劉備沒命的逃。孫權眉頭緊皺,不知如何是好。

在魯肅眼中,荊州非奪下來不可,他對孫權說:「荊州和我們相鄰,江山險固,沃野萬里,百姓富庶,若能占有荊州,就奠定了帝王的基業。」

然而荊州已失,別說從曹操手裡奪回來不太容易,更急迫的是,曹操勢必乘勝追擊,揮軍江東,攻擊孫權。

魯肅再度獻計,說:「劉表剛去世,兩個兒子不和,軍中將領不同心,而劉備是梟雄,和曹操有過節,寄居在劉表那裡,但劉表嫉妒劉備,未能重用。如果現在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合作,上下一心,我們就和他們和平共處,同結盟好;如果劉備和他們離心離德,我們就另打主意,圖謀大事。」

魯肅毛遂自薦,去荊州探口風,藉著弔唁,勸劉備安撫劉表的部眾,合力對抗曹操。

這個策略聯盟的構想,和諸葛亮不謀而合。兩位眼光遠大的策略家,都想結合次要的敵人,抵抗主要的敵人。諸葛亮和魯肅心裡明白,不能合作,只會讓強大的曹操各個擊破。唯有合作,才能免於覆滅。當前,兩國都沒有爭霸的本錢,必須等待,等待風雲變色,俟機而動,在這之前,孫劉兩邊誰也得罪不起誰。

接著的後續發展,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寡擊眾,擊敗曹操大敵。

赤壁之戰後,為了鞏固戰果,孫權必須拿下江陵(今湖北江陵),戰勝的孫權和戰敗的曹操,在江陵展開長達一年餘的攻防戰,雙方的主將是周瑜和曹仁、徐晃。當時的江陵仍掌控在曹操手裡。你來我往,互有損傷,曹操不堪久戰,下令棄守。周瑜把守江陵重鎮,可惜壯志未酬就病歿,時年三十六歲。

孫權採納周瑜的遺言,由魯肅接替周瑜的遺缺。然而魯肅上台後卻建議孫權「多操之敵」。什麼意思?讓曹操的敵人多一點,這個點就是劉備。魯肅主張把好不容易得手的戰略據點江陵讓給劉備。讓劉備分攤抵抗曹操的大任。所謂「借荊州」指的就這件事。

魯肅是不是頭殼壞去?不是,這又是另一項策略規畫,原先的對策並無這一項目。寧可肥了劉備,也不要壯大曹操,因為弱者不團結,如狼似虎般強大的曹操,隨時將直撲而來。

曹操在北方聽到江陵借給劉備時,正在寫字,不禁筆落地上。可想見心裡的震驚和不安。

可惜這種長遠布局,只有諸葛亮懂,兩位策略家有戰略的共識,而孫權半懂半不懂,呂蒙、關羽則顯然不清楚。魯肅逝世後,呂蒙接替魯肅,牽制鎮守荊州的關羽,但他堅持襲取荊州,主張和劉備撕破臉。

魯肅當年也主張打荊州,但當時荊州劉表手裡,並無和劉備策略聯盟的問題,和後來呂蒙攻打荊州,完全兩回事。

關羽也不懂。他悍然拒絕孫權結親的友好表示,並把來使羞辱一番,孫權大怒,呂蒙在一旁煽風點火,最後,呂蒙如願攻破荊州,關羽被斬,劉備忍無可忍,御駕親征,不幸戰前損失張飛這員大將,征戰復遭痛擊,次年病歿。孫、劉同盟瓦解,也給予曹魏各個擊破的好機會。

在《三國演義》裡,魯肅是個濫好人,憨厚老實,但不夠聰明,窩窩囊囊,膽怯懦弱的形象,深入民心,實在冤枉。從正史來看,魯肅的性格高傲,身材魁梧,允文允武,富於謀略,具備全盤戰略眼光。魯肅被羅貫中害慘了。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1-08 20:0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08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