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20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   1   2   3   4  下頁 >>(共 4 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念佛法要(卷一)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念佛指南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靈峰云:「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而近來持名者多,往生者少,皆由信願不切,雜修不專,或求人天福報,依舊輪迴也。茲節錄諸祖法語,不取參究觀想玄談,惟取持名法要,以便時時省覽,策勵精進,較參叩知識,更加親切。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0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唐善導大師淨業專雜二修說節要

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答: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己,畫夜莫廢,前念命終,後念即生,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按】印光大師云:「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所示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願即死心專修,畢命為期,以求必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1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宋永明延壽大師萬善同歸集節要

觀經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回向發願,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向西。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如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

問論云:行道念佛,與坐念功德如何?答:譬如逆水張帆,猶云得往,更若張帆順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億劫罪消,行念功德,豈知其量?故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聲,事業常如此,西方佛自成。若禮拜,則屈伏無明,深投覺地,命終往生,速證涅槃。

附禪淨四料簡: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按】印光大師云:「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倚福作惡,即墮地獄,欲復人身,難之難矣。沒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願即專心持名,求生西方,必不虛棄。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1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宋慈雲懺主遵式大師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節要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楞嚴經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彊援,必得免脫。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於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雖依王法,當密作願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願王云:「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

【按】此繫緣門,為益最大,下手在心常繫念,不忘於佛。願於一切善惡境界及種種作務,皆密持名不輟,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2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繫念佛事節要

淨土之為教,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信而無行,不成其信。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如是行者,是名正行。行而無願,不成其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當知現前一念,本自圓常,信行願、原是自己本來具有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性光明顯發耳。

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徑之詞,何勞掛齒,可謂證修行之神術,超方便之正途。

【按】當妄心雜亂時,能起念念佛,一一出口入耳,自然隨念寂靜。此息妄要訣,願即切實行持。而信為入門,願為前導,亦缺一不可。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2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元虎溪尊者優曇普度大師蓮宗寶鑑節要

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禪定,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寶王論云:「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當於行住坐臥,繫念不忘,縱令昏寐,覺即續之,不以餘業間斷,不以貪瞋等間隔,隨犯隨懺悔,不隔念,不異念,不隔日,不隔時,念念常不離佛,念念清淨圓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在家菩薩奉佛持戒,逐日營辦家緣,未能一心修行者,須早起焚香,參承三寶,隨意念佛,每日黃昏亦如是禮念,以為常課。如或有幹失時,次日當自對佛懺說。此法門要不妨本業,為士者不妨修讀,為農者不妨耕種,為工者不妨作務,為商者不妨買賣,晨參夕禮之外,更能二六時中,偷那工夫,持念佛號百聲千聲,志誠為功,期生淨土。

凡修淨土之人,灼然是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須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信得及,便從今日起,發大勇猛精進,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專其心,壹其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默念、專念、繫念、禮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綿綿密密,如雞抱卵,常教暖氣相接,即是淨念相繼。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進工夫。如此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遇苦樂順逆境界現前,只是念阿彌陀佛,無一念變異心、退惰心、雜想心,直至盡生,永無別念,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則歷劫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消殞,塵勞習漏,自然淨盡,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成行滿,願力相資,臨命終時,定生上品。

若念佛之人,塵垢未淨,惡念起時,須自檢點,或有慳貪心,瞋恨心,癡愛心、嫉妒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諂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心,及諸逆順境界隨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設或起時,急須高聲念佛,斂念歸正,勿令惡心相續,直下打併淨盡,永不復生。所有深信心、至誠心、發願回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捨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當守護。更要離非梵行,斷惡律儀,雞狗豬羊,慎毋畜養、畋獵漁捕,皆不應為。當隨佛學,應以去惡取善為鑑戒!

真信修行之士,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

【按】在家念佛者、早晚常課,定不可缺,如有幹失時,寧可遲睡早起,不可藉此間斷,必須通宵有幹,方可次日對佛懺說補念。平時偷閒念佛,愈多愈妙,亦不限於百聲千聲,久久純熟,三昧自易現前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3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元維則天如大師淨土或問節要

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擻精神,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當了也。

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問苦樂逆順,靜鬧閒忙,一任公事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其有世緣稍重,力量稍輕者,亦須忙裏偷閒,鬧中取靜,每日或念三萬聲、一萬聲、三千聲、一千聲,定為日課,不容一日放過。又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閒者,每日晨朝,必須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虛棄。念佛之外,或念經禮佛,或懺悔發願,種種結緣作福,隨力布施,修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須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唯決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專持名號,或加禮拜懺悔,正合善導專修無間之說。專修無間者,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餘禮;口須專稱阿彌陀佛,不稱餘號,不誦餘經;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雜餘想。若貪瞋癡來間者,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隔時,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也。

繫念之法,不拘行住坐臥,不必出聲損氣,唯務至誠,默想默念,念念相續,心無間斷,敢許現生肉眼便能見佛,或見光明,或承摩頂等事,豈在臨終時哉?此是一種徑捷法門,至簡至要,極靈極驗。

【按】大師之母、年將七十,恐出聲損氣,故函其弟行遠,勸以繫念法門。若能出聲念,仍以稱名較易,相續即生,故淨土或問,仍歸結於專持名號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6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3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明幽溪傳燈無盡大師淨土法語節要

楊次公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而不得生,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而不得生,矧多念乎?蓋愛有輕重厚薄,正報依報,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不可枚盡。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不歸於一,則不得生。或問輕愛有道乎?曰:輕愛莫要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輕愛。蓋念不一,由散心異緣使然,散心異緣,由逐境紛馳使然,娑婆有一境,則眾生有一心,眾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聚緣內搖,趣外奔逸,心境交馳,愛若塵沙。故欲輕其愛者,莫若杜其境,眾境皆空,萬緣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矣。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楞嚴所謂:「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原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虛,體物虛則情自絕,情絕則愛不生,而惟心現,念一成。故圓覺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心焉。

一念之道有三,曰信、行、願。不疑謂之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極樂,以敦信為始。必須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之書,皆須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惟心之淨土,不是他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他佛。大要有二:悟妙有周具,以為欣淨之本。悟真空圓離圓脫,以為捨穢之原。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行門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復二:一稱名,二觀想。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須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則極樂之淨因成就,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得生淨土必矣。理一心亦無他,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苟於四威儀中、修之不間,往生淨土必矣。

助行亦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歷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願有通別、廣狹、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發願文。別則各隨己意。廣謂四弘,上求下化。狹謂量力,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但須體合四弘,不得師心妄立。大率所發之願,別勝於通,通恐隨人語轉,別則自己標心,然隨通文而生決志,雖通而別,若於別文而生濫漫、別亦成通。廣勝於狹,廣則發心大,剋果勝,狹則悲願淺,獲果劣。又勝於局,局則數數間斷,則念念圓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淨土,速覲彌陀,一切淨土法門,舉不外乎是矣。

【按】所示輕愛一念之道,在於信行願三法,最為精當。惟正行只專持名,不必觀想。世出世間一切善行,隨時回向西方,皆為助行,是即萬善同歸,福慧雙修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7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4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明紫柏達觀大師紫柏老人集節要

問僧海州念佛常間斷否?曰:合眼睡時便忘了。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萬年也沒幹,自今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世上念佛人,或三二十年,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終時卻又無用,此是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底人,臨死自然不亂也。

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依我法念佛,果能於愛憎關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而現在日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爛。

【按】此法最妙,念佛心真不真,但於歡喜煩惱中勘驗。如或夢中間斷,即依此法勇猛精進,則現在自得受用,臨終自得往生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8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5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明蓮池袾宏大師雲棲法彙節要



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因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賅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賅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賅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沙微塵一切法門,攝無不盡。



持有數種:一者明持,謂出聲稱念。二者默持,謂無聲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謂微動唇舌念,咒家名金剛持是也。又或記數持,或不記數持,隨便皆可,而各分事理:憶念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憶念者、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惟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如成具光明定意經所謂:「空間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觀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於中復二: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是智外無如,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無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二即寂照難思。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惟一心。斯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為雜亂,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資,不可偏廢。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念佛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乃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不妨默持,或覺昏沉,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云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力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餘種種法門,是二心也。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況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難成,而輒改修餘行。



新學後生,纔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閒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豈能覺乎。



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心授秘密法門,只替人解粘去縛,便是秘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個字,即解粘去縛秘密法門,即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於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當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假使諸緣未盡,壽命未終,倍應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門,此金仙氏之長生也。」



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迴,終當大悟耳。願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開放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外僧代懺,與內心自懺,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經云:「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懸殊也。



學佛者無用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家,安閒無事,正好儘心儘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一勸半忙半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閒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王事,奔波家業,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賤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但念尊稱,便成皈敬,六字四字,誠無別焉。獨以法久弊生。翻成瀆慢,鳴鑼擊鼓,而如唱如歌;泄憤申冤,而似咒似詛,聞之天耳,寧不悲乎?然而戲稱怒舉,亦植良因,果報將來,不可思議,凡情未諳,明者知之。



【按】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不論事持理持,只要守志不二,念念相續,自成三昧,不必更求口傳心授。但不可執理廢事,自招落空之禍。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9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5 |

<<   1   2   3   4  下頁 >>(共 4 頁)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547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