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571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heikpan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鲜花 x1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小品] 不要看别人
一群喜欢接触宗教、灵修成长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说他在这条路上已走了将近二十年,可是一直觉得还是在原地踏步,对自己有很深的失望,结果其他几位也纷纷慨叹自己也有相同的心境。
其中一位朋友赶紧给大家打气:「宇宙有它的自然定律,比如砍一棵大树,不断地砍它,终究会被砍断,这就是自然的物理性,我们对治自己的习气也是如此,如果有自觉,持续砍它,依着『自然』的道理,终必砍除。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份,所以要有信心,不要气馁。」
接着他又说:「其实,如果只有读书开展智『慧』,是只做了一半,定慧双修,才算完整,所以还要修『定』。在生活中看看自己安定的功夫,才知是不是真正把书读通了。经典上说,『定心』非常重要,心不安定,就如烛火,受风一吹,就摇摆不定,而摇曳的烛光,是看不清周遭的,稳定的烛光才能明照一切。如果一个人,对人对事不能看清楚全貌,那如何有智慧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安定的心,多么重要。」
心念不定,易受外界干扰
这个比喻太妙了,心被外界的风一吹,就或明或暗,或静或乱,或喜或悲,心念几乎无时不受到别人的牵引,即使两人在同一个房间内,沈默的各做各的事,对方的一举一动,还是牵动着自己。所以人虽离不开人群生存,但要努力降低被人干扰或避开干扰。很多人一直努力修持,寻找破解,就是希望避免「不由自主」的受到掌控,陷入苦的循环之中,而能有自觉的选择自己的心境及行动,才不算糊糊涂涂的过日子。
有位师父说,他常提醒自己「不要去看别人」。他年轻时到处参访名师,一心用功。其间遇到一位德行很孚众望的老师,一向不收弟子,但看他求道心切,很有慧根,破例收他为徒。一天,弟子从外面回来,侃侃谈起一天见闻并对某人偏离正道、不合正法的行径,多加评论,很是感慨。老师默不作声,定定地看着他,严肃地说了一句让他至今不能忘怀的话:「到现在你还在看别人!」老师的话充满沈痛、惋惜、失望,如当头棒喝,让他非常羞愧,自己的修行,根本还没上路呢!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是修正别人的。
「去看别人」,不免看到别人的是、非、长、短,心念就起了分别,心中所想,就不吐不快,于是就有了批评、论断,人间是非烦恼就由此产生并循环。
「去看别人」,就是想去改变别人或羡慕别人,改变别人是竟一生之力而徒劳无功之事,但自己却累了一生。而羡慕别人也令自己不安,是因为有了比较、觉得自己不够好。不相信自己就愈看不清自己的优势。
「不看别人」,就能减少受别人影响的机会,降低评断或改变别人的冲动,这就是安定自己,照顾好自己。
寄情于人,不如寄情于事
作行政工作的人,人与人间互动频繁,心最容易受到干扰。所以要有自觉,提醒自己「摄心」,先不要去想「人」的问题,只用心在目前该要解决的「事」上。
「寄情于人,不如寄情于事」,专心在「事」上,不想「人」的问题,心情就完全不同。我在改稿、修稿时,如一心只专注地推敲文字、斟酌词意,那么几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心也很平静;但如果我边做边叹别人的错误,批判抱怨一升起,心就抓狂了,却于事无补。
常将心收回到自己身上,就可减低被别人牵引的力量。
有位朋友说她父亲已近八十岁了,老妈还是常数落老爸积习难改,她说,父母的相处模式,让她有所警惕,一辈子用尽力气在期待别人中度过,无形中心就失去了自由,也自废了创造快乐的能力。
我们从人生经验中,会归纳出人性常态,渐渐地清楚一个人的个性、人格、习气是很难靠别人扭转的,除非自己经验成熟,时机到了,才能真正彻悟,人要自己真想改变才能改变。而且从另一角度来看,清明的人,想要影响别人,也会视自己的份量(影响力)、利害关系、权力与需求关系、亲疏、事情轻重……等等,来权衡是否有力量、有必要去改变别人。
对人无所求,向内守住心
其实,每个人要做他自己,每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不必操心、期待别人,因为凡事自有因果,而这个「果」,反过来会教会他。
凡人慈心不足,且创伤很多,所以心不平静。没有能力安定自己,就先不看别人,不去批判别人的是非,不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接受别人做他自己,为自己负责。回到专心处理自己的心念,理性地权衡现实,单纯专注在事情的解决上。


【心得感想】

「不去看别人」是定心很好的训练,随时清楚自己的内心状况,在看与不看之间,收放自如,心中减少分别、论断,不干扰别人,也不受人干扰,守住「对别人无求、无所得」的轻松感受,不断训练,就愈能常在清净之中。古有明训:「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安定自己。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 | Posted:2007-10-08 10:02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005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