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512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tw01301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鮮花 x3744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養身] 科學進餐新概念吃出健康
【來源出處】http://www.fokas.com.tw/news2/newslist.php?id=1539

進餐是一門大學問,如何吃出健康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以下幾則新概念可助你一臂之力。

新概念之一:吃食分時間

科學家新近將食物分為日間食物與夜間食物兩大類。

  日間食物,主要含有氧氣,並且富含太陽能,最適合於上午6點到下午3點半之間食用。列在這張清單上的有牛肉、羊肉、番茄、胡蘿蔔、柑橘類、青豌豆等。


  夜間食物則富含二氧化碳,具有月光般冷的能量。這類食物有蘋果、香蕉、梨、土豆、黃瓜、乾果、乳製品、魚、蛋等,最好安排在下午3點半以後再吃。這樣安排不僅有助於減肥,對健康也有一定好處。

新概念之二:進食講順序

  一個人一天要吃不少東西,就大類而言,即有飯、菜、湯、水果等。這些食物進入胃腸道是不是也該排個順序呢?科學家的回答是肯定的。

  有句民諺:飯前喝湯,勝似藥方。就點明了湯與飯兩種食品的先後,而且符合科學。吃飯前先喝幾口湯,等於給消化道加了點“潤滑劑”,使後來的食物順利下嚥,防止幹硬食品刺激胃腸黏膜,從而有益於胃腸對食物的消化與養分的吸收,並能在某種程度上減少食道炎、胃炎等疾病的發生。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飯前不喝湯,飯後會因胃液大量分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感,這時才喝水,反而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再說水果,主要成分是果糖,無須通過胃來消化,而是直接進入小腸被人體所吸收。而米飯、麵食、肉食等含澱粉及蛋白質成分的食物,則需要在胃裏停留一段時間。如果進餐時先吃飯、菜,再吃水果,消化速度慢的澱粉、蛋白質會阻礙消化快的水果,致使所有的食物一起攪和在胃中,水果在胃腸37℃高溫下,產生發酵反應甚至腐敗,引起脹氣、便秘等症狀,給消化道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有關專家建議,人們就餐最好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即湯→蔬菜→米飯→肉類→半小時後再吃水果。如果你吃了魷魚、龍蝦、藻類等富含蛋白質與礦物質的海味,則須將食用水果的時間延後到2~3小時以後,切忌兩者同食,特別是柿子、石榴、檸檬、葡萄、楊梅酸柚等。奧妙在於這些水果中鞣酸較多,不僅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而且易與海味中的鈣、鐵等結合,生成不易消化的新物質,失去進食美味的快感還在其次,糟糕的是還可刺激胃腸而引起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成為致病的禍根。

新概念之三:勿以外觀、口味論英雄

  當你走進市場,形形色色的食品令你目不暇接,不知該如何下手。就外觀而言,有美有醜;就口味來講,有好有差。選購食品的一個竅門切勿以美醜、口味為標準,否則可能與諸多健康食品“失之交臂”。

先說外觀吧。以韭菜為例,不少人在購買時常垂青于葉子上沒蟲眼的、油綠的、長得“漂亮”的,而對那些焉不拉嘰的、葉子發黃的、個頭“矮小”的則不屑一顧。殊不知,正是這些“不屑一顧”的才是健康成長的韭菜之本來面目。而那些“漂亮”的大多是經過種植者精心“伺候”或“梳妝打扮”弄出來的,最常採用的辦法就是借助於農藥,因為農藥既殺蟲,又有肥料的效應,於是該打農藥的時候自然要打,不該打的時候照打不誤,致使韭菜在農藥的“滋養”下出落得“楚楚動人”。看上去賞心悅目,而吃下去則害你莫商量。

  再說香蕉。人們多喜歡皮色乾淨的產品,看不上那些黑斑累累、醜陋不堪的品種。其實,你又看走眼了。據日本科學家研究,香蕉的最大貢獻在於所含的具有抗癌作用的成分——TNF,而TNF在那些越是成熟、表皮上黑斑越多的香蕉中蘊藏越多。換言之,香蕉越醜越能抗癌。說到這裏,你該明白面對美醜兩種香蕉當如何取捨了。

  至於黃豆芽,長的好還是短的好呢?也挺有學問的。專家告訴我們,當黃豆在特定環境中發出豆後,既保留了黃豆的營養特點,又生出了許多新的營養素,如胡蘿蔔素增加2~3倍,維生素B2增加2~5倍,煙酸增加2.5倍,維生素B12增加9~10倍,維生素C從無到有。特別是發芽3~4天的豆芽菜,維生素C、氨基酸等養分上升到頂峰,豆芽長度約為3~4釐米,此時你當“花開堪摘直須摘”。如果你想再等等,讓它長得更長一點,養分含量反而逐漸減少。豆芽發得越長,有益成分的損失量就越多。故黃豆芽短優於長。

  口味又如何呢?美國研究人員新近發現,多數口味並不太好的果蔬中卻含有較多的抗癌物質,然而這些果蔬卻受到大多數人的冷淡。華盛頓大學亞當‧朱沃斯基博士指出,許多人不喜歡某些蔬菜的味道,其實這些不佳味道正是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為保護自身發展而形成的天然殺蟲劑與其他化學成分,食用這些化學物質可以增強人體抵禦癌症的實力。

  比如說苦味吧,太平洋上一個稱為斐濟的國家,全國60多萬人至今無一人遭受癌症之害,被譽為“無癌之國”,就得益於一種苦味食物杏幹。杏幹中含有癌細胞的天敵——維生素B17。此種維生素的主要成分是氰化物、苯甲醛、葡萄糖等,而氰化物化學性質雖不太活潑,卻能有效地消滅癌組織,且不傷害人體正常細胞。


  再舉個例子苦瓜,醫學專家已從中提取出口服胰島素,表明苦瓜有防治糖尿病的神奇作用。另外苦瓜還有一定的抗禦愛滋病的能力。既然苦味食物具有如此眾多的保健防病功效,我們為什麼要剝奪它為人類健康出力的“權利”,僅僅因口感差而摒棄它呢?

新概念之四:勤換花樣少生癌

  食物防癌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人們在安排食譜時總要費盡心思地去考慮哪些食物防癌、哪些食物致癌,往往難以取捨。其實,根本用不著如此“煞費苦心”。科學家的最新調查資料顯示,飲食單一、長期偏食、挑食才是誘發癌症的罪魁禍首。

  研究發現,長期以玉米、山芋、豆類等富含粗纖維的食物為主食,食道、胃等上消化道細胞容易被食物磨損,這就需要相當數量的蛋白質來進行修復。如果食譜中又缺乏蛋白質,即可能導致上消化道上皮細胞異常分化,細胞缺損嚴重,進而促使癌症提早發病。至於長時間以肉類等含脂肪過多的食品為主食,脂肪容易在下消化道,即大腸、胰臟等器官周圍聚集,形成厚厚的脂肪膜,從而影響細胞分解,致使上皮細胞增生,時間一長同樣誘發癌變。

  其實,癌變是一個長期的可逆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有一段時間中斷,整個癌變過程又得重新開始。有鑒於此,我們不妨來個針鋒相對,經常改變口味,變換食譜,使餐桌多變翻新,不斷地打亂癌變的病理過程,從而拒癌於體外——如此簡便的防癌方法,比起在食物的選擇上挑挑揀揀不是更容易操作嗎?

【心得感想】

進餐是一門大學問,如何吃出健康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希望大家都能吃出健康擁有好身體!


[ 此文章被tw01301在2006-08-08 23:23重新編輯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8-06 08:5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069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