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29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心靈是一切人類的基礎
第三世蔣貢康慈仁波切:

在世界的幾個主要宗教傳統中,佛教已持續做為一個活的傳承達兩千五百年以上。它在東方,由釋迦牟尼佛所創立,但這個事實並不意謂著:佛教僅僅是一個東方的風俗傳統或文化。從佛教的觀點而言,心靈是一切人類的基礎,且無一例外,每一個人都有達到最高可能的聖者-完全覺悟之心的天賦潛能。佛教所介紹的即是:去認識和體驗這種潛能的方法,而不論我們是誰。對想要去認識那真實的心靈而言,能夠被一種文化與滲入是重要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特殊的傳統、信仰的背景,並不能被同化到所謂的心靈中。由於佛教提出了什么是現象世界與我們自己存在的真實基礎,所以佛教並不限於一套為特殊團體、地域設計的信仰與傳統。

有兩種方法被我們用來描述現象世界和描述自己。一種是我們通常認知的現象世界和我們自己的方法,而另一種觀點是去了知事物的基礎與究竟上的真實狀態。我們與周遭世界的關係,在大部分的時間裏都以我們對它的知覺在作用,而不是依據它的根本本質在作用,所以無法體驗到我們根本的本性,那種完全覺悟境界之心得潛能,代之的是,我們僅僅體驗到我們所見的。

即使目標似乎已達成,卻仍若有所失

結果是我們體驗到我們生命中一股巨大的煩惱、衝突,無論我們怎樣去努力去解決,總是有不順心、不平、不安之處,總有所失。即使目標似乎已達成,卻仍若有所失。無論我們已完成多少,仍有更多要去完成。這種不滿的持續與不滿程度的增加,乃因我們對本質認知差異所造成。我們依據對世界錯誤的認知,及執取它為根本實相而行為時,我們便宛如它是由外而來般地起了亂與不安的反應,感到被外在環境威脅、被犧牲、上當,我們的迷亂系因我們誤以為這些問題是真實,因此我們必須遠離這些造成不安的原因。我們隨然嘗試許多不同的方法想要逃走,但從從未真正想過運用我們自生的可能性。假如我們開始依自己的存在而運作。將會比和外在的參考點一起運作更好。我們現前處境,其中,包括被意識的執持的外在物件,以及意識本身、意識執持與認知,接受或排斥這些物件的客體。我們因未能認識主體實相而陷入於二元對立困境中,所以無法認識到它。不僅使客體變成超出自己本身的事物,而且正在威脅著我們,並且引起混亂;因而使我們誤認客體物件是我們的混亂、我們的問題以及不安得原因。

混亂不安的持續,是隨錯誤的認知而來

當我們對主體和客體間的關係有些知覺時,我們可能已開始看到自己心理的投射被反映回到我們的心中,但取代認識到它們就是我們自己的是:我們以為問題存在於我們之外,並嘗試於從外在來解決它。但事實上,混亂與不安的持續,隨著我們錯誤的認知而來。西藏語「年巴」(nangpa)一詞,具有主觀化的意義,指出我們需要反向內觀,並且在我們自己之中運作。藉此作為獲得一種對我們到底真正是誰的清楚感知,我們將生起對自我的存在宛如與周圍所有的人有關的感覺。如果我們向外觀照,並試圖去指出什么是那迷亂心理認知的基礎,將永遠無法認識我們是誰。根本實相就是痛苦或快樂的體驗,不過是外在所發生的等同內部所發生的,苦或樂的體驗是主要的一種心境。無論我們體會到世界是圓滿、或是一種迷惑,都將視我們的心境而定。我們迷惑的另一個原因是:誤解萬法的本來面目。我們和世界關係是緊密的,現象的存在乃由於因緣的互相依賴,不僅是最複雜的現實,而且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事物是獨立、永恆地自存。

任何問題、不安,均直接由自己而來

不論一個客體似乎存在的如何真實、如何永恆、或如何可靠,只要就是界與現象的真本質來考量,它便不是真實的存在。這點也適用在我們的自心上,當我們從以相反的觀點來反應現象界的真正本質,我們便給自己找了麻煩。從佛教的觀點而言,任何問題、不安,均直接由我們自己而來。我們必須瞭解這點,以建立人生的健康基礎,並且去洞察不安是我們心理習氣的一種表露。因為我們尚未認識自己的源頭,所以仍熱中、沉湎於這些錯誤模式之中。我們雖已繼承了一筆基本的財富,但由於習氣的執著,我們以違於我所有的、與我們的本來面目反向而行,以至於經驗到煩惱、衝突。就像是被寵壞的孩子一般:孩子開始並非那樣,而是被外在影響力所影響成為一個壞小孩。

「我」在世界中的基本表現,是完全的無力

一般人想去認識到我們不斷地自稱我正在做這、做那,我在此世界中的基本表現,卻完全無力,這是非常有趣的是。由我們思惟與認知的心被持續地紛擾著,因此我們一點也控制不了。我們對發生的是沒有真正智慧或記憶力。我們是被外在現象、被我們所見的魅惑,及主張我正在做、我正在控制任何狀況等等,所操作的一部機器。當我們具有正確的心識,一顆具有機敏、專注的心時,才會開始真正具有力量,才能瞭解周遭所發生的事。它是生命活著或死亡的要素。我們經營生命的方式似思乎像個大笑話,每個人都好像是虛位的大領導者,一點權力也沒有,甚至不曉得發生了什么事。我們有個大的虛名我,只是如鸚鵡般的重複著,我想要全世界認識我,如機器被人從後遙控而毫無改變,對當下或真正的生命毫無感知。我們的生命正被迷惑、障礙、紛擾、散亂的習氣,所遮覆和指揮。為了要改變這種情形,佛教介紹禪定的巧妙方法,我們必須要開始去學習和自己坐著,並使真正的自己感到更舒適。禪定的修持並不意謂著,要有禪定於其上的東西,或是某種和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完全不同或新的事物為標的。

禪修的用意是為培養健全而理智的習慣

禪修,簡單地說:意謂著常養一種健全而理智的習慣,使之成為對我們以發展之不健全、被迷惑、有害習氣的矯正方法。禪定修持能使我們體驗自己的念頭與認知,禪定完全是心法,為了要體驗這點,我們必須重複地運用其方法,因為習氣 不論健康的、不健康的,都是藉由反復熏習而成的。總而言之,佛教是宇宙性的,是立基於我們自身的根本實相,無論我們是誰、有哪些問題、或有任何別的歷史背景,均適於禪修。


第三世蔣貢康詞人波切1985年10月7日講於ALBANY SUNY COLLEGC。
黃英傑譯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6-07-09 14:17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7-09 13:12 |
雲飛陽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帳號封鎖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是也
意動形才可動...產生之一.....科學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6-07-26 22:4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517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