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38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心地法門四字
慧明法師:

諸位同學!心地法門四字,人在表面上,每每忽略看過。不知這四字的意義,最要緊,最爲廣大,如能細心領會,便可悟道,何在多求。這四字分開來講,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門者路也,就是說,此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覺之路也。

吾人自心,本來無量遍滿,能生萬法,亦如地具有博大深厚之德,能生萬物,故以爲喻。地之所以能生萬物者,以其能任運隨時,行所無事,渾然無知,寂然不動。而衆生迷真逐妄,見境生心,遇物即動,於是自蔽靈明,轉增障礙。學佛人以妄修真,即當取法乎地。然山河大地,皆因妄生,有成有壞,吾人何必以妄爲法?須知地雖是妄,他的功德,卻是無量。地能生一切物,能載一切物,能容一切物。而且生一切物,而不自私自利﹔載一切物,是大小兼收,淨穢一體,而無取捨分別之見﹔容一切物,聽人污穢毀鑿,寂然不動,而無厭拒瞋恚知念,所以稱爲大地。假使吾人的心量,能夠與地同其大,能夠同地一樣利他,無取捨瞋恚的我執,一切不動,便不難與真如本心相契,還有不成就的嗎?我等學的是心地法門,日日說心地無非,利他無我,到底我等的心,能不能像地一樣大,能不能養育衆生,能不能兼收並容、聽人汙毀而不動?不要說能任人汙毀,恐怕一句空話都不能容。不要說養育衆生,恐怕對自己親屬,尚不免自私自利。如此還說什麼心地無非!

學心地法門的人,時時刻刻都要將自心與地比一比,究竟比不比得上。據我看來,不要說像大地那樣大,甚至連一畝地那樣小,都比不上。何以故?一畝地,一年四季,還能生許許多多的東西,來養育衆生,也有犯而不校的容量。試問我等心量,比這一畝地的生育容量如何,得不著受用。

地能大能生、能載能容,與天合其德,所以古人稱天地之德曰大德。凡屬心量功德,儒家云: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學佛而成大德者,對於位祿明壽,已如夢幻泡影,惟初發心不明佛法者,多有爲求位祿名壽而來。但是要得位祿名壽,必須到大德的地位才行。若想成爲大德,則心量與功德,必須同大地一般才行。

諸位同學!何謂登地菩薩?因其心量功德,儼然同大地一般大。至於二地三地的菩薩,其心量功德,就同兩地三地一般大。乃至遠超十地。方稱等覺妙覺。大家思量思量,我等心量功德,有一個地大沒有?須知心坲衆生,三無差別。我等自心坲,本來具足無量功德,比十地還大,只緣妄心不習,時時執著外境,遮障真如自性。議如日月光明,本可普照,只因雲霧遮蔽,遂不顯現。一旦雲霧消散,光明頓複。修行人一念真心,頓超十地,亦複如是。故廣額菩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家要明白,地所以能夠成就如此大量功德,就好在渾然無知,寂然不動。我等其所以不能夠的,就壞在知見多、容易揀。須知知見多、容易動,皆緣妄心不息所致。遂生煩惱。故煩惱亦名熱腦,即是造業受苦之根本。

三界唯心,亦名火宅。火宅中本有法王,學佛人是要在火宅中覓法王,才算真有受用。而凡夫認爲幻爲真,捨真逐幻。所謂一翳在眼,空花亂墬,只見空花,不見法王。殊不知三界一心,轉識即智,離妄即真,真即法王,不覓自見。凡夫不悟此理,自心中常被無明烈火燒著,不但不見法王,且被此火燒絕本具知功德。所謂一念瞋心,燒盡功德林。我等學大乘法門,應知諸法如幻,諸法亦真。凡事不動無明,不生煩惱,認定壞就是好,好就是壞,一切一切,不取不捨,不但火不能燒,而且這個火,也就是轉成智慧光,徹照無邊,與諸佛同體。吾人自心,原能自主,但因定力不夠,常被業境所轉。然業無自性,只要我等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瞋恨心、分別心,乃至一百六十種相續心,八萬四千塵勞心,一慨空去,妙明真心,自然現前,便可與天地同德。

心地法門,以禪密兼修,而頓超直入,即凡成聖,亦是登地菩薩所修。大家能修此無上法門,即是大家因緣成熟,慧明不過指路而已。希望大家,難行要行,難忍要忍,難捨要捨,難成要成,努力在心地上用功。如果遇而不遇,見同未見,錯過勝緣,豈不可惜。當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等學佛是來解決生死問題的,若別有作用,不惟不得真實受用,且恐轉增業障。我等且不說解決生死問題,當這種末法劫難之際,何等煩惱,若無安心立命之道,易生厭世之心。但能依心地法門,切實修心,學地之量,法地之德,不僅清涼自在,且能轉動一切,又有何劫難之可虞。佛法目的,原是濟世利生,簡言之,就是要挽救人心。學佛人欲挽救人心,應先救自心。欲救自心,應當在心念上用功,懺除一切惡念,增長一切善念。更要時時檢查自心正不正,大不大,能不能同地一樣不動,有沒有與地一樣功德,如此方是真修心地法門。我在給大家四句偈,仔細參思,自然有益。

學佛在心不外求 心地慈悲德具足 
貪瞋癡愛疑妄盡 不動無明是活佛

大乘小乘與淨土

諸位同學!佛法法法平等,都有功德,本無大乘小乘之分。如來設教,對症下藥,以眾生業識不同,心量遂有大小,故方便導引,說小說大。其實歸元無二,惟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聖下凡,同登覺岸。蓋淨土以阿彌陀佛四字為真經,所謂一句彌陀法中王。淨土法門,既然如此殊勝,如來何以更立八萬四千法門?當之眾生根器不同,因緣各異,茍非方便多門,何能普攝?但一切諸法,皆由淨土法界流出,複歸淨土法海。到歸元時,無一法可得。至於佛說西方,乃以日喻之意。何以故?日出於東,而沒於西,以西方極樂,喻人生歸宿之處。故修行人圓寂曰歸西。其實淨土周遍法界,無邊無際,豈有東西方位?不過眾生根有利鈍,佛對心量大之利根人,即說大乘﹔對心量小之鈍根人,便說小乘對不明自心,貪求外佛者,因病下藥,故說西方淨土,以妄遣妄。實在一切法門,不離自心,故究竟淨土,即在自心。心淨土亦淨,心檅土亦檅。修習一切法門,皆能淨心,非必專修淨土,方歸淨土,所謂一切即一故。

諸位同學!自心淨土外,還有西方淨土否?當之確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經中皆說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之事。歷歷如繪。又各大乘經論,亦皆讚揚淨土。諸佛菩薩決無妄語,吾人當可深信不疑。但西方淨土唯心所現,自心不淨,則西方淨土遠隔十萬億佛土,何能到達?若自心能淨,則西方淨土遠隔十萬億佛土,何能到達?若自心能淨,則西方淨土不隔毫端,舉念即至。故自心能淨,則自心淨‘土即是西方佛土。故古德云:念佛念心心念佛。足見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若著生西方,則是偏執方位,迷失本心。既然如是,還有生西之事否?須知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故古德臨終,大都念佛,並非著求生西,乃念佛即佛故。

淨土法門,有四種修持: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一般修淨土法門者,多習持名一種。持名果能持至一心不亂時,則千修千人去,確有西方可生。故持名念佛之人,要真信切願,念到臨終時,他念不來,只此念佛一念。即敢阿彌陀佛前來接引,絕對生西。又平時不知念佛,而臨終時,因往劫善根暴發,忽然能念,亦能生西。但普通生西者,皆名帶業往生。云何帶業?不但往劫今生未了之業,即此念佛一念未淨,亦名為業。云何念佛亦是業?有念皆妄故,有念非淨故。所以修淨土者,謂之修淨業。

凡帶業生西者,既生西後,還須再加修持。如口念心違者,只種善根而已,尚不能生西。何以故?因平日非真心念佛,臨終百感交集,此時心中不起佛念,不能念佛故。世人念佛者多,而生西者少,及緣此故。至若觀像觀想,還是以境攝心之方便法爾,仍非究竟。何以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忘。若悟得無生,乃證實相,方為究竟。實相無相,又有何觀何想?惟實相念佛,不著土相,不著佛相,不著念相。念佛即是佛,即是實相念佛。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念佛能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他一無所有,能所雙忘,實相現前,不待彌陀接引,即證無相菩提。

依上所說,學佛人何不捨小趣大?云何小大?念佛僅求生西者小,實相念佛者大。蓋念佛本好,然一求生西,即屬有相。有相即有所住,有住即有限量。有限量,故名曰小。實相念佛,念到離念真心全體顯露,即證實相。實相無相,無量無邊,故名曰大。且帶業生西者,仍當回娑婆,行菩薩道。而實相念佛者,念佛即佛,即身是佛,即行佛道,豈不殊勝!雖然如是,但實相念佛,境界太高,機不相應者,可多誦金剛經,即能悟得實相念佛。何以故?此經是實相般若,足以熏發其般若種子,便可破相見性。否則可在持名、觀像、觀想、三法之中,擇一修持,心念不二,當能生西。在末法時代,無論何人,能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即種善根,功德無量。

諸位同學!學佛究竟,在求淨心而已,一切法門,皆可淨心。一切法門,皆是念佛法門。何以故?一切法門,皆成佛道故。又一切法門皆是禪。何以故?禪重自心。一切法門,若不了自心,終不成就,心外無法故。如淨土法門,持名至一心不亂,此時境界,豈非禪乎?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非禪而何?實相念佛,至三昧現前時,即入正定,又豈非禪?故大集經偈云:若人但念阿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既云念佛,何以又名深妙禪?可見念佛即是禪

複次淨土與密法,意等無有異。何以故?阿彌陀佛四字,即諸經之總持﹔總持即密咒之義。念阿彌陀佛,若不住土想,不作佛想,即等於持密咒。又淨土法門之持名觀像觀想,與密法初機時之持咒觀想無異﹔淨土法門之實相念佛,能所雙忘,與密法之般若無異。不過修密者,依次漸入;而修淨者,於四種念佛法門中,各擇一門專習爾!於此可見禪即是淨,淨即是密,所謂三而一,一而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何分別。後人或有不明此等裏趣,專於假名上,強分門戶,互爭大小,皆是著相自縛。其實佛法究竟,無有大小,無可言說,一切有說,皆歸一乘。蓋念佛念到三昧現前,參禪參到話頭盡處,修密修到三密一如,歸元無二,皆是淨心而已。

佛法多門,然同以持戒為重。戒品雖多,不外身誡心戒兩種。即戒身不妄動,戒心不妄想。無論大乘小乘,能持戒者,皆是佛法﹔不能持戒者,皆非佛法。不過大乘小乘,戒品極多,各有所重。修大乘者,每因恒順一切,隨緣利他,故重心戒。修小乘者,因守如來家業,四威儀中,必須清淨莊嚴,使世人敬重佛法,故重身戒。至於根本五戒,殺盜淫妄酒,居士受持者多。然無論大乘戒、小乘戒、居士戒,凡能真心持守者,不但甚有功德,且能引起他人信仰佛法。若受而不守,不獨自招毀戒之罪,而反引起市人疑謗佛法,乃至影響一般學佛之信仰。大家明白此理,可見能持戒,學大乘亦好,學小乘亦好﹔不持戒者,學大學小,不但都無是處,而且必遭墮落。

吾人所所學心地法門,即大乘無相法門,必持心地無非之戒,否則不但墮落,而且即身著魔。複次,小乘身戒,偏重於相。大乘心戒,不住於相。偏重于相者易見,不住於相者難知。惟其難知,愈當戒慎乎其所不賭,恐懼乎其所不聞,較之偏重於相者,其難易不可以道裏計。以上所說身心戒品,雖有難易之分,而持戒之功德則一,故只宜互相讚歎,而不宜互相毀傷。

維摩經云:自守己戒,勿譏彼闕。如此,方合佛法圓融之旨。乃學人不明此理,或有分門別戶,交相詆毀之事,良可嘆惜。即如吃素一事,學大乘人,說小乘人吃素是著相﹔學小乘人說大乘人不斷葷,是違背佛法,紛紛責難。當之吃素養成慈悲之心,又捨口腹之好,確有功德。然不住相之大乘人,以行菩薩道,茍限於素食,何能依四攝法,而起利行同事之用?況佛制亦許方便食三淨肉,豈是斷葷不斷葷,便足斷定是佛法不是佛法乎?又如斷淫一事,本學佛人最重要之戒。小乘菩薩終身斷淫,固是了生死之根本﹔而大乘菩薩,心不住相,亦不離相,只斷邪淫,不必盡斷正淫,所以者何?

因菩薩應機示現,混俗合光,方能普攝。堯舜禹湯文武周孔,應運入世,皆是菩薩。末法時代,娼門屠戶,皆有菩薩示現。不過菩薩不墮邪見,殺盜淫妄,必為救世利人而發。如來當日,亦示有妻有子,即顯正見固。若舉世斷淫,菩薩何能入世,何以達眾生不盡我不盡之願?菩薩留惑潤生,即緣此故。

且菩薩示現種種逆行,豈凡夫所能測知?及此六字大明,以除蓋障菩薩之殷勤求覓,而為一戒行缺犯,且有妻子之法師所傳,載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中。又圓覺經中,如來達彌勒菩薩,回入塵勞,有幾種方便之問。明明說以大悲方便入世,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又答普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諸有過,讚歎梵行。再則曰:示現種種過患,心無驕慢,況複搏財妻子!可見修大乘佛法,不可著相。然菩薩雖現逆行,皆有事無心﹔茍心不清淨,別有企圖,藉口不著相,示逆行,以護其短。自詡我是大乘菩薩,修大乘法門,此等人,確是邪見,必墮阿鼻地獄,因果不壞故。

佛法固重解悟,尤重行證。然無行及不能取證。故六祖云:見聞轉誦是小乘。因為徒炫多聞,枉增知見,見法即動,著境生心,故云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因為佛法意義,甚深難知,能悟解者,亦有功德。但未能一法修證,固云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因為法法平等,本無小大,一切法,皆已修行為本。凡能一法修行,始終不二,定能成就,故云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因為如此便是即相離相,實相無相,故不染者,亦無所得。無相無得,亦名真淂,通萬法,亦備萬法,無可言說,惟證方知。故云最上乘。在此四乘中,前三乘雖有言說,然亦非親證,不能真知。故依法修行,為學佛人之根本。如受法不修行,或修行不依法,皆難取證,一無所成。

學佛人無論習何宗派,皆佛弟子。自己不依本法,確實去修,埋頭去行,一味互相責難分別大小,所以佛法衰敗至此,反不如西人人天道之天主教、基督教等。何以故?彼等教義如何,估置不論,然其新舊教徒,各能秉承其新舊約之精神,到處傳播,不憚悌山航海之勞,艱難辛苦。每到一處,竭盡智力,不達成立教會之目的不止。成立以後,繼續開辦學校,設立醫院,乃至一切慈善事業。試看現在致大富、想大名者,也有是他們教會培植的。如此精神,如此行為,雖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然亦足啟人信仰。我等閉目一想,豈不慚愧?還要關著門,自己恭維自己,甚至互相責難!須知佛法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失道意,即違背佛旨,破壞佛法,豈佛弟子?

佛門弟子,若欲佛法昌明,即應除去門戶之諍,各依各戒。無論身戒心戒,但能持守,即為正道﹔不能持守,即非正道。六祖云: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古人造此正字,從一止隱寓教化之意。依佛法說,一切法門,皆歸不二,止於一則正,有二非正。言行不一,則為二。正要心正,貌正心不正,仍非真佛弟子。若自心能正,則好壞平等,則贊謗由人,又何必計較。佛在世時。上有人謗,況後人乎!而且謗可消業,焉用煩惱?謗有兩種:一故意謗,二無意謗。凡故意謗人者,另有作用,可不必論。無意謗者,因認理不明,更不必計較。我等修心地法門,以利他無我為心願,何有於謗?況密法根本原則,即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本。明白此理,一切謗語,何殊甘露!

諸同學!佛說四乘,何嘗有四?所謂一路涅盤門,並無大小。故法華經開顯權實,如來親說,法只一乘,無二無三。而且四大聲聞,同受佛記,更知無有大小。六祖謂乘即是行。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窮達二字,不一定作下位上位解釋。窮者心窮,心窮則量小﹔達者心達,心達則量大。如來于鹿苑說法後,見諸聲聞等,心量太小,仍著於相。故令行詣維摩丈室受呵,使其心量變大,以起大行。可知非修大乘法者,即是大乘。必定智慧大,心量大,願行大,功德大,一切不著相,方算大乘。雖修大乘法,而智慧小,心量小,願行小,功德小,處處好著相,仍是小乘。

云何?心地無非,則體大﹔利他無我,則用大。大家本此兩句之體用,確實行去,而不著行相,方不愧學此心地法門。但向究境處去行,須知要在世出世上去行。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兔角。大家多劫修持,故學此無相心地法門,殊勝因緣,不因循錯過。亦勿分別大小,慧明已在語錄上說過。無分別智,即是勝智。

<禪體密用匯歸常寂光淨土>

修行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要像大地無分別地支載一切眾生…」

我們最需的教法是那些強化和啟發我們的修持。去接受像天一樣高的教法非常好,但天空不是那樣容易領悟、抓住的。因此開始要修些你能夠真正地消化的令你生起出離於世俗關切的決心,有助慈心和悲心成長的-並且你的修持獲得隱固時,你將明顯地能夠精通一切更高深的教法。

自輪回中得到解脫並證正覺之的唯一方法,是依止一位真正確實可信的精神導師。一位真正的上師像是帆可使船迅速地航越大海般。

日月可瞬間映照在清淨、靜止的水中。同樣地,三寶的加持力也總是呈現在劇族完全信心的人身上。太陽的光線始終不變地落在每個角落,淡只有懂得使用放大鏡的人能令甘草生火。當佛陀悲心的一切充滿之光,被你信心及虔敬的放大鏡所聚集時,加持力之火焰便能炙燃你的生命。

障礙在順境和逆境中都會生起,但它們不應妨礙或擊敗你。要像大地無分別地支載一切眾生,不揀好壞。如同戶外所舉之火在強風中不被吹滅,卻愈吹愈亮。

當有人傷害你時,把它當做是相你示現解脫道路而值得敬重的仁慈教師。祈求你能夠盡力地去協助他,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想有個報復的機會。能夠去忍耐來自那些比你無知、比你強大或比你專精者的傷害和輕辱,是特別可親歎的。正確地透視它,你將洞悉誰是傷害者,傷害者和傷害自身都沒有任何故有實相。然後,誰會去對全然的染汙生氣呢?面對這些空性的顯現,有什麼得失可言呢?有任何可被愛憎之物嗎?一切都像是虛空般。認識它!

一旦你能在怒氣中控制住,你將會發現沒有獨存於外在的敵人。但只要你在意你的瞋恨並企圖打敗外在敵人,及令你成功了,也必將有更多的敵人出現。就算你設法去打敗全世界每個人。也不過是你的瞋恨愈來愈強,隨順瞋恨將令它永不平息。真正無法忍受的仇敵只有瞋恨它自己。要想打敗瞋恨的敵人,必須要一心禪修忍辱和慈心,直到它們真正地在你的生命中生根。然後方能沒有任何外在敵人。

問問你自己有多少億的居住者在這個行星上?你有沒有任何感到得以投生為人的稀有難得?在這些得以投生為人的人們當中,有多少人曾想過要能修持佛法的機會有多少?又有多少人真正想過開始去修行並真正做到?當中又有多少人開始持續的去修?其中又有多少人達到究竟的覺悟?事實上,那些得到究竟覺悟的人和未能達到的人相較之下,少得像你在黎明所見到的星星數目,與你在清淨夜空可見的無數繁星相較般。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6-07-07 13:09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7-07 11:00 |
雲飛陽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帳號封鎖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凡事細中著手-----境無限廣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6-07-26 22:4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75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