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237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pointer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健康] 健康食品不健康
消基会:九成健康食品不健康美丽有陷阱

现在很多民众喜欢购买健康食品,但消基会昨日提醒民众,目前经卫生署发出健康食品许可证的产品,不过68件,网路上所贩卖的健康食品,有90%以上都不在卫生署正面表列的健康食品范围内。

以国人常用、主要成份为葡萄糖胺的保骨药「维骨力」为例,消基会就发现市面上充斥着众多宣称具同样功效,却在葡萄糖胺之外,胡乱添加其他成份的食品,消基会食品委员会委员徐源泰表示,最好不要同时使用健康食品与药物,因为不少健康食品可能含有类似葡萄柚等成份,容易造成血中饱合浓度提高,干扰药物的吸收及功效,进而造成肝、肾负担等问题。

消基会副秘书长游开雄指出,「纯天然成分」也是健康食品容易让消费者心动的广告巧语,但事实上,天然却并不一定等同于安全,某些天然物还含有毒性物质,如曼陀罗花、夹竹桃等植物,即便是无害的素材,在经过不同厂商特殊加工,或是不当的配方、剂量调配下,也可能转变为有害,严重者更可能使病人病恶化。

消基会建议民众,不要轻易相信任何标榜可「立即见效」、「治好癌症」的健康食品广告,因为健康食品仍属食品,只是作用较温和、副作用较少,并没有神奇的功效,且购买健康食品时,一定要认明是否有卫生署的许可证号。



选择健康食品的注意事项
 由于国内健康食品市场景气良好,再加上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自我保健的意识高涨,有些不肖商人趁机吹嘘其神奇疗效,以求扩大生存空间,如此不但失去追求健康的意义,更严重地误导人们对健康食品真正含义的认识,影响健康食品应有的存在价值。当然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在选择适合的健康食品时,应有适当的判断力,除此之外,选择具有研发能力而且正派经营的公司所研制的产品也比较有保障。

以下简单提供选择健康食品的注意事项:

1、 询问专业人员:健康食品的生理调节功效,必须用于适当的对象,才能达到预防或改善疾病的效果,因此在食用健康食品之前,最好先请教专业医疗人员,如医师或营养师,并依照个人体质来选择适合的产品。

2、 明确的产品标示:消费者在选购此类产品时,应注意产品的标示及其组成成份,如:营养素含量、食用量、产品功效及建议使用对象等。具有研发能力而且正派经营的公司所研制的产品,会在包装上注明详细品名、内容物、成份表、制造日期、保存期限及公司联络电话等资料。

3、卫生署审核认证字号:健康食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也是选购这类健康食品的重要考量,而原料与制程是决定产品品质最关键的因素。经由国家认证的健康食品,卫生署会核予健康食品字号。



健康食品的健康概念

  台湾每年的健康食品市场高达四百亿元,但卫生当局却因这些健康食品的真真假假、厂商游走于法令边缘而大伤脑筋。

  你知道有太多久病不愈者,因为轻信所谓「见证者」的宣传信函,吃了一堆「健康食品」,花了大笔冤枉钱反倒损坏健康吗?

  其实,健康食品不应该是被用来「骗钱」的工具,因为理性消费、正确服用健康食品而远离疾病威胁者不在少数,但受到不肖业者不当行销手法的影响,使原来「健康」的健康食品蒙上了不白之冤。 

  近年来,健康食品之所以在全球快速成长、备受重视,主要是因为地球环境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加上一般疾病的治疗药物对人体其实是一刀两刃,它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却往往存着许多副作用。

  我们既不能舍弃正规的治疗方法,对许多药物及医疗技术的副作用却又束手无策。于是,寻求副作用低的另类疗法成了当今生化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健康食品就在这种热烈期待下蓬勃发展。

  哪些食品才是健康食品?

  单由字面来看,只要能促进人体健康的食品就是健康食品。但这样的定义又似乎无限扩充了健康食品的范围,因为,只要适时适量食用天然食物,似乎没有一样不能增进人体健康,那为何须特别标上「健康」二字呢?更何况,市面上的健康食品分类令人眼花撩乱,不知该如何分辨?

  其实,除了维他命、矿物质等营养强化补充剂外,「健康食品」应定义为:在正常饮食外,某些存在天然物中、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作用,可补充某些人体容易缺乏的特殊营养成分。也就是说,将某些原本存在特定食物中、具调理生理机能的成分,应用生化技术萃取出来,以提供人体可能因营养摄取不均或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特殊生理需求。

  「健康食品」因被冠上「食品」二字,显得更安全、可亲、无威胁性,但同时也使它陷于不得论及疗效,或可能影射疗效的不公平待遇。平心而论,健康食品若非对特定疾病或生理问题有所助益,如何以高价位、精美包装,甚至锭状、胶囊状的剂型存在?说得更露骨些,健康食品的角色,其实正是介于药品与食品之间、可促进人体健康的补充剂。

  虽然,健康食品一词源自美国的「Health Food」,但事实上,美国的专业保健人士多宁愿将健康食品称为「补充剂」(Supplement)。补充剂与药品的差别在于原料来源、作用速度和明显度,绝大多数药品原料来自化学合成,即使原本发现自植物中的成分如水杨酸、毛地黄,也会因成本考量及量产需要而改由合成方式生产,不过被美称为健康食品的补充剂,原料则多来自天然物。

  然而,来自天然物就一定安全、无副作用吗?那可就大错特错啰!

  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阿司匹灵」会伤胃,所以对同时患有胃病的人来说,头痛时,宁可选择其他方式或药物来治疗。美国近来出现了一种「Natural Pain Killer」(天然杀痛剂),在林立的健康食品店大卖起来,细看其成分表上,原料竟是柳树皮萃取物(Willow Bark Extract)。

  一般民众可能不知道柳树皮萃取物是什么,还以为天然的一定比较好。但听过「百年老药-阿司匹灵」故事的人就了解,它的历史典故就是由柳树皮煮汁用来止痛而来,后来被分离出有效成分水杨酸(又称柳酸(Salicylic Acid)。这种成分对胃黏膜的伤害性远比后来研发改善的乙醯水杨酸(Acetyl Salicylic Acid)高出许多,止痛效果也较差;而乙醯水杨酸就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阿司匹灵。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天然成分的副作用不一定比合成的药物少。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同样由天然物萃取出的保健成分又怎能与一般食品相提并论,并适用同一管理标准呢?幸好最近立法院三读通过国内的「健康食品法」,但希望未来立法与执法的尺度能一致才好!

  服用健康食品的正确态度与观念

  对于拥有调节生理机能、强化某些特定体质的健康食品,由于它扮演的角色往往暧昧不清,如果再经由推销人员包装、传述,民众很容易误以为健康食品可以取代药物,甚至比药物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

  举例来说:含高剂量Ω-3成分的鱼油可能调节人体的血脂肪浓度,这是众所皆知的事;不过,许多超级业务员会举一反三地告诉消费者,服用鱼油不但可降胆固醇、三酸甘油脂,还可降低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称「坏的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称「好的胆固醇」)。

  接下来,业务员还举了「实用案例」:某某医师(注意,他说的是医师哦!)本身胆固醇浓度高过五百,三酸甘油脂也超过五百,服用了「所有」降血脂药后,血脂浓度始终都降不下来,后来经亲友介绍,在半信半疑的心态下开始服用「高剂量」的深海鱼油,连续服用两周后,这位医师再去测血脂浓度,发现血胆固醇值竟降到两百二十以下;三酸甘油脂也在标准范围内。

  这段令人心动的推销词是笔者在一家知名直销公司里,亲自见闻一名博士级人物的演讲内容。

  且让我们来分析这位博士级人物的说法背后的事实如何:

  事实一,它真的能降低总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浓度(ref.1)。

  事实二,它会提升LDL的浓度,并增加LDL在体内氧化的机会(ref.2)。

  事实三,服用含高剂量的高Ω-3鱼油的后果可能会引发脂肪肝(每日超过十五公克的Ω-3油酸),一般来说,安全有效的Ω-3油酸用量应是每日二.五公克就够了(ref.3)。

  事实四,市面上的降血脂药普遍效果都非常不错,而且,针对症状轻重也有不同的用药,如果能依医师建议服药,应该不会发生无效的状况。

  如果你也遇上了类似的情况,同时也了解事实后,是否对健康食品(鱼油)产生怀疑、排斥与不信任呢?错误或过度的行销广告手法,使往往原本无罪,且对人体健康仍有正面贡献的产品令人又爱又怕,或不知如何是好,这岂是消费者之福?反之,如果消费者能获得正确的产品资讯,加上服用方法得当,健康食品的正面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就拿深海鱼油来说吧!由于其中的Ω-3油酸可以阻止血栓形成,并降低发炎内生物质前列腺素的作用,很适合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红斑性狼疮、多发性硬皮症或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服用(ref.4)。

  再者,Ω-3油酸对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的作用实则比降低总胆固醇好上许多,因此有助于调整糖尿病人的高三酸甘油脂症状。但是,夸大不实的宣传手法让专家们干脆一味否定健康食品的价值,以免患者因滥用健康食品而偏废了正规治疗,结果让这些原本在治疗过程中有另一选择的患者,错过了可能改善症状或延缓恶化的机会。

  健康食品的不健康陷阱

  除了前述夸大不实的广告,以及可议的「专家」背书外,由于先前健康食品管理法尚未诞生(目前已三读通过,今年年中可望公告实施),国内对健康食品的管理仅限于「进口的锭状或胶囊状产品及广告不得述及疗效」的行政规范;于是,厂商们开始游走于法令边缘,大玩商业游戏。

  首先,向卫生署申请进口锭状、胶囊状食品的查验登记,是一件极为繁复的过程,不但费时,又常因各国对食品的成分定义和制程标准不尽相同,常遭受退件、补件、改件等耗精费神的公文往返。造成聪明的商人干脆进口不须经过查验登记的粉状、液状原料,再经由国内部分专门加工为锭状、胶囊状的食品厂或药厂加工成锭剂、胶囊上市。

  本来,这样的产品制程并不会与进口产品差别太大,但许多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在粉状原料内加入大量赋形剂,或以大量食用油来为油状原料充体积,反正也是「食品」嘛!本来就不会有什么效果(这是专家说的),这些填充物又吃不死人!

  有时候,一些朋友想为家人选购健康食品,请笔者提供建议;但说真的,连我也不清楚到底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健康食品,哪些瓶瓶罐罐里头装的,与外面标示完全一样?想想,连GMP药厂都可能制造假酒了,我们还能单从外标去解悉什么产品才是好产品吗?或许,选择通过卫生署查验登记手续领有核可之卫署食字号的进口锭状、胶囊状产品,是目前唯一多一道把关的产品吧!不过你可能会发现市面上几乎每样产品都会标字号,到底这些字号的真伪为何?一直是消费者无从查证的状况,幸好卫生署终于在近日打开查询管道,民众只要上网:http://www.doh.gov.tw/org2/b3/ 键入中文或英文产品名称或字号即可了解这个产品是否为通过卫署查验登记之健康食品,不过查验登记目前仍仅限于进口锭状胶囊状健康食品才有。

  至于夸大不实的宣传,罚则之轻,往往只是让商家把它纳入每次广告的固定支出(例如:媒体广告一次十万元,违法广告罚金最多不过一至三成)。消费者唯有多充实知识,理性面对这些行销手法,才不致成为商人手里的待宰羔羊。

  还给健康食品健康的原貌

  因为「健康食品管理法」的立法,将来,无论国内加工制造或进口的锭状、胶囊状食品皆须纳入管理,上市前须与进口产品一样,通过一关关查验手续;确有科学证据证明可改善体质、促进健康的产品,也可以作事实陈述,不再如目前一字疗效都不能写的窘况。

  除了有法令把关外,消费者的态度也很重要。当今台湾民众对健康食品的态度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自己或家人曾受骗于夸大不实的行销手法,因而对健康食品心生排斥;其中一大部分人是因为对健康食品期望过高,结果未能立即感受到「疗效」,而自觉上当。

  另一类则是俗称的「耳孔轻」型,谁说什么都信,把自己当成白老鼠,同时成了商家的肥金鸡。这类民众多是常年慢性病缠身的患者,面临正规疗法的瓶颈,业者编造的行销说词正符合他们的希望。这些人,如果仍维持原本的治疗方式,额外补充一些健康食品,或许不尽是负面的影响,就怕遇到不肖推销员告诉他们:「吃了这些健康食品,那些你服用了十几年的药物都可以丢了!」这么一来,连命也可能一起丢了。

  健康食品虽有别于一般食品,但仍不能将它作为治疗药物的替代品,站在药师与专业营养顾问的立场,笔者建议将健康食品定位在「辅助治疗」及「预防保健」的角色上。例如,糖尿病人正常服药外,每天可补充相当于RDA的综合维他命、含两千五百毫克Ω-3油酸的鱼油,及含天然植物黄酮素和维生素C、E的抗氧化剂,并在饮食中多补充高水溶性纤维的食物。

  虽然,这样的补充剂无法治愈糖尿病,但对糖尿病的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都有降低或延缓的作用。不过,千万别忘了,健康食品毕竟不是药,不要期盼它立即见效,应长期耐心服用,才会增进整体健康状况。

  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日渐恶化的生活环境,只好设法寻找更多防卫措施,健康食品就提供了对抗外御的利器。不过,慎选高品质的产品才是赢得健康的关键,因此,当你想服用健康食品时,应多搜集资料,不要光看业者提供的DM,因为老王卖瓜,永远都说瓜甜,也不是所有「专家」说的都对。

  另外,学会看商品标示也是找到好产品的本领之一,例如,因为脂肪肝想服用卵磷脂的病人必须留意,「磷脂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的浓度决定了卵磷脂的良莠。品质不佳的卵磷脂,磷脂胆碱浓度可能低于十五%(通常就不会特别标示),十七~二十五%属中等品质,二十五~三十五%则为高品质的卵磷脂产品。

  又如蜂胶是目前市面上很热门的产品,但其品质与蜜蜂采集与其唾液酵素作用的树枝种类有关,消费者又该如何知悉自己买的产品,是在何等原始环境下所制造出的蜂胶呢?目前似乎只能靠运气了!基于保障消费者的立场,蜂胶的基本浓度应被标示出来,有些产品标示的是蜂胶比例,有些则只是溶剂比例,一瓶含六十五%的蜂胶产品,其有效成分可是标示同比例溶剂产品的两倍,消费者可别只看自己买的产品有多大瓶。

  健康食品能否带给人们健康?最大的关键其实是在消费者本身,现今法令的体系下(新法未施行前),只要标有针对疾病治疗效果的食品,即属夸大不实,聪明的你应坚持拒买。另外,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了解适合自己的保健产品,虽说健康食品不是药,但在实际的生理作用机转中,它常介于食品与药品间,对症下「药」才能还给健康食品健康的真面目;再者,业者应针对民众不同的健康需求,提供正确、专业、有科学依据的服用剂量,才能使健康食品吃出健康!



参考资料:
http://tw.news.yahoo.com/...27z8l.html
http://www.ohayo.com.tw/athca/...item03_2.asp
http://myweb.hinet.net/home7/y..._page_32.ht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1-21 12:5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98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