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693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 可以说是踏入中医领域的一本入门书
也是我们一年级刚进入学校时第一本接触到和中医有关的书籍
里面的内容有中医的起源 五脏六府(藏象学说) 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经络 等......

由于内容繁多 所以我会挑一些较重要章节贴出来和大家分享

此篇"绪论" 主要内容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以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老实说 本来不太想贴这一章节 但是既然要贴 干脆就贴完整一点吧 希望能满足大家


ps.此书为中国大陆"中医药大学"的教材 但是这个版本有点久远了 请大家不要太介意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断积累,反覆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
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
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
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
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
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
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
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
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
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
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
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
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
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
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
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
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
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
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
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
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
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
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
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
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藉以阐明人与自然、
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藉以阐明中医学中
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
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
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
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二.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
振.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
鸣与交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通过诸于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
融,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子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
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
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
定了文化技术基础。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科学理论是科学抽像白6结果。科学抽像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或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和范畴,去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人们运用理性思
维方法,对所获得到的感性经验材料加工、整理,从而概括或抽像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一
种科学认识方法。实践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逻辑结构的起点。古代中国。人在长
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
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
神。
  中国从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
累而不断发展:如早在西周,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在春秋时代,秦国医
和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
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
基础。
  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长期反覆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覆的认识中得出
正确的理论,中医学也是通过长期反覆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例如脏象学说就是通过
长期的生活观察、反覆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而形成的,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
的确立等无不皆然。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
的基础-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
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
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
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
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四)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
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
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除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外,其自身内部还存在着相对
立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根据,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理论和科学
实验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实践特别是
医疗实践的发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有的已无法解释新的事实,出现了原有的
科学理论与新的科学事实的矛盾?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中医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
化与综合,于是新的理论学派和新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理论与实
践、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着: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历代医家和人民群众
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运用相应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成就,不断地完善、提
高而发展的。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一)中国历代医家的贡献
  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上自晋、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许多医家,在《黄
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着作的基础上,在各自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均从不同
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着《脉经》,丰富了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皇甫谧的《针灸
甲乙经》是一部针灸学专着。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病理和证候学专书。
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
从理论到临床均有新的发展。
  宋金元时期:自宋以后,迄至明清,许多医家在继承了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各
自的实践经验,勇于创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使中医学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各
种专科和综合性论着,层出叠见。其中,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刘完素(约1100年,卒年不详)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
生火」,用药多用寒凉,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
用防风通圣、凉膈以两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刘氏之火热理论,促进了温病学说的
发展,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张从正(约1156——1228年)传河间之学,认为病
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称为「攻下派」。
他不仅对疾病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对
中医治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东垣(约1180--1251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阳,被称为「补土派」。朱丹溪(约1281—1358年、重
视相火妄动,耗伤真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因此被
称为「养阴派」。金元四大家各具特色,各有创见,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促
进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明清时期: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这一时期温补学派颇为盛行,其中薛立斋、孙一奎、
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大抵俱重视脾肾,善于温补。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
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的新概念,提出了治疗
传染病的较完整的学术见解,着成《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天士《温
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王孟英《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
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这些温病学家大胆地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以
Ⅱ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证因
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相辅相成,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
两大学说,在治疗急性热病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药学理论是与中医学理论相辅而行的,其肇始于《黄帝内经》,如五味人五脏,气味
厚薄阴阳的不同作用,君臣佐使的配伍等。陶弘景又提出了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
反、相杀之说。张元素则发展了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的理论。中医临床治疗,以此作为指导
用药的依据。
  (二)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
  中医学的历史,是学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
目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关怀下,中医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研究的广度和
深度及方法上均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当代中医学理论的研究,以系统整理、发扬提高为前
B,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多学科多途径地逐步揭示了中医学理论的奥秘,使中医
学理论出现了不断深化、更新,并有所突破的态势。
  在中医学文献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方面,以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学基础》为标志,构筑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体系。阐释经旨,赋予新义,开拓新境的
《阴阳五行》《中医学概论》《实用中医基础学》《气血论》等许多论着和佳篇,则反映了中医
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在中医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上,除运用文献方法研究中医学理论的本源,进一步揭示其学
术内涵外,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学理论则是当代中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特点。中
医基础理论蕴含着现代自然科学中某些前沿理论的始基,为哲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
物理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等,提供了一些思维原点或理论模式。诸如《内经的哲学与中
医学的方法》的问世,以及泛系理论与辨证论治、天文学与五运六气、太极阴阳理论、运气
与气象、控制论与治法理论、气与场、气与量子力学等研究成果的发表,使中医学理论研究
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创新意识。
  运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研究中医学的脏象、经
络、气血、证候、诊法、治法等,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从经学的、经验的、自然哲学的方法上升为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初步阐明了中医学理论某些概念、原理的科学内涵。如从
肌电、皮肤温度、皮肤电阻、血流图、超声波、激光及同位素追踪、微观解剖、内分泌、神
经化学等多方面研究,证实了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关于经络的实质,则提出了神经体液
说、低阻抗说、皮层内脏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论、.波导论和液晶态说等学说,这些学说尚
有待进一步验证、探索。中医学脏象学说的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特别是动物实验,在探讨
中医脏腑的实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以脾肾研究为多。研究资料表明:在肾阳虚
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性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三轴出现功能紊乱与
低下,肾阳虚证的主要发病环节是下丘脑的调节功能紊乱。脾虚则与胃、肠、胰等整个消化
系统功能减退、免疫功能障碍、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有关。其他对
肝、心、肺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了推动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国政府已把中医脏象学、病因学、辨证学、诊法及
治则治法、养生学、动物造模、经络研究、针刺麻醉机理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等内容列入「九
五」、「十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科研规划。
  中医学理论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各国学者多有建树。当代中医学理论研究成
就非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学理论研究也必将取得重大突破,为生命科学的发展作
出自己的贡献。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38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都离不开哲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
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
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
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
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
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
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
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
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但是阴阻范畴
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
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
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
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
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
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
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
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2.脏象经络: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
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
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和医学家,通过长期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
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说,对中医
诊治与预防疾病、养生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
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
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
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
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
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
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
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
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1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0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体质学说和经络学说相互包容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时
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独特的精辟的认识。
  3.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
部分内容。   ·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
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了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
所致。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
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胎传等。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
状、体征进行分析推求而得来的,并能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之为审证求因或辨
证求因。按照症状、体征、证候来建立病因概念,是中医学确认病因的特殊标准和主要特
点。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的学说。其内容包括发病机理、
病变机理和病程演化机理三部分。发病机理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般规律的学说。中医
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病变机理简称病机、病理,是研究人体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包括邪正盛衰、阴阳
失调、气血精,津液失常以及脏腑经络失常等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病程演变机理是研究疾病
发生、发展和结局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包括病位传变、病理转化、疾病转归与复发等。
  4.诊法辨证: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望诊是对患
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
变。闻诊是从患者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由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的病情。问诊是
通过对患者及知情者的询问,以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
觉症状等。切诊是诊察病人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变化酌情况c在四诊之中,
以望神、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四诊各有其特定的诊察内容,不能互相取代,必
须四诊合参,才能系统而全面地获得临床资料,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辨证即分析、辨识疾病的证候,即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四
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
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何种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
  5.预防治则
  预防: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采取积极的预防或治疗手段,
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
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要防
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重摄生:摄生又称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
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
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以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把精、气、神作为人身之三宝,视为养生的核
心,强调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神并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和调脏腑、
动静适宜、养气保精、综合调养。养生是最积极的预防措施,对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提高
生命质量,具有普遍意义。除摄生防病外,还应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指未病之时,注重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病,当注意早期诊断和早期
治疗。·早期诊断以防止疾病由轻浅而危笃,所谓「见微知着,弥患于末萌,是为上工」(《医
学心悟》):早期治疗则可截断病邪传变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止疾病传变。早期诊
断、早期治疗,是既病防变的关键,一方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气的过
度损耗,易于治疗和恢复健康。
  .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或原则,是治疗疾病的观念和确定治法的原则,对临床立
法、处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病求本、知常达变、因势利导和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
基本观念。而正治反治、治标治本、燮理阴阳、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形神兼顾、病证相
参、因异制宜等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所确定的具体治疗措
施:治则指导治法,而治法体现治则。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辨证论治是理、法、
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色。所谓「理」,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
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所谓「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所谓「方」,
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所谓「药」,指对方剂中药
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论治是在辨证基础上拟
定出治疗措施,辨证与论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理、法、方、药在
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6.康复:康复,又名平复、康健。康复是指改善或恢复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即
采用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脏腑组织功能衰退或功能障碍进行医疗,从而使
其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康复不仅是身体的复健,而且更重要的是心神的康复,故中医
学认为康复是身心的康复。中医学康复的基本观点为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和功能康复。根据
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观点,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达到人体
形神统一。整体康复的思想,称为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是辨证论治在康复中的具体体现。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并选择适当的康复方法,促使患者康复的思想,称
为辨证康复观。根据中医学的恒动观,注重功能训练,运动形体,促进气血流通,以恢复患
者脏腑生理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称之为功能康复观。
  预防、治疗和康复是中医学同疾病作斗争的三种不同而又密不可分的理论和方法,对临
床医疗实践,保障人们的健康长寿,具有重要的意义。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2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2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
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般说来,各组
成部分(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之为结构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谓之
系统。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
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人类对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
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
论、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辅相成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建筑在气一元论和阴
阳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思维形态或方式。整体思维是中国古代所具有的独特的思维形态,它
强调整体、和谐和协调。但中国古代的整体观念带有自发性、直观性和思辩性,与辩证唯物
主义的整体观,即科学的系统的整体观念不能相提并论。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
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国古代哲学以气一元论哲学体系为基础,以天地人三才为立论基点,强调天人合一、
万物一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个世界处于一种高度和谐和协调之中,
即所谓「天人合一」观。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完整性,以
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
急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是古代唯物论和自
发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的体现,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
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整体观念的内容: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
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一,就形体结构言,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器官构成的。这些脏腑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
割、相互关联的。每一脏腑都是人体有机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能脱离开整体而独立
存在,属于整体的部分。
  其二,就生命物质言,气、血、精、津、液是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分言之,则为气、为血、为精、为津、为液,实则均由一气所化。它们在气化过程中,
相互转化,分布、运行于全身各脏腑器官,这种物质的同一性,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
的统一性。
  其三,就机能活动言,形体结构和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机能活动的统一性,使各
种不同的机能活动互根互用』,协调和谐,密切联系。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人体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
体机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
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机体整体统一
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
的。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体以
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
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关、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
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体内
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
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
一性。所谓外界环境是指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现代系统论认为:生命系统包括
细胞、器官、生物体、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以及超国家系统8个层次,在环境中,根
据不断变化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调节无数的变量而维持生存。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的含义大体有三:一是指自然之天,二是指主宰之
天,三是指义理之天;人的含义大体有二:千是指现实中认知的主体或实践主体,·二是指价
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天人关系实质上包括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
论认为:天人一气,整个宇宙都统一于气。天和人有着物质的统一性,有着共同的规律。中
医学根据朴素的唯物主义「天人一气」的「天人合一」说,用医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自然
科学材料,论证并丰富了天人合一说,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的天人一体
观,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论》),把人的需要和对人的研究放在天人
关系理论的中心地位。   ,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
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
统一性。   ·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
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这种「天人一体
观」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
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所以,人体与
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保
持健康,生存下去,这就是人体内部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中医学认为世界本原于气,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是
生命起源的基地,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故曰: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素问·
宝命全形论》)。生命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天地形气
阴阳相感的产物,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变化的结果。人类产生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
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新陈
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既是自动体系,又是开放体系,它必须和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
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人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
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从而形成了气化
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没有气化运动就没有生命活动。升降出入是气化运
动的基本形式,故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
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总之,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又在自
然界中生存。              
  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人和自然相统一,人与自然有着共同规律,均受阴阳五行运动规
律的制约,而且在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上又有相互通应的关系。人的生理活动随着自然界的
运动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之常数」亦即「天之常数』』(《素问·血气形
志》),「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将导致
不良后果,所谓「至数之机……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问,天元纪大论》)。
自然界中,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等均给予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以深刻的影响。如:
  1季节气候与人体:「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一年四时
气候呈现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节律性变化,因而人体也就相应地发生了适应性的变
化,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四言举要》)。天气炎热,则气血运
行加速,腠理开疏,汗大泄;天气寒冷,则气血运行迟缓,腠理固密,汗不出。这充分地说
B月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
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
出应性调节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有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有着明显的季
节倾向,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素问·金匮真言论》)。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痹证、哮喘等,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更
罾时发作或加剧。
  2昼夜晨昏与人体:天地有五运六气的节律性的周期变化,不但有「年节律」、 「月节
律:』:而且还有「日节律」。人体气血朋阳运动不仅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随着
昼夜的变化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如人体的阳气,随着昼夜阳气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
。弱、夜半衰的波动而出现规律性的波动。故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
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在病理上,一般而言,大
多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呈现出周期性的起伏变化。故曰:「百病者,多以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为四时》)。
  1地区方域与人体: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土、地域
性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和
心理活动。中医学非常重视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生长有南北,地势有高低,体质有阴
阳,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更加天时有寒暖之别,故「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素问·
五常政大论》),受病亦有深浅之异。一般而言,东南土地卑弱,气候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
松』:体格多瘦削;西北地处高原,气候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多壮实。人们长期生
苎在特定地理环境之中,逐渐形成了机能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
变』个体生理机能难以迅即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故初期会感到不太适应,有的甚至会因
此而发病。所谓「水土不服」,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总之,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
体质上的不同特点,因而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也不尽一致。
,, (4)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有自然属
性,R有社会属性。社会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从婴儿到成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由生物
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生态变迁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发
  生有着密切关系。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不仅影响人们的心身机能
  而且疾病谱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
  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
  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
  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易于攻邪」(《医宗必读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太平之世多长寿,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朴素的社会医学月
  想。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的身心机能的影响也在发生变
  化。现代社会的「多科技综合征」、「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发生与社会因素有着
  密切关系。总之,中医学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研究医学应上知天文,下知地
  理,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人情,「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医学源流论》)。
  (5)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和自然有
  着共同的规律,人的生长壮老已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生理病理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产生
  相应的变化。人应通过养生等手段,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此外,还要加强人性修养,培养
  「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但是,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夕
  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个体适应调节能力较弱,不能对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
  调整,则人就会进人非健康状态,乃至发生病理变化而罹病。
  3。整体观念的意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
  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
  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脏腑各自刁
  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
  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
  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
  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中医学还通过「阴耳
  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五千
  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则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反相成、制约互
  用的整体关系。·这种动态平衡观、恒动观、制约观,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发展
  生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3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4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3)整体观念与诊断:在诊断学上,中医学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
全面考察。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
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
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
来,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
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
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素问·疏五过论》)。人体的
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都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所以
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蕴涵着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如舌通过经络直
控或间接与五脏相通。故曰:「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
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伤杂证,也
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其舌」(《临证验舌法》)。可见舌就相当于内脏的缩影。 「四诊合
参」;「审察内外」就是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
  (4)整体观念与防治:中医防治学强调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以及人体的整体性。预防
和治疗疾病必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人的机体必须适应气候季节的变化,
和昼夜阴阳变化相适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方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治病「必知天
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疏五过论》), 「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
否则「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故日:「凡治病
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
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医门法律》)。所以,治疗疾病必须以天人一体观为
指导思想,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和整体之间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因此,治疗
疾病必须着眼于全局,注意对整体的调节,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
上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而确定的治疗原则。
  总之,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
病情,不但要注重病变的局部情况、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且更要注重病变脏腑与其
他脏腑的关系,把握整体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关系出
发,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邪在机体脏腑之间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
通过整体作用于局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辨证论治实质上就是整体治疗
观的体现。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天地人三才一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时空之内,人
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之
中,以分析其机能状态,结合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一系列医
学实践活动,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所以要求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中医学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的「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首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纠正那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
来,片面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一味「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破坏生态平衡的错误观点,
有重大教育意义,并对建立现代环境科学有启迪作用。
  其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把认识世界同认识人的自身统一起来,
是对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关系的朴素认识,对建立、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同时,又特别注重「天覆地载,万物
悉备,莫贵于人」,把人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核心,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保持身心健康当
作重要任务,对认识和解决当代「科技理性过度膨胀」,重视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的社
会病,也有所裨益。
  (二)恒动观念
  1.恒动观念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
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和局部的。静止
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中医学认为:气具有运动的属性,气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充满活
泼生机的,因此,由气所形成的整个自然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
化,都根源于天地之气的升降作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
人体也是一个具有能动作用的机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格致
余论·相火论》)。人类的生命具有恒动的特性。恒动就是不停顿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医
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僵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
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恒动观念的内容: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
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问·六微
旨大论》),天地上下之间相引相召,造成气的升降和相互作用,从而引起世界上各种各样的
变化。无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世界万物的生成、发展、变
更,乃至消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是「变·化
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就是说,气本身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一切事
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世界是物质「气」的世界,物质气不停息地进行升降出入运动,物
质世界因运动而存在。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为形、气两大类,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为形气相
互转化。中医学用气的运动和形气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人以天
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生命是物质的,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
自然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种表现形式。气有阴阳,相互感应,就有动静。「动静者,气本
之感也;阴阳者,气之名义也」(《太极辨》)。动亦舍静,静即含动。阳主动,阴主静,阳动
之中自有阴静之理,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阳为阴之偶,
阴为阳之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类经附翼·医易义》)。动静相互为用,促进了生命
体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二的
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3.恒动观念的意义: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
的自然更新的状态中。 「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永生,
乃得尽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因此,阴阳动静对立统一观点贯穿于中医学
各个领域之中,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生命与健康、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与康复等。
  从健康与疾病言,「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素问·调经论》)。「形肉血气必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4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7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终始》)。「平人」即健康者,·其气血运行有序和谐,脏腑经络功
能正常,形肉气血协调。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部环境的阴阳平衡是为健康。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机体经常处于阴阳动态变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进健康。健康和
疾病在同一机体内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点。阴阳动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
疾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乖戾,
疾病乃起。
  从生理而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化贯注,及物质与功能的
相互转化等等,无一不是在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运动之中实现的。
  从病理而言,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为害,都会使人体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发生障
碍,阴阳动态平衡失调,而导致疾病。换言之,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出现的一切病理变化,诸
如气血瘀滞、痰饮停滞、糟粕蓄积等,都是机体脏腑气化运动失常的结果。总之,人体的气
化运动,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只要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就能影响脏腑、经络、气血、
阴阳等的协调平衡,引起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
  就疾病的防治言,疾病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
运动失去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胜偏衰的结果。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扶正祛
邪,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体现了中医学用对立统一运动的观点来指导临床治疗的特点。中
医学主张:未病之先,应防患于未然;既病之后,又要防止其继续传变。这种未病先防、既
病防变的思想,就是用运动的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旨在调节人体阴阳偏颇而使之
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中医学养生防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动静互涵的辩证思想。
  (三)辩证观念
  1.辩证观念的含义:中医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
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把生
命尸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健康和疾病的变
化是机体自身所固有的阴阳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中医学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
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中医学辩证观念。
  2.辩证观念的内容: 「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为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选
集》)。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生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高度发展,是阴阳二气
相互作用的结果。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的阴阳矛盾, 「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对立统
一,以及机体同周围环境的矛盾统一。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
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辩证法》)。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共处
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社会有着密切联系。人体自身的结构、机能,也是
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在生理病理上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中医学强调从联系的观点
去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去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中医学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是永恒运
动着的。其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人体生命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动态的相
对的平衡之中,显示出人体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
  上述中医学辩证法思想的三个主要观点,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
—七而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终始》)。「平人」即健康者,·其气血运行有序和谐,脏腑经络功
能正常,形肉气血协调。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部环境的阴阳平衡是为健康。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机体经常处于阴阳动态变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进健康。健康和
疾病在同一机体内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点。阴阳动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
疾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乖戾,
疾病乃起。
  从生理而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化贯注,及物质与功能的
相互转化等等,无一不是在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运动之中实现的。
  从病理而言,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为害,都会使人体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发生障
碍,阴阳动态平衡失调,而导致疾病。换言之,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出现的一切病理变化,诸
如气血瘀滞、痰饮停滞、糟粕蓄积等,都是机体脏腑气化运动失常的结果。总之,人体的气
化运动,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只要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就能影响脏腑、经络、气血、
阴阳等的协调平衡,引起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
  就疾病的防治言,疾病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
运动失去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胜偏衰的结果。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扶正祛
邪,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体现了中医学用对立统一运动的观点来指导临床治疗的特点。中
医学主张:未病之先,应防患于未然;既病之后,又要防止其继续传变。这种未病先防、既
病防变的思想,就是用运动的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旨在调节人体阴阳偏颇而使之
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中医学养生防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动静互涵的辩证思想。
  (三)辩证观念
  1.辩证观念的含义:中医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
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把生
命,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健康和疾病的变
化是机体自身所固有的阴阳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中医学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
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中医学辩证观念。
  2.辩证观念的内容: 「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为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选
集》)。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生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高度发展,是阴阳二气
相互作用的结果。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的阴阳矛盾,「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对立统
一,以及机体同周围环境的矛盾统一。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
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辩证法》)。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共处
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社会有着密切联系。人体自身的结构、机能,也是
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在生理病理上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中医学强调从联系的观点
去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去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中医学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是永恒运
动着的。其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人体生命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动态的相
对的平衡之中,显示出人体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
  上述中医学辩证法思想的三个主要观点,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
·方面。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5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8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1生理学的辩证法思想:它主要表现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脏象学
说的整体观;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观;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与脏腑生理功能、精神活动与生理活动之间的辩证统一观等。
  2病理学的辩证法思想:它表现为邪气伤人,非常则变,既注意内因又不排斥外因的病
因学观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内因的发病学观点;五脏相通,病变互传,移皆有
次,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学观点等。
  3诊断学的辩证法思想: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各系统脏腑器官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
环境之间,这种平衡协调生命过程的对立统一的破坏。因此,在诊断疾病时,不是把人体疾
病孤立起来就病论病,而是将疾病的形成、发展、变化与人体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联系起
来,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主张明天道地理,识社会人事,通过事物的相互关系诊察疾病;
由外知内,四诊合参,透过现象认识疾病的本质;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要善于抓住疾病的
主要矛盾,从四诊的初级诊断阶段进入到辨证的高级诊断阶段,认识疾病的本质,从而作出
正确的诊断。
  4防治学的辩证法思想:它体现在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治疗,主张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提出治病应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因时因地制宜,以及注意个体差异而因人施治等。治疗上强调「异
病同治」,「同病异治」,整体与局部并重,外治与内治结合,动与静统一;证变治亦变,承
认疾病的阶段性和治病的灵活性,用药应贵于轻重有度,有方有法等。而辨证论治则是辩证
法思想在诊断和治疗上的集中反映。
  3.辩证观念的意义:中医学的辩证观念指导人们从整体、
而不是局部、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去认识健康与疾病。
(四)辨证论治
全面、运动、联系的观点
  1.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为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慑动
观念和辩证观念的具体体现,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1)症、证、病的概念: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
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质。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临床
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
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广义的
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其临床表现
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
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其本质是对疾病处
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
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它标
不着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的反应状态。如「脾阳虚证」,其病位在脾,
病因是寒邪为害,病性为寒,病势属虚。这样,病位之脾,病因病性之寒,病势之虚,有机
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脾阳虚证」。证是由症状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状的简单相加,
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了具有本质意义的辨证指标(症状),弄清其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
本质。可见,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症与证的概念不
同。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
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
  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
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
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
程。
  (2)辨证和论治的含义及其关系: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
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
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辨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
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
实施治疗的过程。合而言之,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
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辨证是决定
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
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
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6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413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