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華(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美國精神醫學會已經在1995年認定「產後精神疾患」為一項病徵,意指發生在產後四週內的情感性疾患或精神病。由於健保實施以來,產後婦女住院日數縮短,所以許多精神疾患是在家中發生的。
一般而言,產後憂鬱症可概分為三:
★產後沮喪
大部份產婦或多或少都有的現象,它的發生率是26%~85%,不過症狀很輕,只是一種輕度的情緒疾患,是最常見的產後心理調適問題。這種狀況一般發生在產後第三天到第一週,多半是因為產後休息不夠,疲勞沒有消除所引起;治療上僅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與適當病情解說,因此給予產婦情緒發洩的機會、情緒支持與保證是很重要的。
★產後憂鬱症
第一次當媽媽的人比較容易產生,這是因為產後憂鬱症中50~60%的比率與生產壓力有關,首次生產發生的機率為10%~15%。通常會在產後第二至三週開始,症狀可持續六至九個月。產婦們會有憂鬱症及神經衰弱的現象,但一旦發生絕望感,下次生產時再發率為50%,家中的其他成員不可不注意。
在治療方面需要家人的扶持,尤需促其卸下照顧嬰兒的重責大任,鼓勵她多休息。此外,抗憂鬱藥物及精神科諮詢也是不可少的,如果病人有傷害自己或嬰兒的可能性時,則需嚴密監督,甚至敦請住院觀察。
★產後精神病
此病的發生率為0.1%~0.2%,因此婦產科醫師所見不多,但在精神科門診卻常可見到。大多在生產後一個月左右發作為最常見,但也有病人會遲至產後一年才發作,症狀常會持續好幾個月以上。如果沒有經過妥善的治療,下次生產時復發率高達13~30%,且常發生在產後的第3至14天,也就是兩週內,最明顯的症狀是對週遭環境以及自己產生不真實感。
值得注意的是,有40%的病人剛開始會表現出「躁症」的症狀,如過度興奮、走個不停、認為自己是超人,其後才顯出「鬱症」的特徵,出現躁、鬱雙極性症狀的患者往往較單極性的「鬱症」預後較好。
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患者有5%的自殺率及4%的殺嬰率,因此積極的治療絕對必要的。有些醫學報告認為某些嬰兒意外死亡事件,事實上可能與產後精神病有關,因此需嚴密監督病患的危險行為。
【中時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