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日,翻開報章或扭開收音機,都可見到及聽到各類保健品凌厲的廣告攻勢,一再提醒公眾使用保健品的重要。
這不禁令人懷疑,為什么在二、三十年前,人們沒有服用保健品,粗茶淡飯一樣活得健康,反觀現代人,營養過剩,卻仍需借助各類保健品來維持健康。
到底保健品是否是必需品呢?
「保健品未必是必需品,但是,市場上種類繁多、五花八門的保健品,在在透露了一個訊息:消費者對醫生們提供的疾病治療不是很滿意,逐而認為健康掌握在自己手裡,他們深感預防勝于治療。」雪隆中醫學會會長李立明醫師說。
「保健品是否是必需品,需視個人的年齡與體質來確定本身是否有這個需要,一個身體非常健康的人,未必需要保健品。」
李立明認為,人們對保健品有一定的適應範圍,不同體質的人,應依體質而選擇產品,如果單純依靠別人介紹,不一定能達到保健的目的,這不能怪罪保健品,而是自己對保健認識不深所致。
馬來西亞營養協會主席鄭怡祥博士也有同感,他說:「在購買保健品前,消費人應該問自己,他們需要這類產品嗎?其實,大部份人並不需要保健品。」
他認為,需要服用保健品的人士是老年人、孕婦及兒童。
上了年紀的人士身體狀況走下坡,胃口、消化系統及牙齒都不好,許多東西都不能吃,因此可能缺乏營養而需要借助保健品,補充維他命、礦物質、蛋白質及完整的營養輔助品。
孕婦在懷孕初期由于嘔吐的關係,可能有貧血的困擾,年幼的孩童也可能缺乏維他命及礦物質,而需要營養補充品。
從中醫的角度看保健品,李立明指出,保健品的性質通常都比較平和,因此可供一般人使用,而中藥中有許多的藥品也屬此類,能達到調理體質的目的,況且,中醫補藥是有針對性的調理方法,能從整個身體失調方面下手,因此更為全面。
因此,保健品與中醫補品在某種情況下可結合,但卻不能取代后者的角色。
他建議:「在選擇保健品時,須以個人體質為考慮因素,胡亂服用的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為自己帶來不利或疾病。」
從臨床經驗中,也是吉隆坡中醫學院院長的李立明發現,許多消費者對保健抱有錯誤的概念,並且有食不得法的現象,結果,本來是標榜「有病醫病,無病保健」的保健品,卻導致他們「吃出病來」。
有一名病人在吃著某保健品時,雙腳發生糜爛的現象,而售賣產品的傳銷商一再安慰他這是好的排毒現象,直至其傷口嚴重到膿水直流,逼不得已去看醫生,才發現其傷口已嚴重受到感染。
其實,在這個案例中,沒有證據顯示產品本身引起病人的雙腳糜爛,但是,有關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