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簡稱MLB),是北美地區最高水平的職棒棒球聯賽。由國家聯盟和美國聯盟在1902年聯合成立。是美國四大職業體育聯盟之一。
歷史
大聯盟的成立棒球是美國發展最早的職業運動,第一個職業聯盟(國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1871-1875)成立於1871年,但由於草創時期問題叢生,五年後由現今的國家聯盟接手。國家聯盟將經營球隊的權力全部收回資方所有,因此球員的權利沒有任何保障,國聯的壟斷市場造成不斷有挑戰國聯的聯盟誕生,這些新聯盟吸收了被國聯開除的球員和教練,引進更多新的創意以吸引球迷。在目前大聯盟架構穩定以前,共有四個短命的職業聯盟,成立的先後依序為
美國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1882-1891)、
聯合協會(Union Association,1884)、
球員聯盟(Player League, 1890)和
聯邦聯盟(Federal League, 1914-1915)。
目前大聯盟的另一支柱─美國聯盟則成立於1901年,當時由於國家聯盟經營不善,由十二隊縮編為八隊,分別是:
波士頓食豆人隊(
Boston Beaneaters,亞特蘭大勇士隊前身)、
布魯克林超霸隊(Brooklyn Superbas,
洛杉磯道奇隊前身)、
芝加哥孤兒隊(Chicago Orphans,
芝加哥小熊隊前身)、
辛辛那堤紅人隊、
紐約巨人隊(New York Giants,
舊金山巨人隊前身)、
費城費城人隊、
匹茲堡海盜隊和
聖路易紅雀隊。
大量裁減球員和教練的結果,使得另一聯盟開始有了生存空間,美聯吸收了這些被釋出的資源也成立了八支球隊,其中五隊設在沒有國聯球隊的城市,分別是
巴爾的摩金鶯隊(Baltimore Orioles,
紐約洋基隊前身)、
克裡夫蘭藍隊(Cleveland Blues,
克裡夫蘭印地安人隊前身)、
底特律老虎隊、
密爾瓦基釀酒人隊(Milwaukee Brewers,
巴爾的摩金鶯隊前身)和
華盛頓參議員隊(Washington Senators,
明尼蘇達雙城隊前身),另三隊實力較強則與國聯競爭球迷:
波士頓朝聖者隊( Boston Somersets,
波士頓紅襪隊前身)、
芝加哥白長襪隊(Chicago White Stockings,
芝加哥白襪隊前身)和
費城運動家隊(Philadelphia Athletics,
奧克蘭運動家隊前身)。
二年後,美國聯盟的觀眾總人數竟然開始高過國聯。由於美聯不斷以高薪吸引國聯球星跳槽,
國聯為了避免二敗俱傷,答應與美國聯盟和談,1902年底,二聯盟召開「辛辛那堤會議」統一了賽制、規則和管理,也開始舉行所謂的「世界大賽」,由二聯盟的冠軍對抗爭取總冠軍二十世紀初的危機─黑襪事件(Black Sox Scandal) 1919年的世界大賽,爆發了大聯盟歷史上最嚴重的放水打假球事件,史稱「
黑襪事件」。當年交戰的二支球隊分別是國家聯盟的辛辛那堤紅人隊和美國聯盟的芝加哥白襪隊。白襪隊是當年戰績最佳的球隊,也一致被看好能拿下世界大賽冠軍,但
先發一壘手甘地爾(Chick Gandil)和當地的職業賭徒蘇利文(Joseph "Sport" Sullivan)合作,買通七位對白襪老闆不滿的球員(包括明星外野手「無鞋喬」("Shoeless" Joe Jackson)和二位先發投手),在比賽中放水讓紅人拿到冠軍。大賽結束,紅人果然以五勝三負(當時採九戰五勝制)擊敗白襪獲得冠軍。隔年(1920年)球季,放水傳聞不脛而走,聯邦檢察官及大陪審團開始調查,最終判定參與放水的八名球員均處終身球監,審理的聯邦法官藍地斯(Kenesaw Mountain Landis)也被指定為棒球監察人(Commisioner of Baseball)以重建球迷對大聯盟棒球的信心。藍地斯主導制定大聯盟憲章(Major League Baseball Consititution),成立跨聯盟的管理機制,"大聯盟"之名也於此時開始使用。有趣的是,白襪隊自此之後從沒得過世界大賽冠軍。
黃金時期和洋基王朝賽制的演變和新球隊的加入在1969年以前,二個聯盟分別舉行比賽,由例行賽戰績直接決定聯盟冠軍,二個聯盟冠軍舉行七戰四勝制的世界大賽。隨著六0年代八支新球隊的加入,分別是:1961年的洛杉磯天使和華盛頓參議員(後遷至德州阿靈頓改名德州遊騎兵);1962年的休士頓45手槍(後改名太空人)和紐約大都會以及1969年蒙特婁博覽會(後遷至華盛頓特區改名華盛頓國民)、聖地牙哥教士、堪薩斯市皇家和西雅圖飛行員(後遷至密爾瓦基改名密爾瓦基釀酒人),每個聯盟從八隊增加到十二隊,為了增加比賽的可看性和張力,
大聯盟把季後賽改為二輪。首先,先大略依地理位置把各聯盟分成東西區各六支球隊,依例行賽的成績決定各分區的冠軍,第一輪稱為聯盟冠軍戰,由二聯盟的東西區冠軍分別交手(七戰四勝制),勝者即為聯盟冠軍,晉級第二輪(仍稱作世界大賽)。聯盟實施分區制之後有三波增加新球隊的動作:
1977年:
西雅圖水手、
多倫多藍鳥 1993年:
科羅拉多洛磯、
佛羅里達馬林魚 1998年:
亞歷桑那響尾蛇、
坦帕灣魔鬼魚 1994年,球隊總數已達28支,每個分區各有七支球隊,大聯盟重新再修訂了季後賽賽制,改為三輪(參見季後賽一節),並把分區改成每個聯盟三區(東區、中區和西區),使得球隊所屬分區能完全符合所在地的地理位置。
可惜的是,1994年發生了大聯盟球員大罷工,並導致世界大賽流產,使得這些新制度到1995年球季才正式實行。第二次危機─1994年大罷工21世紀的大聯盟球隊目前聯盟共計三十支球隊,十六隊屬國家聯盟,十四隊屬美國聯盟。
二聯盟依美國地理區域各分為三區,各區的冠軍及例行賽戰績最佳的第二名(稱為外卡隊)可參加季後賽。美國聯盟西區:
洛杉磯安那罕天使、
奧克蘭運動家、
西雅圖水手、
德州遊騎兵中區:
底特律老虎、
堪薩斯市皇家、
克里夫蘭印地安人東區:
紐約洋基、
波士頓紅襪、
多倫多藍鳥 國家聯盟西區:
舊金山巨人、
洛杉磯道奇、
聖地牙哥教士、
科羅拉多洛磯、
亞利桑那響尾蛇中區:
聖路易紅雀、
芝加哥小熊、
辛辛那提紅人、
休士頓太空人、
匹茲堡海盜、
密爾瓦基釀酒人 東區:
亞特蘭大勇士、
費城費城人、
紐約大都會、
佛羅里達馬林魚、
華盛頓國民 賽制http://bbs.mychat.to/read.php?tid=381919跨聯盟賽事1997年為了刺激市場,大聯盟首次舉行跨聯盟比賽,當時賽程安排是兩聯盟同區球隊之間對打,2002年開始採用一種新規則決定跨聯盟比賽的對手,原則上採分區輪替制,例如2002年,美聯東區至國聯西區比賽;美聯中區至國聯東區比賽;美聯西區至國聯中區比賽,隔年輪換(主場則是一年國聯,一年美聯),但某些賽事例外(下述)。這項制度使得以往只有在世界大賽才能碰面的球隊在季賽也有交手的機會,也製造了更多的話題。
最引人注意的跨聯盟賽事是同城市或同州的球隊或是世仇對壘:
地域:
地鐵大戰(Subway Series):紐約洋基對紐約大都會。地鐵大戰得名於二個球隊的主場地恰好均位於地鐵站旁,球迷可以直接坐地下鐵來回球場。
柑橘大戰(Citrus Series):佛羅里達馬林魚對坦帕灣魔鬼魚。柑橘是佛羅里達州的特產,故名。
芝城大戰(ChiTown Series):芝加哥白襪對芝加哥小熊。
俄亥俄之戰(Battle for Ohio):克裡夫蘭印地安人對辛辛那堤紅人。
灣區大橋大戰(Bay Bridge Series):奧克蘭運動家對舊金山巨人。
孤星大戰(Lone Star Series):德州遊騎兵對休士頓太空人。德州的別名是「孤星州」,故名。
加州高速公路大戰(Cal Freeway Series):洛杉磯安那罕天使對洛杉磯道奇。
70號州際公路大戰(I-70 Series):堪薩斯市皇家對聖路易紅雀。堪薩斯市與聖路易均位於密蘇里州,以70號州際公路相連,故名。
明尼蘇達雙城對密爾瓦基釀酒人:未正式命名,但二個城市正巧位於威斯康辛州二端,以94號州際公路相連。
註:在蒙特婁博覽會未遷至華盛頓特區前,蒙特婁博覽會和多倫多藍鳥之間的對戰稱為加拿大大戰(Canada Series);華盛頓國民以後的交戰對手可能改為巴爾的摩金鶯,稱為「首都區對戰」。世仇:波士頓紅襪對紐約大都會:1986年是波士頓紅襪在2004年破除貝比魯斯魔咒之前最接近總冠軍的一年,1986年的世界大賽第六戰(當時紅襪三勝二負領先),在延長賽第十局下半大都會進攻二出局時,一個滾地球由紅襪一壘手巴克納(Bill Buckner)跨下鑽過形成安打,而輸給了大都會,進而第七場在主場芬威球場再敗,而無緣總冠軍。
多倫多藍鳥對亞特蘭大勇士:多倫多藍鳥是唯一一支贏得世界大賽的加拿大球隊(1992, 1993),第一次的對手即亞特蘭大勇士。
紐約洋基對亞特蘭大勇士:二隊在世界大賽交手四次,洋基贏了三次。
紐約洋基對洛杉磯道奇:道奇最早成立於紐約布魯克林區,二隊在世界大賽交手十一次,道奇只贏了三次。
季後賽季後賽每年十月例行賽結束後舉行,由二聯盟各區冠軍及各區第二名中最佳勝率者(外卡)參加,共計八隊。季後賽採淘汰制,三輪的名稱分別為:分區系列賽(Division series)、聯盟冠軍賽(League Champion series)和世界大賽(World series)。第一輪五戰三勝,之後則為七戰四勝制。對手分配採下列規則:
二聯盟分開,因此最後的決賽(即世界大賽)一定是由一支國聯和一支美聯球隊交手。
第一輪的對手由戰績最好的球隊對上外卡隊,但若二隊屬同一分區,則由戰績第二的分區冠軍球隊對外卡隊。
交戰對手戰績較佳者享有主場優勢,但外卡隊除了世界大賽外,一律不得享有主場優勢。
各項制度指定打擊(Designated Hitter, DH)美國聯盟在1973年開始採行DH制度,美聯的投手不需要下場打擊,國家聯盟則一直保持投手需上場打擊,而通常投手會排在第九棒。以歷年的數據看來,國聯由於投手必須打擊,平均打擊率會比美聯來得低,平均防禦率也較低。當兩聯盟隊伍交戰時(跨聯盟比賽、明星賽或世界大賽),主場屬於哪一個聯盟就採用哪一種規則。
選秀(Draft)美國職棒每年在六月份的第一個禮拜二舉行業餘(Amatuer)選秀,官方的正式名稱為 第一年球員選秀(First-Year Player Draft)。選秀一共進行50輪,而從2005年開始,選秀順位完全依照球隊勝率來決定(以往必須要國聯和美聯球隊穿插),由勝率最低的球隊開始選起,依序直到勝率最高的球隊。
選秀會將有兩天時間可以進行,但聯盟也有排定第三天的時程以備不時之需。第一天通常進行20輪,剩下的30倫則留到第二天再進行。輪到的球隊有2分鍾的時間可以考慮,接下來球探一般會馬上播電話通知被選上的球員,而球隊有15天的時間可以單獨跟球員簽約,如果球隊沒能在15天內簽下該球員,球員即取得自由球員資格,如果高中球員選擇進入4年制大學,則球隊在球員到校上課前都還保有簽約權利。如果球員選擇進入2年制大學,則球員在隔年選秀權的前一周,球隊都可以簽約,這個方式稱為 Draft-and-Follow 程序,這個做法的好處是球隊可以多觀察一個球員幾乎多出一年,使得有些球隊特別喜愛在選秀後半段選擇2年制大學的球員。
目前業餘選秀尚不是世界選秀,僅具有美國、加拿大以及波多黎各和其他美國屬地居民資格的球員需要透過這項選秀,台灣、日本、南韓以及中美洲等等其他各地的球員不在此限,各隊可以自由簽約。1990年以來的選秀狀元
2005 Justin Upton, SS 亞利桑那響尾蛇
2004 Matthew Bush, SS 聖地牙哥教士
2003 Delmon Young, RF 坦帕灣魔鬼魚
2002 Bryan Bullington, RHP 匹茲堡海盜
2001 Joe Mauer, c 明尼蘇達雙城
2000 Adrian Gonzalez, 1b 佛羅里達馬林魚
1999 Josh Hamilton, of 坦帕灣魔鬼魚
1998 Pat Burrell, inf 費城費城人
1997 Matt Anderson, p 底特律老虎
1996 Kris Benson, p 匹茲堡海盜
1995 Darin Erstad, of-p 加洲天使
1994 Paul Wilson, p 紐約洋基
1993 Alex Rodriguez, ss 西雅圖水手
1992 Phil Nevin, 3b 休士頓太空人
1991 Brien Taylor, p 紐約大都會
1990 Chipper Jones, ss 亞特蘭大勇士
年度個人獎塞揚獎
漢克阿倫獎
年度最有價值球員
金手套獎
年度最佳教練獎
年度最佳新人獎
年度最佳救援投手
銀棒獎
重要紀錄團隊紀錄世界大賽冠軍最多次:紐約洋基,26次
參加世界大賽最多次:紐約洋基, 39次
未得過世界大賽冠軍(含前身,依成立先後排序):
國家聯盟:休士頓太空人(1962)、密爾瓦基釀酒人(1969)、華盛頓國民(1969)、聖地牙哥教士(1969)、科羅拉多洛磯(1993)
美國聯盟:德州遊騎兵(1961)、西雅圖水手(1977)、坦帕灣魔鬼魚(1998)
未參加過世界大賽(含前身,依成立先後排序):
國家聯盟:休士頓太空人(1962)、華盛頓國民(1969)、科羅拉多洛磯(1993)
美國聯盟:德州遊騎兵(1961)、西雅圖水手(1977)、坦帕灣魔鬼魚(1998)
投手部份生涯最多勝:賽·揚(Cy Young), 511勝
單季最多勝:傑克·傑斯伯洛(Jack Chesbro), 41勝, 1904
生涯最多敗:賽·揚(Cy Young), 316敗
單季最多敗:維克·威利斯(Vic Willis), 29敗,1905
生涯最低防禦率(至少2000局):艾得·瓦爾西(Ed Walsh), 1.82
單季最低防禦率(平均每場至少一局):達奇·李歐納(Dutch Leonard), 0.96,1913
生涯最多投球局數:塞·揚(Cy Young), 7356.0局
生涯最多三振:諾蘭·萊恩(Nolan Ryan),5714次
單季最多三振:諾蘭·萊恩(Nolan Ryan), 383次,1973
生涯最低被打擊率(至少2000局):諾蘭·萊恩(Nolan Ryan),0.204
單季最低被打擊率(平均每場至少一局):派得洛·馬丁尼茲(Pedro Martinez), 0.167,2000(現役)
打擊部份生涯最高打擊率:泰·柯布(Ty Cobb), 0.367
單季最高打擊率:奈普·拉傑伊(Nap Lajoie),0.429,1901
生涯最多全壘打:漢克·阿倫(Hank Aaron),756支
單季最多全壘打:貝瑞·邦茲(Barry Bonds),73支,2001(現役)
生涯最多打點:漢克·阿倫(Hank Aaron),2297分
單季最多打點:漢克·威爾森(Hank Wilson),191分,1930
生涯最多安打:彼得·羅斯Pete Rose),4256支
單季最多安打:鈴木一朗,262支,2004(現役)
生涯最多盜壘:瑞奇·韓德森(Rickey Henderson),1406次
單季最多盜壘:瑞奇·韓德森(Rickey Henderson),130次, 1982
生涯最多被三振:瑞吉·傑克遜(Reggie Jackson),2597次
單季最多被三振:亞當·頓恩(Adam Dunn),195次,2004(現役)
生涯最多四死球:貝瑞·邦茲(Barry Bonds),2302次(現役)
單季最多四死球:貝瑞·邦茲(Barry Bonds),232次,2004(現役)
最高連續場次出現安打: 喬·狄馬喬(Joe DiMaggio),56場,1941
註:單季成績以1901年後二聯盟時代起計明星賽最老的明星賽球員:蕯奇·派基,1953年,47歲又7天
最年輕的明星賽球員:戴維特·古登,1984年,19歲7個月又24天
出賽過最多場的明星賽球員:24場,史坦馬修爾,威利梅斯,漢克阿倫三人
連續出賽最多場的明星賽球員:17場,小·瑞普肯. (1984-2000)
出賽最多場明星賽的教頭:10場,卡西·史丹格爾 (1950-54, 1956-59)
贏最多場明星賽的教頭:7場,華特·阿爾史東
敗最多場明星賽的教頭:6場,卡西·史丹格爾
累計明星賽最多打席的球員:75個,威利·梅斯
累計明星賽最多得分的球員:20分,威利·梅斯
累計明星賽最多安打的球員:23支,威利·梅斯
累計明星賽最多全壘打的球員:6支,Stan Musial
累計明星賽最多打點的球員:12分,泰德·威廉斯
累計明星賽最多被保送的球員:11個,泰德·威廉斯
累計明星賽最多被三振的球員:17次,米奇曼托
累計明星賽最多盜壘成功的球員:6次,威利·梅斯
呼 希望喜歡美國職棒的朋友們 多多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