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629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ntonytaipei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光微影術
光微影術 (Optical Lithography)
NCHC奈米科學研究小組 蘇俊鐘 2005/03/23
      隨著科技的進步,微電子工業的製造技術一日千里,其中微影技術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只要關於圖形上的定義(patterning),皆需要使用微影技術,本文將對一般最常使用的光學微影技術(Optical Lithography)作一簡單的介紹。
    所謂的光微影術,簡單的說就是希望將設計好的線路圖形,完整且精確地複製到晶元上。如圖一所示,半導體廠首先需將設計好的圖形製作成光罩(photo mask),應用光學成像的原理,將圖形投影至晶元上。由光源發出的光,只有經過光罩透明區域的部分可以繼續通過透鏡,而呈像在晶元表面。
   晶元表面事先需經清潔處理,再塗抹上類似底片功能的感光化學物質,稱為光阻劑 (photo resist)。 通過光罩及透鏡的光線會與光 阻 劑 產生反應, 通常我們稱此步驟為曝光。


圖一:為標準光微影製程,曝光源通過光罩、透鏡,最後將光罩圖形成像於晶元上。(取自Ref. 1)


 
    曝光後的晶元需再經顯影 ( development ) 步驟,以化學方式處理晶元上曝光與未曝光的光阻劑,即可將光罩上的圖形完整地轉移到晶片上,然後接續其他的製程。因此在光微影技術中,光罩、光阻劑、光阻塗佈顯影設備、對準曝光系統等,皆是在不同的製程中,可以視需要選擇使用不同的光阻劑,以移除或保留選定的圖形,類似雕刻中的陰刻或陽刻技巧。如圖二所示,右邊使用的是正光阻,經光罩阻擋而未曝光的部份可以保護底下的晶元,曝光的部份最後則經蝕刻移除;圖左使用的是負光阻,移除的是曝光的部份。
圖二:選擇使用不同的光阻劑的製程;右下圖使用的是正光阻,左下圖使用的是負光阻。 (取自Ref. 2)
    一般來說, IC的密度越高,操作速度越快、平均成本也越低,因此半導體廠商無不絞盡腦汁要將半導體的線寬縮小,以便在晶元上塞入更多電晶體。然而,光微影術所能製作的最小線寬與光源的波長成正比 (稍後解釋) ,因此要得到更小的線寬,半導體製程不得不改採波長更短的光源。
        如圖三所示,隨著光源波段的不同,製程技術已經由G-line(436nm)、I-line (365nm)的0.35~0.5微米,進展到目前的KrF (248nm)及ArF(193nm)的0.25~0.1微米的製程技術,雖然原則上可以製造出更微小的電子元件,但伴隨而來的是成本的增加及製程上的困難。 因此,隨著元件尺寸持續縮小,光微影技術已成為半導體製程的最大瓶頸,若是無法加以突破,半導體工業的發展勢將受到阻礙。


圖三:不同波長的光源,適用於不同的線寬尺寸。光源的能量越高,波長越短,可製作的線寬越小。 (取自Ref. 3)
          根據雷利準則(Rayleigh criterion) ,光學系統所能夠分辨出的最小寬度( 相當於解析度 ),與光的波長(λ)成正比,而與數值孔徑(NA)成反比,亦即


      這就是所謂的「繞射極限」 (diffraction limit)。根據這個關係式,若使用較短波長的曝光源,或是數值孔徑(NA)較大的透鏡,理論上可以提高解析能力,換言之可以獲得較小的線寬。
    然而,還有其他因素也必須納入考量。根據雷利準則的另一關係式,


      我們發現不論使用波長較短的光源, 或數值孔徑較大的透鏡,都會使得聚焦深度(Depth of Focus, DOF)變小。 不幸的是, 通常聚焦深度越大,越適合量產,所以如何妥善搭配光源與透鏡, 既使線寬縮小 , 又能維持產量, 向來是半導體業者最大的挑戰。
    一般來說, 半導體業者會先嘗試調整NA來改善解析 度, 待聚焦深度無法符合量產條件時, 才會想要轉換波長更短的光源。這是因為每換一種曝光源,相關的設備如曝光機台、 光阻劑等皆需做相應的調整,會牽涉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時間,困難度很高。有鑑於此,在進入更小線寬的微影技術領域前,如何善用目前的微影技術(含設備及材料),又能進入奈米尺度,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
    此處我們簡單介紹幾種可以改善目前解析度的方法,包括離軸照明 (off-axis illumination ) 、相偏移光罩 ( phase shift mask ) 以及鄰近效應修正 ( 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 )。
離軸照明(off-axis illumination):
    經由光罩而散射出來的光束,繞射角度相當大,透鏡的數值孔徑必須夠大,才能充分收集這些帶有光罩圖形資料的光束,然而根據(2)式,數值孔徑增加會使聚焦深度減少,反而不利於量產。 如果我們能適當地安排使入射光與光罩平面夾一角度,第零階繞射光不再成垂直入射,聚焦深度便可增加,相當於在相同的數值孔徑下提高解析度。


圖四:左圖為使用傳統光罩的三光束成像系統;右圖為利用環形光罩產生的離軸照
 


圖五:(a)為單一光點的繞射圖形,(b)為兩光點彼此互相干射的結果,(c)當兩光點的距離太小時,則無法分辨光點位置。 (取自Ref. 5)
相偏移光罩(phase shift mask):
      此方法主要由IBM的M. D. Levenson等人在1982年提出,特色是只需稍微修改一般的光罩,就能使曝光圖形的線寬縮小。其概念很簡單,就是在傳統光罩的圖形上,選擇性地在透光區加上透明但能使光束相位反轉180∘的反向層,用此光罩來進行微影製程,可使曝光系統之解析能力大增,原因如下:
    根據繞射原理,行經不同相鄰透光區之光線,其影像會因繞射效應而互相干涉,當兩個影像重疊超過一定程度時,觀察者就無法解析,如圖五所示。
      由於光是電磁波的一種,我們觀察到的光強度變化,其實是電場的平方。如圖六左側所示,當圖形線寬過小時,若使用傳統光罩,則強度變化將弱至無法解析。
    若能利用某種透明且可使光的相位改變180度的特殊物質,將它選擇性置於透光區中,則如圖六右側所示,疊加後的電場在正負號變化處為零,這些零電場點亦為零強度點,如此強度的相對變化加大,解析度因而提高。

圖六:左側為使用傳統光罩;當線寬太小時,電場強度將無法分辨。右側為使用相偏移光罩,電場強度變得清析可辨。(取自Ref. 6)  
    此外,還有一種名為光學鄰近修正術(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的方法,可將現有的光源應用在更小線寬的製程上。當線寬尺寸逼近光波長時,光線穿過光罩後會產生繞射,這些繞射光疊加的結果會與光罩上的圖形相去甚遠,曝光後的圖形因而嚴重失真。
    光學鄰近修正術便是將繞射的效應考慮進去,為了補償曝光後圖形的失真,藉由修改光罩上的圖形,使產生的繞射光在疊加後能得到符合實際要求的圖形與線寬。如圖七所示,欲在晶元上製造長方形圖案,光罩上對應的圖形不再是相同的長方形,而必需在稜角處做一些變化(右二圖),以消除繞射造成稜角鈍化的現象(左二圖)。


圖七:左圖為使用傳統光罩,曝光後的圖形會因繞射而失真;右圖為利用光學效應鄰近修正術所製造的光罩,可補償繞射造成的失真。 (取自Ref. 7)
      元件尺寸的縮微是目前半導體產業的趨勢,除了開發新的曝光源外,應用一些特殊方式來輔助原有的製程,亦可相當程度達到縮小尺寸的目的。除此之外,尋找新穎的微影技術,以突破光微影術的極限,也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例如電子束微影束即是眾所矚目的替代方法之一。不過,在相關的技術細節、成本、時效等因素的考量之下,我們可以預見在最近的未來,光微影術仍然是半導體業者「雖不滿意,但能接受」的主要選擇。
參考資料:
(1)
http://nano.nchc.org.tw/dictionary/(1)%20http:...rticles2/intel-65nm/
(2)
http://britneyspears.ac/physics/fa...lithography.htm
(3)
http://nano-taiwan.sinica.edu....nferences.ASP
,"陳啟東教授電子束微影製程簡介"
(4)
http://www.medeaplu...st2004/
(5)
http://www.microscopy.fsu.edu/primer/l...ractionhome.html
(6)
http://http://courses.nus.edu.sg/course/ph...asking/phase-sh.htm
(7)
http://%20http://www.masktools.c...e_end_opc.htm[/url]
(8)積體電路製程及設備技術手冊/張俊彥主編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05-08-16 01:2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095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