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845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ench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鮮花 x1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健康] 糖尿病衛教手冊
長庚紀念醫院護理部/新陳代謝科編印



壹、前言
 糖尿病是一種文明病,隨著人類社會、文化與經濟的發達,近年來患者日益增多。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目前世界上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三千萬人。台灣地區之糖尿病患者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佔十大死亡原因之一。許多年求醫學研究和臨床經驗的不斷努力,希望找出更多因應之道,使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病患及家屬都能在正確的觀念及有效的方法中克服種種困難,過著正常的生活,享受快樂的人生。


貳、認識糖尿病

一、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因為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良,引起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異常,造成血糖上昇或尿中有糖份的現象。

二、那些人易得糖尿病?

.近親有糖尿病者: 糖尿病的家屬罹患機會比常人高出五倍 以上
.年齡較高者: 4O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體重過重者: 成年人糖尿病的初發病例中約有80%是體重過重者
.以下各項也是誘發糖尿病因素:

A. 運動不足
B. 身心過勞
C. 營養失調
D. 飲酒過量
E. 病毒感染
F. 藥物:服用腎上腺類固醇、利尿劑、避孕藥等

三、糖尿病的分類: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1DDM): 又稱第一型糖尿病,過去稱為幼年型糖尿病。由於先天上的體質及後天受到病毒或化學藥物等的作用後,經由自家免疫機轉破壞胰島素的貝他細胞。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 又稱第二型糖尿病,過去稱為成人型糖尿病。由於先天上的體質,加上後天環境的因素如:肥胖、缺少運動、壓力等,導致胰島素的分泌不足及功能異常。
年輕人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這種病人通常發病較年輕(小於30歲),不過臨床表現為成人型糖尿病,以飲食及口服降血糖藥控制即可,通常有糖尿病家族史。

妊振性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


四、糖尿病的症狀:
.多吃
.多喝
.多尿[以上為三個主要症狀,又稱三多
.易疲倦,體重減輕
.皮膚搔癢
.視力減退
.抵抗力減低,傷口不易癒合
.腳部酸麻,刺痛感
參、如何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療可分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
一、飲食療法:
1.糖尿病飲食
糖尿病飲食係以正常飲食為基礎,藉以調整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的攝取量,並達到控制代謝異常的一種健康飲食。
其目的在:
.使血糖和血脂接近正常值
.維持理想體重
.提供患有糖尿病的孕婦及兒童所需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生長
.預防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供給足夠且均衡的營養及符合個人實際生活型態的飲食計劃
(1)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
依營養師的飲食計劃定時、定量及流量選擇食物,配合規律的運動及注射胰島素。
(2)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
配合飲食及運動,以維持理想體重為首要。
2.理想的營養組成
.熱量:應控制適量的熱量以維持理想體重
飽和脂肪酸:佔總熱量10%以下。)以應減少肥肉、雞皮、鴨皮、
內臟等的攝取.碳水化合物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則依個人的營養條件和治療目標來決定分配量。碳水化合物則以含有纖維的穀類為佳,例如:燕麥片、全麥麵包和糙米等
.蛋白質:需攝取足量的蛋白質,以佔總熱量的1O-2O%為佳。
3. 一般飲食原則
.切忌肥胖,維持標準體重
.定時定量
.依照計劃多選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
.少吃油炸、油煎的食物或油酥及肥肉、豬皮、雞皮、鴨皮等食物
.儘量不吃含脂肪高的堅果
.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內臟及魚卵、蟹肉等
.飲食要清淡,太鹹、醃製及加工過的食物應少吃
.烹飪宜用植物油
.每日飲食應按營養師的指導使用
.代糖來代替蔗糖的使用
.儘量減少赴宴
.多吃蔬菜
*糖尿病飲食控制
飲食、運動、藥物治療是控制糖尿病的三大法寶,在飲食上我們強調:
1.適當的熱量:
即「入」與「出」的平衡,藉以達到維持理想體重的目的。
理想體重=男性:(身高一80) X 0.7土10%)
女性:(身高一70) X 0.6土10%)
2.均衡飲食、定食定量:糖尿病飲食是健康均衡的飲食
(1)六大類食物的認識:屬於同一大類的食物,其每一份皆含有相似的營養素量,彼此可以互相代換。
主食類一份(70卡):合醣類15公克、蛋白質2公克=乾飯1/4碗(蕃薯 、馬鈴薯、芋頭、玉米粒、
紅豆、綠豆、碗豆仁、南瓜、皇帝豆)
=稀飯1/2碗 (麵條、米粉、冬粉、豆簽、麥片)=土司1片=蘇打餅乾三片=饅頭1/4個
=水餃皮4張=菱角12個=小湯圓10個
肉類一份(70卡):含蛋白質7公克、脂肪5公克
=瘦肉一兩 (豬、牛、羊、雞、鴨肉等)=魚肉一兩=雞蛋一個=2個蛋白=2湯匙魚鬆 (肉鬆、麵筋、黃豆、毛豆)=豆腐一塊=豆包一塊=五香豆干三塊
奶類一份(170卡):含醣類12公克、蛋白質8公克、脂肪10公克
=4平湯匙全脂奶粉=1盒鮮奶(市售236c.c.)=3平匙脫脂奶粉(80卡)不含脂肪
油脂一份(45卡):合脂肪5公克=植物油1茶匙=花生醬1茶匙:花生15粒=腰果5粒=杏仁果5粒=開心果10粒=香腸1/2小節=瓜子、芝麻1湯匙=沙拉醬1茶匙
1湯匙=3茶匙
水果一份(60卡):合醣15公克
=香蕉半隻=橘子(柳丁)1個=桃子1個=紅柿1個=龍眼12個=蕃石榴(小)1個 (大)1/4個=木瓜(中)1/5個=蘋果(小)1個=楊桃(中)1個=水梨(小)1個=西瓜1片(半斤重)=葡萄(大)8粒
=小蓮霧2個=李子4個=加州李1個=荔枝(中)5粒=芒果(小)1個=批祀6個=葡萄柚1/2個=百香果1/2個=釋迦1/2個
蔬菜類:
熱量少,可不限量食用。
但有少數例外,含高醣份,須限量食用。例如:豌豆苗、濕香菇、毛豆夾、小麥草、地瓜葉。
(2)禁忌食品:加糖食品及動物性油脂
蛋糕(清蛋糕除外)、果凍、果醬、罐頭飲料、糖果、西式點心、派、罐頭水果、蜂蜜、糖漬食品、布丁、煉乳、糖漿、果汁奶、養樂多。
(3)六大類食物一日需要量:
熱量
1200卡
1500卡
1800卡
2000卡
2200卡
2400卡
主食
8-9份
11-12份
14-15份
16-17份
18-19份
21-22份
肉類
4-5份
4-5份
4-5份
4-5份
5-6份
5-6份
油脂
2份
3份
4份
4份
5份
5份
水果
2份
2份
2份
2份
2份
2份
蔬菜
不限
不限
不限
不限
不限
不限
奶類
脫脂奶
1份
全脂奶
1份
脫脂奶
1份
全脂奶
1份
全脂奶
1份
全脂奶
1份
若不敢喝牛奶,則全脂奶粉1份=1份主食+1份肉類
3.給予適量的餐次分配:
口服降血糖藥物:每日3-4餐
注射胰島素:每日5-6餐
4.選擇昇糖反應較緩和的主食來源:
如:甘薯、薏仁、燕麥、全麥、糙米等。
5.下列食物可隨意食用:
(1)清茶、純咖啡、無糖汽水、蒟苣、愛玉、仙草、洋菜(不加糖)
(2)蔬菜:各種綠色蔬菜、高麗菜、小黃瓜、白蘿蔔及大蕃茄等
(3)調味品:薑、蒜、肉桂、花椒、八角等
(4)無油精肉湯、蔬菜湯
6.烹飪注意事項:
(1)不要用醣(白糖、砂糖、冰糖、果糖……),有必要時可用「代糖」。
(2)烹飪方法以低糖為原則,如清蒸、水煮、烤、清燉、滷、涼拌等
(3)食物調味宜清淡,不可吃太鹹
7.出外進食,注意事項:
(1)避免選食濃湯、油炸、油酥食物及甜點
(2)避免大量喝酒
(3)依飲食計劃所訂定的食物種類、份量進食
(4)在家多熟練食物分類及代換量,以方便您在餐館中選食適當的食物
(5)若菜單上有特殊菜名,請問清楚其材料及烹飪方法
(6)進食時請將您應吃的份量取出放在小碟上以避免食用過量
4.低熱量甜味劑(代糖)分為以下幾種
人工甜味劑 特性 建議
糖精
Saccharin 1.甜度為蔗糖的300倍
2.食後有苦味
3.動物實驗有致癌性
4.不影響血糖 1.糖尿病及減重者可酌量食用
2.孕婦不宜食用
Acesulfame
potassium 1.甜度為蔗糖的130倍
2.耐熱 1.含鉀離子,限鉀病人需小心使用
阿斯巴甜
Aspartame 1.甜度為蔗糖的180倍
2.不影響血糖
3.加熱後甜度消失 1.甜度高、用量少,
故可酌量做甜味劑使用而不計熱量
2.孕婦及苯酮尿症
(PKU)的病人禁止使用
二、運動療法
.運動可以增進胰島素的作用而降低血糖
.可消耗多餘脂肪,維持標準體重
.運動可降低血脂肪,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可預防動脈硬化
.改善血液循環,並調劑身心
.不斷保持溫和適中、簡易可行的運動最有幫助,每次運動3O-6O分鐘。每週至少三次,平常可以多做散步、體操、香功等
.運動時要帶糖果、餅乾預防低血糖發生。接受藥物治療的病人不要空腹做激烈運動。如運動中發生胸口悶、呼吸困難、胸痛,表示心臟缺氧,應馬上停止運動
.如有各種併發症,不要做激烈運動
.運動時避免赤腳,以免足部受傷
.勃氏運動(Buerger Exercise):
此種運動每日至少執行3-4次,每次重覆3-6遍,可改善下肢循環及肌肉強度。
勃氏運動(Buerger Exercise)
此種運動每日至少執行3-4次,每次重覆3-6遍,可改善下肢循環及肌肉強度。
(一)1.平躺
2.兩腿上舉3O至6O度,置放在棉被上2分鐘
(二)1.坐於床緣
2.兩腳自然下垂,擺動3分鐘
(三)1.平躺休息5分鐘,蓋被保溫藥物療法
在飲食及運動療法均無法獲得良好控制時使用。
*口服降血糖藥包括兩大類:
1.磺垵尿素類(Sulfonyl)
作用:在於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且可增強胰島素作用。
此類胰島素有:
.優爾康(Euglucon)5毫克
.泌樂得(Glipizide)5毫克
.特泌肺(Diabinese)25O毫克
.岱蜜克能(Duamicron)8O毫克
使用方法:飯前15-30分服用
2.雙弧類:(Biguanide)
作用:降低胃腸對醣類的吸收,抑制肝臟的醣類製造以及增加組織對醣類的利用。
此類藥物有:
.糖克能(glucophage)5OO毫克
使用方法:飯後馬上吃
*注射胰島素:
非胰島素依賴型病人通常在使用最大量口服降血糖藥仍無法控制血糖時使用。注射胰島素不會上癮,也不會引發慢性併發症。
*胰島素依賴型病人需終身注射胰島素
注射劑型有短效、中效和長效三種,依來源可分豬、牛、
人胰島素等。注射時需依照醫師指示的種類劑量及時間。
注射胰島素可使用胰島素專用的塑膠注射筒、筆型注射器。
將來可移植胰臟或胰島,讓病人能夠自動控制血糖。
胰島素平常放冰箱下層,如遇出外旅行,可隨身攜帶,不 一定要放冰箱,使用中的胰島素放室溫下,藥效可維持1- 2個月。
肆、如何自我監測
一、血糖監測
自我監測血糖,可以使您很快地知道自己血糖隨時的變化,進而作為調整胰島素劑量和飲食份量的依據,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以減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危險,預防長期合
併症的發生。
.控制良好的人:
每週一或二天測空腹、飯後、睡前血糖。
最好的控制是每天測血糖。
.控制不好的人:
每天測四次,包括測早上空腹,或土午10點,下午3點,睡前或晚上9點血糖,並隨時調整治療。
.生病或劇烈運動時,要增加測試次數
.每次測量結果應記錄下來,做為醫師調整藥量的依據或者打電話給醫療人員,以即時調整藥量。
.血糖測定機器及材料可至醫療器材自行購買
二、尿糖,尿酮監測
*尿糖監測:
正常狀況下,尿中沒有葡萄糖,若血糖濃度太高(高於180毫克/公升),腎臟無法有效地將葡萄糖再吸收,以致葡萄糖就會從尿中排出,稱做尿糖,因此,檢驗尿糖,可以略知血糖的高低 (對於腎閾值異常,如:懷孕、腎病變者,則無參考價值),並了解糖尿病控制的情形。
.顏色反應:- + + ++ +++
.一般於三餐飯前及睡前檢查
.飯後2小時亦可
.理想反應: -
*尿酮監測:
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時,糖份無法進入細胞,做為身體能量的
來源,只好分解脂肪做為燃料。在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酸
性物質,叫做酮體。由尿中排出即為尿酮,所以出現尿酮表
糖尿病控制不好。
.顏色反應: - + + ++ +++
.理想反應: -
伍、如何照顧您的雙腳
.避免抽煙、翹腳、雙腳交叉
.每天檢查足部是否有水泡、抓傷或發紅、雞眼及腳部任何問題,不可自行處理,應請皮膚科醫師診治
.將趾甲修平,不可剪得太深,或傷害到甲床
.穿鞋子一定穿著襪子,使用通透氣好的棉襪,須保持清潔無鬆緊帶
.買合腳的鞋子,而且最好在傍晚腳略呈腫脹時分選購,最好選大一號的鞋子
.避免穿著高跟、尖頭或露出趾頭的鞋子。選擇有良好墊底或材料較好的鞋子,如:軟包鞋。
新鞋子不可長時間穿著
.不可使用熱墊子或電熱器及泡熱水、冷水
.健康步道不可走,健康鞋不可穿
*如果您的腳有發紅、腫脹、疼痛、顏色改變、傷口時,須趕快和醫師聯絡,即使一個小傷口也可能變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陸、糖尿病的合併症
一、急性合併症
(一)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血糖濃度低於6O毫克/公升,但是有些糖尿病患者,當血糖由高濃度急遽下降時,雖然血糖仍偏高,也可能產生低血糖的症狀。
A、原因:
1.未進食或延遲進食、吃得太少
2.過度激烈運動,未補充食物
3.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過量
B、症狀
初期會有1.飢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肢無力、頭暈、視力模糊等。若不立刻服用含糖食物,甚至會意識不清、抽筋、昏迷。(常發生之病患會失去上述症狀之警訊)如果意識不清或昏迷,家屬可選擇下列方法處理:
.將糖漿或巧克方軟膏擠入臉頰與牙齦之間,每十分鐘一次,並立刻送醫治療。
.肌肉或皮下注射昇糖素,兒童半支(0.5毫克),成人一支(1毫克),約5-15分鐘內會醒過來,醒後給予麵包或餅乾。若
仍未醒,立刻送醫治療
C、低血糖的處理:
若您意識清楚立刻喝半杯的果汁、可樂或汽水,或半杯水加二茶匙糖,或兩塊方糖,每十分鐘一次,直到症狀改善。(20分鐘後,若仍未改善,立刻送醫院)。症狀改善後,再酌量吃些牛奶,吐司或餅乾等。
D、低血糖的預防:
.必須了解自己的"警示徵狀"因低血糖的徵狀很多,且每個人不一樣
.隨時測定血糖
.規律的生活及運動
.飲食定食定量
.規則的藥物治療
.隨身攜帶糖果、餅乾或果汁以備不時之需
.定期門診追蹤檢查
(二)高血糖
當體內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時,我們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醣類)無法被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
A原因:
.其他疾病,如感染、中風....
.自行停止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
.情緒壓力
.不知道有糖尿病,而忽略治療
B症狀:
.口渴、多尿、倦怠
.噁心、嘔吐、腹痛
.皮膚脫水乾燥
.眼眶凹陷
.心跳快速
.起立性低血壓
.神智不清
C高血糖的處理:
.保暖休息
.測血糖、尿酮
.多喝水
.馬上求醫
D高血糖的預防:
.遵守飲食計劃
.規律運動
.按時吃藥或打針
.不舒服時請隨時測血糖,尿糖、尿酮
.按時回診
.對於高血糖的症狀提高警覺
.生病時,不能自行停止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
二、慢性合併症
糖尿病除有前述之急性併發症外,如長期未加以妥善治療,將來會發生慢性合併症
.眼睛病變: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失明
.腎臟病變:糖尿病腎病變主要症狀為、蛋白尿、水腫、腎功能減退、尿毒、高血壓
.神經病變:此類病變範圍廣泛,幾乎涵括身體每一系統,最常見的病變為對稱性侵犯兩側感覺神經,且以下肢居多,主要症狀是刺痛及感覺異常
.心臟血管病變:
a.大血管病變:易引起高血壓、心絞痛、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
b.小血管病變(微血管基底膜變厚):腎臟及眼睛受害最深
.骨關節炎、五十肩、手腕關節僵硬
.感染:糖尿病患者皮膚抵抗力差,容易發生局部感染,常見於頸部、腋下、鼠蹊部等部位,尤其足部感染因血液循環障礙不易癒合,常發生潰瘍、壞疽現象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預防方法
.降低血脂肪、血糖
.良好控制血糖、血壓
.常做運動
.預防足部受傷
柴、懷孕時如何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最好在預估懷孕前一個月住院,將血糖調整在8O-12Omg%,及醣化血色素維持在4.2-4.9之間,嚴格的血糖控制可減少胎兒及母體的危險性。
.備一台血糖測試器:以便隨時測知血糖情形
.尿酮試紙:若血糖偏高則須測尿中尿酮體檢查
.運動:糖尿病的孕婦,運動不可或缺,但不適合太激烈的運動。
適合產前運動的時間為懷孕第3-8個月內,懷孕末期以散步作為運動。
.藥物:口服降血糖藥物會通過胎盤,造成胎兒先天性畸形,
故懷孕期間須改為胰島素注射。為了避免高、低血糖引起的不良反應,密切的監測血糖值,以作為調整胰島素劑量的參考是很重要的。
.飲食:會診營養師,調整懷孕期間應有的卡路里,務使有理想的體重增加及正常血糖對營養狀況良好的孕婦而言,在妊振第一期 除了提供足夠鈣質、鐵質、葉酸之外,不必特意增加食物的攝取量。第二期及第三期應視情形適當提高熱量和蛋白質的攝取,建議孕婦在營養門診時提供一週的飲食日記,以便營養師能更實際的指正飲食上的優缺點,進而提供孕婦一份良好的飲食指導。
懷孕第一期:每個月體重可增加1磅(約0.45公斤)
懷孕第二期:每星期體重可增加1磅(約0.45公斤)
懷孕第三期:每星期體重可增加1磅(約0.45公斤)
捌、我生病了,怎麼辦?
.患糖尿病的人若有感冒、肚子不舒服或發生其他疾病時,須與醫師聯絡調整降血糖的劑量,不可自行停藥.最好每4小時測一次血糖,多喝開水。若吃不下飯,以流質食物,如肉湯、果汁、牛奶、稀飯來代替
.需儘快求醫的情況有那些?
1.呼吸困難
2.嘔吐、腹瀉、腹痛
3.頭痛
4.發燒
5.意識不清
玖、旅遊須知
一、旅行前要準備什麼東西?
.向醫師要一份英文病歷摘要及處方,並依旅遊日數準備兩倍
的藥量
.血糖測定儀器和測尿糖的裝備
.預防低血糖的食物,如方糖、果汁、汽水
.兩雙方便走路的鞋,供長期步行時替換
.足部護理所需的東西,如乳液、挫刀、棉襪或毛襪
.藥物分裝在不同的旅行袋,隨身攜帶
.點心,供誤餐時食用,如餅乾、三明治、水果
二、旅行時,要注意些什麼事情?
.隨身攜帶識別卡或戴上刻有 "我是糖尿病患者"字樣的項鍊或手鍊
.胰島素應隨身攜帶,通常可在室溫下放置一-~二個月之久,但不要放在太熱的地方
.最好每天都能測血糖或尿糖,因為旅途中的興奮、壓力、作息的改變以及所吃的食物都會影響血糖值
.每個國家的胰島素濃度不一定相同,若需要當地購買胰島素,要特別注意
.最好事先讓醫師知道,請他寫一份英文病歷摘要,順便教導您在旅途中如何配合時差調整藥量,特別是到歐美旅行的病人
拾、邁向快樂的人生
在糖尿病還沒有辨法被完全控制之前,糖尿病患通常都過著嚴肅、恐懼的生活。可是,今日醫學的發達,使我們已經可以控制糖尿病,所以糖尿病可以參加各種活動;從事各類工作、運動、郊遊,以及結婚、懷孕等,就如同太家所追求的(健康的身體,
快樂的生活)一樣。祇有在適當的生活規則下,不論是有病沒病,才能達到這個理想,所以,有堅強的意志,實踐力,把糖尿病好好的控制,就是其他人生活的榜樣。因為我們所遵守的規則,同樣是那些非糖尿病朋友們,所應該學習的,惟有藉著這些規律的生活,我們才能過著愉快的生活,享受到快樂的人生!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11 20:2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80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