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69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sa001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84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小說][分享] 快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快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時代雜誌報導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新年伊始,三位頂尖的美國心理學家來到墨西哥的加勒比海度假勝地阿庫瑪。溫暖的陽光、潔白的沙灘、優閒的情調,這裡似乎正是思量人生之樂的絕佳地點。三位心理學家來到此地,正是為心理學開創一個新的方向,倡導研究「快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賓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塞利格曼當時剛接任美國心理學會(APA)的主席。依照學會慣例,新主席上任時要為未來一年任期擬訂一個主題。塞利格曼選擇的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領域,他向來認為心理學界應突破側重於疾病與痛苦的研究傳統,更深入探討正向情緒、個人長處與美德等層面,幫助人們追求真實的快樂。

為了號召學界共襄盛舉,塞利格曼特別邀請兩位同行來到阿庫瑪做腦力激盪。一位是美國心理學一言九鼎的元老富勒博士,他曾擔任APA主席長達十三年;另一位是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奇克森特米海伊,他提出著名的「心流」(flow)理論,探討如何創造較高層次的美好生活經驗。在三位學者的倡導之下,「國際正向心理學高峰會議」已經舉辦三屆,相關研究百花齊放,堪稱是心理學界罕見的盛況。

敲門磚─信仰與親情友誼

正向心理學或許可以簡稱為「快樂的科學」,它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樣的事物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恐怕與一般人的想法頗有出入: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似乎才是獲致快樂的敲門磚。

外號「快樂博士」的伊利諾州大學心理學教授丁納發現,只要基本生活需求無虞,額外的收入對提升生活滿意度無甚幫助。高等教育與高智商也不是快樂的兌換券。美國疾病管制局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廿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情緒低落的時間,還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的老先生老太太來得長。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確實有鼓舞心情的效應,但是功勞要歸給諸天上神佛還是宗教團體,至今尚無定論。親情友誼的快樂功效則無庸置疑,丁納與塞利格曼兩年多前合作進行一項研究,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快樂感最高、憂鬱感最低的一○%學生,都擁有密切的親友關係與較長的相處時間。丁納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並且廣結善緣。」

三要素─樂趣、參與和意義

更深一層來看,什麼是快樂?如何衡量一個人快樂或不快樂的程度?美國心理學界在這方面發展出多種評估方法,例如丁納的「生活滿意度量表」、奇克森特米海伊的「經驗取樣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的「每日經驗重建法」。

各家方法不僅各有所長,同時也代表探討快樂本質的不同路徑,而且殊途未必同歸。卡尼曼認為在衡量快樂程度時,不能完全訴諸受試者的事後回想,否則很容易掛一漏萬,以特定時刻(尤其是經驗的結尾時刻)的感受掩蓋整體經驗的意義,因此他主張應詳實記錄受試者的生活經驗與當下感受,進行全面的分析。

塞利格曼則強調記憶的重要性與代表性,快樂並不等於經驗中片刻喜怒哀樂的加加減減,而是具有更深刻的本質。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樂趣(引人開懷的生活經驗)、參與(對親友、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深層投入)、意義(發揮個人長處,為超乎個人的目標努力)。

三項要素之中,自然以享樂最為膚淺短暫,參與和意義方能持之以恆。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好好宣揚,因為有太多人的生活是以追求享樂為目的,然而參與和意義的重要性遠高於享樂。」

恆定點─快樂可以控制嗎?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控制、調整自己的快樂?明尼蘇達州大學的萊肯博士在一九九六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藉由調查四千對同卵與異卵雙胞胎,探討基因對個人生活滿足感的影響程度。他的答案是:五○%;基因顯然會影響親和力、抗壓性、負面情緒傾向等人格特質。

萊肯進一步推論,每個人的快樂程度都有一個先天的「恆定點」(set point),無論生活的順逆起落如何動盪變化,人們總是會設法調整心境,重回這個恆定點。在生命曾經墜落谷底的人們身上,最能見出這種驚人的自我調適能力。

丁納的後續研究發現,有兩種不快樂的經驗,會讓人們長期在恆定點之下擺盪:失去配偶與失去工作。喪夫的女性通常要五到八年之後,心境才能回復到守寡之前的水平。失業之痛也往往會延續到覓得新工作之後,久久方散。

萊肯原本認為,快樂恆定點就像身高一樣是與生俱來,提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他後來修正自己的論點,承認調整的空間不但存在,而且相當可觀。他的新看法與正向心理學不謀而合: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

改變的關鍵就在於塞利格曼揭櫫的快樂三要素:樂趣、參與和意義。我們可以積極發掘生活的樂趣、深化對周遭人與事的參與、致力於讓生活更具意義。後兩者尤其重要,實際作法包括常懷感恩之心、無私助人為善、答謝曾經幫助自己的人等等。

試看看─實踐「付出」二字

塞利格曼並極力推薦一種提升快樂水平的作法:探討自身的優點長處,尋求新途徑來加以發揮。塞利格曼並強調,知性的優點長處(好奇心、學習能力等)對快樂助益不大,涉及人際關係的優點長處如慷慨、幽默、感恩、熱忱等,才是快樂的最佳來源。

由此可見正向心理學的基本觀念之一:快樂主要還是得在人際關係中尋求,而關鍵在於「付出」二字。塞利格曼的研究夥伴彼得森說:「當你自願幫助他人時,你會從自身的存在情境抽離出來,這樣做很有益處……『付出』會讓生活更有意義,讓你在別人的生活中產生重要性,而你本身也因此找到方向感。」

當然,也有些心理學家質疑林林總總的快樂追求法則,認為我們的人格特質未必有多大的伸縮彈性;要生性落落寡歡的人強顏歡笑,恐怕未見其利、先受其害。到底哪一派的說法才對呢,或許我們可以親身實驗一番,嘗試讓生活中多一點感恩、多一點善意,就算對追求快樂的助益未可知,這些經驗也會帶來美好的結果。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2-26 14:0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4525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