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888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老烟枪大铁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社区建设奖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2 鲜花 x25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散文][分享] [转贴]非常不敢说
五代时候,有一个号称「长乐老」的大臣,叫做冯道,他又字「可道」。这个人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别人着急,他却自自在在。他很俭朴,一点也没有大官的架子,他跟仆人们一起吃饭,吃同样的东西。有的凶狠的将军们,抢来漂亮女人,送给他,他表面上收下,骨子里却把漂亮女人送还她自己的家里去。在五代的纷乱局面里,他跟过四个姓的朝代,在十个皇帝手下做过大臣。他的人生观是「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他永远是乐观而机智的。当契丹灭了后晋这个朝代,冯道也跟着跑到契丹的朝廷里,契丹的皇帝骂冯道说:「你跑来干嘛?」冯道说:「我们没有城,也没有兵,打不过你们,怎么敢不来?」契丹的皇帝是野蛮人,要把中国人一城一城的杀光,可是自从冯道投降后,契丹的皇帝便放弃了这种野蛮的手法,因为他接受了冯道的巧妙劝说,冯道的智慧太高了,外国头脑简单的皇帝,不得不听他的。

  冯道虽然使中国老百姓免于被屠杀,可是历史上,他却背上「汉奸」的罪名。历史家说他不应该伺候那么多朝代、那么多皇帝,可是冯道说:「管你什么人做皇帝呀!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少杀一点老百姓,我都干!」
  冯道活了很久,活到七十三岁,跟孔夫子同年。
  冯道是个快乐的聪明人,有一些关于他的笑话。据说有一天,他的学生读《老子》这部书,一开头是:

  道可道,非常道。

因为「道」是冯道的名,「可道」是冯道的字,他的学生不敢直接叫老师的名字,所以碰到「道」和「可道」,就念成「不敢说」,而把这两句《老子》,念成了:

  「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笑话,可是却有许多深远的意思。为什么做学生的,竟不敢叫老师的名字呢?老师不是明明叫那个名字吗?叫那个名字而又不敢说,到底是怎么回于事呢?

  要知道这是怎么回子事,得先飞象过河,知道另外一门大学问,这门学问叫做「避讳学」。
  「讳」是什么?讳就是「不敢说」,为什么「不敢说」呢?有的因为顾忌的缘故,有的因为隐匿的缘故,把一个名字或一件事实,知道了却不说,反倒说成别的,这就叫做「讳」。
  为什么一个名字、一件事实,知道了要不说呢?照中国传统的高见,是因为说了就是不吉祥或不恭敬或大逆不道,所以才「不敢说」。「不敢说」的意思,用文言文的说法,是「讳言」,是「讳莫如深」,这一类的说法,还有很多。

  对一件事实的「讳」,大部分是指隐匿一种真相。比如说,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可是古人却忌讳提到它,认为不吉祥。所以古人说一个长辈快死了,用的表达法是「倘有不讳」。「倘有不讳」的意思翻成白话是:「假若有隐瞒不住的时候」,就是「倘若死的时候」。除了认为不吉祥的意思外,还有一种是指对某种事实的隐瞒。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里就有「鄙人固陋,不知忌讳」的话,这里的讳,就是指对事实的隐瞒。《后汉书》刘陶的传里,有「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的纪录,就是说;他敢在大家都隐瞒不说的朝廷里说真话。照古代思想家兼政治家晏子的认定,一个国家大家敢说真话,「民无讳言」,才是政治清明的表示。反过来说,若人人都「讳莫如深」,就是政治黑暗的证明。

  对一个人名字的避讳,在中国有好长久好长久的历史。这种讳的风俗,起于周朝,盛行于唐朝宋朝。名字上避讳的方法,共有四种花样:

  一、改字--用另外一个意义相近或声音相近的字,来代替他想避讳的字。
  二、空字--把要避讳的字空一格。
  三、缺笔--把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认为少写一笔就恭敬了。
  四、用XX来代替;或用某某代替;或用「讳」字代替。

  避讳的例子,在历史上可多着啦!
  汉朝第一个皇帝,是流氓出身的汉高祖,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邦」字的讳,很多书都把「邦」字改成「国」字。例如,把(论语)中「何必去父母之邦」改成「何必去父母之国」,把孔夫子的话都改了。

  汉朝又有一个皇帝,叫汉明帝,名字叫「刘庄」。为了避他的讳,一个有名的人叫做「庄光」的,硬给改名叫「严光」了。庄光是明帝父亲光武帝的好朋友,光武做了皇帝,可是庄光却不拍他马屁,仍旧在乡下钓他的鱼。光武帝特别把他拉到皇宫里去,要他住在一起,他也不肯。光武帝因此怪他「咄咄逼人」--因为每个人都要买皇帝的帐的,可是庄光却不买,弄得皇帝心里有被欺负的感觉。庄光万万没想到,他的名字,竟跟后来的皇帝「冲突」起来,并且不得他的同意,把姓都给改了,他要是知道,真会很生气。好在「庄严」、「庄严」,「庄」字和「严」字也差不了好多,严光就严光吧!

  汉朝的皇帝不但要避讳,皇后也要避讳。例如汉高祖的太太吕后,是一个最残忍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吕雉」。「雉」是一种叫「野鸡」的动物。因为皇后用了这个「雉」字,就不许「野鸡」再用了,从此以后,「野鸡」就叫「野鸡」,再也不叫「雉」了。

  唐朝时候,为避第二个皇帝叫「李世民」的讳,许多当时的人的名字,都给硬改了:如「王世充」,硬改为「王充」;如「李世责」,硬改为「李责」。你说被改名的人倒霉不倒霉?他们的名字,好好的拦腰被抽去了一块,真好像亚当被抽去肋骨一般。

  唐朝的花样还多着呢!唐朝还有一种避讳的花样是:如果你要做官,而这官的名称,有一个字跟你老子或老子的老子一样,你就没希望了,你就不能干了。例如说:你爷爷的名字里若有一个「安」字,那么陕西长安县的县长,你就不能做了;又如你爸爸的名字里若有一个「军」字,那么你这一辈子就不能做将军。如果你实在想做官,同时心里想:你们怎么知道我爸爸、我爷爷叫什么名字,干脆不告诉你们,我先把县长将军做了再说。如果你这样,可以,可是千万不能让别人查出来。若有一天被查出来,那你不但要从县长或将军宝座上被赶下来,还要捉到法院,判一年徒刑,教你知道厉害!

  唐朝又有一个人叫贾曾,他被派当了「中书舍人」一种官,他的父亲正好叫「贾忠」,他怕「忠」字跟「中」字一样,犯了忌讳,若徒刑一年,怎吃得消?所以他请求不做这个官算了。后来,经专家审定的结果,认为「忠」、「中」可不算是一个字,这个官可以做,于是贾曾才放心了。

  唐朝又有一个人,是短命的诗人李贺,他的爸爸叫「李晋肃」。当时就有老夫子们指出,李贺这个小子,一辈子都不可考「进土」,因为「晋」、「进」同一个声音,李贺该避他父亲的讳!

  有一个古人叫田登,他做一个州官。他大概是一个老夫子,看到皇帝们的讳来讳去,怪过瘾的,因此他也想找个对象讳他一讳。正好正月十五号灯节到了,灯节时候习惯,是准点灯三天。可是田登认为「灯」字触犯了他的名字「登」,于是贴布告,只说「放火三日」而不说「点灯三日」。后来老百姓讽刺他,造了一句话,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清朝初年,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将军吴三桂,他在中国西南称王,为了避讳,特地把西南的「桂林」,改为「建林」。又因为他那被李自成杀掉的父亲叫「吴襄」,所以也得找个地方来做避讳的对象。找来找去,找到个湖北的襄阳,于是就飞缀直奔襄阳,改名叫汉南府。

  清朝因为是满洲人统治中国,满洲人在中国历史上,是所谓「夷」、「狄」、「胡虏」,这些称呼,都有轻视的意思的。到了满洲人做皇帝,这种轻视,自然不能再来了,所以古书的字,都一一改了。像「夷」字改成了「彝」字,「狄」字改成了「敌」字,「虏」字改成了「卤」字,都是避讳的例子。

  此外,还有一些避讳的例子,也很有趣:
  孔夫子是中国人最尊敬的大偶像,所以关于他的避讳,也就更精采。孔夫子的名字叫「孔丘」,宋朝时候,政府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不准念成「丘」字,该念成「某」字,才算尊敬,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所以你看书的时候,要带一支红笔,才不违法)。又在清朝的时候,由政府会议决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还有些避讳的原因,是因为家族的缘故。例如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史记》一书的作者司马迁,他因为他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在他写的《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都不得同意,一律改了个名儿。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跟他学,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

  又如「宋朝」的老苏家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今天一本书中,在序的地方有人用「序」字,有人用「小引」、「引言」或「叙」字,就是由于被老苏家的家讳暗摆一道的缘故。

  避讳有的也不全是为了尊敬,有的因为厌恶或怀恨,这是例外的讳,也构成了避一避的理由。例如唐朝的肃宗最恨叛变的将军安禄山,所以,凡是郡县中有「安」字的,他都给改了,比如「安定」改变「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安静」改为「保静」,都是由于同一个理由。

  明朝的世宗最恨「夷狄」,竟恨到不愿意看「夷狄」这两个字的程度,你说恨得多厉害!所以凡是写到「夷狄」这两个字的时候,都要写得特别小,愈小愈好,因为写得小了,皇帝才高兴。

  清朝时候一个人叫「王国钧」,考试成绩很好,正要被派个官儿做,可是被西太后见到了他的名字,不见到不要紧,一见到太后就气起来,太后说:「王国钧」三个字的音,正好是「亡国君」,是指亡国的皇帝,这种人,这种名字,还能要他做官吗?于是,可怜的「王国钧」,由于他爸爸没把他的名字取好,竟闹得断送了前程。

  这些都是因为厌恶或怀恨的缘故,造成的心理忌讳。

  避讳这套想起来实在没有什么道理的习惯,在世界上,可说是中国独有的坏习惯,自找麻烦的坏习惯。我们再反看外国,外国正好和中国相反,洋鬼子们觉得,尊敬一个人,最好的尊敬法子,不是不敢提他的名字,而是偏偏要提他。

  洋鬼子尊敬华盛顿,特别把美国国都叫做「华盛顿」,大家你叫我叫老头子叫小孩子叫,丝毫没有觉得该「避」什么「讳」,同时觉得,这是对华盛顿最大的恭敬和纪念。
  洋鬼子尊敬一个人,常常把自己儿子的名字,起名跟他所尊敬的人一样,在中国人看起来,这简直大逆不道!例如你姓张,你尊敬孔夫子、孔丘,而把自己的儿子叫「张丘」,你这样做,若在中国古代,不挨揍才怪;不但挨揍,并且还要坐牢呢!那时候的「张丘」,不但不能叫「张丘」,恐怕得叫「张囚」了,不,不对,也不能叫「张囚」,因为「囚」与「丘」同一个声音,要避讳!

  中国在走入二十世纪以后,慢慢的,也学会了用一个尊敬的人的名字了,也慢慢知道这并不是不可以的事了。「中山县」、「立煌县」、「罗斯福路」、「麦克阿瑟公路」等等,都是这种转变的证明。时代毕竟是进步的,中国也不知不觉的在进步。在进步过程中,一切落伍的旧习惯,都必须被抛弃。在没有忌讳的新时代里,一切旧的忌讳,都将是历史的陈迹。让我们了解它,可是不要再复兴它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2-18 22:5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37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