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24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
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
星雲法師:什麼叫“即心即佛《華嚴經》云: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和眾生的不同,只在於心的迷悟之間。
一念不覺就是凡夫,一念覺悟就是諸佛,⋯⋯

所以說“迷即眾生,悟即佛”。
六祖大師和法海禅師談論“即心即佛”的問題,
其實“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六祖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禅師,他繼承六祖大師的道統,
凡是有人來請他開示佛法,問他甚麼是佛法,
他總是一句:“即心即佛。”
後來有人問他:“老師!你怎麼跟人說法都是一句‘即心即佛’呢?”
馬祖道一說:“我告訴你,小孩子哭,不得不拿個餅干給他吃,
這樣子給他有個安慰!”
這人再問:“假如小孩子不哭了,你怎麼說法呢?”
馬祖答說:“那時要說‘非心非佛’。”
到底“即心即佛”是呢?還是“非心非佛”是呢?
其實,都是一個東西。有時候,我們從肯定上來講,就是“即心即佛”;
有時候則從否定上來認識“非心非佛”;佛非心,心非佛,
因為佛不是妄心,妄心當然不是佛。
在《趙州錄》裡說:“即心就是有限量的,非心就是無限量的。
”假如有人問:“如何是佛?”“無心就是。”“如何是心?”“佛在就是。
”在《大乘贊》裡也講:“如果不解‘即心即佛’,就如同‘騎驢覓驢’。
”我們騎在驢子身上,又在找驢子,不知道自己的驢子在那裡?
下了驢子以後,“喔!我的驢子在這裡。
”如同一些人,常常把眼鏡戴在頭上,卻又到處找眼鏡。
凡夫眾生騎驢覓驢的多得是,如果能認識驢子,那就是“即心即佛”。
所以,《心王銘》說:“了本是心,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
佛心念佛,自觀自心,自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傳心法要》也一再指示我們:“佛者,就是眾生心。”
《大乘起信論》更說:“甚麼是大乘?眾生心就是大乘。” 
住在陝西的無業禅師,初參馬祖道一禅師時,由於相貌魁偉,
聲如洪鐘,馬祖禅師一見即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無業禅隨即作禮,恭敬說道:“三乘文學,自信粗窮其旨;
但禅門即心即佛,實未能了。”
馬祖禅師見他來意真誠,就開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
不了時,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
無業禅師問:“心、佛、眾生外,更有佛法否?”
馬祖禅回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豈別有佛法?
如手作拳,拳空如手。”
無業禅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馬祖禅師答道:“祖師今何在?且去別時來!”
無業禅師不得已,告辭出門,馬祖禅師隨即叫一聲:“大德!”
無業禅師回首。馬祖禅師問:“是甚麼?”
當下無業禅師跪下禮拜,哭訴道:
“本謂佛道長遠,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
學佛修行,說遠,須三大阿僧只劫;說近,當下即是。
如懷琏禅師說:“古佛堂中,曾無異說;流通句內,誠有多談。
”吾人心外求法,忘失自己,勞動諸佛祖師千說萬說。
如同法海禅師不明了“即心即佛”的道理,
因此六祖大師告訴他:“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說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終於言下大悟,因此說偈歎道: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佛和心的關系,並不是要等心滅了,才有一個佛出來;
只要把妄心歇下,那就是佛。因此黃檗禅師說: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
”我們不要把心和佛分開來,心和佛分開就是凡夫,就是眾生。
如果我們能把真心跟佛調和起來,“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則當下我們與三世諸佛又有甚麼兩樣呢?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3-31 07:49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馬祖的非心非佛
“非心非佛”的目的是破除執著。
馬祖晚年眼見佛教修行者過份執著,犯上“知障”之弊,
陷於“執迷不悟”的境況,痛苦不堪,及需猛省頓悟過來。
如果說“空”是學佛者追求的境界,那麼“即心”就會被“心”縛,
“即佛”就會被“佛”縛,完全違背佛家“空諸所有”之旨。
荷澤神會禪師說得好,“聲聞修空住空被空縛;
若修定住定即被定縛;若修靜住靜被靜縛;
若修寂住寂被寂縛”。

馬祖針對這批被“即心”縛或被“即佛”縛之士,
推出“非心非佛”作為“即心即佛”的境界提升。
有關“非心非佛”的史料頗多,摘錄如下:
《五燈會元》卷3載:
大梅山法常禪師初參祖,問:“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常即欠悟,後居大梅山。 祖聞師住山,乃令一僧到。
云:“僧人見馬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
”常云:“馬師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這裡住。
”僧云:“馬師近日佛法又別。”常云:“作麼生別?
”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常云:“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
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舉似祖,祖曰:“棒子熟也。
”法常禪師自問已悟“即心是佛”真諦,及無犯上執著之失,
視“非心非佛”不合他用,故憤言“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
“梅子熟也”是指法常禪師的修持已達標。
《景德傳燈錄》載:“自大寂(馬祖)去世,
如會常患門徒以即心即佛之譚,誦憶不已,
且謂佛於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畫師而即云佛。
”並指出“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劍去遠矣,爾方刻舟”。
“心不是佛”是指心佛皆空,絕緣執著;
“智不是道”是指誦憶不已之門徒,已墮入執著之境。
普願禪師說:“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
如牛羊無角,你心若是佛,不用即也;你心若不是佛,
亦不用非他,佛則乃是將頭覓頭,設使認得。亦不是汝本來佛。
”寶積禪師說:“若言千聖不傳。”意謂禪法微妙,
無論即心即佛或非心非佛都忌執著。
馬祖平日以“即心即佛”一語指導學人,
而復以“非心非佛”一語斥破學人對“即心即佛”之執著,
其實兩者並無差別。 (信息來源:摘自《五台山佛教》)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3-31 07:49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大梅法常禪師悟道因緣明州
(治所在今浙江寧波)大梅山法常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湖北襄陽人,俗姓鄭。 幼年即出家,
從師子荊州玉泉寺。 其容貌清峻,性度剛敏,具有超人的記憶力,
“凡百經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 二十歲的時候,於龍興寺受具足戒,
後參禮江西馬祖大寂(道一)禪師。
初禮馬祖,法常禪師便單刀直入地問:“如何是佛?”
馬祖道:“即心是佛。” 法常禪師言下大悟。
開悟後,法常禪師離開了馬祖,前往四明(今浙江寧波市西南)
仙尉梅子真昔日的隱居地,結茅隱修。
唐貞元年間,鹽官齊安國師(馬祖弟子)座下有位僧人,因在山上採集拄杖,
迷路了,無意中來到法常禪師隱修的庵所。
那位僧人問法常禪師:“和尚在此多少時?
” 法常禪師回答道:“只見四山青又黃。”
那位僧人又問:“出山路向甚麼處去?” 法常禪師道:“隨流去。”
那位僧人回去後,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鹽官齊安國師。
鹽官道:“我在江西時曾見一僧,自後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
於是便命令那位僧人回去招請法常禪師下山。
法常禪師以詩偈回答鹽官國師道: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 後來馬祖聽說法常禪師在大梅山住山隱修,便派手下的僧人前住勘驗,
看他是不是徹悟了。 那僧問道:“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麼,便住此山?”
法常禪師道“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
那僧故意試探道:“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大師最近講法又變了)。”
法常禪師問:“作麼生?” 那僧道:“又道'非心非佛'。”
法常禪師道:“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
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 那僧回去後,把勘驗法常的經過向馬祖作了匯報,
馬祖大聲讚歎道:“梅子熟也!”
後來叢林中便稱法常禪師為“大梅禪師”。
後來,龐居士(龐蘊,馬祖在家弟子,一個開悟的大修行人)
聽說了這件事,也想前往大梅山一探虛實。
一見法常禪師,龐居士便問:“久向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
法常禪師道:“熟也。你向甚麼處下口?”
龐居士道:“百雜碎。” 法常禪師向龐居士伸過手來:“還我核子來。”
於是龐居士便默不作聲。 從此以後,大梅法常禪師開始住山傳法,
道望日隆,四方學者爭相參禮。
法常禪師曾上堂示眾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
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識本,唯了自心。
此心元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萬法本自如如。”
這段開示,言簡而意賅,既揭示了禪宗之大本,
同時也暗示了大梅禪師當初入道之所在,
以及他一生受用之所在,轉機之所在。 識心達本是修行的基礎,
心不附物,不落兩邊,是修行的關要。 二邊不去,
心存彼此,則與道相背。 請看法常禪師接引夾山、定山二位禪人之公案--

一日,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禪師道:
“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夾山禪師道:“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二人互相不肯,於是一同上山,參見法常禪師。
一見法常禪師,夾山禪師便問:“未審二人見處,那(哪)個較親?”
法常禪師道:“一親一疏。” 夾山禪師復問:“那(哪)個親?”
法常禪師道:“且去,明日來。” 第二天,夾山禪師又問。
法常禪師道:“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禪宗最貴情不附物,不立一法,不廢一法。 金屑雖貴,落眼成病。
“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妙! “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亦妙!
然而,若把二者打成兩截,貴一賤一,即不妙矣。
法常神師的回答真是精妙絕倫。 二人互不相肯處,正是“一親一疏”,
不是兩邊,又是什麼? 爭什麼親與不親?
難怪夾山後來自我反省道:“當時失一隻眼。”
法常禪師入寂於開成四年(839)春秋八十八歲。
臨終前,法常禪師仍不忘向徒眾開示即心即佛之宗旨。
一天,法常禪師告訴徒眾:“來莫可抑,往莫可追。
”就在這個時候,室中的鼯鼠發出吱吱的叫聲,
於是,法常禪師接著說道:“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自護持,
吾今逝矣。” 說完,便怡然而逝。 後世永明延壽禪師讚歎法常禪師云:
“師初得道,即心是佛。 最後示徒,物非他物。 窮萬法源,徹千聖骨。
真化不移,何妨出沒。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3-31 07:5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43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