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90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悟道
作者:即身成就

“道”是什麼?是無數修行人生生世世都難以靠近的那個本我。
修行人都在修道,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道不是修出來的,
它原本就是現成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
宇宙的本性在你體內絲毫不少一點。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
所謂的努力修行,只是針對你的大腦而已。
因為你頭腦裡的障礙太多了,多如恒河沙,障礙著你不認識道。
當你頭腦轉變後,道也就自然顯現了。
因為道本來就在萬事萬物之中。

仔細分析千門萬法,都是在讓你放下再放下,清靜再清靜。
所謂的努力和修行都是針對放下和清靜所設計的。
這是進入道之前的那段距離,需要努力去修。
一旦你進入了道,你才知道,道不需要修,它本來就無處不在。
道猶如虛空,無形無相,無聲無息,無作無為、如如不動。
你不可能見到它,也不可能找到它。它在萬事萬物之中,
萬事萬物皆是它的自然流露。它清靜無為,如如不動。
但又能通過萬事萬物顯現出它無窮的妙用。萬事萬物無處不在,
真我本性也無處不在。山河大地,動潛飛植都是真我如來。
雖不可見,但又無處不見。

你的肉體不是真我,思想也不是真我。
許多修行人認為靈魂是真我。其實,靈魂還不是真我。
靈魂還是針對肉體這層外殼而言,是這個肉體的靈魂。
肉體與靈體都是物質的,只是一陽一陰,陰陽互存而已。

靈魂出殼與悟道解脫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
平常人所講的靈魂出殼,是你的潛意識這個“識神”出去玩一玩而已,
它根本不能超越三界。只有悟道之後,找到了你那個真我,
才能超越三界,得到徹底解脫。道無處不在,當然不存在三界之界。

道無我無他,無我又如何生?無生又如何有滅?
因此,道本身就不生不滅,本身就是最徹底的解脫。
因此,你只有進入道裡,你才能證悟到不生不滅的徹底解脫。

但是,無論你用多豐富的語言來描述道,來形容本來面目,
都無法準確和貼切。我們要想接近它,
只有通過它表現出來的特性為標準,通過修行改變自己。

與道達成同一頻率,才能進入道。
道最明顯的特性就是清靜無為、平等無分別、無我無他、如如不動。

悟道如同品茶,別人品茶(開悟)後,無論怎樣給你描述,
你還是不知道此茶(悟道)是什麼滋味。
只有親自去品茶(證悟)。當你品過(開悟)之後,
第三者依然不知道茶的滋味,也必須親自去證。

如何才能進入道呢?
有人認為應該多學知識,多看經書,
但是書本和知識都不可能讓你進入道,
只能在某個階段引導你如何走路,指導你走哪條路可以接近道。

道不是來自於外面的知識,因為知識來自於頭腦的思維,
是“識”而非“智”。道不是靠思維進入的,你腦子越複雜,
想得越多,反而離道越遠。
六祖慧能不識一字,未看一經,卻能悟道和講經,
是清靜心中的自然流露。只有當你徹底空掉你的頭腦,
進入一種清靜無為的入定狀態時,你才能進入道。
此時你才發現道本來就是現成的,
只是自己一直都在玩頭腦遊戲,總在向外求,向知識裡面找。
被自己所知道的那點可憐的知識,
一直障礙在門外了,這就是所知障。

古大德說:“悟道不難,唯嫌撿擇”。“撿擇”就是分別和取捨,
有了分別心才會去撿擇,道是平等無分別的。
心裡有二、三,才會去撿擇,
回到“一”就不會再有什麼分別和撿擇,因為“一”已經接近了道。

道如同一面鏡子,無論什麼事物照在鏡子裡,
原來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鏡子不會分別這個事物好壞、醜美、善惡。

人不僅有分別,而且樣樣事物都要分別個好壞、是非。
如果你能迴光返照,留心察覺自己剛才起動的每一個念頭,
你才能覺知自己念念都是分別。這是多生多劫養成的最大習氣。

因此,要想接近道,首先要斷掉分別的習氣,因為道是沒有分別的。
古大德說:“成佛不難,放下既是”。
但是,人卻有諸多的放不下。放不下親情,放不下錢財名利,
放不下所執著的一切。而一切都是圍繞著一個“我”字。
因此,最大的放不下就是“我執”。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
我不願失去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既得利益。

而且我執較重的人最愛顯示自己,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
因此,悟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

道的特性是無我、無他,
也正是佛家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你只要心裡還有我,還不能達到忘我、無我的心境,
圍繞著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

筆者在一次閉關中曾與各種物體對話,
從中證到了“萬物皆有佛性”。
首先我進入了暖水瓶的思惟,暖水瓶說:“我沒有思惟”。
我說:“不對,你這句話就是思惟”。
暖水瓶說:“我的思惟非常低級,
我們只有從屬性,而沒有主動性”;
第二個又進入了水的思惟,水說:
“我沒有思惟,我一切都是服務眾生”;
第三個又進入了一塊磚的思惟,磚說:
“我也沒有思惟,無論把我放在任何地方都一樣”;
第四個又進入了太陽的思惟,太陽說:“我也沒有思惟,
我一切都是按照規律運行”。
這四種物體的共同點都是沒有自我,一切都是恆順眾生。
這就是佛性,因此說萬事萬物皆有佛性。有我就不可能平等,
有我就不可能清淨,有我就是在執著個性,有我就失去了整體性,
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進入道。

第二個最難放下的是“我見”。
“我見”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一切都認為自己的見解對,
別人的見解不對,總不願恆順眾生,還是在處處突出自我的個性,
當別人的見解與自己不同時,就生氣煩惱,並與別人發生矛盾和紛爭。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對我見越執著的人反而離道越遠,
這就是個性。個性越強反而離整體性越遠,宇宙是一個整體,
因此,越執著我見離道越遠。

道清靜無為,如如不動。萬事萬物雖然都是它的顯現,
但它卻無念。這一切顯現都是自然的緣聚緣散。
絕非道的有意安排,也不是佛和上帝的造就。

有些人或一些宗教認為,宇宙的一切都是佛或上帝安排的,
其實你想錯了,佛和上帝是清靜無為的,他們絕不會活得那麼累。

但是,人的習氣卻總愛琢磨事,琢磨人,腦子不能有一點空閒,
閒一會兒就覺得無聊和寂寞,總想表現自己,顯示自我的個性,
發表自我的見解,總要千方百計想出點事來填補無聊和空虛。
這就使人們多生多劫以來養成了攀緣、動念的習氣。
這種習氣使你的心從沒有清靜過,心總往外馳,心馳則神往。

古人造字非常合道,“心”是三點魂,外加一把鉤。
古人知道人有三魂,其中在外面的一點是“光魂”,
光魂在天不在身,因為它特別亮,人體色身難以承受,
當人投胎轉世時,它只能留在外面。
外面的另一點是“陰魂”,由於眾生妄念外散,神魂常在外面,
為財色名利終生奔波不息,因此,陰魂也在外不在身。
中間一點謂“色魂”,由於此魂投胎後被肉體所困,
一把鉤代表肉體色身。人在受孕剛剛成胎直到出生前,
都是這種彎曲身體的形狀。此身像一把鉤鉤住色魂,
直到死亡的時候,色魂才離開肉體。
可見人的心時刻不停地被外界事物所誘惑,
為外界事物所奔波,雖有三魂,卻有兩魂在外。
這些都是古人用天眼所看到的,
“心”字如此構造確有其理,絕非隨意編造。

如果我們能把這顆好動的心停息下來,把自己的思想徹底空掉,
使它常處於清靜無為之中,你就接近了道。

但是,人們卻愛自尋煩惱,不停地在製造妄念。
以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氣。
許多修行人甚至想靜也靜不下來,大腦形成的慣性,
自動地、不停地在想,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
即使睡著了,做夢還是在不停地想。
人體95%的能量都是胡思亂想消耗出去的。
因此,所有的法門,包括念經、念佛、念咒、
打坐、結印、修定、戒律、節食、辟穀、不倒單等,
都是在幫你把繁雜的思想停下來,使你的心清靜無為。
有些人總愛攀緣,攀緣本身就是分別心,
分別出有好有壞,你才會去攀緣。

攀緣使你攀附兩邊,遠離中道,產生“愛見”煩惱。
“愛”煩惱是思惑,“見”煩惱是見解上的迷惑。
有“見思惑”二障就不能出離六道,不能了脫生死。
因此佛說:攀緣心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辨別攀緣心呢?
可從怨親的分別上看,放不下對親屬、親朋、情侶的執著過愛,
放不下對怨家對頭的記恨,總是掛在心上。經常想過去的事,
以後的事,未發生的事,與自己無關的事,擔心兒孫將來的事,
甚至找別人算卦,看命問吉凶等等,都屬於攀緣。甚至做好事,
度人也在執著攀緣,不知另一面卻是在造惡。

道是清靜無為的,攀緣則是有為,有為就是在造業,
造下業因,將來必因緣而生。因此,只要還存有攀緣之心,
就背離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輪迴。
所謂佛法無邊,即不落兩邊之意。
而凡夫都是在執著兩邊,不合中道。
只有隨緣做事,而又不思善惡,
不計得失,不求結果,不為回報,
雖也做事,但清靜無為,合道而行。
道如如不動,修行的千門萬法,其共同點都是在修一個“定”字。
修定就是靠近那個如如不動的道。
修定的關鍵仍在於心,當遇到外緣時,正是考驗你是否見境動心,
是否心隨境轉。如能把握隨緣不變,
這就是定力,定力就能使境隨心轉。
當你清靜無為時,你就接近了道。
當你靜極生定時,你就能進入道。
當你定中生慧時,你才能真正悟道。
當你能把智慧靈活變通地運用在實踐中時,你才是真正地證道。
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過程。
當你的心真正達到清靜無為,如如不動時,你就是法身佛;
當你的心真正達到平等無分別時,你就是報身佛;
當你的心平等到萬事萬物無差別時,你就是化身佛。


【悟道】作者:即身成就_莲青散人_新浪博客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2-08 22:52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
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
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什麼是道?
《道德經》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道雖然可以被履行(可道),
但其實質行道之法不是恆定不變(非恆道)。

道雖然可以被討論、命名(可名),
然其實質並非恆定不變,是開放的(非恆名)。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者,在「一」之前,所謂「一」,
即是所謂的本體論的「本體」、
現代西方的存在哲學的「存在」,此「一」者,即指萬物統一的本質。

「一」本身便不可思議,
因為可思議者必須分辨能思議與不能思議之事物,此
即是分別心,即是「二」,即是「陰陽」,等而下之而有萬物可言。

「一」即不可思議,是故「道」更加無可言說,無可思議判別之理。

需要注意的是,「道」在不同的地方,
可指可以實踐的「道路」、理論體系的「根本」,
與此不可言說之「本體」、
更甚於本體之上的超出有無存在的「概念」,
後者即是無法討論的「道」,而之前的「道」是可以理論、
切實可行的事物。

不可用言語表達
《道德經》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對此的解釋是: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
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來說,這裡第一個、第三個「道」字解作「終極真理」
;第二個「道」字解作「言語,說話」。
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語解釋妥當的『道』,
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們給予『道』一個名字,
這個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貼。」

由於人認識的局限性,我們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
無法窺見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
例如我們說這是一張桌子,可那是我們的說法,
它是什麼呢?是一堆木頭,還是一堆原子,
都只反映了它的一個側面。

正因為「道」本身是不可言說,
所以老子在《清靜經》後來寫道: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也就是說:「這個『道』字雖然不肖,
但我(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好了。」

但儘管道的本質不可言傳,
但包括《道德經》等典籍都在言說道,
「道不可道」本身也是在描述道,
實際上不是在言說道的本質,而是言說道的存在,
即是道的本質雖然無法具體描述,但其存在是可言的,
但也止於「祂存在」而無法進一步言說。
這和現代西方的存在哲學的「存在先於本質」異曲同工。

衍生萬物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意指「道」是所有創造自然,及自然變化的法則,
是一切事物的規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
此處,老子道出宇宙發源形成論。道家的太極印正是體現,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

道在萬物之中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就是說,人的法則在地裡頭,地的法則在天裡頭,
天的法則在道里頭,而只有道的法則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發展路徑。
路徑是事物規律的外在體現。因此,道理與道路就統一了。
實際上「道」字本身的字形也表明道在萬物中。
《說文解字》:「道」,從,從首,謂長行,
首: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所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
意即面向哪裡,道在哪裡;走到哪裡,道在哪裡。

道與德的關係
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說者,為體。
德,是道所衍生的萬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規律,為用。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2-08 22:5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14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