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0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體驗實相
葛印卡 - 體驗實相
佛陀的道路是要體驗實相
本文節錄自葛印卡老師一九八九年於泰國曼谷的公開演講

人人都想擺脫痛苦,過著安詳和諧的生活,但卻都不知道該如何才能離苦得樂。
苦的所在、苦的起因、離苦的方法正是悉達多.喬達摩覺悟所體證的真理實相。
就如同今日,佛陀那個時代也盛行著許多的禪修方法,當時尚未成佛的他試過了所有的方法,卻都不滿意,
因為他發現這些方法都無法使他完全地脫離痛苦。於是他開始探究自我,透過自身的體驗,
他發現了這個能根除他生命痛苦並使他完全覺悟的內觀禪修方法。有許多的方法都可以讓人暫時解除痛苦,
當你感到痛苦時,你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其它的事物上,然後你便會覺得你已逃脫痛苦,
但實際上你並未完全地解除痛苦。生命中不想要的事情發生了,你變得焦躁不安,想要逃避。
你也許上電影院或劇院,也許跑去喝酒或沉迷於各種感官娛樂,然而試圖逃避是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的,
痛苦只會倍增。

佛陀體悟到人必須面對現實,與其逃避問題,不如面對問題。
佛陀發現當時的所有禪修方法都只是在於將注意力從正在發生的痛苦轉移到其它事物,
他看出這些方法實際上都只能轉移一小部分的注意力,而在內心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起反應,
不斷地在造作貪愛、憎惡、愚癡的業行,在心的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受苦。
因此,禪修所緣的對象不應該是想像出來的,它應該是如其本然的實相。
你必須在當下所呈現出來的任何實相上用功,在你身體範圍內所經驗到的任何實相上用功。
在內觀修習中,你必須探究自己的身體結構與心理結構的實相,
我們因強烈執著這個我們稱「我、我的」的身心聚合體而變得十分的痛苦。要修習佛陀的道路,
我們就必須觀察身心的實相,禪修者應該直接地體驗身心的基本特質,從而導引出智能。
智慧可以分為三種:聽聞他人的話語而得到的智能(聞慧)、透過理智分析得到的智能(思慧),
及由親身體驗而培養出來的智能(修慧)。佛陀以前乃至佛陀在世時,
雖然都有老師在教導人們道德及專注,他們也都有談到智能,但這都只是聽聞或理智分析得到的智慧,
而不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佛陀發現,人雖然可以把玩各種智識或信仰的遊戲,
但若非親身體驗實相並藉由自身的經驗開展智能,人是不可能解脫的。內觀是親身體證的智慧。
你可以聽聞開示或閱讀經典,你也可以試著用你的智識去理解:「對!佛陀的教導實在太棒了!
這個智能實在太棒了!」,但這不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修慧)。
這整個身心的範疇-六根及其相應的六塵,都有 anicca(無常)、dukkha(苦)、anatta(無我)
的基本特質,佛陀要我們在自身當中體驗這個實相。了能在自身的架構內探究實相,
佛陀選定了兩個範疇,一個是身體的結構,即物質的、肉身的;另一個是心理的結構,
即認知(識蘊)、辨別(想蘊)、心感覺的部份(受蘊)、心生起反應的部份(行蘊)。
為了探究這二個範疇,佛陀教我們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觀察身體)及 cittanupassana
(觀心念住-觀察心)。
除非你能覺知身上的感受,否則你是無法直接經驗及覺知身體。在你的身體當中,
一定有某種你能感覺到或認知到的事情正在發生著,於是你可以說:「是的,我已修習 kayanupassana
(觀身念住)」。禪修者一定要能覺知身上的感受,這就是 vedananupassana(觀受念住-觀察感受)。
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也是一樣,除非心中生起某種心念想法,
否則你是無法直接經驗心的實相。凡是在心中生起的都是 dhamma(法),
因此,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必須涉及 dhammanupassana(觀法念住-觀察心的內含)。

佛陀將內觀修行方法分成幾個部分:kayanupassana(觀身)和 vedananupassana(觀受)
是屬於物質結構,cittanupassana(觀心)和 dhammanupassana(觀法)是屬於心理結構。
你可以藉由親身的體驗,瞭解到你的身與心是如何相互關聯的。
如果你認為不必透過親身的體驗就可以瞭解身與心,那是妄想。唯有通過親身的體驗,
才能使我們瞭解關於身與心的實相,這就是內觀如何開始幫助我們。
簡言之,要瞭解如何修習內觀,我們從 Anapana 開始,覺知自然呼吸的進出,
不要把它變成呼吸運動或像 pranayama 一樣調節呼吸,我們就只是觀察鼻孔入口處的氣息。
如果一個禪修者能在一個不受干擾的合適氣氛中持續不斷地用功,在二、三天內,
身體這個部位的某些微細實相就會開始自動呈現出來-自然的、正常的、身上的感受,
可能是熱的或冷的、可能是抽動的或脈動的,也可能是其它的感受。當禪修者修習到第四或第五天,
他會發現全身上下從頭到腳都有感受,他被要求就只是覺知那些感受,而不對它們起習性反應。
就只是觀察,客觀地觀察,不要認同這些感受。
到了第七或第八天,你會往越來越微細的實相前進,法(自然法則)會開始幫助你。
你在感受的層面,觀察整個身體的結構,這個原本看來非常堅固的身體,透過觀察、再觀察,
你將會到達能夠經驗到整個身體結構都只是次原子粒子的這個階段:
全身上下就只是 kalapas(次原子粒子),甚至你會發現連這些極微小的次原子粒子也不是堅固的,
它們就只是振動、波動而已。透過親身的體驗,佛陀的話變得十分的清楚:
Sabbo pajjalito loko, sabbo loko pakampito.
「整個宇宙都只是燃燒與波動。」
你一旦親身經驗這個實相,你的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和 vedananupassana(觀受念住)
便會引領你到達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世界都只是波動的這個階段。
然後 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和 dhammanupassana(觀法念住)對您而言就變得十分的容易了。
佛陀的教導,是要我們從粗糙的、表面的實相到微細的、究竟的實相,由 olarika 到 sukhuma。
表面的實相一直都在我們的心中製造錯覺妄想,透過分離、剖析表面的實相,
你會到達究竟的實相。當你經驗到物質的實相都只是振動時,
你也會開始體驗到心的實相:vinnana(識蘊)、sanna(想蘊)、
vedana(受蘊)及 sankhara(行蘊)。如果你透過內觀的修行正確地體驗到這些實相,
你將會明瞭它們是如何起作用。
假設你已經達到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結構都只是振動的這個階段,當有聲音接觸到你的耳朵時,
你會注意到這個聲音就只是振動,心的第一部分「識蘊」開始作用了:
耳識認知到在耳朵這個根門有事情發生,就像敲擊銅鑼的某一個點,整個銅鑼都會跟著振動,
因此任何一個根門一旦有所接觸,都會產生振動並遍佈全身。最初這只是一個中性的振動,
既不是愉悅的,也不是不愉悅的。
心的第二部分「想蘊」開始辨別及評價這個聲音:「這是一句話,怎樣的話呢?是讚美的話,
啊!太美妙了!太棒了!」由此而生起的感受、振動將會變得非常的愉悅;相同的,
如果這些話是辱的話,這個振動就會變得非常的不愉快;
振動隨著心的想蘊所給予的價值評斷而產生不同的變化。接著,心的第三部分「受蘊」
便會開始感覺到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
然後,心的第四部分「行蘊」開始作用了,行蘊的工作就是起習性反應。
如果生起的感受是愉悅的,它就起貪愛的反應;如果生起的感受是不愉悅的,
它就起瞋恨的反應。當有愉悅的感受時:「我喜歡它,太好了!我還要,我還要!」;
同樣地,當有不愉悅的感受時:「我不喜歡它。我不要它!」。心的第四部分「習性反應」
就像這樣不斷地在造作貪愛或憎恨的業行。
要明白,這樣的過程一直都持續不斷地在這個或那個根門進行著,
每一刻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在某個根門發生。每一刻「識蘊」都在認知,
「想蘊」都在辨別,心的「受蘊」部分都在感受,心的「行蘊」部分都在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
這樣的過程不斷地在我們的生命中發生著。在表面的層次上,
我似乎是在對外在的事物起貪愛或憎恨的反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佛陀發現,我們是在對我們的感受起習性反應,這就是佛陀覺悟時的發現,他說: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 vedana- paccaya tanha.
「六根緣觸,觸緣受,受緣愛。」
事情對他來說變得十分清楚:六個感覺器官(六根)與外在的事物接觸了,
由於這個接觸,身體生起了感受,大多的時候,感受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二者之一。
接著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生起之後,貪愛或憎恨才會生起。
這樣的體認是合理的,因為佛陀深入內在並親身經驗它,
佛陀深入了問題的根源,並發現根除苦因的方法。
雖然我們試著從智識的層次去瞭解貪愛和憎恨,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其實都只是在壓抑它。
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我們不斷地在貪愛或憎恨中翻滾,苦無出路。
佛陀發現了這條方法:不論是什麼原因,每當你經驗到任何感受時,就只是觀察它:
Samudaya 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vaya 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
samadaya-vaya- 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
「(禪修者)持續不斷地觀察身上生起的現象,他持續不斷地觀察身上滅去的現象,
他持續不斷地觀察身上生起和滅去的現象。」
每一個感受生起之後就會滅去,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當你修習內觀時,你會開始經驗它。
無論感受有多不愉悅,它生起之後就一定會消失;無論感受有多愉悅,它只是一種振動,
生起之後又消失。無論是愉悅的、不愉悅的或中性的感受,無常的特質都是一樣的。
現在你正在經驗 anicca(無常)的實相,你不是因佛陀這麼說,也不是因經典或傳統這麼說,
甚至也不是因你的理智這樣告訴你而相信,你是因你直接經驗 anicca(無常)的實相而接受它,
這就是你如何將聽聞得到的智能和理智瞭解的智能轉換成親身體驗的智能。
唯有體驗無常才能改變心的習性模式。覺知身上的感受並了知每件事物都是無常的,
你保持平等心,不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如此持續不斷地練習,
就能在心的最深層面改變習性反應的模式。當你不再產生任何新的貪愛和憎恨的習性,
舊有的習性就會就生起然後消失。如實觀察實相,你就會從所有的貪愛和憎恨的習性中解脫出來。
西方心理學家所提到的「意識的心」,佛陀稱這部分的心為 parittacitta(心「非常小」的部分),
這個意識的心並不知道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心正發生什事。在 parittacitta(意識)
與心的深層(無意識)之間有一道極大的鴻溝。內觀打破這道鴻溝,
把你從心的表層帶到心的最深層面,觸及這個潛藏的 anusayakilesa(隨眠煩惱)。
這個我們稱為「無意識」的心並非真的毫無意識,它時時刻刻都在覺知身上的感受,
並且不斷地對這些感受起反應;如果是不愉悅的感受,它就起憎恨的反應;如果是愉悅的感受,
它就起貪愛的反應,這就是無意識的心的習性模式,它的行為模式。
譬如,你正在熟睡,一隻蚊子來叮你,使你生不愉悅的感受,意識的心並不知道有事情發生,
但無意識的心卻立即察覺有不愉悅的感受正在發生,並起憎恨的習性反應。
雖然你意識的心正在沉睡,你仍會趕走或殺死蚊子,但不愉悅的感受仍然存在,於是你抓癢,
當你醒來之後,如果有人問你整晚有多少蚊子來叮你,你是不會知道的。你意識的心覺察不到,
但無意識的心卻知道,且不斷地在起反應。
另一個例子,當你坐了大約半小時,一些壓迫的感覺從某處生起,
於是無意識的心起了反應:「有壓迫的感覺,我不喜歡它!」於是你改變坐姿,
無意識的心總是與身上的感受有所接觸,你移動了一下,不久後你又動一下。
觀察一個人坐著十五至二十分鐘後,你會發現這個人開始坐立不安,這裡移動一下、
那裡又移動一下,當然,他並未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這是因他沒有覺知感受,
他不知道自己對這些感受起了憎恨的反應。這當中的障礙就是無明。

內觀打破了這道障礙,消除無明,於是你會開始瞭解感受如何生起,
貪愛和憎恨又如何緊接著感受之後生起。當愉悅的感受生起時,就會有貪愛,
當一個不愉悅的感受生起時,就會有憎恨,而每當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時,痛苦就隨之而至。
人若不打破這種行為模式,貪愛和憎恨就會不斷地生。

佛陀教導我們如何走到痛苦生起的根源-貪愛和憎恨的習性反應。我們一定要找到貪愛和憎恨的根源,
並從這個層面來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佛陀教導我們觀察痛苦及痛苦的生起,如果不觀察這兩者的話,我們就不可能知道如何止息痛苦。
痛苦隨著感受而生起,如果我們對感受起反應,那麼痛苦就會隨之生起;如果我們不對感受起反應,
我們就不會受苦。無論有多麼不愉悅的感受,如果你不起憎恨的反應,你保持平等心並微笑以待,
你瞭解這一切都是 anicca、無常,那麼整個心最深層的習性模式已在改變。
透過內觀修習,人們開始淨化各種心的雜染-憤怒、激情、恐懼、自我等等,
在幾個月內或幾年內,人的這個改變會變得十分明顯,這就是內觀的益處—此時此地的益處,
你會在這一生中就能體驗這個益處。
在最深的層次善用佛陀的教導,不要只停留在教義的表層,要走到你貪愛生起的根源:
Vedana paccaya tanha; vedana-nirodha tanha-nirodho; tanha- nirodha dukkha- nirodho.
「受緣愛,受滅則愛滅,愛滅則苦滅。」
當一個人體驗到涅盤實相時,他會到達超越整個感官範疇的這個階段,
所有的六根就會停止作用,不可能與外境有任何接觸,因此感受就會停止,到了這個階段,
他便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首先,你必須到達能夠覺知所有感受的這個階段,唯有到達這階段,你才能夠改變心的習性反應,
在心的最深層面,以這個方法、這個步驟用功。如果你是在心的表層用功,
你只能改變心的意識部分-你的理智,你並未到達問題的根源-心的無意識層面,
你並未去除 anusayakilesa-深植於內心的貪、憎不淨雜染,
這些雜染就像沉睡的火山,隨時都可能爆發。
要善加利用這個絕妙的方法,從你們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從你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享有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和諧、真正的快樂。
願你們都享有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和諧、真正的快樂。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4-08-20 21:10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8-20 21:0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985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