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8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04:00 ~ 4:30 資料庫備份中,需等較久的時間,請耐心等候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圖 1.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淨慧法師開示:各位法師、各位營員: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給大家講的題目還是開營式的題目,就是"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我自己學習《華嚴經·淨行品》的一點體會。

在介紹我的體會之前,想先簡單地介紹一下《華嚴經》。在中國的佛經當中,最大部頭的經是《般若經》,有600卷。從經典來說,除了《般若經》以外就是《華嚴經》卷數最多,有80卷。當然在論裡面一百卷的論還有好幾部。《華嚴經》分作上、中、下三種本子,所謂廣本,略本,再略本。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所看到的《華嚴經》80卷,是《華嚴經》裡邊的下本,就是文字數量最少的一本,而且在這個文字數量最少的本子當中,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己。在中國,《華嚴經》應該是翻譯過三次,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其它《華嚴經》單品獨譯,就有好多次。比如說翻譯《華嚴經》裡邊的某一品,單獨作一本經,叫《十地經》,《十地經》實際就是《華嚴經》的十地品,它翻譯得比較早,《華嚴經》的十地品後來也曾經產生過一個學派,叫"地論師"。現在的"華嚴宗"實際上是從南北朝時候的"地論師"發展而來的。"華嚴宗"作為一個宗派是在唐朝時期形成的,有時候又叫"賢首宗"。《華嚴經》的思想特點非常有意思,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十",以"十"為單位。我們讀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望,其中所有的名詞、法相、修行的法門和修行的功德都跟"十"分不開。比如說我們修行的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都是十,一共五十個階次,五個大的階段,每一個階段又有十個小的階段。那麼我們就要問為什麼都和"十"分不開?這其中有它很深的哲理,這種哲理和我們人類的生命又分不開。我們修數息觀,從一數到十,而且這個法門上說了,絕對不能數到十一,數到十一你就亂了,數到十一你定不下來,這個很有意思。就是說我們人類的生命和這個數有密切的聯繫,講到我們這個生命的趣向,一心具足十法界,它不是十一法界,也不是十二法界。十法界裡邊分為四聖六凡,六凡裡邊分為三善道,三惡道,剛好湊齊十。實際上在十法界當中這個阿修羅道,它只具備這一道的一些特徵,它並不是另外的一種生命現象,因為它介乎人、天之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天,它的特徵是嗔恨心最重、好鬥,儘管是這樣,它一定要湊成這個十法界,我們這個生命有十個趣向。這都和我們人類生命的本質有密切的聯繫,我們就從這個《華嚴經》的每一個法門、每一種功德來體會這個"十"的數字,就可以是一篇大文章,就可以是一門大學問,就可以是一個大法門。

日本有一位學者,應當說在佛學界是一個頂尖的學者,他也是一位僧人,叫鐮田茂雄,他是專門研究《華嚴經》的,有很多著作。他曾經有一段話,因為他寫過一本《華嚴經的故事》,或者我們中國的台灣把它翻譯成為《華嚴經講話》。他說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問題最多、最突出的一個時代,那麼我們現代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呢?就是說超越了國界,屬於世界的問題甚至是屬於地球性的問題,比如說臭氧層的破壞、沙漠化的擴大、地球的溫室化、酸性雨的傷害、熱帶林的破壞、石油流出引起的海洋污染、以及飢餓、貧困、難民等問題,像這樣多的問題幾乎都牽涉到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民族,像這樣的問題不是哪一個國家單獨可以處理的,都是要放在一個世界範圍內來總體地處理這些問題。那麼用什麼思想來指導我們處理這些問題?就像昨天晚上,網上有一個人提問,在我們今天日益全球化的局勢下,如何來修學佛法?如何用佛法來影響這個時代?鐮田先生他說,要解決這些具有全球性的問題,只有大乘佛法能夠擔當這樣的任務,而且他特別具體地指出了只有《華嚴經》的思想能夠擔當這個角色,《華嚴經》的重要思想是什麼呢?就是一即是多、多是一,那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局部不妨礙整體,整體能夠包容局部,大家都在整體當中,每一個局部又能夠完整地保存他的全面性。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第十一屆生活禪夏令營",就是我們臨時的一個整體,我們每一位營員來自五湖四海,來自不同的方面,年齡的差距、性別的差距、性格的差距、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可以說是千差萬別,這是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個體在現在是個什麼狀況呢?都集合在"第十一屆生活禪夏令營"這樣一個集體理念之下,大家就像一個人一樣在這裡生活。我們在集體生活的同時又不妨礙我們的每個人個性的存在、愛好的存在、乃至每個人的性格、文化、修養,各不相同,而且又能夠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和諧共處。這就是局部不妨礙整體,整體又能夠圓融局部,處在一種和諧共存的氣氛之下。那麼把這樣一個團體如果推而廣之,可以是一個社區,再推而廣之可以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再推而廣之就是我們人類。那麼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問題,是一個什麼樣的追求能夠使我們這些人在一起和諧共處呢?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們都想能夠淨化自己的身心,淨化自己的心靈,並進而以自己淨化的結果來影響周圍的人,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或者說再把它縮小一點,就像我們本屆夏令營的目標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為了這個目標,我們能夠和諧地在一塊生活,如果把我們"生活禪"的宗旨來提出,那就是大家為了"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樣一種理念到一塊來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指導思想,那麼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都可以在一個共性當中求得和諧共存。在這個共存當中,每一個人的個性還是可以發展的,還可以完全保存你自己的一切特徵,所以這就叫"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每一個具體的事物之間互不妨礙;"理事無礙"就是每一個具體的事情、具體的事件和整體保持一致,互不相妨。所以《華嚴經》這種融合的思想、和諧的思想、奉獻的思想可說是佛教裡表現得最為集中的一部經典。

《華嚴經》不僅是在哲學思想上有它深邃的思想內涵。所謂十法界這些名詞聽起來好像很玄,但是它同時又有很多具體的修行的法門和修行的次第,當然有很多的經論都涉及到。那麼很明確、很具體、很有步驟並且具有可操作性,就是《華嚴經》提出的整個修行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的五十二個階段,提得最具體。而這五十二個階段中每一個階段的修行都不是空洞的,都不是脫離實際的,都是同如何淨化我們的三業分不開的。

所以鐮田先生說《華嚴經》不僅是一部有深遠哲學思想的一部經典,而且《華嚴經》裡的淨行品有佛弟子每日必稱誦的三皈依的文字,有清淨生活和修行者所必須實踐的德目,在《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詳細敘說了善財童子求道的歷程,所以《華嚴經》是實踐生活上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他把淨行品定位為生活中的佛教,大家可以來思考我們人類每天每時每刻的活動,都表現為一定的生活行為,即使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活動,好像也是把它定位成為精神生活。所以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各有特徵、各有內容,但都是生活。而生活所賴以表現的,具體到我們人的器官或者叫做根部,佛教是講根,現在生理科學叫器官。佛教裡把整個人身上最重要的部位歸納為三個部分,兩隻手、兩隻腳、再加上我們命根的那一部分,這屬於身。然後我們要表達我們的這些行為,或者表達我們思想活動的這個器官,這個根部是什麼呢?就是口。本來口也在身體上,但是因為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口在我們整個身體中,它的作用不一般。再就是意,意就是思維活動。也就是說把我們人體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用三個部分來表達叫身、口、意,這是一個很特殊的表達方式,佛教在其它地方對人體的身體和精神的分類往往不是這樣一個方法,比如昨天馮老師講我們這個人身是什麼呢?人身由五蘊組成,五蘊就包括色、受、想、行、識。物質就是一個"色"字,在精神方面分得比較細緻,叫受、想、行、識,分四個部分,這是一種分法。再詳細的分法就是六根、六識,六根六識也是從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或者色和心的方面,來分析我們人的生命的構成。那唯獨是這個三業,這樣的一種分類方法,它完全是從作用以及作用以後的後果出發,來分析我們的生命現象,叫作身口意三業。我們生活的一切表現,就是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那麼淨行品是什麼呢?淨行品就是希望淨化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叫淨行。

大家這幾天都在念誦淨行品,淨行品一開頭有一段文字,那一段文字在佛經文體的分類上叫做長行,那段文字的長行一共提出了十個問題,其中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講三業的問題,由這樣的一種安排,我們可以看出後面的問題是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深入,一直到成佛。他所具備的一切勝妙功德,都是以清淨三業為基礎的,所以第一個問題提出來是如何獲得十種三業: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這剛好是十種,大家數過沒有,叫十種三業。後面還有九類問題,都是以十種三業作為前提作為基礎的,只有做到了這十種三業,後面的問題才有可能展開;沒有前面這十種三業作基礎,後面的一切勝妙功德都無從談起。這十種三業應該說有一個深淺次第,從文字內容來看,大家可以比較淺白地去了解它,肯定是在第一的就是比較淺的層次,在最後的那就是高層次的,層次高到了什麼境界呢?"智為先導",那就可以說是到了完全不迷惑的階段了。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時時刻刻都在智慧的指引下來有所作為、有所思考,那就是"智為先導"。"智為先導"到了什麼境界呢?最高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因為前面有不退轉身語意業,不可動身語意業,那都是菩薩的境界,不可動身語意業那起碼是八地菩薩才有可能達到的,因為八地菩薩是不動地;殊勝身語意業,就是可以起變化,可以現神通。所以第一是十種三業;第二是十種具足;第三是十種慧;第四是十種力;第五是十種善巧;第六是七覺支和三定,也是十;第七是六度四範,六波羅蜜加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第八是十智力;第九是十王護持;第十是十度生,十超眾。一共提出了十個問題,每一個問題裡又有十個方面,最後文殊菩薩用一句話回答了,用哪一句話來回答呢?文殊菩薩回答的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善用其心"。這叫十問一答,十問裡每一個問裡又有十,是一百個問題,乃至一千個問題一萬個問題,歸結到一點,"善用其心"這是一切問題的關鍵。所以《華嚴經》的中心思想,"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主宰,心是出發點,心是我們人的中樞樞紐,所以一切唯心。一切唯心並不是說其他的東西就不重要,其他的東西同樣重要,唯有心是作指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唯心"。這個"唯心"並不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那個唯心,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心可以指導一切,"為善為惡,在乎一心"。在十問一答中,文殊菩薩說,"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於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在"善用其心"這四個字的提示下,文殊菩薩怎麼要求我們,怎麼樣才能做到"善用其心",文殊菩薩說要"住去來今三世諸佛",要使我們的心安住在三世諸佛之道,使我們的心隨眾生住,恆不捨離。這裡如果把它用我們平常的話來講,就是我們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不離諸佛的教化,下不離度眾生的願力,那我們就可能做到時時處處"善用其心,善待一切"。這兩句話說來簡單,做起來絕對不簡單,我想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接近它就可以了,最後真正要做到善用其心,那已經是到了菩薩的境界了。但是我們一定不要灰心,這麼難,我們簡直是可望而不可及,不要這麼去想,時時刻刻走近它靠攏它就可以了,那就是說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步,每時每刻都在菩提路上不斷前進,"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以淨化三業作為我們修行的基礎,作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出發點,我們的三業究竟包括一些什麼內容?三業是和十善十惡相聯繫的,我們如果有清淨的三業,那一定是和十善相聯繫,是行十善的結果;如果我們有一個染污的三業,那一定是行十惡的結果。十善十惡都離不開身、口、意,比如說,從十善的角度來講,我們身體的部分佔三條:"殺、盜、淫",一般叫身三;口有四個方面,它在十種善業和十種惡業中佔了四條,所以口很重要:"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佔了四條;然後意也有三條,叫:"貪、嗔、痴",是一種思想活動。所以三業與這個十善十惡聯繫起來講,一般叫做身三口四意三,也可以叫做身不做殺盜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癡,就做到了十善,反之呢?就是十惡。有許多學佛時間長的朋友一定能夠記得下來,我們才接觸佛教的人不妨把它反复背幾遍,把它記住。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想到"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是從三業出發。我們先問問這邊的女營員,身三是什麼?(營員答:殺盜淫)

我們這邊的男營員,口四是什麼?(營員答: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把這十善十惡時時刻刻銘記在心,我們就能逐步地做到三業清淨,逐步地在時時處處"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佛教在講到這些修行的德目時都講得很具體,講得具體有什麼好處呢?可以操作,現在就是叫作具有可操作性。因為道德是一個很空洞的詞,只有把它具體化,具體到與我們的身心相聯繫的德目上才具有可操作性。佛教講十善,可以操作,五戒,同樣可以操作。在所有這些修行德目上,比如說把"殺盜淫妄酒"這五個方面以戒律的形式把它規定下來,這就是一個非常非常慎重的事情。因為戒是佛制定的,我們每個人受了戒就等於在佛前發了願,對佛有所承諾。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不能遵守對佛的承諾,那就是一個最大的誠信問題。如果對佛都不能忠誠,對佛都不能遵守信用,那還說其他的什麼呢?所以把它用戒律的形式規定下來,就是要嚴格地約束我們每個人的身和口。五戒只管身和口,沒有管到意,只有說十善才管到我們的心理活動,才管到意。當然守戒和犯戒也不是一個單純的身口的問題,還是意為先導。但是我們的意念你沒辦法規定他,一個初學佛的人你沒辦法規定他,說你不要貪、不要嗔、不要痴,他不是很具體的。如果用五戒的形式規定下來之後,噢!這個殺盜淫都和貪嗔癡有關,只有從思想上自守才能夠不犯五戒,所以他是把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推到前台,然後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個心,作為修行的中心。因為你只有把戒持好了,心靈才能淨化;反之,你只有心靈逐步地得到淨化,你持戒才能清淨,這些是互相影響、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居士的五戒、沙彌的十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每一條戒都是可以操作的,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件事不可以做,那件事不可以做,他是很具體的。如果是現代人看比丘戒二百五十條,他覺得有些事情非常的瑣碎,但是從一個僧人的要求來說,他只有那樣一些具體的約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具體的規定,操作性強,守起來才容易,才真正能夠知道時時刻刻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叫清淨,什麼叫不清淨。所以那二百五十條戒是佛的大慈大悲的心一種徹底的流露,那是真正培養僧才,真正鑄造龍象的一些具體的法則,那非常的重要。在這三類戒品當中,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它都沒有直接牽涉到我們的意業,看起來都是在身口二業上做文章,實際上呢,有一個叫做七佛通誡,叫"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那就是把三業都包括在內,自淨自意嘛。只有能夠做到自淨其意,才能夠真正嚴格地遵守戒律,所以我們修行一切的法門都要把它落實在具體的生活當中、落實在具體的言行當中、落實在具體的德目當中,不能只是抽象的。

我們年輕人學佛,看了許多社會上流行的佛教入門的讀物。我覺得有許多書也講得非常的好,但往往也有一些不健康的傾向,好像說學佛是以心為主,這個行為是否檢點不必過於介意,這種傾向不健康。因為學佛就是要改變我們的生活,使我們被煩惱污染的生活變成清淨的生活,變成無染的生活。只有生活得到了改變,才能夠自利利他。生活得不到改變,要說去自利利他,那不可能。因為我們每一件善事也好,每一件惡事也好,往往總是有對象的,不是孤立的。比如說我對朋友講了一句不誠實的話,當你反省起來的時候,你固然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責備,而對於你的朋友來講呢,可能對他造成一種誤導,由誤導可能會引起一連串的消極的後果,我們就不說罪惡了,就說消極的後果,那個是不是對他人有影響啊。更不要說殺盜淫,那都是直接損害他人利益的。我們的思想在進步,你說你的思想如何的清淨,但是如果你做出來的都是殺盜淫妄酒,言和行脫節,言行脫節以後,不要說你自己所謂的清淨的心是空洞的,而且還會給自己給他人造成許多負面的影響、許多不良的後果。所以不要完全說我們以心為主,社會上流行的兩句話是"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有時候這兩句話好像是對我們學佛人的一種諷刺,有時候呢,又是這些人的自我解嘲,說本來你是佛教徒嘛,怎麼今天也大吃大喝了,他就拿出這兩句話來,"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像這樣一種不嚴肅的學佛的心態和表現,對佛門固然有影響,但是最有影響、直接受害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淨行品文殊菩薩十問一答,中心理念就是要我們善用其心,這可以說是修習一切善法的一個總綱,核心思想。那麼具體到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所以在十問一答最後那一段裡就講到,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用心才能獲得一切勝妙功德?然後文殊菩薩就從一百四十一個方面給我們提出瞭如何面對我們每時每刻所經歷的一切境界,如何用心,如何善用其心,這是非常具體的。這一百四十一首偈子,可以分為九大類,究竟把它分成多少類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按照這些要求去落實它。像這樣地用心究竟對自己對周圍的人有什麼好處呢?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我們今天的社會可以說是一個充滿了仇恨的社會,充滿了嫉妒心的社會,充滿了人我是非鬥爭的社會。不但人與人之間表現為關係緊張,利害衝突時時刻刻都會發生,人與大自然也是如此,整個大自然可以說包括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就是有生命的,一切有生命的生存環境;器世間呢,就是一切沒有生命的生存環境。我們人類總是提一些只顧自己,不顧客觀環境的口號。比如說,我們要大力地發展生產,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這個口號聽起來應該說非常非常有力度、有誘惑力,但是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大力發展生產"的背後隱藏著多少隱患,有多少大自然會被破壞,有多少動植物會遭到災難,有多少山林會被破壞,有多少河流會被污染,有多少物種會滅絕,所以說"大力發展生產"的背後,就是整個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大力發展生產,不斷提高我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這一代人要吃掉我們以後許多代人的糧食,會花掉以後許多代人的消費品,那麼進一步就可以想像,就是說你發展的太快,其結果是什麼呢?其結果是我們人類整個地球村的毀滅就提前了。我想這個話在今天來講已經不是聳人聽聞的話了,各種各樣的災難、各種各樣的問題已經證實了這樣一個鐵的事實,那就是說我們人類處在以自我為中心,不斷地滿足我們人類的慾望,那就一定會造成大自然的一切物質條件過度的消耗、過度的損失、過度的浪費。我們農村一家人吃一天消耗多少錢、消耗多少糧食呢?大概一家人一天的消耗,如果是一個五口之家的話,我保准不需要十塊錢,一切都算在內,不需要十塊錢。那麼我們城里人的某些消費,不見得所有的人都消費得起,十塊錢能吃什麼東西呀?不夠喝一杯茶。要知道你的那個消費,你喝的那一杯茶,就等於農村一個五口之家一天的生活費。而且我聽說現在喝茶喝得很貴,有五百塊錢一壺茶,二百塊錢一壺茶,七八十塊錢一壺茶那就是低檔的了。不就是拿幾片樹葉,加一點水嘛,為什麼要那麼貴呀,你說。(眾笑,掌聲)

到了南方的山里面,野茶葉多得是,你隨便去採幾片來足夠喝了。但是成為商業操作以後,就會把人引向生活的另外一面。不顧客觀條件的有限,不顧整個生物界的生態平衡,片面地來追求發展,沒有想到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人類生存到現在已經有兩百萬年了,這些物質資源之所以還能夠維持人類的生命,那是古人給我們省下來的,古人要是像我們一樣提前消費了,我們今天可能已經沒有今天了。我們今天像這樣提前消費,再過若干年以後,人類的子孫後代就沒有可以消費的資源了,所以在今天講"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有它特殊的意義。從大的方面來講,我們人類不僅是人與人之間要善待一切,人對其他的生命其他的存在也要知道善待一切。不善待,最後是我們人類自己給自己挖下陷阱,就在我們前面的一步路之遙就有一個陷阱,一步路之遙並不是很遙遠,再往前邁一步就到了那個陷阱裡邊了。"非典"就是一個很現實的教訓,餐桌上的野味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下了餐桌就是陷阱。這個不是聳人聽聞啊,那個陷阱不是別人製造的,完全是我們自己製造的。你們接觸社會的面比我們出家人廣泛得多,各種各樣的新聞報導,各種各樣的數據統計,各種各樣的危險信號的傳來,可能你們比我們關在寺院裡的人了解更多。所以在此時此刻提出來"善待一切",是為了我們人類,也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為了人類的未來,這個生存環境不至於過度地被破壞,因為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了,已經被破壞得不適於人類的生存了,一天一天地不適於人類的生存了。如果再像這樣發展下去,我們創造出來的財富不能滿足我們治理環境的需要,我們會拿出幾百億來治理某一條河流,那麼我們就要問一問自己了,我們以污染那條河流為代價,所取得的生產成果,生產價值,有沒有現在治理所花費的大呢?要好好算算這個帳。

所以說"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我覺得不是一個小題目,是一個大題目,不是一篇小文章,是一篇大文章,這篇大文章離不開我們每個人做自己的小文章,只有每個人把小文章做好了,大文章才能夠做得好。因為佛教處理一切問題是從個人出發,不是從整體出發,是從每一個人都來改變自己,每一個人又能影響他人,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工作。能夠把每一個人都改變了,我們人類的整體素質就可以不斷地得到提高。所以這一百四十一個偈子有一些是完全屬於個人生活方面的事情,有一些是直接關係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比如我們見到流水應當怎麼發願,見到高山應該怎麼發願,見到樹木應該怎麼發願,這些都是關係到人與自然、人與環保的重要理念。如果我們能夠把這樣一些重要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至少我們自己這個家庭會成為一個清淨的家庭,我們個人會過一種清淨的生活,有一個清淨的生活環境,這個清淨的生活環境要靠清淨的心態去創造。

那麼我剛才說不要講"大力發展生產",我覺得應該這樣講:不斷地創造條件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這個改善,不見得吃得好就是改善,吃得多就是改善,吃得高檔花的錢多就是改善,比如說飲食結構,飲食健康,飲食環境的提高,這些都是改善,改善了這些就有利於我們人民的身心健康。比如說房屋是不是住高樓大廈就算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見得,現在也有許多人想住到農村去,覺得城市裡太喧囂了,城市裡的空氣太污濁,每天看到樓房、磚頭、洋灰、電線桿,看不到綠色,看不到山,看不到水,覺得生活素質不高。所以人類生存的理念時時刻刻在起變化。為了滿足城里人也能過上有山有水的生活的需要,有些房地產商就挖空心思,要在城裡的居民小區做假山假水,為了使小區的居民也看得到綠色,就不惜高價到農村去把樹挖到城裡來,那就叫拆東牆補西牆,西牆補起來東牆垮掉了,還是一樣,我們湖北人叫治好了一隻眼睛又戳瞎了一隻眼睛,最後還只有一個眼睛。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全局的觀念,城裡要不要樹呢?要樹。要從小去培養,從樹苗開始培養,使我們每個人能從自然環境的變化中體會到,一切的事情要靠辛勤勞動,另外也可以看到一切事情都是無常,從小到大,從老到死,人們可以提高他的精神情操。現在是城裡要樹,到農村去挖樹,偷樹成了一個災難。鄉下的大樹都被這些花木公司的人用高價買來,那麼鄉下的人就偷著挖樹,上山去挖。我也知道我們想買幾棵松樹,那邊修了個"聽松樓",想買幾棵松樹種到那裡,就找了一個花木公司。這個花木公司說我們有樹,樹在哪裡?他說在山上,然後他說樹只能晚上拉來。(眾笑)

因為我們原來不了解情況,錢也給了,只能讓他晚上拉來,他從山上偷著挖過來,挖過來都沒帶土,就是光光的樹根,弄來長不到20天就死掉了,種不活。不但是山上的樹被破壞了,移植過來的樹也沒有種活,那棵松樹有這麼粗,起碼在我們北方環境下生長了20年,生長了20年的東西給挖了,太可惜了。所以我們為了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在不斷地破壞生態環境。儘管國家有種種的法律,森林有森林法,水資源有水資源法,綠化有綠化法,什麼法都有,但是什麼法都敢犯,這就沒有辦法了。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我們每個人的道德修養,只有提高了每個人的道德修養,再來說改善生活,才可以做到發展生產與保護生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良性循環這個詞非常好,但是往往我們是良性循環的反面--惡性循環。所以善待一切極其重要,我們要大聲疾呼,因為這個不帶有宗教性,這是一個社會問題,這是我們每個人要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所必須提倡的一個理念。人類如果還這樣繼續下去,不知道善用其心,不知道善待一切,人類的危機,人類下一步的陷阱會加劇。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它應該包括方方面面的每件事,每一項工作,都要有此用心,才能夠自利利他,否則就是自害害他。不是要"不害身語意業"嗎?我們能夠做到清淨的身語意業,就能得到十王護持,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這十王是什麼?也是生命現象,有的生活在空間,有的生活在水間,有的生活在山林,有的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都能善用其心,這十王他們就歡喜讚歎,因為他們看到人類在做好事,人類在行善,人類在修善法,修善法就會得到善神擁護。反之,如果我們修惡法,那魔王就歡喜,為什麼呢?因為他有了朋友了,有了子孫了,所謂魔子魔孫。所以本屆夏令營儘管我們請的老師、法師不多,但是我覺得我們的主題思想非常明確。我們做每一件事,每一個活動都緊扣主題,我們會在七天的生活當中得到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按照《淨行品》所指導的這些原則來生活,來用心,來對待一切。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如果要把它更加深化地來理解,"善用其心"就是大智慧,"善待一切"就是大慈悲,你沒有慈悲心怎麼能善待一切呢?你沒有智慧怎麼知道善用其心呢?這就是把這個話深化,把它歸到佛教的整個教義體系、教義思想裡面,那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再把它推展,把它的外延放開點,"善用其心"就是要不斷地來優化我們的自身素質,"善待一切"就是我們要不斷地和諧自他關係。我們人類不過就是這兩件事,一是要不斷優化自身素質,二是要不斷和諧自他關係,這兩件事情做好了,一切事情都做好了。這兩件事情集中一下,就是我說的那兩句話"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它是一環扣一環,法法圓融,法法無礙。不斷和諧自他關係就要能善待一切,你不善待一切關係怎麼能和諧得了?你總是想別人要無條件地對我好,而忽略了對自己的要求,那是不可能和諧的。一定要和諧自他關係,自他關係的和諧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我們人類以外的一切生命的關係都要和諧,都要和諧相處,只有我們人類以外的世界是一個和諧的環境,是一個有利於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我們人類自身才能夠發展,才能夠進步,才能夠健康長壽。如果我自己有很多的錢,我現在是億萬富翁,但是我希望周圍的人都是窮光蛋,你說好不好呢?第一點,這個富人他一定非常孤獨;第二點,他一定感到非常不安全;第三,他的錢可能就是死的了,再也不會多一分錢,為什麼呢?因為周圍的人都沒有錢,你沒有辦法錢生錢啊!只有你有錢,大家都有錢,這個生意才做得起來。有很多的老闆他想不通這個道理,總想一切的好事都自己遇上,一切的壞事都和自己無關,所有賺錢的買賣他都有份,所有折本的生意都與他無關。我說你想錯了,你要掙錢首先要希望別人也掙錢,別人不掙錢你到哪裡去掙錢呢?商業是要互惠互利的,互惠互利也是我們整個生命,整個人類,整個地球的一個大原則,我們人類太不知道互惠互利的原則了,所以造成我們人類很被動,每年要花掉許多錢來治理這個問題,治理那個問題,叫"扶得東來西又倒",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可過,非常的緊張。我想這都是因為我們人類不能夠在一種良性互動的思想指導下,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處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處理一切大大小小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軍事問題,民族問題,科技發展問題。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目前都是在以鄰為壑。朝鮮那麼小,他說他要成為核大國,那是叫自不量力,即使你有幾個核彈頭,你又能嚇倒誰呢?所以我看到這個事心裡就覺得,哎呀,怎麼這麼苦啊。朝鮮的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還要把大量的錢用來發展核武器,太可悲了。他無非是要用來對待中國日本韓國,對待它周邊的國家。我們國際關係和平共處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嗎?何必要把那用糧食變成的錢再變成殺人的武器呢?人生難得,有多少人就白白死在那槍林彈雨之中了?何必呢?究竟為的什麼?我看誰也說不清楚這個道理,就是這個誰也說不清楚的問題就爭論不休。人類失去了厚道,失去了互惠互利這些傳統的美德,失去了相互的關愛,人類只在追求利潤,追求金錢,追求霸權,我們人類的災難一天天地多起來。我不曉得我今天的話被網上的朋友聽見,他們會有什麼反應,也許說這個和尚在這里胡說八道。(眾笑,掌聲)

我是出於一個佛教徒,一個和尚對人類的關愛,對國家命運和前途的關注,才講了這樣一些推心置腹的話。我想把這些話講給我們年輕人聽,年輕人也許在某個時候,處理某個問題的時候,想起當時老和尚說過一些什麼樣的話,如果還能在某時某地,處理某個具體問題的時候,能夠想到今天的現場,我想我的願望也就滿足了。(長時間掌聲)感謝各位網上的朋友在浪費時間。(眾笑)

問:這裡有一個問題,觀世音菩薩出生在哪個朝代,哪個地方,原名叫什麼?地方上的老母,三皇姑,南海老母,是指一個人嗎?在實際生活中了解佛教信仰佛教的人少,信鬼神的人卻很多,對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淨慧老和尚:在這個地方我想我們應該對信仰有一個基本的評價,我的觀點也許是不對的,我覺得不管是信鬼神也好,信南海老母也好,信三皇姑也好,總比那些什麼都不信的人好。(掌聲)對於這些沒有具足正信的人,我們不要去反對他,只可以引導他,而且這種引導要慢慢地做工作,一方面要尊重他的信仰,一方面要告訴他還有更高層次的信仰,還有更美好的信仰,我們是不是再往前走一步,這樣就可以了。如果我們對那些信鬼信神的人都嗤之以鼻,我想那不是我們善待一切的思想,不是我們和諧自他的思想。至於說三皇姑啊,南海老母啊,是不是與觀世音菩薩有關,應該說有關,因為觀世音菩薩說,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現南海老母也有可能啊。佛教要包容一切,不要去排斥一切,這樣才有利於團結,有利於穩定,但是我們要積極引導,引導他正信正行,這是我們的責任。

主持人:阿彌陀佛,現在網上的在線網友一共四十位,對法師的講法非常的讚嘆歡喜,紛紛頂禮上淨下慧法師。

淨慧老和尚:沒有吧,沒有那個事,都是你編出來的。(眾笑,掌聲)

主持人:網友們跟著說,老和尚非常幽默。(掌聲)這裡是網友們提出的問題:頂禮法師,請問何為佛法本意。

淨慧老和尚:所謂佛法本意,它也有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詮釋和說明。如果說從純粹的佛法來講,那就是所謂"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那就是佛法的本意。"性空"是什麼呢?"性空"是大智慧;"緣起"是什麼呢?"緣起"是大慈悲。"性空"是什麼呢?覺悟人生;"緣起"是什麼呢?奉獻人生。

主持人:這個問題也是網友提出的:請問覺知心乃十八界法,是無常生滅之法,修之令明了,有何益處。

淨慧老和尚:如果是到了家的人,他最後就是說這句話。"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曉得原來走的路都是枉費心機,歸來原來如是。但是你沒有到家的時候,那一步都不能少,草鞋錢一分也不能少。主持人:下一個問題也是網友提出的:請法師開示一下南北朝時期傅大士的偈子"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請問作何解釋。

淨慧老和尚:我不會解釋,因為這是扯葛藤。

主持人:下面現場的營員們有什麼問題,請舉手。

某營員:尊敬的淨慧大師,您好。我想問的是《心經》的那幾句著名的話,來到禪宗的祖庭,智慧的最究竟處,我想請您解釋一下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直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謝謝。

淨慧老和尚:因為《心經》的話,你要從前面開始讀下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不要離開這個前提,"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然後是"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都空了,所以就"色不異空",也可以說"受不異空""想不異空"……,"色即是空",受也是空,想也是空……,因為色也好受也好,都是緣起法,一切緣起之法無自性,故空。無自性是什麼呢?就是說它的位置可以交換,你看世間有哪一件事位置是不可以交換的;它是有條件的存在,你可以想一想世間有哪一件事是無條件存在的。條件是什麼呢?條件是緣,一切緣起的東西,緣生的東西,其性本空。所以色法也好,心法也好,都是空,"色不異空",這是從空的方面來說。另外"空不異色",這是從有的方面來說。"色不異空",是緣生性空;"空不異色",是性空而又能緣起。"性空"是指的理,“緣起”是指的事,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空"不等於是沒有了,"空"不是把這個茶杯打破了,茶杯打破了它也不"空",還有瓦片啊。世界上每天萬事萬物在出生,佛說從來沒有出生過一件事;萬事萬物都在消失,佛說沒有一件事消失了,所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說到物質不滅,佛教是最徹底的,世間從來沒有增加一法,也從來沒有減少一法,只是在運動變化而已,這個是最究竟最徹底的唯物辨證法。主持人:這位網友的提問是:請問有為法到無為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和方法是什麼?

淨慧老和尚:它只有方法,沒有環節。方法是什麼呢?就是用緣起觀來觀察一切的事事物物。

某營員:謝謝淨慧法師,我覺得我這次參加夏令營非常有收穫。今天聽了您的開示之後,改變了我的一個想法。我以前以為生活禪只是禪的一個低級階段,是為了適應普通大眾的水平。我今天覺得,在現在的世界中,只有生活禪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才能解決這個世界由於生產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佛教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和平的一種宗教,現在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為了維護他們的教理,發動了一些戰爭,可是沒有一個佛教徒會由於這個原因而訴諸武力。可是我又想,如果真的發生了戰爭,我們在戰爭中是被動挨打的,比如說抗日戰爭,我們怎麼辦。我曾經聽說,那時候日本人在佔領區特別歡迎兩種人,一種是抽大煙的,還有一種就是念佛的,這兩種人他不反抗。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如果在那種情況下,按照佛的慈悲心,我們應該怎麼作呢?謝謝。

淨慧老和尚:她提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我想佛教是講慈悲,講智慧,是希望這個世界人人都能遵守五戒十善,不要發生戰爭。這是佛教的前提。那麼萬一有戰爭發生怎麼辦?按照佛教的精神,首先我們是要調和,希望雙方都放下武器,懂得戰爭對人的生命財產造成的破壞。不管你是什麼性質的戰爭,死人總是不可避免的,從這一點來說,用佛法的觀點,希望雙方放下武器,坐下來談和。如果說這種戰爭就是強敵入侵,那麼佛教徒他雖然是一個教徒,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在這個時候,服從佛教的教義和服從國家的整體利益發生矛盾時,佛教告訴我們一個處理的方法:當佛的戒律和國家的法律發生抵觸時,我們應該遵守國家的法律。因為只有國家能夠保護我們,我們都生存在一個具體的生活環境中,所以我們在報四恩的時候,是報父母恩,報眾生恩,報國王恩,報三寶恩。把國王恩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強敵入侵,我們作為佛弟子的人,國家不會讓我們拿著槍桿子上前線殺敵,國家不會。那麼我們可以做一些服務性的工作,救死扶傷,做一些後勤服務的工作還是應該的。所以我們要站在國家民族利益一邊,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保護我們的國土,保護我們的人民。主持人:請問法師,基督教和佛教的關係能不能理解成,基督教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的一門。

淨慧老和尚:這個網友的想法呢,還是蠻好。(眾笑)但是實際去做起來,不大可能。因為首先是基督教它不會同意,(眾笑)我是我,你是你,我怎麼成了你底下的一個分支了,那不行。所以我覺得不要這樣去理解,對各種不同的信仰,我們都尊重它的完整性,尊重它的體系性,相互尊重。不管信什麼教,有信就好,有信比不信好。因為基督教提倡"因信得救",有信仰的人一定可以得到救濟。

主持人:這個網友的問題說,"善用其心"就是大智慧,請問這個大智慧是在修學中得到的嗎?

淨慧老和尚:這個大智慧是在不斷地修學中來獲得,來充實。我們獲得智慧有三個途徑:聞、思、修。每一個人要獲得智慧,首先是從聽聞佛法開始,然後是思維佛法,然後是修學佛法。所以,獲得大智慧的途徑,不能片面地去理解,要從佛經當中全面地去把握它。這樣我們的心胸才會開闊,我們獲得智慧的途徑才是多個方面的。所謂"聞思修","聞"就是文字般若,"思"就是觀照般若,"修"就是實相般若。三種慧,三種般若。這就是我們獲得大智慧的三個途徑。

某營員:首先頂禮上淨下慧老和尚。從您的每一句話都可以看出,您對人類和青年發自內心深處的關心。我覺得收穫非常大,向您表示感謝。我想談一下關於剛才那位同學的問題,就是抗日戰爭來了我們怎麼辦。我以前也思考過這種問題,但是也不一定正確,我向大家匯報我的想法。我記得以前在一本書上看到古代有一個大禪師,當時是兵荒馬亂的年代,有一個起義軍的將領非常地殘暴,入城之後要把城裡的人全部殺光。這個禪師就找到他,請求他不要這樣做。這個將領就哈哈大笑,讓士兵拿出一塊肉來,說:你把這塊肉吃了,我就不殺全城的百姓。禪師當時毫不猶豫就把肉吃了,這個將領只好履行諾言。後來有人問禪師為什麼這樣做,他說:如果我一個人破戒,但是能救這麼多的百姓,我為此受再大的苦也是願意的。我覺得我作為一個佛教青年,如果趕上抗日戰爭的年代,那我毫不猶豫地要去上戰場,而且我比誰都要勇敢,多殺敵人。而且我覺得如果我不去造這種殺業,還會有別人造這種殺業的。

淨慧老和尚:剛才這位營員講的故事,就是破山祖師和明清之際打到四川去的張獻忠的故事。確實,佛教裡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再說一個事情就是,我們受了五戒的人也好,受了比丘戒的人也好,如果真正國家需要我們抗起槍桿子上前線殺敵,是不是就是犯戒呢?就是你明明開槍打死了幾個人,你是不是就犯戒了呢?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具體分析。首先你上戰場這件事,不是你的個人意志,這是國家的意志,是全民的意志,所以你上到前線去,你不能消極對待這件事,你不能把槍朝空中打,那你就褻瀆了作為軍人的職責,你對你的職責沒有誠實地去履行。打死了人,責任是不是在你個人呢?這個不是,因為你個人不要背任何責任,這個責任由全民來背,由國家來背。如果前方的軍人殺死了一個人,我們雖然沒有親手去殺,但是這個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分擔。因為軍人為了我們的安全,他在殺敵,保衛我們國土的安全,所以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分擔許多許多這樣的責任。所以剛才他講到,如果碰到外敵入侵,他會勇敢地到前線去,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菩薩發心。(掌聲)為了保護大眾的生命安全,不顧自身的安危,像這樣一種行為,在菩薩精神中是可以得到解答的。所以大家不要把佛教完全看成一種消極的,看成是敵人來了我們就俯首就擒,不是那樣的。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8-09 08:50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正法眼藏」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8-09 10:1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0324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