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19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 上頁  1   2   3   4  >>(共 4 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民國江勝觀味農妙煦居士金剛經講義節要



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轉換一個念頭。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念佛則是淨念,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並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且佛者覺也,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覺者、覺其性本無念,故曰更親切也。但能勤懇一心,便能做到念而無念。當知念佛目的,必須歸於無念,便是歸於真如,則不說斷而自斷,不期證而自證矣,其方便為何如哉。



念佛功夫,雖未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亦蒙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此云不退,即是初住地位。如修他法,須經久遠劫數,今一生辦到,故曰方便之方便也。然行願真切,必須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謂之真切。若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塵濁之想,則行願不真切矣。所以念佛人,於斷念一層,縱令未易辦到,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兩句,務必做到。不然,則願不切,行不真,何能蒙佛接引乎?塵濁氣重,與清淨二字太不相應,則佛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極樂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願往生者,淨幻非同染幻也。何以故?清淨土本由清淨心顯現故,所謂心淨則土淨也。



須知彌陀來接,初未嘗來,往生西方,亦未嘗去。雖未嘗去,亦何妨現來現去。何以故?不來不去者理體也,有來有去者事相也,理事從來不二,性相必須圓融,故儘管不來不去,不礙有來有去,儘管有來有去,其實不來不去。最要緊者,即是來去要在不來不去上體認,不來不去要在來去上做出,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訣。得此要訣,決定往生見佛。孰謂修淨土無須學般若,且疑般若妨礙淨土乎?



【按】萬緣放下,即不住有,一心念佛,即不住空,即是般若淨土同修。雖般若從空門入,離相離念,至於無念;淨土從有門入,以念止念,念而無念,殊途同歸。然非般若不顯淨土之妙,非淨土難成般若之行,故觀經上品上生,須讀誦大乘經典也。此老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洵堪效法。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0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23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民國劉洙源復禮居士佛法要領節要



念佛加行有二:一曰莫妄想、凡對一切境界,並將為空,不可執著以起想念。世間受生,皆由妄想所成,此乃生死根本,不可不知。二曰耐冷淡、世人造業,都由耐不得冷淡。既欲做個出世賢聖,猶與世俗貪逐五欲無異,不惟佛不得成,閻羅老子不是瞎漢。何緣妄想,就因耐不得冷淡,此是大大病根。若先除此二病,心內自寂靜,智慧自光明,于佛法有趣向分矣。



學法因地貴真,求了生死,求生西方,此正因也。求世俗果報,邪因也。求持咒靈驗,求神通,亦邪因也。戒之戒之!問日課如何定?努力念佛盡之矣,四字六字俱可,跏趺坐最妙,暇時加念普賢行願品。生計不裕,即營他業,未嘗不可,所謂「治生產業,不礙圓宗」,但不可犯十惡業耳。從前知見,務希掃除淨盡。附佛外道書籍,屏之遠方,或付丙丁。一心念佛,莫求義解。



【按】因地不真,果遭紆曲,故念佛因地貴真。以莫妄想,耐冷淡為加行,方能一心念佛,願以全力注之。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1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24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民國王博謙居士佛學淺說節要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這三件要事,是缺一不可。何謂信?信是入道之門,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倘然不信,何能修行?倘信心不深,修行必不得力。所以念佛的人,一要信本師教導我們念佛的話,是決不會錯的;二要信阿彌陀佛的弘願,我如念佛,他一定來度我的;三要信西方是確確實實有一個極樂世界的;四要信彌陀經上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勝妙莊嚴,是確確實實有那許多好處的。何謂願?既然相信娑婆世界有種種苦,便願速離婆婆。既然相信極樂世界有種種樂,便願往生極樂。此願既立,堅如金剛,泰山可移,願不可奪。不但對於娑婆世界種種聲色、貨利,不再有一絲一毫的貪戀,就是有人說:另有一個世界,比極樂世界還要好,我也是直往西方,不願到他處去的。就是有人說:另有一個法門,比念佛法門還要好,我也是死心塌地念佛,不願去學別種法門的。必須如此立願,才能趁彌陀大願之船,到彼國蓮池之岸。何謂行?既然信有西方,既然願生極樂,必須勇猛進行念佛一法;兼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西方雖隔十萬億佛土,我若一心念佛,念到極處,舉念即到。若不專一其心念佛,則業力凡夫,何能到佛菩薩的境界?既然信了願了,非一心的念不可,非懇切至誠的念不可。因為生死無常,念佛心不專一,則不能感佛接引。倘若閻王爺的勾票一到,那就只好隨他去受生死的苦了!所以修行念佛的人,念佛必須勇猛精進,專心一致,掃除一切妄念,放下一切世緣,綿綿密密,心口相應,一日十二時中,無一時一刻一分一秒不念佛。(念字從心不從口,口中不念,心念也是一樣。但專靠心念,易於懈怠,每日至少必須口中持誦一千聲,愈多愈佳。)行也念佛,坐也念佛,立也念佛,臥也念佛,閒也念佛,忙也念佛,雖在造次顛沛的時候,也不離佛;等到功夫純熟,就是睡中夢中也在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決定生西,決定成佛。倘若今天念,明天不念,口中念,心中不念;念佛時心中有佛,不念佛時心中無佛:像這種悠悠忽忽的念佛,也不過替來生種一點淨因罷了!若要生西成佛,是做不到的。這不怪佛不來度你,只怪你自己念佛不誠。憨山祖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至理名言,切記切記。



【按】此信願行三法,確極要妙,望我念佛同倫,必須如此深信切願,常勇猛精進,專勤念佛,纔能念到一心不亂,決定生西成佛。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2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24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民國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佛學類之九節要



凡修淨者,皆知「萬修萬人去」,此乃祖師所言,絕不會錯。「修」即照淨土法門之法去修,乃指正助雙修。正即根本功夫,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人人會念,不學佛者亦會念,然不知其義。今略釋之:(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為法界藏身,十方三世佛皆括之。(二)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於三藏十二部經典皆括,即一「阿」字就該三藏全部之法。(三)六字洪名為諸咒中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為秘密不翻,皆非中文;此法高極,勝持任何咒語。(四)學佛當修定,「華嚴大定」即是「彌陀大定」;一心不亂即是定,得一心即成功,此即淨土法門之妙處。念佛是正功夫,能顯真如本性,念得一心,心明性顯,就成功;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汝之本性,本性即是汝之心,汝心即是佛,佛即是汝心。心佛原是一,為無明所遮,佛是佛,心是心,將心佛分為二,皆汝自造。汝今念佛,正是顯汝之本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過去佛有法身,未來佛亦有法身,未來佛即是吾等,吾人與釋迦、彌陀之法身,是一非二;念佛是開顯本性,為正功夫。



「修」者乃吾人心性為無明所遮,無明不易懂,換言之,無明乃吾人平日所為之殺盜淫、貪瞋痴等,修即去此無明,不造殺盜淫,不起貪瞋痴,使本性透出光明,即是修。一般人隨念佛,隨染無明,焉能明心見性?故須用助力消除殺盜淫、貪瞋痴。如何助修?雖不懂佛理,只要能分辨善惡,懂二句即可。凡是壞事則莫為,此即「諸惡莫作」;忍不住,則咬住牙根不幹;找善事做,開始須勉強行之,此即「眾善奉行」;行善止惡,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此即幫助正功夫去無明之方法,故曰助行。助行廣說是修六波羅密,但難懂,不必言之,凡惡事,縱贈汝十萬磅金剛鑽亦不幹,於善事則受任何阻礙亦須幹,此二即「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平時遇善為之,遇惡去之,若念佛時,則萬緣放下,一起惡念,即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壓之,攝住身、口、意三業,依之而行,日久即能成功,故曰「萬修萬人去」。



結七是在剋期求證,修淨土念佛法門,必得一心不亂,始有成就。結七念佛七天,若功夫好,念一天即得一心,此須念佛多年,且明教理者,才能成辦。其次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再其次,念至七日,而證一心。此就淨七而言,晝夜念佛不停,七日即能斷見思惑;惟有斷見思惑,始真正得一心也。然斷見思惑太難,故有特別法,先求其伏惑耳;即起惑時,以佛號伏之,功夫熟練,惑起即伏,如此得相似之一心,亦能帶業往生也。今依次略說淨土正助修法─



先說正功:七日之中,必須時時心存恭敬,一入寺門,即同見佛。當知如來法身遍一切處,非但大殿上佛像始視為佛,其實一色一香,莫非佛之妙色妙心;如是於所處環境,一一皆作佛觀,則言行自然恭敬,不復懈怠。恭敬乃趣菩提之秘訣;此第一層功夫。既坐定已,則宜放下萬緣,將平日之雜事妄念掃除,然後收心一處,繫於一句洪名;譬如湍流船舫,拴於樁上,自免流失之難;此第二層功夫。正持名時,必須將此六字洪名,從心想起,由口念出,依耳聽入,譬如三輪,來回輾轉,務必心想得清清楚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聽得清清楚楚;如此自念自聽,字字靠緊,其中勿使打失一句;此第三層功夫。又,吾人念佛時,不論口誦意持,當令全無雜音,單存佛號之音;而以彌陀法身遍一切處,佛光亦遍一切處;故念佛時,由我出心聲,心聲入佛光,佛光入心聲;如是心聲佛光交融,則我即彌陀,彌陀即我;此第四層功夫。依上所說,精進修去,層層拶入;令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待到第四層次,即是一心功成之日也。



次言助功:夫正功之法,固然直捷了當,但眾生無始劫來,煩惱習深,妄念紛騰;今欲以一句佛名,一下逼令不造業,無妄想,絕非短期所能辦到,故必輔以助行之功也。苟能日日省察己惡,誠心懺悔,俾消業障;而見他為善,則隨喜讚歎,以增福德。如是懺悔隨喜,並皆回向往生西方;此助行之一也。次者,欣厭之法:於日常生活中,不論食、衣、住、行,凡娑婆種種,一概觀為污穢而厭離之;於淨土三經中,所說極樂種種,統通觀為清淨而欣羨之。厭離則無貪戀之心,欣羨自增求生之願,待其欣厭之極,則身雖寓娑婆,已非娑婆久客,雖未登極樂,早列蓮邦佳賓;此淨宗之妙訣,是為助行之二也。再者,方便伏惑之法:須知念佛不得一心者,妄念亂之也。而妄念者,即是惑,亦即是魔。涅槃經云:「須陀洹斷見惑,如截四十里流。」故知欲求即斷,甚不容易。今乃暫求伏惑之法,古德云:「不怕念起,但恐覺遲。」若能念起即覺,一覺即以佛號壓之,如此魔來佛壓,譬如以石壓草,壓之既久,惑自不起,亦得方便一心,待生西後,再去斷惑;此為淨土之特別法,是為助行之三也。



【按】念佛是正行,行善止惡等皆助行,必正助雙修,方得一心不亂。此老以念佛所得之信解行證,於佛七開示時,和盤托出,誠念佛之指南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3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24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附錄 印光大師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啟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樑道路,藥草樹木,樓臺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為安。現在殺劫瀰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鬥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縱定業難轉,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力,往生西方,則是因宿業而殞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鑒此愚誠!

釋印光啟



附錄 草庵禪師念佛訣



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難念;西方極樂,誰不願生,而罕得生者,蓋念佛之人未得訣耳。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頭上,境緣自然冷淡,情愛亦自輕微,名利勢豪,向此處俱用不得,見聞知解,到此時卻使不行。四大各離,將何所靠,孤魂無主,安得自由。此時不見彌陀,恐逢羅剎,不生淨土,恐入驢胎。縱無惡業,亦不免人道往還。即有善因,其爭奈天福易盡。莫云自有主宰,業果所牽,誠難迴避。莫道本無生死,識心未盡,總屬輪迴。莫視此事為緩,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將此事為輕,錯過此生,沉淪永劫。是一切事,無如生死大事,則事事皆不切之事。於一切時,總作臨命終時,即時時皆念佛之時。如是念佛,斯為切心,如是切心,方生淨土。須下死功夫,纔成淨業,常念死時節,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階梯,是誠念佛之妙訣也。


念佛法要卷一終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4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25 |

<< 上頁  1   2   3   4  >>(共 4 頁)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462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