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三義地名的由來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請洪敏麟編寫的《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鄉名原作三叉河,民國九年改稱三叉,光復後民國四十二年似乎因叉與義 之簡體字?相似,更名為三義鄉。」 洪老措辭委婉,不過主管地方自治事務的內政部民政司可就不留餘地 據其《地方行政區域簡介》所述: 「原稱三叉河,因原出於雙連潭與十六份湧出之河流打哪叭溪、打木溪、大坑溪 三河交叉於廣盛、勝興本鄉中心流域,故得稱,民國九年改稱三叉, 光復後因三叉字與義之簡体字?相似,故改稱三義。」 事實上,就我實地訪談地方耆老所瞭解 這確實是將錯就錯 否則焉有用了數百年而不覺不雅、戰後才頓悟不雅的道理 這裡再抄錄一位親身體驗的耆老的回憶 引自臺鐵退休員工楊鵬飛先生的《臺灣區鐵道古今站名詞典》: 「光復後因叉與?字形相似,而?字又為義字之簡體字,三叉常被誤讀為三義, 或誤寫成三義,當時筆者任查票員…… 因此民國42年11月12日,三叉鄉改為三義鄉…… 三叉改為三義純粹是將錯就錯,改作不錯,筆者曾親身經歷, 現在想起來倒也頗堪回味。」 對於當地人來說,用了數百年的地名是不會搞錯的因此搞錯的人 主要就是從外地派來的公務人員 他們將錯就錯,乾脆向上級呈報改名 改名總是要找個好藉口嘛 於是「叉字不雅」這樣的說詞也就不足為奇 bbs://fpg.twbbs.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