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x1
|
[分享] 有无相生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就是美,恶就是恶,善就是善,不善就是不善, 那么,老子为什么提出美恶善不善的转换呢? 原来美恶善不善是主观的感受,感受过了头就会转换, 这就是老子对天下事的睿智观察。 「天下皆知」就代表了这个观感的透支, 天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罗,里面容受了过多的纷扰、人类的情绪, 一种观点的过度扩散必然牵引更多观点的纷纷而起, 从而在一个私心扰攘的作用情势中, 终将吞噬这个本来的观念。 这个存在发展的规律便是后文中的「反者道之动」之法式, 这个规律法式的背后根本理由是人类的心理现象, 也可以说是人性的实然使然,是人性的骚动决定了事变的发展, 决定了社会意识。我们观念中的好的事务, 在我们的观念中诞生了,但是这个好的事务、好的价值, 好的形象却是人类私心中的共同趣向, 它本来只在于我们的感受认知中愉悦地发生着, 但是假如我们的人性中有一个扩展的欲求的话, 假如我们让这个「在我的价值形象」凸显于天下人之眼前中的话, 那么那些「欲占为己有」或「因欲求不得而制造破坏」 的诸多扰攘便都来了, 此时我们心中的那个美好的欢愉可能成了恐怖的梦?, 又有何「好」可言!我们的主观带出他人的反感, 他人的反感吞噬我们的主观,我们的主观走向反面, 造成我们不乐意的结局,这便是「反者道之动」的律则。 便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http://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www.hkshp.org%2Fduh%2Fla202.htm&h=oAQHkhiuB&enc=AZMNLKnxC87isvE9iS5_bgmA_oKPB5KGq_uBYdANNub5Aq...FKdrWHOwFDQLQ0k8SCKnlRiIOlRK-lwGmfkDm_hhHfEgxMSbmNZlsj1HYOaTPw&s=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