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33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 上頁  1   2   3  >>(共 3 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唐懷感大師釋淨土群疑論節引



至心念佛,即意業善行,稱佛名號,即口業善行,合掌禮佛,即身業善行,由此三業善行,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行願相扶持,即得往生。



闇室念佛,雖無聖教,初學之人,將斯闇室,絕諸視聽,心捨諸緣,專一念佛,易得三昧。如處室內,正念佛時,有少隙光,照斯闇室,心便緣此,浪起思惟。如絕斯明,一心不亂,此乃學者所知,非是浪為斯法。因初學之輩,馳心五欲,攀緣六塵,若不約斯闇室,無由得成三昧。後學成就,隨處遊行,不簡明闇,常能見佛,詎勞闇室而行念佛也。



觀經言:「是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教令,可稱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豈非苦惱所逼,念想難成,念聲不絕,至心便得。今出聲學念佛定,亦復如是,令聲不絕,遂得三昧,見佛聖眾,常在目前。故大集經言:「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大念者大聲稱佛也,小念者小聲稱佛也。現今學者,唯須厲聲念佛,三昧易成。小聲稱佛,遂多馳散,此乃學者自知,非外人能曉。



【按】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大師精進三年,便證念佛三昧,此暗室厲聲念佛,三昧易成,係經驗所得,誠堪引證,願試行之。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0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3-24 10:30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唐迦才大師淨土論節引



修何行業,凡聖皆得往生,經論浩博,難以究尋,今撮其要二種:一、通因,如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皆須發菩提心,及觀經具修三福淨業,始得往生。二、別因有六:一須別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念,二、口念。心念有二:一、念佛色身。二、念佛智身。口念者,若心無力,須口來扶,將口引心,令不散亂,如經說:「若人念阿彌陀佛得百萬遍,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若能七日專心念佛,即得百萬遍心。由此義故,經中多道七日念佛。二須禮拜。正面西方,想阿彌陀佛,如對目前,嚴持香花,口稱佛名,五體投地,再三叩頭,願生彼土。三須讚歎阿彌陀佛,或色或心,或依報或正報,或立或坐,直視西方,如對目前,一心讚歎,願生淨土。四須發願,求生極樂。或願眾生往生,或願釋迦遣送,或願彌陀來迎,或願常遊淨土,或願永離胎形,或願臨終安穩,或願正念現前,如是種種隨心發願。五須觀察西方依正兩報。如觀經十六觀中,一一觀察,隨得一觀成就,定得往生。六須迴向。一、將己德迴向,與眾生同生淨土。二、將己無始已來所有功德,及一生已來所有功德,若多若少,若福若智,總願迴向,求生極樂。



通別二因,備上根者。若就中下之人,要唯有五:一須懺悔無始已來障道惡業,恐與淨土留難也。二須發菩提心,若不發菩提心,直自避苦逐樂,恐不得往生也。三須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須別莊嚴一道場,燒香散花,旛燈具足,請一阿彌陀佛,安道場內,像面向東,人面向西,或七日,或十日,減省睡眠,除去散亂,唯除大小便利及食時,一心專念,悶即立念,不須禮拜旋遶。但念佛七日滿,出道後,行住坐臥,閒時即念。常念佛名有三種益:一、由常念故,諸惡覺,畢竟不生,亦得消業障。二、由常念故,善根增長,亦得種見佛因緣。三、由常念故,薰習熟利,臨命終時,正念現前也。四、須總相觀察極樂世界,如是地、池、樓閣、林樹,阿彌陀佛如是花坐、相好徒眾,如是說法也。如是總觀,定得往生,由三界唯心故也。五,須所作功德,若過去,若今生,並願迴向生極樂國。若能具前五種行者,必往生,幸勿疑也。



【按】既如經說:若人念佛百萬遍,決家得生,不論上中下根,只要一心專念多念,不必兼修觀察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1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3-24 10:30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唐紫閣山飛鍚大師念佛三昧寶王論節引



夫含齒戴髮,死生交際,未有無出入息焉。世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患、等為數珠,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一息不還,即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昧,含佛耽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



【按】印光大師明示:「寶王隨息法門,即勢至都攝六根法門,有肯心者,不依此法,難成三昧。但隨息不如靜聽,隨得不好會受病,靜聽決不會受病。」願力行之。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2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3-24 10:31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明四明妙 大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節引



念佛當乘功名富貴得志之時,一刀割斷,猛發大心,力行斯道,於世所有,妻子寶貨,頭目髓腦,乃至身命,不自吝惜,決志求生。豈可直待悔吝失節不得已之際,以苟且之心而欲之,可傷甚矣!若能因是悔吝,一時放下,生大乘寶所之見,辦決定不退轉心,如隨風順流之舟,更加櫓棹,豈不疾至,何幸如之!放下者、但放下世間業緣耳,豈放下精進體道之心哉。



當正觀二土苦樂淨穢,於其境上生二種心:一者厭離心,二者忻樂心。於此娑婆生厭離故,則能隨順釋迦所說折門。於彼極樂生忻樂故,則能隨順彌陀所示攝門。於此二門,精進修習,日夜不休。隨順佛教,於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作苦海火宅想。於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鐵皮想。於諸眷屬,作夜叉羅剎噉人鬼想。此復生死不住,長劫奔跋,實可厭離。於知識經卷中,聞彼佛願力,國土莊嚴,於念念中,稱彼理趣,生安穩想,生寶所、家業、解脫處想。彌陀如來、菩薩聖眾,如慈父母想,生接引津梁想。於怖畏急難之中,稱名即應,速來救護想,應念出離想。如是功德無量,實可忻樂。若厭離不深,則娑婆業繫不脫,忻樂不切,則極樂勝境難躋,欲生淨土,成就念佛三昧,當齊修二門,為發行最初一步也。若能熾然忻厭,圓修觀慧,即生而復上品者矣。



若出家子、欲修念佛三昧,正欲清淨三業,解怨釋結,生於淨土,豈可不斷殺食,於臨終時而自障乎?經有具足眾戒之說,先令斷殺,庶可具乎眾戒。修三昧者,必眾戒清淨,乃可得成。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亦當設諸方便而使必斷。戒德雖具,若不使身心澄定,息諸世間技能雜術,乃至一切若善若惡,能分念者,設不屏去,何能一心修此三昧?三昧不一,往生何由?



精進者,不為世間八風所退,又不為身心異見,一切大小病緣而怠其行。若宿業所使,願行有虧,常當一心誦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持滅身中所有一切五逆十惡等罪,持十萬遍,即得不忘廢菩提心,持二十萬遍,即感菩提芽生,持三十遍,阿隬陀佛常住其頂,決生淨土。



何謂正行?行者必使身心清淨,入於道場,先觀我及盡虛空界一切眾生,常在生死大海,無歸無救,若不令其普得解脫,何名正行。於是等觀怨親之境,起大悲心,如空普覆。然後審彼古賢念佛正行,擇自然寂靜之方,非先曾穢染之地,所費先當盡己所有,乃可丐人,如法建立道場,極念嚴淨。無始所有一切善根,普為眾生迴向淨土,莊嚴行願。於是三心圓發,五體投地,觀佛相好,胡跪合掌,運心普緣一切眾生、及我此身,自昔至今,流浪不返,深為可痛,涕淚悲泣,求佛垂慈,剖腹洗腸,發露過罪。晝夜六時,剋期練行。如障深未感,至死為期,於中不得剎那念世五欲,如是一心,必得往生。若根機不等,勝行難全,亦必處於淨室,使內外肅清,隨意立行,禮佛懺悔,日定幾程,精進一心,誓不中悔。或專誦經,或專持咒,或但執持名號,直求往生。若得見好相,即知罪滅緣深,亦生彼國。又有未能盡斷世緣,亦修世善,於極樂國,諦信不疑,念念戀慕不忘,於前行門,隨意修習,四威儀內,以此為歸,觸境則達彼淵源,臨事則力行方便,臨命終時,必生彼也。諸行雖有詳略,而其法力本等,但存心或有緩速,故佛應亦有遲疾,學者不可不知!



客途居處不一,不必莊嚴道場,但一清淨身心,服隨分淨勝之服,香燈有無,毋固必矣。若有像處,或有像隨身,當口誦身禮,對像而修。如無佛像,或對經卷,或但面西遙禮,或但除東向,隨方修禮。若在道登舟,及不得已一切治身動用之事,不可撥置,則佛事事同運。所誦之音,雖隨人境好惡而輕重之,當令聲默相半,沈大雅重,俾兩肩之人隱聞,切不可與人多語。餘時惟宜獨坐獨行,遠離喧雜,及聚首閒談、戲笑歌詠,使人忘失正念等事,夜中人定境寂,正宜用功,既為生死大事,豈可懈怠而恣睡眠。縱歷寒暑之極,慎勿脫衣,法服數珠,宜置近處,手巾淨水,不離坐隅,或有所需,皆應預備。觀彼信根厚薄,不惱他人,不使人厭,於此無礙,當微出聲,使天神歡喜降護,鬼畜聞聲解脫,其功彌深。於淺信人,不可遽然勸修,於深信人,又不可不密啟之,使其自肯。不可使功化歸己,如春育物,不見其功。從客中修者,名逆中易行,其功益者。



或於念佛之際,雖運身口,而心念飛,不能自制,如何用心,得不散亂?答:能運身口之念,毋論其散,但不間不斷,自能一心,亦可即名一心,惟行之不休為度,固不必憂散亂矣。如母喪愛子,龍失命珠,不期心一而心自一,豈制之令一也,此心不可制,實在行人勤怠耳。或有修而無效者,蓋彼信根淺薄,因地不真,未曾立行,先欲人知,內則自矜,外欲顯耀,使人恭敬供養,冀有所得。甚至妄言得見淨境,或見小境及夢中善相,未識是非,先欲明說,此等卑下,必為魔侶所惑,願行退失,還隨生死苦趣,可不慎哉!雖有道場持誦懺願儀式,不得不被人知,蓋出於不得已,豈可特露其跡,使觀行傾敗哉。是當審諦,密實自行,內懷慚愧,勿露其德,至到家時,不被強軟二魔所惑可也。中有宿障欲滅,微見好相,如不能蘊德,聞人之耳,其行必覆。所以遠公三睹聖像,平日未嘗言也,但除臨終時耳。



念佛三昧,雖名一行,亦當以彼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諸功德行,以為助道,則往生行疾。是故一切諸行,悉為淨土而修,迴回極樂,皆得往生。又此三昧,體性雖圓,解宜廣大,行宜盡諸微細條章,革諸猥弊,乃至小罪,猶懷大懼。又當解隨大乘,行依小學。經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以上每句是一法行。又復當護人心,勿使誇嫌,親近善友,請問先覺,不執己見,不引己長,志存忍辱,行當依經,聽聞正法,不毀僧尼,息世雜善,一貪名利,遠離邪惡,處事必忠,將過歸己,深誡綺語,一心不亂,視人如佛,捐棄技能,唯求往生,身必清淨,如是等無量善行,悉宜修習,能助正道。更能割世染心,於僧愛二境,無諸留難,凝心如一,必生淨土。



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虧心,萬善俱失。故依經創立十大礙行,名十不求行: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貧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故以病苦為良藥。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者起,必期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故以患難為解脫。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即障自寂,故以障礙為逍遙。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願不堅,必未證謂證;達魔妄有,魔何能嬈,故以群魔為法侶。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輕慢,必稱我有能;了成事隨業,事不由能,故以事難為安樂。六、交情不求益我。則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故以弊交為資糧。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故以逆人為園林。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實,故以施德為棄屣。九、見利不求霑分。利霑分,則癡心動,必貪利毀己;了利本空,利莫妄求,故以疏利為富貴。十、被抑不求申明。則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何傷我,故以受抑為行門。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於此障礙,皆成妙境。是以如來於障礙中得菩提道,若羅剎歌利之輩,央掘提婆之徒,皆來作逆,悉與其記,化令成佛,豈不以彼逆為吾之順,彼毀為吾之成也。況時薄世惡,人事異常,於學道人,豈無障礙,若不先居於礙,莫能排遣,使法王大寶,因茲而失,可不惜諸!



【按】此論世久失傳,雲棲每欲見而不可得,幸靈峰列入十要,始廣流布,願於此正助二行,受持必忽;還須於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惟增念佛心,明若空觀,不怨不尤,無罣無礙,庶得三昧寶王,決定生西。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3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3-24 10:32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明荷葉痷石頭道人袁宏道居士西方合論節引



欲一生超僧祇之果,十念攝億萬之程,豈是粗見淨思,結心塵口,所能趣越?不拼一,忍空累多生,如法而修,免角魔罥。



一、淨悟門 欲生淨土,當真實參究,如法了悟。一、了即穢恆淨,不捨淨故。二,聞淨土不可思議,不怯弱故。三、知畢竟空中,因果不失,此一切惡法,不更作故。四、知彼土不去不來,此亦不去不來故。五、悟佛身量遍滿虛空,眾生身量亦遍滿虛空故。六、聞阿僧祇無量諸行,不驚怖故。七、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八、如覺後憶夢中事,不作有無解故。九、如眼見故鄉,信不信不可得知。十、知法無我,順性利生,直至成熟,無疲厭故,菩薩入此門已,成就白法,隨意得生。



二、淨信門 若修行未能頓悟,當深植信根,不驚不動。一、信金口誠言,決定當生故。二、信自心廣大,具有如是清淨功德故。三、信因果如形影,決定相隨故。四、信此身形識,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陽燄空華,無所有故。五、信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六、信一切法唯心,如憶梅舌酸。七、信念力不可思議,如業力故。八、信蓮胞不可思議,如胞胎故。九、信佛無量身、無量壽、無量光,不可思議,如蟻子身,蜉蝣歲,螢火光,同一不思議故。十、信此身決定當死故。若具如是信根,舉足下足,無非念佛。



三、淨觀門 眾生無始垢穢,遍一切法,修淨業者,當加種種觀行,磨鍊習氣,作往生津梁。一、淨觀,觀佛相好,如觀經所說故。二、不淨觀,觀身心不淨,器世界不淨,生厭離故。三、無常觀,觀一切法無定,如一美色,淫人觀之為樂,婦觀之為苦,觀行人觀之種種惡露,異類觀之如土木故。四、和合觀,觀是身,是世界,是見聞覺知,如積木為屋,積彩為畫,無實體故。五、對治觀,觀自身何結最重,當用何法對治故。六、慚愧觀,觀一切眾生,無量劫來,與我互為父母、兄弟、姊妹、男女,遞相淫毒,曾不覺知,當生大悔恨故。七、念念觀,觀一切時中,幾許念佛心,幾許利生心,幾許垢淨沈掉心故。八、平等觀,觀一切色,無好醜故,一切聲一聲,無譽毀故。一切受一受,無恩仇故。一切義一義,無淺深故。九、微細觀,觀佛念法念,起於何來,去於何往故。十、法界觀,觀一毛、一塵、一草、一木,皆具有無量淨佛國土故。若行諸觀時,以第一淨觀為主,餘九為伴。



四、淨念門 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若念散漫,三昧不成。一、攝心念,於一切處,攝念不忘,縱令昏寐,亦繫念而寢,不隔念,不異念故。二、勇猛念,如好色人,聞淫女所在,高巖深澗,燐途鬼窟,必往不怯故。三、深心念,如大海深廣,必窮其底,覺路遙遙,不竟不休故。四、觀想念,念念中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故,五、息心念,息一切名心,宦心、慾心、世間心、貪戀心、貢高心、遮護心、人我是非心,念佛故。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若裂,如憶少背之慈母故。七、發憤念,如落第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八、一切念,見聞覺知,及毛孔骨髓,無一處不念佛故。九、參究念,念佛一聲,便念此聲落處故。十、實相念,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有無心念,不以非有無心念故。是為上品念佛門。若如是念者,現生必得見佛。



五、淨懺門 欲除重障,當勤懺悔:一、內懺,懺心意識不淨因故。二、外懺,懺一切色聲不淨法故。三、事懺,懺十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種種塵勞結使,障學阿僧祗劫見佛利生諸行業故。四、理懺、懺入道以來,所得狂解,所學經論,所聞奧義,作止任滅等病,障佛無漏智故。五、過去懺,懺無始世來,所作黑業,殺盜淫妄,一一當懺悔故。六、未來懺,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故。七、現在懺,懺現在世,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煩惱業,舉足下足業,起口動心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故。八、剎那懺,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生滅一懺故。九、究竟懺,等覺位中,有一分無明,究竟洗滌故。十、法界懺,法性中無我無人,普為十方過現未來一切眾生懺故。若能如是真實懺者,一切障礙悉得消滅,不離道場,得見諸佛。



六、淨願門 修淨土者,當發大願,一、不為福田故願,願為一切眾生蔭,生淨土故。二、不為眷屬故願,願治一切如來家,生淨土故。三、不為病苦故願,願醫一切世間無明等瘡,生淨土故。四、不為轉輪王故願,願轉諸佛如來法*,作大法王,生淨土故。五、不為欲界故願,願離一切微妙五欲,生淨土故。六、不為色界故願,願離一切禪著,生淨土故。七、不為無色界故願,願盡種種微細流注,證無量相好身,生淨土故。八、不為聲聞、辟支故願,願以福智二嚴,饒益一切眾生,生淨土故。九、不為一世界、千世界故願,願代無央數世界苦,拔一切世界眾生,生淨土故。十、不為一至千阿僧祗劫眾生故願,願代無量無數阿僧祗劫眾生苦,拔一切眾生,生淨土故。若能如是發大願者,最後剎那,決定當如普賢願中所說,當知願為導極樂之明師故。



七、淨戒門 一切淨法,以戒為址,戒為諸善法之首,入淨國之門。一、慳貪戒,行財命二施及法施,無愛惜故。二、毀禁戒,五戒,律儀戒、乃至無漏戒,滿足持故。三、瞋恚戒,以忍調心,及於身口,若遇惡口刀杖所加,但自思惟業因緣法,作償負想、導師想、風寒冷熱故。四、放逸戒,生死險道,無放身處,如人持滿油缽,行懸繩上,不得左右顧視,及生第二念故。五、散亂戒,守攝諸根,息諸緣影,如護風燈,如防生鳥故。六、愚癡戒,以智慧破諸迷悶故。七憍慢戒,不應以才辯、悟解、諍論故貢高,一切所得,如地上塵、鏡面垢,不應以此垢、驕彼垢故。八、覆藏戒,一切處諸佛、菩薩、神明,無可覆故。如日中逃影,波中逃濕,無可逃故。九、無益戒,一切嬉戲事、詩文、塵緣、口解脫無益,當遠離故。十、不住戒,如上持戒,但為生淨土,饒益眾生,不求聞譽法,及諸人天二乘果故。菩薩如是行於淨戒,能攝眾生,生於淨土。



八、淨處門 學道人既有志出塵,當捨諸惡處:一、繁華喧闐處。二、歌樓酒肆處。三、熱燄熏灼處。四、論朝事處。五、恩愛纏縛、及熟遊歷處。六、詩壇文社、鬥章摘句處。七譏剌古今,較長競短處。八、講無義味道學處。九、義解家、鬥名相、矜小智處。十、宗乘狂解,妄談頓悟,輕視戒律處。是等撓道,與魔不異,是故當遠。若離是諸處,一切道業,即當成辦。



九、淨侶門 一切悟機,非友不發,一切惡法,非友不止。行道求友,當嚴別淨穢。當近:一、山林閒適之友,能止躁心故。二、嚴持戒律之友,能淡諸慾故。三、智慧廣大之友,能出迷津故。四、總持文字之友,能決疑難故。五、寂寞枯槁之友,能恬進取故。六、謙卑忍辱之友,能銷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能抑諸過故。八、勇猛精進之友,能速道果故。九、輕財好施之友,能破大慳故。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能摧人我等執故。若無如是淨侶,即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像為師,以經為侶。其他嬉戲之徒,寧絕勿通。



十、不定淨門 眾生根器,利鈍不同,如上諸法,上根利器,方得具足。如來有異方便,開九品之門,分上中下修習三等:一、或解義諦,未全伏惑,或不深解,但能誦讀諸經故。二、或但依語生信,或因他生信,或遇貧窮折辱生信故。三、或觀金像,或隨意觀一像故。四、或晨朝十念、百念,乃至千念故。五、或但懺粗重習氣,及十不善業故。六、或為怖生死,或遇苦難,發願往生,但不得作人天及諸福德願故。或但持八戒五戒,乃至但戒殺盜淫妄故。、八一切喧場,不能卒離,但時時生厭離心故。九、於諸世法中人,不能即斷,但不隨順故。十、或但臨終十念故。如上諸法,但能至心受持一法者,皆得往生,唯不得疑信相參。若有疑者,一切諸行,悉不成就。



【按】本論修持十門、攝盡一切念佛法門。寶王論云:「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不必更求開悟,或涉觀想參究,亦不必勉求淨處侶,但息名利等心,於一切喧場,心生厭離,於諸世法中人,行勿隨順,生信發願,嚴持淨戒,攝心念佛,願拼一忍,頓超僧祇。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4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3-24 10:33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附錄 蓮池大師普勸戒殺放生



人人愛命,物物貪生,何得殺彼形軀,充己口食。或利刃剖腹,或尖刀刺心,或剝皮刮麟,或斷喉劈殼,或滾湯活煮鱉鱔,或鹽酒生醃蟹蝦,可憐大痛無伸,極苦難忍,造此彌天惡業,結成萬世深讎。一日無常,即角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受罪畢時,仍作畜類,怨怨對報,命命填還,還畢為人,多病壽夭,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藥,皆殺生所感也。我今泣血稽顙,哀告世人,不敢逼你喫齋,且先勸你戒殺,戒殺之家,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綿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可具陳。若更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願往生,永脫輪迴,入不退也。諸仁者、有緣遇此,便請回心,決志受持,莫生疑悔。如不能行,即以轉施他人,亦功德無量。



【按】不結冤孽債,臨終無障礙,普勸念佛同道,戒殺放生,免為往生障緣也。



念佛法要卷三終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5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3-24 10:33 |

<< 上頁  1   2   3  >>(共 3 頁)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1214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