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20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 上頁  1   2   3   4  下頁 >>(共 4 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明憨山德清大師夢遊集節要



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捷要。經云:「若淨佛土,當淨自心。」今修行淨業,必以淨心為本。要淨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淨。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惡業,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淨,則心自淨。若身不殺、盜、淫,則身業清淨。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業清淨。意不貪、瞋、癡,則意業清淨。如此十惡永斷,三業冰清,是為淨心之要。於此清淨心中,厭娑婆苦,發願往生安養,立念佛正行。念佛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箸,折旋俯仰,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若念至一心不亂,則臨命終時,淨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則感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驗也。



修慧在乎觀心,修福在乎萬行,觀心以念佛為最,萬行以供養為先,是二者乃為總持。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動念,皆是妄想,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想之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成淨土因,是為樂果。若念佛心心不斷,妄想消滅,心光發露,智慧現前,則成佛法身。眾生所以貧窮無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嘗一念供養三寶,以求福德,直為生死苦身,念念貪求五欲之樂,以資苦本。今以貪求一己之心,轉而供養三寶,以有限之身命,隨心量力供養十方,乃至一香一華,粒米莖菜,其福無窮,故感佛果華藏莊嚴,為己將來自受用地,捨此則無成佛妙行矣。



念佛求生淨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見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不愛,則無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計。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果能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纔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



學道無他伎倆,只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久久純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彌陀,頭頭極樂矣。近見學道之士,祗知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處下死工夫,及臨榮辱禍患死生之際,便見手忙腳亂,此非人誤,乃自誤耳。生死根者:即吾人日用種種妄想,人我憎愛貪瞋癡等諸煩惱業,若有一絲不斷,即是生死根本。今要參禪頓悟了生死,請自討量,果能一念頓斷歷劫煩惱,如斬亂絲否?若不能斷煩惱,縱能頓悟,亦成魔業,豈可輕視?從上諸祖頓悟,亦從多生積功漸修中來,故頓悟一著,說易實難,苟無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熱惱中一念頓悟,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至若念佛一門,世人不知其妙,視為淺近,其實步步踏著實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來,念念妄想攀緣,造生死業,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斷煩惱。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斷煩惱。若念念能斷煩惱,則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亂,比參禪更有下落,總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參禪定要死盡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換之法,就吾人根器易為耳。



修淨土不必求悟明心性,專以念佛為正行,又以布施齋僧,修諸福田功德,以為莊嚴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雖發願往生,要知先斷生死之根,方有速效。生死根即今貪著世間種種受用,及美色淫聲,滋味口體,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瞋怒忿恨執著癡愛之心,與一切邪魔外道邪師所說邪教之法,俱要盡情吐卻,只篤信念佛一門,每日誦彌陀經兩卷,念佛若干,或不計數,只是心心不忘佛號。佛者覺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覺。心若忘佛,便是不覺,若念至夢中能念,即是常覺不昧。現在若此心不昧,則臨終時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處便是下落。今國事萬機,決不能參禪,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閒忙動靜,一切處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無別巧法。



參禪要離想,念佛在專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念佛即是參禪,更無二法,即念佛時,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妄想、貪、瞋、癡、愛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夢寐如一,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淨土之時也。



此種法門:第一要決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隨得緣,隨緣即安命也。第四要認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厭苦切,厭苦心切,則慾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訣,單持一念。



修行之方,亦有節次,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每日早起禮佛,即誦彌陀經一卷,持數珠念阿彌陀佛名號,或三五千聲,或一萬聲,完即對佛回向,發願往生彼國。此是早課,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此法教諸宮眷,如法同修更妙,是為常行也。若為末後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親切。每日除二時功課外,於二六時中,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將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者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睡夢中作得主,則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此事不難行,只要一念為生死心切,單單靠定一聲,佛再不別向尋思,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自在,得大歡喜受用,殊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捨此,更無過此直捷省事者也。



【按】要了生死,要為生死心切,要先斷生死根株之愛根。惟愛乃多生習染,熟不易斷,其入門下手工夫,只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久久純熟,則念極情空,愛根自斷。其他生死根本之日用種種妄想,人我是非貪瞋癡慢等諸煩惱業,不求斷而自斷矣。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0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6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清蕅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要



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但必一門深入,念佛為正行,餘一切戒定慧等為助,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為簡便,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為穩當,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



出三界火宅,有橫豎兩途: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名豎出三界,事難功漸;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三界,事易功頓。遠祖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經云:「末世憶憶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脫。」如趁船渡海,不勞功力。夫能篤信西方捷徑,至誠發願,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佛雖大慈為舟,如眾生不肯登舟何哉?



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欲決定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云何為信?一信阿彌陀佛願力二信釋迦文佛教語,三信六方諸佛讚歎,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信願既具,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檢察,不必旁問他人。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問:如何持名能斷無明?答: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三觀。只為眾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盡一日中,出聲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環無間,必以一心不亂為期,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不計人我是非,即大忍辱;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檢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



【按】明示信願持名,能歷九品,淨四土。如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至為切要,應深信切願而直下持去,持到究竟之處,即無明斷盡,而往生常寂光淨土矣。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1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6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清截流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節要



念佛須具真實信心,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無須改轍矣。



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一暴十寒,心不專篤,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遭逢逆境,結怨銜恨,及臨命終,重處偏墜,淨因微弱,難脫苦輪,袛是重處放捨不下故也。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遙,利害天淵,大須猛省!必也生大欣厭,捨穢取淨,信此取捨,與不取捨,原非異轍。毋騖虛名,毋執空見,毋受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毋求旦夕速效,妄冀心外有佛來迎,動諸魔事。恒以念佛為正行,勉修眾善為助行,更於貪瞋習氣,刻意揩磨,使重處得輕,生處漸熟,淨念相繼,願行相資,自然千穩百當也。



敬勸諸友:必具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信宿捨離,惟以歸家為務,如意亦得,不如意亦得,捨得寸陰,一心念佛。果能如是,若不生淨土,諸佛皆成誑語,願共勉之!



七日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喫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



今時淨業學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裏,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按】持名固非以快念多念為勝,但不可輕鬆養識,古德晝夜持名十萬,非快念多念耶?毋求速效,妄冀心外有佛來迎,動諸魔事,此指修觀想而言。若遇魔事,即提起正念,默持佛號,則邪不勝正,魔即消滅,不必憂懼。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2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7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清梵天省庵思齊大師法語節要



與茅靜遠居士書曰:居士造橋事畢,可謂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無倦,一善甫完,復作一善,美則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為急,而孳孳為善,所作善事如須彌山,皆生死業緣,有何了日,善事彌多,生死彌廣,一念愛心,萬劫纏縛,可不懼耶?居士世間公案,久已參透,西方淨業,久已修習,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耶?于此二者,宜加審察,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切斬斷,六字洪名,盡力提取,欲望娑婆之脫,安養之生,難矣。不生安養,而欲脫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又難矣。縱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濟得甚麼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緣如此豐足,繼嗣如此賢能,事事適意,尚不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為天負人耶?為人負天耶?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居士雖不求福,而常作福,雖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緩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轅適越,卻步求前也。居士今日要務,唯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



【按】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確為我輩老人今日要務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3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7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非明心之要乎?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無念心體,惟佛獨證,等覺以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十惡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阿祈達王臨終為趕繩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墮為毒蛇。一婦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致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惟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至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久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淨業時,達磨大師忽現在前曰:「汝但捨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當向祖作禮,謂:「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為說更殊勝法門。」亦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能如是信,可謂深矣。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昔王仲回問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楊夢仲回致謝:「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牢持於心而不暫忘,稍或一念間斷或夾雜,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但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



念佛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及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



念佛當生四種心: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不能有成。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按】大師千言萬語,只教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當持名時,應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念到無有別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寂照不二,能如是者,必生上品。願從此入,攝心專注而念,無雜無間,精進不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4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7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清悟開豁然大師淨業知津及念佛百問節要



開眼念佛,心易散動,可閉目念。當念佛時,將心放空,提起佛號,即念即聽,即聽即念,綿綿不絕,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但要字字從念頭上著實,句句從求生西方裏出來。更有繫念一法,在不念佛時,將念頭常掛在阿彌陀佛身上,心常清淨,不動不搖,便是得力處。



問:雜念從何而來?答:人之一身,只有一念,念佛之念是他,雜念之念亦是他,只因這一念不能全分歸於念佛,即有少分在佛外。問:如何得除雜念?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然精力疲弱,不能使之即無,又當如何?答:道力未充,多諸散亂,收攝六根,漸歸清淨。當雜念起,不要理他,我只是念,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無雜念矣。但久之雜念又起,甚至纏擾不開,不必焦躁,但澄清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從念提起,由口出聲,耳中歷歷聽聞,又復從心念中流出,循環貫攝,不令間斷,雜念自無。尚有鈍根者不能,可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當念佛一聲,即記在南字上,二聲記無字,又阿、又彌、又陀、又佛、又南,連環記認不斷,一切雜念,無處出生矣。



【按】閉目空心,即念即聽,收攝六根,漸歸清淨,雜念即無矣。依次記字念,與印光大師之十念記數,同為攝心妙法,屢試屢驗。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5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8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觀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大願堅固更罕有,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迴,千佛慈悲,亦難救度。老實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即捨,勿令纏綿,障我心念。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在口頭播弄。若一涉及,當思念佛人不當如是,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滌蕩之。既以此身念佛,行住坐臥,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淨。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或於阿字上過珠,或於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且耳根最靈,外緣易入,聲感心動,雜念熾然。惟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心聽自聲,聲聲快足,一切閒是閒非自然罷遣也。若精神散失,或勞極逼迫時,不必高聲,但收斂神明,低聲細念,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便可高聲念佛。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裏過,心憶而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是為心念心聽也。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或金剛持,仍嫌著,古有至巧方便,無用動口出聲,但使繫心一緣,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或昏沉多,則經行以持之,雜亂多,則端坐以持之,或跪或立,乃至暫臥,亦廣作方便,隨分持名而自救之。要於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不問淨處穢處、閒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何以故?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又生也。雖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淨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斷其言句,不斷其真命脈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早晚二時,劃定常課,從今至死,不增不減,其餘十二時中,能念一句念一句,能十句則十句,但使百忙中得一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誦,務須綿密接續,振作收斂,方能不負光陰。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濟事,虛延歲月,辜負四恩,一朝無常到,將何抵對耶?



對像時,即以此像為真佛,面對心念,誠敬可知,誠敬之至,必邀靈感。無佛像時,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動念時,當念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業亦能消滅。



凡一切喜慶樂境當前,當知此樂虛幻不常,乘此好時回光念佛,則仗佛光明,於順境去多少惡念,吉祥連綿,如意修行,直至命終,往生極樂,豈不快哉。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威緣照面,不可再起惡念,只須順受,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但隨因緣,勿忘念佛,佛光所加,境緣即轉。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後開導其心,勸之念佛,所謂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或見人物有難,力不能救,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名,能消冤厲。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念佛之聲,既已純熟,於六塵中,惟一聲塵,六根之用,全寄於耳,身亦不覺其旋繞也,舌亦不覺其鼓動也,意亦不覺其分別也,鼻亦不覺其呼吸也,眼亦不覺其開閉也,觀音勢至兩圓通,即是一也,根即塵也,塵即根也,根塵即識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調,久當自入。



凡念佛時,取淨地四五尺,右繞一匝,然後徐徐出聲,漸漸聲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後,覺自己心聲透靈,旋繞太空,圓裹十方,週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於念佛聲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於念佛聲中而念佛也。此是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聲者心聲也,光亦心光也。心聲旋繞之處,即心光煥發之處,安住於心聲中而念佛,即安住於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心聲旋繞,心光煥發,心體自然披露矣。此一真心,如大圓鏡,洞達無遮,十方三世,我佛眾生,濁世苦輪,淨邦蓮萼,皆鏡中影也。聲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鏡中,此是最勝境,能永滅心垢,宜加意勤習之。



不雜即止,止者定之機,止雜念而正念現矣。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為不雜。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不住即觀,觀者慧之機,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若於念佛時,不昏不散,止觀定慧,念念圓成。



持佛戒以治身,持佛名以治心,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頭,板板念佛,則臨命終時,打破鬼門關,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顧者,且勤念佛,如救頭燃。須知人既念佛,即當心佛慈心,行佛悲行,發廣大願,濟度眾生,一切眾垢冤纏,普為懺悔,一切鉅細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為念佛之正因也。



一事纔畢,一語纔罷,尚未打點念佛,而四字佛名滾滾出來,此三昧易成之象也。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於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離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謂暫得勝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屢現,則漸漸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謂無慧。當知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淨,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與不空,更在何處。譬如日與月,周流照天下,此如何妙覺圓明哉。



凡難中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雖地干戈,一鄉疫癘,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何以故?動念發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然離難,勿轉念也。



臨命終時,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左右奉侍之人,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按】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為大師十二字念訣。願從口念耳聽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漸至心念心聽,即已六根都攝。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單念四字,易成片也。惟穢處及大小便時,只宜默念或心念,出聲不恭敬。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6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8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民國卓三諦閑古虛大師語錄節要



持名念佛,要信真願切行純,先須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單提正念,將四字名號繫念在心。不必長用高聲,恐傷元氣,以致喉痛。若有昏睡時,須用高聲以破昏。亦不必長用低聲,恐易散入昏,反起思慮。當思慮起時,自覺心不歸一,須收來正念,默默持去,從口中念出,耳裏收來,名為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最易入手,又易純熟,久久自成念佛三昧也。



【按】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云:「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願即單提正念,默默持去,久久純熟,自成三昧,如習射既熟,無心皆中也。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7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19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正續三編節要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以來業障深重,非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送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屢試屢驗。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



寶王隨息法門,具攝五停心觀。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息念佛二觀。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前,而愚癡可破矣。又即勢至都攝六根法門。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計數,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決難成三昧。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縱光之昏鈍魯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亂矣。



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至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



三昧境相,唯證方了。若論其法,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



念佛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觀心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較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所以大集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失其要;而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



念佛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至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縱出地獄,復墮餓鬼畜生,縱得為人,愚癡造業,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故經中屢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出苦第一妙法,亦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開悟而惑業淨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迴,其可得乎?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不出佛經,係後人偽造,寄庫是願死後做鬼,預辦做鬼用度,既有願做鬼的心,便難往生。如已作,當稟明於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庫冥資,通以賑濟孤魂。」方可不為往生之障。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為十齋,遇月小即儘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雖未斷葷,宜買現肉,切戒家中殺生。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讚歎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宜痛戒之。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又須勸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鄉黨、親友,皆常念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親友,不蒙此益乎?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欲復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饉、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



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業所牽,及轉地獄重報,作現生輕報,偶罹此殃,但於平日有真信切願,定於此時蒙佛接引。



女人當月經時,可少禮拜,念佛誦經,均當照常。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淨,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焚香。臨產雖裸露不淨,乃出於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若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不會有苦痛難產、及產後血崩、兒子驚風等患。縱難產之極,人已將死,教本產婦及在旁照應者,皆同出聲念觀世音,家人雖在別房,亦可為念,決不須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不但無罪過,且令母子種大善根。但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閉氣受病。



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常時憶念,凡有忿怒、淫欲、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念乎?」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起,終日由佛不可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若只偶念一句兩句,便欲見效,則是自欺欺人,雖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決不可得。



念佛必須至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臥時只宜默念四字,以免多字難念,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係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心向下想,則心便沉潛不浮動,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華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之蓮華,自可頓愈矣。若不敢作蓮華上坐立想,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見佛頗不容易,於未得一心前,斷不可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



閉方便關,拒絕不急事緣,甚為有益,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心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



近來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不生歡喜貪著,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不為魔轉,即能上進故。



黑影非佛菩薩之影,亦非怨家對頭所現之影,以佛菩薩既現,必明了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冀仗念佛誦經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當於課誦回向後,專為回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於彼有益,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業不造,幸聞佛法,當認真修持,庶可消除宿業,超度怨家。若難解結者,倘肯發菩提心,並誠心超度,無不即解結矣。念佛氣悶,非體弱故,乃業障所使,但懇切至誠念,如念不來,則心常憶想,能念仍須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轉心憶,久久此業即消。以後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險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按】大師係蓮宗十三代祖師,明示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久不退,自得一心,願深信切願而力行之。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8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20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民國慈舟普海大師法彙節要



佛有大智,知機知根,死心念佛,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不肯死心,不能濟事。心本活潑靈通,云何言死?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換來念佛,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賊人,賊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將誰念佛?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還要一心不亂念。



念佛須切實用功,念至無能念所念,亦無身心世界,念即無念。雜念一起,即成障礙,此豈早上念幾句,晚上念幾句,所能念得成的嗎?此念佛之念,應如鐵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雜念雖多,不出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先以鐵帚掃粗念,後掃細念。雖一時掃不盡,也須減少,務必掃清,方見太平。要自己檢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若掃不了,須生大慚愧。所謂信要真信,願要切願,行要實行,方得真實受用。



【按】死心念佛之死字最妙,財色名食等妄心不死,如何能得一心不亂耶?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9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3-11 00:20 |

<< 上頁  1   2   3   4  下頁 >>(共 4 頁)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976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