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9833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mitch1109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版主評分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資訊教學] 網路線材類型與網線接頭認識
網線幾種類型﹕

雙絞線(Twisted Pair Cable)

通常由兩對或四對相互纏繞的銅線組成。為什麼要把線纏繞著呢﹖因為任何電流流經導體都會產生電波干擾 (RFI﹐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在網路傳輸中,我們稱這類干擾為 "串音" (Cross Talk)。若是相鄰的導體的電流方向是一致的話,那彼此的干擾就會重疊﹔但若是電流方向相反的話,則彼此抵消。因此,將兩條線相互的旋轉纏繞著的話﹐一來可以更容易確保其電流方向是相反的,同時彼此產生的干擾也會因其纏擾而抵消得更徹底。雙絞線還分為屏蔽雙絞線(STP﹐Shielded Twisted Pair) 和非屏蔽雙絞線(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其唯一分別是 STP 有一層導電金屬膜將每對雙絞線包裹起來﹐提供更透徹的抗干擾能力。當然﹐STP 比 UTP 要貴多了﹐但在一些 UTP 實在應付不來的場合裡﹐還是物有所值的。它們的外觀分別如圖﹕


Elecrtonics Industry Association (EIA),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TIA), 和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NEMA) 等機構對雙絞線建立了 5 個標準等級。按照等級高低﹐級數越高﹐其每英尺的絞接數目也越多﹐抗干擾能力也越強。這 5 個種類分列如下﹕

CATEGORY-1﹐這是一種從 1983 年就被廣泛使用的老式電話線﹐它不適合於任何高速數據傳輸﹐只不過其得名於將線絞接起來而已。

CATEGORY-2﹐此種線可以傳輸達 4Mbps 的數據﹐它擁有兩個特徵﹕
1) 在一英尺直線距離最少有 3 個絞接。
2) 沒有任何兩對線是相同的絞接色樣的﹐這可以降低線線之間的串音(crosstalk)。比如其中一對線在每英尺之內使用了 3 個絞接﹐而另外一對則使用 31/8 個絞接。

CATEGORY-3﹐這是您能夠由來做 LAN 網線的最低等級了﹐它可以最高傳輸 10Mbps 的數據﹐同時構造上面也要比 CAT1 和 CAT2 要好。

CATEGORY-4﹐可以用來給 16Mbps 的 Token Ring 網路使用的最低等級﹐實際上﹐對 LAN 而言﹐最好將此等級作為最低等級了﹐而非 CAT3。

CATEGORY-5﹐無論在速度上和抗干擾能力上﹐這個才是您真正需要的等級﹐其最高傳輸速度可以達到 100Mbps。

CATEGORY-5e / CATEGORY-6 ﹐比 CAT5 更高的等級,其要求及工藝更為嚴格。傳輸速度可超過 1000Mbps,應是目前網路佈線的起碼等級了。

CAT5 等級以上的網線被指定可以使用在 FDDI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網路上面﹐定義了如何將銅線和光纖在同一網路環境的整合。它被設計成為配合光纖導線而提供更好的多媒體(語音和影像)承載網路方案。


同軸網線(Coaxial Cable)

其構造是﹕中央是一條被隔離層保護著的銅導芯﹐其外隔著一層絕緣體還有一層導體金屬網﹐在最外層則是保護外皮。它有更好的屏蔽能力﹐如果您需要比雙絞線更高的抗干擾要求﹐但又用不起光纖的話﹐Coaxial 可以說是您的選擇。不過傳輸上面﹐Coaxial 只能最高有 10Mbps。連接頭稱為 BNC 接頭(得名於Bayonet-Naur Connector),看起來是這樣的﹕


用在網路上的 Coaxial Cable 大致分為 4 類﹕

RG-11, 厚 0.4 英寸﹐也常被稱為 10Base5 (Thick Ethernet)﹐其標準由 Institue for Elec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s (IEEE) 制定。
RG-58A/U﹐厚 0.18 英寸﹐也常被稱為 10Base2 (Thin Ethernet)。
RG-59/U﹐厚0.25英寸﹐用在 Cable TV 和 ARCnet(一種古老網路形態)上面。
RG-62/U﹐厚0.25英寸﹐用在 ARCnet 和 IBM 終端上面。
( 也有網友來信指出:ARCnet 使用的線材應該是跟 10 baes2 相同的 RG-58 , 至於網路與 CATV 用線的不同在於線路阻抗, 一個是 50 歐姆, 一個是 75 歐姆, ARCnet 是 Token bus 的樹狀結構, 現在沒人用了。)

光纖網線(Fiber Optic Cable)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介紹的都是以電子方式傳遞的介質﹐而光纖網線則是以光為傳遞方式的介質﹐它完全是不受電波干擾的。在這種網線上﹐光只在塑料或玻璃纖維裡面傳導﹐其外面則由一層薄薄的被稱為 cladding 的外衣保護著﹐然後整根或多根導線則隔著一層絕緣材料被包裹在塑膠外套裡面。請參考下圖﹕


使用光纖的最大好處是其傳輸量大﹕可達 155Mbps 或更高﹔傳輸距離遠﹕信號有時候可以傳送好公里而不會衰減。所以光纖網線一般都會用來做高速網路的骨幹(Backbone)﹐也通常是用來做長途電話通訊及 FDDI 的導線。光纖比起 Coaxial 和 UTP 來說﹐光纖是先天性對 Cross Talk 免疫的,因此抗干擾能力特強,也更難遭到竊聽﹐所以也多用來傳送機密通訊。
光纖最大的壞處是價錢高﹐而且架設費用也很高。不過近年來隨著光纖的普及﹐其造價也急跌許多﹐相信不久的將來﹐使用光纖在辦公室架網恐怕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無線網路
除了以上說的有形網線之外。在某些特殊的環境中﹐我們還可以使用無線技術將電腦連接起來。因為在一個網路工程當中﹐線路鋪設所佔的成本是頗高的。如果工程結構比較複雜﹐或因制度而令到網線鋪設費用過高的話﹐使用無線通訊未嘗不是好的提案。當然﹐無線網路對辦公室的物理環境影響最少﹐節點的可移性也是非常吸引的。

在無線網路裡面﹐每台電腦都必須要安裝特殊的網卡和天線來傳送和接收數據。但無線網路的傳輸能力暫時還差強人意﹐大概只有 242Kbps ﹐應付一般的文字檔案或許還可以﹐要是傳送大量的圖片或音像則恐力有不逮了。不過現在新的 IEEE802.11 PCMCIA 標準已經可以達到 1Mbps 或 2Mbps了。在 802.11b 規格中,其傳輸量則根據環境品質自動於 11Mbps、5.5Mbps、2Mbps、1Mbps 等速度之間調整,還可擴充到 22Mbps 。新的能在 5GHz 頻段工作的 802.11a 規格, 甚至能傳送 72Mbps 呢!

網線接頭
BNC

假如您要使用 Coaxial Cable 的話﹐那您很可能需要 BNC 接頭了﹐其形為圓狀﹐後接 Coaxial 網線﹐前面中間是根銅針﹐外面是個可以旋轉的金屬環。在 BNC 連線上面﹐您必須在網路的兩端使用 50 歐姆的終端電阻﹐而且在網線和網卡之間必須使用T 型接頭。它們的外觀如圖﹕



連接 BNC 和 T 型接頭也很容易﹐把接頭對準卡口套進去然後順時針擰上就可以了。您的手指應該會感覺到是否擰好了﹐如果不確定重複試試就是了。這點很重要﹐要是因為其中一個接頭沒擰好﹐可能會導致整個 BNC 連線失敗哦。

不過 BNC 連線在使用上面﹐被發現越來越多的弊端﹐比如﹕接頭不牢靠﹑終端不穩定﹑接頭與網線連接不好﹑網線容易斷﹑等等。其中最不好的是﹕只有其中任何一部份出問題﹐都可能會影響整個網路﹐而且除錯也比較困難。(不同於下面介紹的 RJ45 連線﹐RJ45 如果有問題只會影響有問題的機器而不會是整個網路)。

另外﹐要是自己動手做 BNC 網線的時候﹐要注意網線最短不能少於 1 米。

RJ-45

RJ-45 接頭通常是給雙絞線使用的。其形狀很似我們日常使用的電話接頭﹐不過體積比較大些而已。仔細數數接頭﹐上面應該有 8 根銅腳﹔其另一邊是個可壓式的塑料卡荀﹐當您把它插進網卡或牆跟的插座﹐這個卡荀就會把接頭鎖好在插座裡面﹐要取出來把卡口按下則可。從下圖您可以看出 RJ-45 接頭的模樣﹕

使用 RJ-45 的連線﹐必須使用集線器(HUB)或 SWITCH﹐所有的電腦都必須先接到 HUB 上面才可以彼此溝通。如果只是兩台電腦之間的連線﹐您也可以不要 HUB﹐但您得為您的 RJ-45 接頭動動手術﹕將一端的第 1 線接到另一端的第 3 線﹑一端的第 2 線接到另一端的第 6 線。方向是網線在接頭左邊﹐銅線向自己(如上圖)﹐從上到下數。

此文章被評分,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50 (by upside) | 理由: 感謝提供資訊 數位男女因你而豐富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 | Posted:2006-11-27 14:0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375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