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木巧雕 三義建立起名號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more12
2005-03-29 13:08
樓主
推文 x0


三義木雕之所以聞名,除了長達1個世紀的發展歷史,專挑樹根,因材施雕,創造出一件件造型獨具、匠心獨運的作品,才是讓這個木雕小鎮能建立風格,打響名號的真正原因。(圖/吳裕民的奇木電話,是三義木雕精神的最好說明。)

三義在日據時代原是樟樹林生長地,日人大量砍伐樟樹,產製樟腦油出口,直到樟樹砍盡,此地酸性紅土的特性被利用來改種茶樹,而整地時挖出準備丟棄的樟樹根,卻在出土時開啟了三義木雕歷史頁面。

追溯三義木雕史,大約可以1920年為起點,三義先民吳進寶開墾山林時見老樟樹樹根奇形有致,福至心靈,以形創作,雕刻出一件件造型獨具的作品,日人江崎氏看出商機,遂協助吳進寶開設三義第一家木雕店,名為東達物產,閒暇時的創作,轉成為商業的營業,於是木雕開始在三義生根發芽。


奇木巧雕,一針見血地說明傳統三義木雕使用的素材與雕刻師的創作方式,若非經歷天然風化、蠹蟲腐蝕的樹根,如何稱得上奇木?雕刻師在件件造型各異的原木上一刀一鉋,表達出的是對素材的讚嘆與想像。

1950年之後,三義木雕業有了重大的轉變,除了美國新聞處對三義木雕的報導吸引了大批外國觀光客來此鑑賞,配合美、日外銷路線,三義木雕也出現了一件件生活雜器,如段桌、水果盤、煙斗、煙灰缸等,以及符合出口國市場的宗教神像,如耶穌、聖母瑪莉亞,或是鷹、虎、波斯貓、非洲土人、裸女等受到當地喜愛的特定主題雕刻品。

三義木雕業的極盛期約在1960年,當時來自美國、日本的外銷訂單源源不斷,當時的三義,幾乎家家戶戶都參與這場敲敲打打的盛宴;而電動機具的發明、工廠量化生產,三義木雕業已完全地商業化,創作不是重點,客戶的需求與喜好引導木雕品的走向,各家商品的同質性也愈來愈高。

1980年之後,外銷榮景不再,但國內經濟起飛,股市狂飆,再加上高速公路開通,親身探訪木雕小鎮的國人愈來多,三義木雕順應時勢轉為內銷市場,鄉土題材、達摩、佛道教神佛,或是饒富趣味的花鳥、瓜果、動物,成為現時市場主流。

直到現在,三義木雕的盛名仍不減當年,但生態卻有了重大的改變,來自大陸的雕刻品,以超低的價格打擊本地雕刻師的生存空間,一樣的神佛,渡海來台的大陸作品訂價可以壓低到台產雕刻師作品的1、2成,除非在意的是創作者賦予作品的生命力,若只是做為家中擺飾,這樣的價差如何拚比?

雖然此地仍有不少雕刻師堅持創作的路,但迫於生活,店中也開始擺起大陸貨,招牌滿滿的水美街上,木雕業看似繁榮興盛,但本地雕刻師卻在繁華的背後暗自苦呑有行無市的悲情,這道矛盾的難題該如何解?目前還沒有答案。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