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724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六度万行

图 1.



李炳南教授 六度万行

五乘佛法,人天二乘止是世法,不了生死;声缘二乘,虽为出世间法,却惟自了,未能度众,仍非究竟;真能上弘下化,广度群生,悲智双运,福慧齐修,圆满佛果的,就是菩萨乘——修「六度万行」之法,这也才是佛陀说法之真正本义。

六度,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法门。度,梵语波罗蜜,新译为到彼岸,谓行此六法,能令众生,度生死流,到涅槃岸。本来,行菩萨道,就是志在利益众生,圆满佛果,固当统修一切上求下化之法;若略则约为「六度」,广则总摄「万行」。分别解说如下:

甲、六度

一、布施度 梵语檀那,此云布施,谓布己所有,施与众生。所谓未成佛道,先结法缘;是故,菩萨利益众生,檀那为先。

略分三种:(一)财物布施,指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乃至妻子身命,一切所有内外之财,能施与所需的众生,称为财物布施。譬如释尊往昔投身饲虎、代鸽喂鹰。这可以资助众生的身命。(二)诸法布施,将自己从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学世出世法,以清净心,为人演说,是为诸法布施。譬如孔子讲学,释尊说法。这可以资助众生的慧命。法华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故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三)无畏布施,指对遭遇灾难危苦心生恐怖者,能为解除,使得无畏,是为无畏布施。譬如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故世号为施无畏者。这可以资助众生的心安。

约功德言,能行布施,即可除怨,盖行施就是广结善缘,故自然无怨;否则,一家饱暖千家怨,财聚则民散,不免横结恶缘。且行施者,并不致因而缺乏;老子云: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四十二章经云: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约对治烦恼言,则可去除贪悭之障。贪是求其所无,悭是吝己所有,此是烦恼障之根本;行布施法,能破除之。昔释尊说法,有持华供佛者,佛令放下,其人既置华已,佛仍令放下,其人不解,佛言:放下汝之烦恼。
世间之人,屡贪着五欲六尘,故缠缚三界;果然看破放下,自可自在解脱。

凡学佛者,人人皆可随分随力而行布施,有钱者固可出钱,无钱者亦可出力,无力者但见他行善,出口赞叹,乃至念念发心随喜功德,岂不也是方便布施?

二、持戒度 梵语尸罗,此翻为戒。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净戒。戒乃正顺解脱之本,遗教经云:于佛灭后,当尊重波罗提木叉。菩萨之人,既已布施一切,舍欲出家,当受菩萨戒法,故列在次。

⋯⋯ 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律是律法,仪是仪则;所制律法,以防遏过非,因而立身之仪则,称为律仪。此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之戒律,重在止恶防非。(二)摄善法戒,指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重在修习善法。(三)饶益有情戒,指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重在化度众生。

约功德言,能持戒者,当下即得清凉(尸罗又翻清凉),将来必获解脱(波罗提木叉即翻解脱) 。世间凡夫,三业多恶,所以身心热恼,生死疲劳;菩萨持戒,三业清净,故得清凉,断烦恼惑,故获解脱。

约对治言,则可去除恶业之障。经云: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 而戒正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能止身口意三业之恶。

佛言:佛在世间,以佛为师。佛不在时,以戒为师。是故,学佛之人,应当尊重严持戒律。昔释迦尊为须陀摩王时,为持不妄语戒,乃亲身赴死,故得圆满六度之行。而波罗脂国之二比丘中,其一比丘亦为持不饮虫水戒,宁愿渴死,因此得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先到佛所,而得法眼净。是故经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闻此,宁毋勉哉!

三、忍辱度 梵语羼提,此云忍辱;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辱之境,谓内心能以安忍外所辱境。学佛之人,为护戒法,纵有骂打,亦当默受而不报,故第三修忍辱度。

亦分三种:(一)耐怨害忍,指对于众生之瞋骂打害,种种逆境,能忍而不生瞋恼;乃至对于众生之恭敬供养,种种顺境,能忍而不生骄逸。此是观人而忍。(二)安受苦忍,指对于世间之寒热、风雨、饥渴、衰老、病死诸苦,能忍而不退修行。此是观法而忍。(三)谛察法忍,指对于佛法之无生深理,谛观诸法,缘生性空,能以安住不动。此是观空而忍。

约功德言,以能忍故,护戒清净,则无过失;又以忍故,所修善法,通能成就。约去障言,可以对治瞋恚之病;瞋为三毒之一,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这是修行大障,修忍辱度,即可去之。

谚云:万事成于忍。书经亦云:必有忍,其乃有济。如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故立大汉勋功;而苏秦能忍锥刺之苦,终挂六国相印。求诸世法尚然,何况修出世法?故我释尊,昔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丝毫不瞋不动,乃能成就大道。

四、精进度 梵语毗离耶,此翻为精进。精言精纯,指心无恶杂;进是升进,谓身不懈怠。本来菩提路远,若是一味忍辱,则嫌消极,故须抖擞精神,勤行修断,使昼夜无亏,速还家乡。

可分三种:(一)披甲精进:菩萨发心,不怕困苦,勇往直前;譬如战士,而披铠甲,自然有恃无恐。此重在自行。(二)摄善精进: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俗云:不以善小而不为。大小诸善,勤行不倦,是谓摄善。此兼重两利。(三)利乐精进:自己未度,先求度人,这是菩萨本愿;故能利益劝化,不疲不厌,是为利乐。此则专重化他。华严经载普贤菩萨广修行愿 ,一一皆作是言:「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礼敬乃至回向)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可谓真精进矣!

约所得功德言:能行精进,自然善法日增,速得成就;故释迦尊以精进故,超越九劫,在弥勒前,先成佛道。又可得不退转,退转为学佛通病,故经上说:初发心菩萨,鱼子庵罗华,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昔舍利弗,即以乞眼因缘,一念退心,遂使五百世不闻大乘佛法。若行精进,则得不退。

约对治烦恼言,则可去除懈怠之障。懈是身行懈废,怠是心行怠惰。八大人觉经云: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古来祖师大德,成就皆由精进。例如迦叶尊者,头陀苦行,虽年老而不舍;乃至佛悯之,劝稍自逸,而尊者苦行如故,佛乃叹曰:汝可为一切众生依止,如我住世无异。又胁尊者八十出家,人讥其衰老,遂发誓曰:若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终不以胁着席;乃昼习教理,夜修禅定,果三年有成。若如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则一住普陀,历三十年,从不下山,故能阅藏三遍,念佛功深。夫世间俗人为求功名学问,尚有囊萤映雪,挂角负薪等勤行, 况乎为佛弟子欲寻出要,宁不精进?黄昏偈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吾人诵此,岂无省思?

五、禅定度 梵语禅那,翻为静虑。静指心体寂静,虑是审察思虑:若能心止一境思维研修,则得三昧 (三昧即是正定),故曰禅定。菩萨讲究福慧庄严,前四度偏修福。后二度偏修慧;而入定乃发慧前导,故列第五。

概分三种:(一)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之四禅八定,此为凡夫所行禅。(二)出世间禅,如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为超出三界之大小乘禅定。(三)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等九种大禅,此为佛之大定。若如净土念佛法门,经上称为「无上深妙禅」。

约功德言:精修禅定,始则引发静虑,终则开悟见性。既入禅定,自可静止不动,不为妄境所牵;亦可观照分明,不起虚妄分别。昔释迦尊,以入深定,故能不为波旬魔兵所害,魔女所娆,终得悟道。是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约对治言:能去散乱之障。凡夫之心,攀缘五欲六尘,如上树猿,似脱缰马,到处流荡,刹那不住,是故修行难成;苟入三昧,自然不乱。

学佛之人,纵然未能现证三昧,平时历境炼心,亦当须具定力。所谓八风吹不动,或利衰、或毁誉、或称讥、或苦乐等境现前,还是要一句弥陀,一直念下去。

六、般若度 梵语般若,或翻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但以智慧轻薄,不能称合般若深重,故通常不翻,此名生善不翻。这是修行最终目的,故列在后。

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所证理体。(二)观照般若,指观察照见实相理体之般若。这是能证实智。(三)方便般若,指分别诸法之一切言教,这是化用权智。

约功德言:因修般若,以观照而证实智,则得大觉悟,究竟成佛;而以实智施用权智,则能出善巧,广度众生。

约对治言:则去愚痴之障。愚痴无明,为一切烦恼根本;而智慧之断愚痴,则如光明能破黑暗。

初学佛者,固然未能即断无明,而待人接物,亦当时用理智,不可感情冲动;二六时中,办一切事,也要念念在道,毋忘菩提。

乙、万行

万行是概称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一切善行,细说不胜其繁,统收不离四大纲要。

(一)度无边众生:众生者,狭义限指六道凡夫,广义兼括三乘圣人(声闻、缘觉、菩萨)。(二)断无尽烦恼:烦恼包括见思惑、尘沙惑,以及根本无明惑。(三)学无量法门:法门有三十七道品,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四)成无上佛道:佛道且分藏、通、别、圆四类,无上佛道,是指断尽四十二品无明之圆教佛,尚非别教佛,何况藏通佛果?

此四大纲要,即名四弘誓愿。弘指大心普遍,誓指自制其心,愿则志求满足。这是一切菩萨想要圆满佛道,必发的通愿。

如上所说,菩萨既发广大心,又能普修六度万行,以行山而填愿海,渐渐福德日增,智慧日长,经三大阿僧衹劫,最后福慧两足,圆满成佛,这就是菩萨乘的办法。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5-08 19:0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227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