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700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小说][分享] 新亲密法则
新亲密法则
台中福智学苑主任 李衍忠演讲 编辑室整理

  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心,需要别人的关怀。一个人如果拥有非常富有的财产,而
他活在一个无人的小岛上,那他绝大部份都不会快乐,因为他还需要和别的生命—包括别
的人、小狗或者其他他看得见的生物之间,至少有一些的互动,可以表达他的感觉,可以
把他的心灵拿出来和别人一起探讨,所以我们人是非常需要跟别人来往的。

  现在社会把这种来往的关系叫做人际关系。本来这种人际关系应该是人人具有,而且
非常崇高的概念,可惜现在社会把人际关系发展得很紧张。我看到很多写人际关系的书告
诉我们,你要怎么把人跟人的关系弄好、处理好,好像非得展现一种很可怕的企图心,才
能够活得八面玲珑。

  到底怎样才能够让人跟人的关系更亲密、更美好、更快乐?这里讲的亲密关系,不只
是男女朋友,或者父母子女,是指人跟人的相处过程里面,内心的距离、生命的距离更缩
短一点、更靠近一点。

  人跟人的这种互相来往的人际关系,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外相的,一个是内相的;我
们有很多关系是因为有一些特定的原因造成的,例如工作造成长官部属关系,血缘造成父
母子女关系,学校的老师和老师建立同事关系……这是外相关系。单单靠着外相关系,我
们还不能建立起人跟人之间内心靠近的关系,真正要比较靠近的关系是来自于内在距离的
缩短,不是外在身体的距离,而是心里的距离。

  事实上有一种人,你即使近靠在身边,心里的距离还是很遥远;有一种人,即使他的
生命从你的身边擦肩而过,也引发不起你对他有任何的印象;但是有些人,你碰到面就会
感觉很快乐,感觉到:哇!今天又见到他!这就是人跟人的一种关系的亲疏远近。

  现代人所建筑起来的人跟人的关系大部份是偏重外相关系,很少注意内在的人跟人的
互动,这是一种很紧绷、很冷漠的人际往来。人际关系要怎么样才会建筑得好一点?我觉
得以下四个法则可以大大改善目前僵化的人际关系:

  第一个法则:就是把你生命当中关心、照顾的对象范围先扩大一点。我们常常一开始
在生命的世界里面已经画定一个范围,把生命的希望投资在几个人身上,例如先生、小孩
,或者两三个好朋友身上,面对熟悉的人,我们付出全部的生命。可是这里的付出心态是
有问题的,一边付出的同时,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在爱他—还是在爱自已。我对他不断的
投资、投资,以后就希望他要回报、回报,结果发现不是这样子回报的时候,我们会觉得
挫折、痛苦。

  如果我们的生命只是锁定在少数几个人身上,这一生一定会活得很辛苦,到底要怎么
样子才能够比较快乐呢?就是把你的生命对象扩大,扩大到今天所面对的、所会碰到的人
,都学着跟他做朋友、跟他交往的心态。我们要把只关心几个人的生命开始扩大的时候,
开始会觉得困难,需要训练,这个训练可以从亲人、朋友、讨厌的人这样不同的角色中去
扩大,从本来只关爱几个亲人,然后增加对这几个以外的人的关爱,然后增加朋友的关爱
,最后的层次才是对你所讨厌的人的关爱。

  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搭公车,就跟公车司机打招呼:「谢谢你!谢谢你!」一开始
,那个公车司机觉得很错愕,因为现在社会已经不习惯人有来往,一个乘客上来是跟他无
关的,现在突然有个人跟他打招呼,他就赶快把脸转过去,不敢去看他,后来公车司机开
始会面对着他,有一点尴尬地点一下头,到后来那个司机终于对他微笑了。其实人性真的
不如我们想像中那么可怕的,每个人都有他善的一面,值得我们去把它开发出来。尽量训
练用自己的生命放一点光芒给别人,多关心别人,当下我们就会很高兴,生命就会很有活
力。

  第二个法则,就是敞开你自己。人跟人之所以会有距离、会有陌生感,是因为怕受伤
害,我们常常把自己包起来、缩起来、保护起来,我们误以为这样就不会受到伤害。其实
我们包得越紧,越容易受到伤害。为什么越容易受到伤害?因为我全心全意在注意别人有
没有伤害我?全心全意在意我做这件事得不得体?只要稍微讲一句话不得体,自己就很痛
苦,人家讲话一不小心,我们也会受伤。简单来讲,就是太爱自己、太保护自己、太包装
自己,结果,重重的包装纸包装起来,保护得好好的,然后还要拿条绳索把自己给绑好。
结果,其实越来越容易受伤,因为你全心全意要绑自己。所以,简单的办法:把这绳子松
开,把包装纸拿掉,别人会跟你来往得更好,距离会更近。

  我们的老师日常师父,当他碰到什么错误的时候,他就跟我们说:「上一次我弄错了
,很抱歉!」并没有换来我们对他的看不起跟轻视,反过来是换来我们对他的一份敬重,
觉得他是真心跟我们来往的,不见外呀!可以拉近你跟周遭人的关系。其实我们的生命是
不可能被别人伤害的,能够伤害的只有我们自己。

  第三个法则,人跟人的相处要距离更近,来自于将心比心,也就是转换立场、角色、
角度,常常用他人的观点来看问题。人跟人之间互相距离会很远,甚至会产生很多误解,
都是来自彼此不够了解,所以,就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去看待别人,每个人从出生、长大,
每人的生命背景都不相同,即使夫妇结婚,在家里面还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因为他们在各
自的家庭成长,如果不能够认识对方的背景,就会产生很多的误会,进而产生排斥。

  关心别人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不要等着人家来关心,可以先去认识对方的想法,去倾
听人家的世界;每个人都很希望表达他这个自我,真的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很喜欢把他自
个儿掏给别人,告诉别人:「我是怎样、我是多苦啊!」但是,每个人都坐在那边等,等
别人关心。我们不要做那个等的人,要主动去倾听,主动去了解他人的世界。了解得越多
,以后跟别人相处会更顺利;有一天当你把你的世界讲给人家听时,他就会很乐意去倾听


  第四个法则,就是要发展出慈悲的心胸。慈悲的心就是主动地去关怀别人的生命、关
怀别人的苦乐。什么叫做慈?慈就是给别人快乐。什么叫做悲?悲就是拔除别人的痛苦。
中国人常常喜欢用慈悲,也就是西方所说的爱。
每一个人都希望追求快乐、远离痛苦。但是绝大部份的生命,完全不认识什么东西能够让
他苦,什么东西能够让他乐。因为不认识,所以做很多错误的行为,导致离乐得苦。每次
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对很多人产生同情、怜悯,而不会产生愤怒、抱怨,或者很冷漠
地看待他人。

  能够正确地帮助一个生命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智慧,智慧和慈悲要结合在一起,有
的人是道理很会讲,但是没有慈悲心,这种人不算智慧。举个例子:路上如果碰到有人卖
玉兰花,有人就很愤愤不平地说:就是他们破坏交通秩序!他们这样子多危险呀!我们千
万不要买,买就会鼓励这种行为!这个道理对不对呢?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主要看
我们站在什么基点来看待这个道理。

  我们想想看:一个人戴着斗笠,在大太阳底下卖玉兰花,可能会碰到刮风下雨,他也
应该知道在路口卖,生命是很危险的,红绿灯、遭到很多人的白眼、连车窗都不摇下来,
脸都往另一边看。想想看,如果是你站在那里,你会有什么感觉?我小的时候去推销过报
纸,知道当你走到一个人面前,那人把脸撇向另一边的时候,那是很痛苦的感觉。现在我
们去想一想:卖玉兰花的人为什么愿意承受这些痛苦呢?他可能需要钱。当你想到他为了
离苦得乐在努力、在奋斗,但是有点缺憾的就是他离苦得乐的方法有点不太对。当这样想
一想,你会觉得他好可怜哦!他很值得怜悯、同情,所以应该帮助他,所谓的帮助不一定
给他钱买玉兰花,但是我们心里面就不会很冷漠、很斩钉截铁、硬梆梆地批评他。如果能
用柔软的心情、用慈悲的心情,去体会每一个人都希望快乐,不要痛苦,这种心态就是大
慈大悲。散发慈悲的心,可以建立人跟人最好的关系,这是一个生命的能量,会大大地拉
近人跟人的关系的。

  如果你坚持相信生命是孤苦的,没有人爱,那么,你的世界很可能真变成孤苦和没人
爱--因为你躲再阴暗处,太阳自然照不到你。


闲逛:----
英国心理学家:安东尼史脱尔,他曾着有《孤独》一书,颠覆了寻常人们对于所谓亲密关系的过度重视。(这书有中译本,知英出版社发行,不知绝版了没?)

史脱尔认为,人在孤独状态下,比较容易整合心理、灵性....等「内在讯息」,做为重新进入亲密关系的充电和预备。

史脱尔其实强调的是一种更为均衡的生活,尤其对照今日大部份人们所过的生活,大都有着「感觉过剩」的问题,这是和强制性孤独状态下的「感觉剥夺」,刚好是另一个极端,都是不健康的!


如何发展与修补亲密关系?
作者:李   瑟
  前美国总统布希的夫人芭芭拉曾对卫斯里女子学院的毕业生演说:「你做为医生、律师或企业领袖的职责虽然重要,但你首先仍是一个人。人与人的关系──配偶、子女和朋友,是你最重要的投资。在你生命尽头,你不会后悔你没有通过某次考试,没有赢得某个生意,你会遗憾没有花时间陪伴配偶、孩子、朋友或父母……美好的社会不是靠白宫,而是家庭。」

  她一语道尽人生的精髓,许多医生都发现,生命垂危的人,谈的全都是与亲人、配偶的爱与关系,而不是公务。即便健康的寻常人也一样,就如同欧宁胥医师在《爱与生存》书中所说的,任何提升亲密关系的方法,会引我们找到更大的快乐和愈合之道;任何可引发孤独寂寞的,都会让人受苦、罹患疾病。

  良好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是身心灵整体健康的基础,身体分泌快乐的荷尔蒙──脑内啡,使人舒畅,增强免疫系统的理论,已广为世人所知。关爱与被人爱不但是一种有力的医药,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泉源。

                一个多月找一个「字」

  但如何爱人与被爱,很多人却觉得陌生。作家柏杨最近透露一个亲身故事,去年他举办「我爱的人在火烧岛上」音乐会,以告别40年的白色恐怖,由艺术家李苏雨制作音乐会的海报,要在一个月时间内,从千百张古碑帖中找出「我爱的人在火烧岛上」九个毛笔字,所有的字都很容易找到,只有「爱」字却很难寻觅,虽说是一个多月找九个字,但事实上,最后李苏雨全副精力却都在寻觅一个字──「爱」。

  柏杨不禁感慨万分,他半质疑也半是评论地说:「真的在我们传统文化中,『爱』这样不重要?还是我们生活中缺少『爱』?还是我们没有能力表现出我们的『爱』?」

              文化传统疏离亲密关系

  「中国人不习惯亲密,中华文化强调尊敬而不是靠近,」东海大学社工系主任彭怀真观察指出。

  的确,中华文化里把君臣(现代是长官部属)、父子、夫妇间的人际关系分为上下,而不是平等的关系,而且彼此之间先谈「敬畏」,然后才是「敬爱」,而且「敬」一定在「爱」之前,如此造成对爱的定义既要距离,而且还「爱你在心,口不可开」。

  不论是长官部属或父子、夫妻,每天相处时间既长且紧密,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谈到父亲与长官,多用「敬畏」、「敬爱」来形容。而且大多数的父亲对孩子,以及老板或长官对部属,常用责备与「不打不成器」来表达关心,称为「爱之深责之切」。

              总是没时间做重要事

  「我的爸爸是典型的家长,一脸冷峻肃穆,我们与妈妈在他面前连呼吸都不敢大声,吃饭时全家人冷漠地看电视,不交谈,眼光也不交集,偶尔说话都用命令式,从不重视孩子真正想法,我们也懒得跟他辩解……」这是报纸亲子征文的一篇文章。

  「我阿爸就像李登辉那样啦,受日本军国教育的啦,很凶,嘴都很往下撇的那种。我们到现在四、五十岁了都还很怕他。」这是一位计程车司机闲聊的片段。

  除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人是不愿主动接近人。如将人际网络画成同心圆,从核心的自我到第二圈的家人,以迄一层层外推到较外圈的社交应酬,很多人倾向将大部份的时间给外圈的人,而吝于时间留给自我与亲人,总觉得「等我忙完,总会有时间」。但不幸的是,往往在生病或生命时日无多时,他才惊觉「重要事没做」。

  主张「要事第一」(first thing first)的史蒂芬.柯维(《与成功有约》等畅销书作者,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美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就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事,就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事被推到后面的位置。」

  他举一则引起美国人讨论的电视广告为例,说明很多人犯的错误:

  小女孩走向在万用手册上振笔疾书的父亲:「爹地,你在做什么?」

  他头也不抬地说:「宝贝,我只是在做些计划,整理东西,计划要去拜访的人、要去做的重要事情。」

  「爹地,你的册子里有我吗?」小女孩问。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是内心充实的最大源头,人生最重要的事业在于家庭,」柯维大声疾呼。

                爱是一个动词

  欧宁胥说,爱是一个动词,并非必须去爱,而是选择去爱,不论我们多么想要爱人,如果不实际去做,也就无异于选择不要去爱。过年休假,是修补,并从而发展与自己、配偶、父母、儿女,以及同事亲密关系的好时机。

  养宠物则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彼此关爱、不求回报,与宠物在一起,毫无拘束地享受人与动物间朴素真挚的情感交流,没有名利、地位的利害关系,心里有一股说不出来的轻松愉快。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扉开敞或是关闭,要活在爱中,靠近亲密和愈合;或是恐惧中,走向孤独和受苦。关键除了给时间,还在乎相处时的品质。钟镇涛唱的「相爱容易相处难」,多少反映了现代人在与别人相处时的困顿。

  如何有品质的相处?首先要学习「双赢」思维,你好我也好,建立「我们是站在同一边」的沟通方式。在这里有很多的自我反省与自重自制。其次才能做到尊重别人。

  建立「我们是站在同一边」的沟通方式,有三个原则:

  1.将自己的感觉,直接清楚地告诉对方
  2.仔细聆听对方的感觉
  3.记得用同理心、同情心和关怀的态度,来了
    解对方的心情

            我们是站在同一边的

  用了解与尊重,与人相处,结果使自己好、别人也好的成功例子,当属知名的企业经理人亚都饭店总裁严长寿。

  严长寿年轻时在花莲当兵,初期不适应老兵脾气暴戾固执,以及同龄新兵的混日子,他就趁操练的空档,带着手提唱盘独自到海边听音乐与浪潮,却不知无形中给人冷漠高傲的印象。有一次连上临时集合,同袍没有一个人来叫他,他被判「傲慢、不服从」关禁闭。

                试着调整自己

  觉得屈辱之至的严长寿决心调整自己,「不是使自己变得油腔滑调去讨好环境,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周遭的人,」他在自传中述说,

  他试着了解老兵的无奈与小兵的无聊,老兵没有家,阶级是唯一的成就感、权威是唯一能使别人敬重他的方式,严长寿不再「躲避」他们,而改为「关怀」他们,每次归营就带回家里的卤味与母亲的家乡应节小菜,过年过节也陪他们话家常。

  他也与同龄小兵分享音乐心得,偶尔也喝酒聊天。半年后他不但突破心理障碍,并且成为部队中受欢迎的人物。

  有很多的事,有时无关乎对或错,而关乎「说的方式适不适当」,这是智慧,也是尊重。如果心底有爱、有尊重,就会乐意学习用尊重对方的方式来相处,彭怀真指出。

  在这种思考方式下,与人相处,甚而是与可敬畏的严厉上司相处,都可以有亲密的时光,因为总会先观察对方有什么好事可以拿来说,往快乐的、美好的、正面的事先讲,建立了「我们站在同一边」的感情基础后,其它事情的沟通就容易得多。

              勇于和对方相处

  不过人际相处最难的是,当情绪上升冲动时,「如何说正确且适当的话」。作家曾阳晴用炒蛋的故事示范。与其说:「你最自私了,每次炒蛋都要加盐,有没有替别人想一想…」矛头都指向对方,「沟通」变成斗争大会。

  不如说:「我知道你喜欢吃加盐的,可不可以这次吃加酱油的,我很喜欢吃那种味道。」把对方的感觉放前面,是尊重,比指责好多了,然后把自己的感觉清楚直接地说出来。

  「指责别人,永远是断绝沟通之门的最快方法;而反省自己、尊重别人,却是婚姻长久的不二法门,」曾阳晴说。这个原则也可用在职场与亲子间。

  人际关系不是继续「只做自己」,而是勇于和对方相处,试着了解对方的味道和独特性,也不刻意委屈自己,因而终究做到了「你好我也好」。


有情人间---亲密与孤独
杨 蓓◎

真正拥有孤独的人,能够真正爱自己;能真正爱自己的人,才能拥有更无私的爱。
每个人的情绪背后都有故事

多年来我在教学之余,也从事许多关于心理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会留心观察周遭的人是如何在过日子。不论是从自己专业所学的理论、学派,或是多年来跟随的善知识以及修行的体验,我发觉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所呈现出来的现象,虽然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但是这些心情的投射背后,是有规则可循的;它们所反映的正是人的内在状态。

我们周围的人常会出现情绪低潮的反应,像是受挫、沮丧、愤怒;而每个人的情绪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可能是失恋、工作不顺利、捱骂、孩子出状况、家人生病、往生等等。从表面上看来,情绪低潮是由于种种事故所引起,因此事发之后,人们便会想尽办法去处理──像是生病的则希望他好过来,行为不检的便希望他能够改正??用尽各种方法在事情、事故上寻求改变,在这个背后是有个假设,就是希望事情可以不要发生,如果可以还原,回复到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状态,我们的坏情绪就可以消除。

人必须学着去面对孤单

我有个朋友在情感上碰到挫折,心情非常低落,生活秩序全乱,她在这时能做什么?去把男朋友拉回来吗?拉回来可以,但心中会有恐惧,担心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情,于是不安全感跑出来了;如果拉不回来,采取「以时间治疗一切痛苦」的方式来处理,此时若有家人、朋友陪伴,伤痛的时间会缩短,但无论如何,失落的情绪依然会存在。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她告诉我:「我觉得这件事应该慢慢过去了,可是一想起他,我的心还是会痛,我发觉真正受伤的是我的心,最难痊愈的是我的心。」有人劝她去交新男友,于是她开始约会。隔了一段时间,她问我:「虽然开始约会了,但老觉得心里头有个部份是空的,为什么?」我说:「因为那些人都没进到你的心里头。重点是你的心安不安稳,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听进后面这句话,有一天她说:「我做了个小小的试验:我去跟别人约会时,看看自己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我发觉自己像两面人,台面上是一个很友善、很可亲的女性;但一有空档回头想想自己,却又发觉台面下的自己,即使在约会都觉得孤单。其实人常常是很寂寞的!寂寞真的无法排除吗?我现在很怀疑之前的恋爱经验价值在哪里?是有一个人全心全意照顾我、陪伴我?还是有个人真正进到我心里头?」

我问她:「谈恋爱真正让你满足的是什么?缺乏的又是什么?」她说:「我觉得缺乏的是在过程中不是真的被了解。虽然他照顾我、包容我、陪我说话,我有对象可以发脾气,但他是不了解我的;只因他是我的男友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她又说:「一个人要了解另外一个人真不容易啊!我发现我希望被别人了解;我发现我孤单、寂寞;我发现心痛的背后是因为我没有真正被了解、被接纳过。我活了这么久,好像到今天才认识自己!可是我必须学着去面对、去接受孤单,否则当我寂寞时,我会需要这个、需要那个,那日子就更难过了。」

接着我跟她讲另外一个故事。有一年我在学校上课,有一门课是教我们要往自己内在世界去了解。不到二十岁的人要他了解自己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们生活注意力99%都在外面,把注意力拉回课堂是很痛苦的。当时班上学生就起争辩,有人认为老师希望学生做柏拉图,但有的学生希望做猪。偏要做猪的学生认为让我去看、去听、去想,会让我很痛苦,我干脆不要听、不要想,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叫我交报告就交报告,想这么多照样无解,反而让自己很痛苦。从这里我可以看出,想做猪的学生的理论是不要认识自己,因为认识自己很痛苦;希望做柏拉图的学生则认为人活着无法做猪,因为「人」会听、会想、会看。

其实,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如何和自己相处,而这大概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同时也牵涉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转化」,也就是「改变」。我们常以为改变是在一瞬间发生,至于何时发生则不得而知(开悟则是最奇特的改变形式);而实际上,人的改变是逐步的,有蛛丝马迹可循,常是走了一段时间之后回头看,才发现自己经历了改变的过程。

这个改变的过程,由亲密与孤独的角度来看,会发现自己从未了解过自己,所以人在亲密的需求上,常常会有错误的诉求。错误的诉求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放错了;就角色而言,人出生时,成为家庭的一份子,于是有了一个角色,成为别人的儿女或是兄姊弟妹,并开始与亲人产生互动模式。这个互动的模式有二个层面,一是角色上的互动──别人怎样对我,我要怎样回应;另一个是内心的层次──别人的对待,使我心中有满足或不满足的感觉出现。这个层次通常看不见,而在某些状况下出现,例如压力很大、哥哥欺侮你气得不得了,这时内心的感受就会冒出来。

从一出生,大环境就给我们的角色行为一定的规范作用,让我们学习如何生活在人的世界里。从和家人、朋友、同学相处,再把角色行为关系带到社团、职场、婚姻里,一环一环地层层角色不断地增加。说来人是很能干的,因此在角色学习上很自动化;此外,由于人是活在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所以处处有讯息告诉我们角色要如何扮演。然而内心的层次,却也从未消失,随着角色扮演愈趋复杂,不但表面的角色得扮演好,心中的感受也得兼顾。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角色扮演息息相关,除了要把外在角色扮演好外,内心感受也得顾及,二者之间虽一里一外,但是关系很密切。

假设你在家中排行老大,不负父母的托付,是弟妹们的榜样,功课好,同学也喜欢你;毕业后到工作场所,也是工作认真,人缘好,还升了主管??一路上大家都给你赞美、肯定,你也的确把外在角色扮演得很好。但是,想像一下,等你咽气那一刻,你会对你自己很满意吗?我想很多人会摇头。

我年轻时常演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什么」之类的讲题,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无聊。无聊之处在于社会现象何其多,何必要在「角色行为」这个主题上打转?表面上是切中别人的需要,也正好发挥自己的所学;然而即使今天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等我咽气时,我会对自己满意吗?我也会摇头!因为我还缺少内在世界真正想要的;这与外在世界的追求与满足仍有一段差距。

我们对待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时会误用一些错误的处理方式,以为只要把外在角色扮演好就天下太平了,可是事实不是如此。我们常常活在「别人满意,我就满意」这个假设之下,把99%的力气放在「让别人满意」上,但内在世界的孤单寂寞却始终存在,对自己也未必真的感到满意。当我们角色行为扮演得不够好,别人对我们不够满意时;当希望得到肯定、赞美却得不到,失落感浮现时,寂寞孤单的感觉就出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感觉,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看它、不去理它;可是寂寞孤单怎会是你不看它、不理它,它就不存在了?

寂寞孤单生来就存在

寂寞孤单生来就存在,原因是人在母体内觉得与母体合而为一;但事实上,相连只有那根脐带,所以人是在依赖的状况下,因为要存在,所以必须依赖。可是从心智角度上来讲,人是独立的。那根脐带给予人充足的养分,只是为了滋养生命体;在滋养生命体的过程中,心智的发展虽受环境的影响,可是生命体仍保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生来的焦虑」。「生来的焦虑」就是当一个人的脐带被剪断,从母体出来时,充分感受到不能再依赖而必须独立,可是本身又没有活下去的能力,于是感到焦虑。这个生来的焦虑,后来会渐渐延伸至我们的角色行为。所以「生来的焦虑」,就是当脐带被剪断,必须独立而不能再依赖时,那份孤单寂寞的感觉。

可是大部分的人都忽略了这个部份。这几年来心理学界开始重视这个部份,因为他们发现早期不停鼓励人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为人的需求和满足可以在这里面完成;可是实际上人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快乐,因为他们忽略了人在形体以外,心智独立的部份。这部份从离开母体时就是孤单的、寂寞的,可是因为那时还是个没有能力独自生存的个体,必须仰赖外界才能存活,所以产生了焦虑。尔后这个焦虑进入我们的角色行为里,让我们产生了错觉,以为要把外在角色行为扮演好,才可以解决焦虑,所以当角色行为不如意时,随着「生来的焦虑」而起的孤单寂寞就浮现了!

所以我们多半会认为,一个人如果要成功就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再加上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等种种交错运作的配合。角色行为如果是完善的、满足的,就可以在社会上得到赞美与肯定;这时即使心里是孤单的,也只能自己回家偷偷地哭。于是,一个人很难面对巨大的社会评断,他没有办法在众人面前哭着、喊着说:那我的孤单寂寞怎么办?所以人就只能麻木地活下去。

我经常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那份无法被摊在阳光下讨论,只能深藏在心里的寂寞和孤单?有一段时间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相信这和我自己的投射有关。走在马路上,我很难看到几张满足的脸,过往行人的脸不是疲惫,就是无聊,要不就是严肃、面无表情、呆若木鸡;开心的只有小孩子!当时我心想,正因为我觉得孤单寂寞,所以我看到这些人也很孤单寂寞。

的确,在我的某个部份也有孤单寂寞,可是孤单寂寞真的是负向的吗?在我生活的习惯中,我常常在寻找可以单独的状态。譬如去上课或演讲的路上,我可以自己一个人感觉一下现在的状态,脑中在想什么?在讲完课、演讲完后,我可以自己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家,让自己安静、沈淀,使元气慢慢地恢复。这些空档对我而言非常珍贵,我其实太有福气了!因为我要求自己有单独的时间,而我也可以做到。那么,我在路上看到的路人,或是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学生,他们又是如何面对自己孤单寂寞的部分呢?

亲密是一种角色行为

有一段时间,我特意提出这个话题,结果发现对方的反应都很有趣。他们会突然间脸一沈,好像被丢到了深渊之中,必须面对自己不愿看到,且令他很不舒服、不愉快、很落寞的东西。我发现社会对于「人的孤单寂寞」的评价非常负面;但在我身上正好相反,如果我有机会可以孤单寂寞的话,我会非常开心。当我发现别人对孤单寂寞多持负向看法时,我开始回头认真地思考相关的种种问题。其实对孤单、寂寞的误解,根源于我们无法在面对孤单寂寞的同时,又把孤单寂寞视为负向,所以就不愿去看这个部份,于是便掉到我们原有的模式里,不停地追逐良好亲密的人际关系。所谓「亲密」,实际上就是一种角色行为,我们绝少真正地探索在角色行为里,我们感到不足的是什么?也不太去面对我们的孤单寂寞是什么?因为认为它是负向的、不好的,于是就把它给剔除掉了。其实,如果我们可以暂时丢掉对孤单寂寞的负向评断,就可以接受人活着时的孤单寂寞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其实是被整个社会环境所制约了,一方面无法真正面对自己的孤单寂寞,另一方面追求的又并非是有价值、正向的人际关系。花了那么多力气而不着边际,当两方面都落空后,忧郁症就很难免除了。如果我们能把孤单寂寞的负向评断暂时去掉,就能真正去看看孤单寂寞里面是什么。其实孤单寂寞跟角色行为的不满足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为什么角色行为不如意时,孤单寂寞就会浮现的原因。当孤单寂寞浮现时,如果我们排斥它,我们的心便会再度回到角色行为上纠缠。

以婆媳问题为例,有人问我:「婆婆明明对我不好,我这个媳妇该怎么办?」从前听到这类的问题,我会无知地跟对方说:「你就对婆婆好一点呀!看她喜欢吃什么,巴结她一下。」其实这个建议只会让她掉回到原有的角色行为里纠缠,短时间虽然有效,但长期来看,她心里会觉得缺少了什么,尤其当婆婆没有任何预期回应时,这时不仅孤单寂寞浮上来,连愤怒也出现了。这是一种情绪轮回,人会在里头缠绕不清。

现在我会有比较不同的看法,我会建议她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把这角色行为扮演好?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在角色扮演好当中,希望获得的满足在哪里?孤单寂寞的部分要如何处理,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以这个例子来讲,在中国人的家庭里,媳妇被婆婆肯定是极崇高的价值,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婆婆」象征着家庭中是最难缠的人,为人媳者若能让婆婆感到满意,表示她很能干、很有成就,家族的人都会称赞她;可是如果无法让婆婆满意,作媳妇的就会开始生气、愤怒、失落、沮丧。

我一直使用「孤单、寂寞」两个词,而没有用「孤独」这两个字,是要刻意区隔它们的不同,区分孤单寂寞对我们是负向的,孤独则是正向的。人若能掌握寂寞孤单里是什么、角色行为中不满足的是什么,两者合并去看、去接受,寂寞孤单的感受就会有所改变。其实心理谘商、治疗、辅导,不过是透过专业人员陪伴,去看内在世界的变化;从主观、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了解、接纳自己。如果人们能够接受现况,就会发现事情改变了,至少自己的心变了,这就是前面所提的「转化」。

将寂寞孤单转化为孤独

寂寞孤单要转化为孤独,就必须要把心里头觉得不满足、寂寞孤单的部份拿出来看。看的方法很多,然而真正要看的是为什么我会寂寞孤单?为什么我会把全部的力气放在角色行为上?一个作媳妇的可以接纳自己「只要把婆婆摆平我就很有成就感!」当她这样说、这样做的时候,其实她是充分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

接下来要问的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人在角色行为里希望获得成就感,是因为有爱。因为爱先生、爱家庭、也爱自己,所以作媳妇的认为只要能扮演好各种角色,让大家都满意,爱就能得到归属。我们希望孩子照着我们的轨道去走,因为这样子我们的爱就有了归属。我们把我们的管理当作是爱,把我们指定的方向当作是爱;如果孩子没有照着我们的话去做,我们的爱就会失落,失落感就会把我们带回到寂寞孤单。其实这样的爱是很狭隘,也很单纯的,我希望付出,我也希望得到肯定。藉由这份爱,或称之为「亲密感」,我们的角色行为得到了力量;试想今天若没有这份爱,还有谁愿意为孩子、配偶、家庭付出这么多?

接下来我要问:「只有亲密感就够了吗?当你觉得可以爱、可以被爱、觉得被了解、被接纳就够了吗?」有人可能够了,有人可能不够;不过比起各种角色行为的满足,这部分是要容易满足得多了。到了这个层次,人的满足大概占了99%;然而剩下的1%,恐怕更难看出它的寂寞孤单。

我要再问:人的爱、付出、被接纳、了解,这些真的能够让人满足吗?我认为不容易!因为一旦要去满足这些,势必就要掉入与人纠缠的陷阱里。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人的孤独是要平衡内在心理的需求,如果我们要得到被接纳、被肯定、被了解的满足,就必须要付出这样一个平衡,因为当人从寂寞孤单转化成孤独时,那一份孤独的感觉就是──我拥有我自己。

人们常把自己散到四处去,散到角色行为里头去,让自己成了四分五裂的人,以为只要用心经营每个角色就能感到满足;然而这是不够的,如果你只把自己丢到角色里,全心全意去满足别人对你的期待,藉以得到肯定,你已经失去了自己!

不久前我受邀到台北刑警大队演讲,我所面对的听众,是全台北市最TOP的刑警,由于他们有许多要务在身,要他们坐在椅子上聆听演讲,简直是对他们的刑罚。在演讲当中,我听到他们一些心声,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我听了很难过,难过人为什么老是这么放逐自己,把自己丢在角色之中?即使一天二十四小时,仅有一分钟时间可以安静地想想:今天有没有为自己做一点点事情?仅仅一分钟,就足以拥有自己。在这一分钟里,老老实实告诉自己:我和我自己在一起!如果能拥有自己,往后的日子会好过点。

孤独的感觉是拥有自己

人如果长期把自己丢到外在角色中,会被扭曲得一塌糊涂,到那时再想把自己找回来,将会相当费力。当孤独拥有自己,当你能够很轻松、自在、安然地和自己在一起,那会是非常大的享受;虽然面对自己的孤单寂寞是负向的、难受的,可是它和孤独之间仅有一线之隔!那一线之隔即在于你是把自己丢在外头,还是把自己收回来和自己在一起。

演讲中我也和刑警们谈到,人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那是放逐;去酒廊喝酒、搞外遇,只会让生活掉到一个更不稳定的状态,甚至成为恶性循环。所以一分钟的要求是希望人们能够一点一滴地练习把自己收回来,拥有自己。

包括前面我提到的朋友,她的恋爱就是把自己丢给另外一个人,喜怒哀乐对方全要负责。这样的恋爱,在我看来,和那些刑警的「身不由己」是一样的,就是把自己丢出去,没有自己,别人要替我负所有的责任。冷暖、心情等种种都要照顾好,否则不是好的恋爱对象;这种心态在婚后仍会延续,如果对方没有把我照顾好,就表示他变心了,他不是好的结婚对象。

对自己负责任才能拥有自己

说来实在荒谬!心在自己身上,好、坏都在自己身上,为什么要别人负责呢?这心态一开始就错了,结果让我们一路走来跌落到孤单寂寞里。当你把自己丢出去让别人来负责时,你想想看,你放心吗?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作法;也因为这样不负责任,于是我们更无法拥有自己。

真正的爱自己是把自己的心一点一滴收回来,拥有自己。一个人要平安、和谐地面对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需要克服许多角色行为上正向或负向感受的纠缠;要面对原来的孤单寂寞;还要把价值框架慢慢丢掉,才能回到「我跟我自己在一起是平安、和谐」的状态。

人在孤独中的平安、和谐,不是一蹴可几的。人要一路慢慢体会过来,看见自己的角色行为是这样的无我、看见自己被丢在外头、看见自己在默默承受负向的情绪,这才发现,原来孤单寂寞一直是存在的!这是内在自我一路转化的过程,是不停地观看、反省、分析的结果。一路走来,内在的平安、和谐会一点一滴地浮现,这时孤单寂寞就有机会慢慢转化成孤独。

真正拥有孤独的人,能够真正爱自己;能真正爱自己的人,才能拥有更无私的爱。当一个人不再把自己放逐在外头,不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拿来要求别人负责时,他会变得更有能力去爱,他生活周围的人都成了菩萨,会在他的身边帮助他走过内在转化的道路。

假设你有个恶婆婆,你不爱她,你就可以抓住这个「不爱」一路探索:我为什么要爱她?我希望得到什么?得到了是什么感觉?那个感觉和我想要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一路探索下来,你会发现原来你多么希望做个好媳妇、你多么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个好媳妇。慢慢地,你发觉这些需求可能得不到满足,因为一路的观察、分析、反省,并不表示事情就会圆满;可是过程中自己会有所改变,这就是转化。

一路看下来,你会看见自己心理上被纠缠的部份。若是接受了自己,你会承认: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是多么需要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婆婆,因为这代表我在这个家庭的地位!当你藉此发觉自己的需求时,你会发现,其实在很多其他的角色行为中,也有相同的需求存在。

一路看下来,你愈来愈能够承认「我就是这样的人」,这是接纳的阶段。这时,人的心境会变,开始能够一点一点地放掉。我们常讲「放下」,唯有慢慢地修,才能一点一滴地放下,才能肯定自我,肯定「我就是有这么多需求的人」。

这时,会有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你看待的对象,例如婆婆,她似乎改变了!其实不是她变了,而是你变了。如果冲突、对立的两个人,其中有一方换个位置,那么再看待对方时,对方也会改变。所以这里是你把位置改变了,于是关系改变,这个人也跟着变了!有些人可能会误解,认为只要接受现状就好了,反正「我就是这样子嘛!」这样的语气有点自暴自弃,其实这不是真正地接纳自己;这也不是放下,而是放弃。「放弃」里头并没有转化,「放下」里头才有。

当转化发生时,人们会发现自己是个有缺点和优点的人;当这个有优、缺点的人发现自己还要在世上活下去时,拥有孤独的良机就出现了!他如果能自我肯定,接受自己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他如果能善用自己的生命历程,以彰显他活在世上的道理,这么一来,周围的结缘都变成善的了!因为心变了,对缘分的看法也变了,所以恶缘都能转成善缘。

拥有孤独就拥有爱人的能力

一个拥有孤独的人,就拥有爱人的能力。这样的爱由于已剔除了许多私情,所以在面对不良的、不够亲密的人际关系时,就会更有能力去克服问题。若想做个爱自己也爱别人的人,我们就一定要拥有孤独。拥有孤独不是可怕的事,甚至是很美妙的事,它会令人感到自己是顶天立地、独一无二的;是有缺点,也有优点的人;是能充分开创自我存在价值的个体。走出亲密与孤独的转折,人就会愈来愈快乐!一个人拥有孤独时,他所做的每件事情的意义,自己心里都会明明白白;尔后,这意义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意义,如此一来,人活着就更有价值了!

(杨蓓老师现任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为美国田纳西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平日授课之余,亦协助企业团体做沟通、领导的训练课程,为一理论与实务兼具的学者。

【心得感想】

给人方便亲朋好友多结善缘不必成冤家
最好能你也好我也好。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6-01-28 16:06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6-01-25 18:52 |
a792124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谢谢大大分享此资讯~很实用哦!!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政府网际 | Posted:2006-01-25 19:36 |
Ivon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个人商品
特殊贡献奖 社区建设奖 优秀管理员勋章
验证会员
级别: 荣誉会员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38 鲜花 x1423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下面是引用adamlee9于2006-01-25 18:52发表的 新亲密法则:
新亲密法则
台中福智学苑主任 李衍忠演讲 编辑室整理

  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心,需要别人的关怀。一个人如果拥有非常富有的财产,而
他活在一个无人的小岛上,那他绝大部份都不会快乐,因为他还需要和别的生命—包括别
.......

我觉得如果没有人关爱
社会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
或许社会每一个人变得无情



^^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政府网际 | Posted:2006-05-30 15:5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13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