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416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霞客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2 鮮花 x102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武術] 太極思維的承傳
「太極」一詞,最早見於《莊子》,也見於《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代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以陰陽五行理論解釋世界本源及人事、萬物,「太極」自始成為中華哲學、文化的常用詞。其實「太極」是先秦「易學」的發展,數千年來經歷道、儒、佛理論多次整合,到宋代成為一套系統完整的哲學理論,簡稱「太極」,「太極思維」是「太極」的內容。

道教採納《老子》、《莊子》、《列子》的理論建立宗教系統,歷來道教傳播,經常用「太極」這名詞說明。道門養生修真有「五秘」門派,其中一門稱為太極門,以太極哲理為修真的指引。「太極」一詞,多少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其實若探索「太極」的源流,研究「太極」相關理論,會發現「太極思維」是中華文化對自然原則的理解及歸納,由於歸納的形式極為簡省,而且多是簡單的圖式,不容易理解,不被了解自然變得神秘。如果把「太極思維」的內涵,用淺易合理的方式說明,「太極」也就不再神秘了。

若「科技」是代表「科為本體與技為應用」的話,則「太極思維」的「陰陽、五行」理論是本體,太極拳、書法等便是「太極思維」的技術應用,把「太極思維」與現代管理理論相結合,更可以發展適用於今日變化不定營商環境的管理技術。

太極思維的源流
中華民族,在古時稱為華夏,是華族及夏族的合稱。華族、夏族是漢族及許多中華少數民族的先祖。有說因為華族、夏族聚居中原地方,所以稱為「中華」,是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相對而言的。也許是偶然的巧合吧,這「中」的地理位置竟成了中華民族思維的源頭,從而催發出東方數千年的燦爛文化。

「中」,是一個蘊含了相對意義的詞。「中」本身是沒有義意的,它是相對其他東西而言才有意義。有「左」有「右」才有「中」,或有「上」有「下」才有「中」,或有「前」有「後」才有「中」,或者同時有「前」、有「後」,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才有「中」。「中」是相對「前、後」,「左、右」,「上、下」而言的。沒有「前、後;左、右;上、下」,就沒有「中」。所以說「中」,雖然沒有指明是「上、下」的「中」,是「左、右」的「中」,或「前、後」的「中」,但正包含了「上、下、左、右、前、後」六面八個方位的義意。

「中」可大可小,任何物體,總有中點,地球有中點,太陽有中點,銀河有中點,不管有多大,就一定有中點。另一方面,任何最小的東西,總可以中分,中分之後,又可以再中分,再中分?,不管有多小,總可以在小中再分。大有大「中」,小有小「中」。

「中」可虛可實,一個鉛球的中心是實的,一個馬德|點是「均衡」。

「中」可動可靜,靜態的均衡對稱是「中」,動態的均衡對稱也是「中」。鐘擺由左擺到右,再由右擺到左,對稱均衡點是擺幅中間。旋風不停轉動,均衡點在不動的風眼,只要對稱平衡,怎麼動也是「中」。

「中」可以是具象的,如物體實在的中心。「中」也可以是抽象的,《三國演義》說:「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民族的分離,是由中央向四方八面離散;民族的集合,由四方八面向中心聚合,這個「中」是抽象的。總的來說,「中」是相對兩端的中點。這相對兩端千變萬化。古人用「陰陽」兩字來概括了所有相對待的兩端。「陰陽」只是代號,可以代表任何相對待的事物。「陰陽」既是兩端,但又是一體,相分而又不能相離,離開了便不是「陰陽」。因為是一體,所以有「陰陽」一定有「中」,「陰陽」相接之處就是「中」。說「中」雖然不說「陰陽」,但已包含了「陰陽」在內。所以「陰、陽、中」是「涵三為一」的。說一就有三(「陰、陽、中」說三(「陰、陽、中」)即是一,一而三,三而一。「陰、陽、中」是將具體事物的共性抽象,因為是共性的抽象,所以有普遍性。「陰、陽、中」的簡約便是「中」,是整體的濃縮。

中華文化對「中」的研究十分深邃。從傳說的伏羲畫卦,文王演「易」,與及由「易」而衍生的「陰陽」、「五行」、「太極」、《河圖》、《洛書》等,都是研究「陰、陽、中」「涵三為一」原則的學問。這些學問已有數千年的承傳,在中華文化形而上的思維方面固然影響深遠,對一般人日常生活意識及在器物應用上,已到了日用而不知的地步。

思維的「中」
在思維上,儒家、道家與佛家對中華文化都有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歷來許多學者多能兼精三家,使三家的學說互相滲透,互相影響。這三家的理論與思維的發展,都是圍繞「中」這個核心,而且與「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密不可分。


「易」源流很遠,相傳是伏羲畫卦,文王演「易」。又說夏代的「易」稱為「連山」,商代的「易」稱為「歸藏」,周代的「易」稱為「周易」,而「連山」「歸藏」已佚,只餘今天流傳的「周易」。又有說其實「連山」、「歸藏」已包含在「周易」之中。

「易」包括《易經》及《易傳》。《易經》記載卦名及卦辭、爻辭,《易傳》共十篇﹐是解釋和發揮《易經》精神的文字。稱為《十翼》。相傳《十翼》是孔子所作,(近代的研究懷疑此說,認為《十翼》是春秋戰國時解釋《易經》的作品,非孔子一人所作)。孔子晚年研究《易經》花了許多工夫。孔子時代的書冊是刻或寫在竹簡上,再用皮條或繩子將竹簡一片一片接連起來。孔子翻看《易經》的竹簡甚勤,先後三次把連系竹簡的繩子弄到壞斷了。


孔子編魯國史書《春秋》,帶領弟子研究治國平天下之道。他的言行學說由弟子編成《論語》。相傳孔子的弟子曾參,根據孔子的思想,著有《大學》。孔子的孫子子思,著有《中庸》。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發揚孔子及子思的思想,著有《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是宋朝以後讀書人必讀之書。孔子思想以「仁」、「義」為中心,以「智」去認識世界,以「誠」為修已功夫,以「信」為待人之道,以「禮」為治世方法。後世稱為儒家思想。

通過知識(智),可以認清事物的本質,可以認清人的本性 ,依循人的本性去發揚,自然會「仁」,自然會「義」,信守「仁」、「義」的行為是「信」,有不合人的本性的行為,可用「禮」去改正。依循本性是「誠」。而「誠」的「本質」是「中」。所以說《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能「中」能「和」,則天地萬物各就本位,各自演化而整體和諧發展。相反失「中」失「和」,則萬物失位,混亂與災難不絕。可以說「仁」、「義」、「禮」、「智」、「信」在于「誠」,「誠」的本質是「中」。儒家的中心思想是「致中和」的所謂「中庸之道」。

孔子生于周朝末期的春秋時代,天下由治而亂,孔子抱「撥亂反正」的胸懷,希望能幫助大國君主治理國家,建立大同社會,所以在思維上著重如何去達致「中」,是積極、有為的思想,其門徒後學秉承這思想,在「中」上加上許多不同的觀點與定義,以及提出許多達致「中」的方法,更加積極有為。但「中」這東西,既具體又抽象,而且是沒有終極的,故愈定義愈不清楚,愈有為愈有所不為,愈想「致中和」,愈顯得不中不和,沒完沒了。反過來說,正因為沒完沒了,所以「致中和」才有永遠的意義。


生于孔子同時而略早的老子,傳說是周朝藏書室之官吏。他看事物除了看表面外,更看到事物的內在。他明白事物總是由相反相成的兩面組成,世人只看到事物的美好一面,追求美好,但一有「美」這觀念,「不美」同時產生了。所以「美」已兼具了「不美」的本質。同理「善」已具備了「不善」的本質。因為有「不善」的現象存在,所以才要為「善」。老子看事物,能從相反去看,所以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質,比世人對這世界了解得更清楚。世人總要有所作為,但「有為」的同時即「有所不為」,有所得即有所失,得到這個,就會失去那個,顧此失彼。老子提出「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是不自作主張去改動自然的平衡,是十分積極的思想。後世對老丑u無為」的思想多從消極方面去理解,是對老子的誤解。

春秋時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周朝中央政權已失去控制封建諸侯的能力,各大諸侯以「有為」是尚,互相爭戰兼併,社會的均衡被全面破壞,民不聊生。傳說老子對這個景象十分無奈,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駐關令尹十分尊敬老子,請老子把他的思想書寫下來流傳,老子寫了五千字,西行而去。流傳下來的文字,後世稱為《老子》或《道德經》。(近代考証指出,《老子》一書,是老子辭官隱居民間後,他的思想在民間流傳,後人將他的言論匯編而成,成書期不晚於戰國時期。)

《老子》五千言,闡明了老子對自然及自然法則的看法。老子的「自然」,與現代觀念的「自然」不盡相同,他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本然如此」。自然是「無中生有」,「有」是與「無」相對而來。「無」是一個概念,是時間與空間未有意義,「有」是時間與空間都存在,為萬事萬物具備了存在的條件,「有」與「無」是相對的兩面,不是由一個「無」生出一個「有」。

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是自然的法則。「道」是「無中生有」,玄之又玄的「妙有」,這個「妙有」,是「陰陽」相分而不相離。「陰陽」相分是「二」,不相離是「一」,相分的混和是「三」,萬物是陰陽相分而相混和的各种表現,相分相合,生生不息。人分男、女,人是「一」,男、女是「二」,男、女生子代,子是男、女的和合,不再是「一」,是「三」。「一、二、三」的不斷重複,就是生生不息,萬物不斷演化的狀態。「負陰抱陽」是陰陽相分不相離,「沖氣以為和」是陰陽相分又相混和的「中」。這也就是「陰、陽、中」「涵三為一」意義的解釋。這個「中」,是自然而然,不求而得的。我「無為」則自然「中」,不求而自「中」,求「中」反而會失「中」。這相反相成的道理。老子闡釋得最清楚。後世稱老子為道家的開始。

孔子的學說及老子的思想,都是繼承《易》思維的發揮,孔子「有為」求「中」,老子「無為」自「中」,是由不同的方向去理解事物的本質及事物運行的規律。二者都不離「陰、陽、中」「涵三為一」的思維核心。


佛教最早在漢朝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流行,至唐代大盛。佛教源于印度,由釋迦牟尼開創。釋迦牟尼出生時代與老子差不多。釋氏由事物本質去解決人生問題。他在世時常為弟子、帝王及民眾說法。去世後弟子多次集結,將他說法的記錄寫出,成為流傳下來的佛經。佛教在釋氏死後數百年間繼續發展,十分興旺,眾弟子後學因為對佛所說的教義解釋不同,產生「上座」與「大眾」兩部派。而釋氏所說的佛教思想,在他死後分成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興盛的佛教,除在印度本土外,也流傳到鄰近國家。佛教流傳分南傳與北傳兩宗。南傳多為小乘教義,流行於緬甸,泰國東南亞一帶。北傳多為大乘教義,流行於中國及東亞一帶。

中國所傳佛教,屬北傳大乘教義。南北朝時西域僧人鳩摩羅什在姚秦朝庭支持下,翻譯了大量大乘經典,其中大多是龍樹及其弟子提婆所傳的佛教「中觀」思想,後世稱為「大乘空宗」。南北朝稍後印度僧人真諦來華,介紹了無著,世親所發展的大乘「瑜伽行派」思想,後世稱為「大乘有宗」。唐朝太宗時玄奘西行求法,翻譯了大量瑜伽行派的理論經典。

佛教由一開始傳入中國。就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用了許多中國本土的思維觀念翻譯佛經,漸漸形成有中國特色的佛學,及派生許多不同的宗派。大乘佛教以普渡眾生為宗旨,普渡眾生是要眾生解脫,解脫的方法是要明白萬物的本質。「空宗」認為世界萬物都是因緣關係而生,本質是空的。「有宗」則認為一切事物現象都是由心所識,憑這個「識」可以了解事物的「真如」(真正的本質)。佛教的理論比較複雜繁瑣,愈繁瑣的教義,愈不適合中國社會,發展到後來,便只剩下以簡單,反復念誦"南無阿彌陀佛"為修行方法,死後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宗」﹔及反對繁瑣修行方法,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禪宗」。二者合流,發展成為"禪淨雙修"的中國佛教潮流。

釋迦牟尼說法,多是弟子提出問題,佛祖說這錯了,並詳細解釋何以不對。跟著引導下一個提問,佛祖又說這也不對。說這世界是「有」,不對;說這個世界是「空」,也不對。由這不對;那也不對之間,引導弟子去思考及領悟事物的本質。這個錯而那又不對,到底是甚麼? 其實是「沒有」的「有」,是「不空」之「空」。「有」與「沒有」本來就是一體,把它分離,當然不對。「空」與「不空」,本來就是相混和,不必分開,不強把它分開,本質自顯,這個本質,就是「中」。明心見性 ,就是明這個「中」。

易學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大動亂的時代,漢武帝獨尊儒學的局面被徹底打破,道家與佛家的理論,因為適合時代的需求而有長足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滲透,互相糅合。「易」的解釋,也滲入了這個時代的思維。「易學」固然影響儒、道、佛的發展。儒、道、佛也包含在「易」的解釋裡面。到隋唐時,社會繁榮安定,各種學術兼容並包,形成中華文化一個空前大整合的趨勢。易學的發展也歸納了儒、道、佛的內容。

研究《易經》,可以從象、理、數三方面去探討。「象」是現象,是物質實體在各種環境的表現,是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理」是現象背後的原理,每個現象背後都有一定的原理,依循一定的原理就會發生一定的現象。例如空氣中的水分子將太陽光線散射成彩虹,彩虹是現象的「象」,水分子散射陽光是原理的「理」。「數」是「量」與「序」,現象依循原理而表現,在時空中表現出規律,規律一般是「量」的變化及「次序」的關係,用「數」來表示。

「易學」自先秦時期奠基,到兩漢開始朝兩個方向發展,一個稱為「象數派」的方向,著重研究「易」的「象」與「數」;另一個稱為「義理派」,著重研究「易」的「理」。

漢朝學術以「經學」為主,通經的可以做官。《易經》為《五經》之首,研究的學者很多。漢朝「易」學以「象數」為主,「義理」不是主流。魏晉時社會大動亂,流行以「老」、「莊」解「易」,反過來以「義理」為主流,但「象數」仍然流傳發展。隋唐社會比較安定,尤其是唐時國力強盛,容納各種學術思想共同發展,是一個思想大融合的時代。儒、道、佛固然大整合,「易學」的「象數」、「義理」也同時流行,並溶合了儒、道、佛的理論。唐朝學術思想的大整合,為宋代易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宋代是易學發展的一個大時代。「陰陽魚」古《太級圖》在這時面世。「陰陽」、「五行」合併的概念再發展。「陰陽」出于「易」,「五行」源於《尚書.洪範》。「陰陽」、「五行」合併見於《太級圖》、《河圖》及《洛書》,用《河圖》、《洛書》解釋「易」,稱為「圖書之學」,仍可歸宗為「象數派」,但比漢代的「象數」具有更深的哲理性。

宋代「象數派」發展的同時,「義理派」也一日千里,形成完整的哲理體系。這個體系以儒學的觀點為主,後世稱為「理學」或「道學」。宋代理學名家都是大學問家,內裡又可分為「氣本」、「理本」與「心本」三派。「理學」研究宇宙的生成,本質及規律。「理本」以「理」為宇宙本源及最高原則。「心本」認為「心即理」。「氣本」主張「理在氣中」。「象數派」與「義理派」在宋代同時發展,而且互相影響,再經名儒學者的整合,使宋代的「易學」,「象數」、「義理」互相交融,易學的哲理化與體系化,發展為成熟的「太極思維」。

易學經過幾千年的承傳,並與儒、道、佛理論發展的不斷整合,使「陰陽」、「八卦」,「五行」等「太極思維」內涵更為豐富。「八卦」,「五行」是多層次「陰陽」的配合。說明「八卦」,「五行」,可以由「中」開始。「中」是整體的濃縮,把整體全方位的簡約,便是「中」。「中」可以是空間的,可以是時間的。更可以同時是空間也是時間的。「空間」與「時間」都是「間」,是有「間」。有「間」就一定有「中」。在「空間」來說,有「中」就一定有「上下」、有「前後」、有「左右」。如果把「上下」、「左右」、「前後」用陰陽來表示,古人稱為「八卦」。

八卦
「卦」是「掛」﹐掛在空中的意思,「卦」由陽儀「一」及陰儀「一一」組成,陰陽儀合稱「兩儀」。如果用「一」陽儀代表「天」,則 「一」陰儀代表「地」。「天地」其實只是「空間」兩端的概念。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只是相對而言。實際上「上下」是相混和的,分不開的,因為「上」又可以再「上」,「下」又可以再「下」,每一點又可以分「上」「下」。所以陰陽是相交的,這相交不一定是實體的相交,也可以如兩種氣體相混和般的相交,你在我中,我在你中,這個「中」就是「間」,「陰陽」相交的「中」就是「空間」。這個空間總由「陰」與「陽」相分而又相混和而來的,是陰陽的「和」,有「和」則有「中」,有「中」則有「和」。「中」是「陰」、「陽」相「和」的「中」。因為「和」,所以「陰」、「陽」平衡,因為平衡,所以「中」。另一方面,「陰」、「陽」有「中」才能平衡,平衡則「陰」、「陽」才能「和」。「中」與「和」是「陰」與「陽」互為因果的。

「中」與「和」的重點在「整體」、在「平衡」。「陰」、「陽」是一事或一物的兩端,是一體的,不能因為分「陰」分「陽」而把一體分為兩物。因為是一體的兩端,所以「平衡」才有意義。「平衡」是一體的不偏不倚 ,不偏「陰」,不倚「陽」,就是「中」,是「陰」、「陽」一體的「中」。一體是一,「陰」、「陽」是二,「陰」、「陽」相和的「中」是三,「陰」、「陽」、「中」「涵三為一」。

一個「陽儀」代表天,一個「陰儀」代表地,在方位上天地代表上下,是一維空間。將同樣道理引伸,「陰」、「陽」可以代表「前、後」,可以代表 「左、右」。由一維空間引伸到三維空間。即由一點分「陰」、「陽」為線,由線分「陰」、「陽」為面,面分「陰」、「陽」為體 。用「陰儀」、「陽儀」為符號可把「-」、「-」成三層重疊,成為「乾、坤、坎、離、巽、震、兌、艮」八個符號。把這個八個符號掛在一個立體四方形六面的八隻角上,就是「八卦」。「八卦」其實是立體「上、下、左、右、前、後」六個方向八個角方位的代號。古代沒有陰影法,在二維平面上畫不出透視圖。只能用「陰儀、陽儀」組合的八卦符號放在四個正方(四正)及四個斜角(四隅)來表示三維空間的八個象限如下 圖1及圖2:


圖1-伏羲八卦二維方點陣圖
圖2-八卦三維空間分區圖
(徐道一.1992)


「陰、陽」代表「上、下」是一維空間,一維空間「陰、陽」的「中」與「和」,使陰陽平衡。在「上、下、左、右、前、後」三維空間的「中」與「和」亦如此 。只是每「左、右」的「中」及「前、後」的「中」,與「上、下」的「中」互相重疊,變成「上、下、左、右、前、後」只有一個「中」,「和」則是立體的「陰陽」對稱平衡。「八卦」所表示的,是立體四方八面的對稱平衡的「和」,四方八面包含一個立體空間,空間的中心是空的「中」。

河圖 洛書
空間有「中」、「和」﹐時間亦有「中」、「和」。我們在時間裏面生活,過去的剛剛過去,未來的向我們迎來,我們生活在現在的「當下」,時間之箭不能停留,不可逆轉。時間可以用次序來表示,最早發生的用〝1〞表示﹐跟著發生的用〝2〞表示,再跟著發生的用〝3〞表示,〝4、5、6〞順序下去。如果我在一個平面座標上,在東標上〝1〞,在南標上〝2〞,在西標上〝3〞,在北標上〝4〞,〝1、2、3、4〞代表時間順序,則這個圖可以表示四周圍繞中心旋轉。如果我用〝1、3、7、9〞代表前進的旋轉,用〝2、4、6、8〞代表後退的旋轉,把這兩組數以以〝5、10〞為中心重合,可以代表一個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同時,有一個反時針方向的旋轉也在進行。這代表在空間同時發生陰陽相方反向的旋轉運動。這是河圖(圖3)的內容,所顯示的,是空間方位的時間順序關係(圖4):


圖3 - 河圖
圖4 - 河圖陰陽相摩圖



《河圖》稱「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五、十」為圓心把這兩組數重疊,「一、三、七、九」代表順旋「二、四、六,八」代表逆旋,順、逆同步反向進行,表示立體四方八面向中心合隴的關係。合隴時「陰、陽」同步,則整體與四周關係雖動而不變,是整體的動態平衡,是「和」。四周環繞著「中」而合隴,整體雖動猶靜,是「中」。河圖的「中」、「和」是三維空間與一維時間聯合的「中、和」﹐是陰陽相結合的「中、和」。

《洛書》(圖5)是陰陽相分的「中」、「和」,(圖6)「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以「五」為中心,一與九南北相分,「一、九」相合(相加)為十,三與七東西相分,「三、七」相合為十 。


圖 5 - 洛書
圖6-洛書九宮



「二、四、六、八」為陰數,「二﹑八」,「四﹑六」亦是相合為十,但又相分于四隅方位。陰陽向四面八方兩兩相分,代表一個飽滿的立體圓。因為陰陽平衡,所以《洛書》九宮每三宮數位相加都是十五,是圓的直徑。陰陽平衡是「和」﹐所以是圓,圓四周圍繞一個中心成一個整體,所以是「中」。《洛書》的「中」、「和」是由「陰」、「陽」相分又相合而成的「中」與「和」。

《河圖》與《洛書》,一個顯示「陰」、「陽」相合隴,一個顯示「陰」「陽」相分開。一合一分,是一個整體的陰陽關係。一合一分的中心不變是「中」,一合一分時中心與四周的整體平衡關係不變,是「和」。《河》、《洛》相合,既是時間的「中」、「和」,也是空間的「中」、「和」;既是擴大的「中」、「和」,亦是縮小的「中」、「和」;既是靜態的「中」、「和」,又是動態的「中」、「和」。各種大小不同形態的「和」的集合,是「太和」,重疊各種各樣「和」的「中」,是「至中」。《河圖》、《洛書》相合,是「太和至中」。是「太極」。

圓7「陰陽魚太極圖」首尾相接,合而為一圓。是《河圖》「陰、陽」相合與《洛書》「陰、陽」相分的結合。「陰陽魚」以"S"曲相接。"S"是「陰、陽」相混和的「中」,「陰、陽」消長


圖 7 - 先天太極圖



,可由"S"的順序顯示,依順"S",會看出由陰盛陽衰,到陰陽相當,再到陽盛陰衰過程中,是陰陽相交的「中」,是「中」在空間走動的時間順序,這順序會經歷四正方位與四隅方位,合成一個圓。看「陰陽魚太極圖」要用立體思維,將一個平面投影圖看成一個立體圖。"S"也是立體。是「陰、陽」立體相交時「中」的變動。「陰、陽」相交成圓是「和」,能「中」能「和」是「中和」﹐「中和」有局部的「中和」、有整體的「中和」,局部處處要「中和」,局部集合成整體也要「中和」。局部的「中和」不能與整體的「中和」相違背。局部的「和」與整體的「和」相調和是「太和」。局部的「中」與整體的「中」相聯合,是「至中」。
陰陽魚太極圖以圖形顯示「陰」、「陽」在局部與整體都「中和」的「太和至中」。「太極」既是微觀的,也是宏觀的。無數的「太極」組成一個整體的「太極」。小至微粒子「夸克」,大至整個宇宙一體,都是「太極」,都是「太和至中」。

五行
五行一般指「金、木、水、火、土」,代表萬事萬物的五種屬性,這五種屬性有相生與相剋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關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是五行相剋關係。相生相剋,代表事物發展的過程。這個發展可以是「生」,「生」是擴大;可以是「剋」,「剋」是縮小。這擴大或縮小,都是以螺旋圓轉方式進行。這是方以智所說的:「二交而旋環為四,中為五」。

如果把一個平面分為四方,以木代表東方,以火代表南方,以金代表西方,以水代表北方,以土代表中央。「五行相生」可以想象為四周環繞中央的螺旋擴大,「五行相剋」可以想象為四周向中央的螺旋收隴。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生物之為「生」物,是因為「生」,所謂「生」,生物本身固然要「生」,而且要生「生」,即生一個自己會「生」的東西。父生子,「父」自己要生存,更重要的是「子」能活,。「子」又生「子」,則「生生不息」。這種「生生」,總是「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的相加。父是一,加母是二,加子是三。子成長後又自成子代之父,與子代的母合生子。這種「生生」相加的總和,是1、2、3、5、8、13、21、34的級數增加。這種級數,稱為「自然級數」或「費本納奇級數」,這個級數相鄰兩數的正比率約為〝1.618〞反比率約為〝0.618〞。數位愈大,比率愈精確。這兩個比率,稱為「黃金分割率」。在美學上,人眼看到這比率的東西會覺得美麗,例如一張明信片長邊與闊邊的比例是〝1.618〞的話,看來會很舒服。雞蛋的長與闊也近于這個比例。在音律上,協調的和弦都與這比率有關,聽起來會悅耳,感覺美。這是美的比率,會感覺美,是因為這代表生生

在數學上,將一個圓周360度分成五等分。每等分72度,假使每運轉72度即擴大1.618倍,即每運轉360度即擴大〝1.618〞的五次乘方,等如11倍。即〝1.618〞運行五次,稱為「五行」。每轉360度擴大11倍是數學上最有效率的擴大,這擴大的軌跡有如螺彀的剖面如下頁圖8的易旋。


圖8 - 易旋線
(馮慶輝 - 1994)



兩條易旋朝陰陽相反方向發展﹐就是下頁圖9太極圖陰陽魚相交"S"曲線。



圖9 - 太極曲線
(馮慶輝 - 1994)



陰陽的涵三為一
「八卦」﹑《河圖》﹑《洛書》﹑《太極圖》﹑「五行」都是陰陽關係的各種形態表現。「陰陽」的性質,可用三句話來概括: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陰極陽生,陽極陰生」;
「陰即是陽,陽即是陰」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是指「陰陽」既相分又不相離,是「對待」的兩端,有些學者喜歡用「矛盾」來形容「陰陽」﹐但「矛盾」具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共存的性質,不符合「陰陽」任何時間都共存相和的定義。

「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是「陰陽」的循環作用,由一方轉化到另一方,如鐘擺由左擺向右,到盡頭時方向轉化,反向由右擺向左,循環不息。

「陰即是陽,陽即是陰」是指「陰陽」本來就是一體,不能分離,分開不成一體的「陰陽」是不存在的,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永遠一體,分開而不統一的「陰陽」,不是「陰陽」。

總括來說,「陰陽」是相分不相離,循環不息的對待而統一的兩端。「陰陽」是一分為二,二又合為一。一體是一,二分是二,二合一為三,是「涵三為一」。


太和至中
陰陽、八卦、五行、是中華先祖,經長時間歸納出來的普遍運動原則,這普遍運動原則,《老子》稱為「道」,《易傳》稱為「太極」,宋儒張載稱為「太和」,「太和」是既不會「過」,也不會「不及」,是剛剛好,「無過無不及」的「中」。「太和至中」,是利用「陰」、「陽」調和而建立的「中」。張載說:「太和之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未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者為氣,清道而不可象者為神。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太和,語道者知此謂之道,學易者觀此謂之易,不如是,雖周公之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儒家積極求「中」求「和」為「致中和」。道家知虛履實,「無為」而自然「中和」,二者同出于「易」而殊途發展。佛家源于印度,溶合了中華文化而成為中華佛家的「空門」,「不空」之「空」才是「真如」,「不空」與「空」的「妙有」是「中」。宋儒總結「儒」、「道」、「佛」,再與「易」重新匯合,使「易」「涵三為一」、「太和至中」的涵義更為清晰。

「太極思維」發展到宋代達至高峰,明、清兩代沒有加入更多的內涵。晚明王夫之、方以智的時代,正是西方啟蒙之後科學長足發展的時代,西方教士來華本是東西文化交匯的一個大好時機,明未大臣如徐光啟等對西洋天文數學有很深的研究,到清初時西學的天文、地理、數學仍被朝庭採納,康熙皇帝也曾聽西洋教士講學,但自雍正、乾隆以降,清朝閉關自守,而且大興文字獄,士子多埋首於考據,不但東西交流中斷,「太極思維」也走向僵化而日漸衰退。直至民國以後「太極思維」才再被重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科技高度發展,但同時也發現這個世界要為高度發展的物質付出代價,科技的功過備受質疑,科學作為真理的地位開始動搖,東方文化再受到全球學者的重視,試圖為千瘡百孔的地球找出路。八十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陰陽」、「八卦」、「五行」不再是禁忌,研究「太極思維」的著作不斷推出,研究深度也不斷增加。而近年科學的發展,由雙對論與量子力學,發展到渾沌、超弦、系統思維,科學的必然性充滿著或然性,漸漸近似於「太極思維」的性質,東西方學術的相互滲透,會是二十一世紀不可抗拒的趨勢。
轉帖於太極之神...五金先生 (個人覺得他非常..非常神...) 小弟也有打太極 造詣差他很多 ~"~ 他對太極拳論述非常之專精 不論在歷史考証或實務上都很厲害 看得懂的大大能吸收是福氣喔


[ 此文章被霞客在2005-12-13 19:49重新編輯 ]



塵與土. 雲和月.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2-13 19:43 |
lljml2005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0 鮮花 x16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給您拍拍手!表情
但文內附圖皆不顯示??樓主大大能否補上嗎?


您覺得不錯的話~可不要忘了右下角的【獻花】呦~
真的喜歡!您可以送給我ㄧ朵小花的~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2-28 08:32 |
急速飛雪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的確值得讚賞
說清了許多觀念
讓我有一些心得出來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06-01-04 00:37 |
ginhwa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附帶一提
當初發明電腦語言的人
當時苦苦思索著該用幾進位來做運算基礎
後來偶然間看到了中國的太極圖
於是想到運算結果不是對就是錯
所以選用2進位 1,0來當最低階的電腦語言
學電機的都會唸一科數位邏輯
這數位邏輯其實就是太極思維的應用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06-01-06 14:00 |
formem1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2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這篇太棒了~
我找到有圖的~與大家分享
http://www.5-gold.com/tra...hink01.ht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3-07 05:11 |
雲飛陽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帳號封鎖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太極拳論述.最後是意會..不是言傳
說與做是兩回事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6-03-07 22:5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998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