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彭淮棟/法新社英國劍橋七日電
美國太空總署(NASA)今年7月4日用太空探測器撞擊彗星「坦普一號」,撞出的塵土和氣體完成初步分析,發現彗星是宇宙塵埃的脆弱聚合體,最重要的是裡面充滿碳分子,為1990年代以來逐漸流行的地球生命起源新說「宇宙撒種論」(pan-spermia) 提供有力佐證。
分析報告7日由「科學」期刊發表,並在「美國天文學會」與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劍橋會議上提出。
NASA以洗衣機大小的探測器撞擊坦普一號,撞出一個寬約一百公尺、深數十公尺的大坑,並以分光儀、攝影機等儀器加以精密觀察,初步分析結果為一些假設提供了證據,但也使另外一些理論落空。
依據「宇宙撒種論」,數十億年前,彗星 (隕石)撞上地球,帶來有機分子,這些有機分子與太陽的光和熱作用,產生內容豐富的「化學湯」 (chemical soup),生命即由此湯開始。此說起初被視為不可思議,但信者日多。
從分析撞擊產生的塵土和氣體,並由「坦普一號」類推,科學家研判彗星充滿乙炔、銨、氫氰酸,以及種類繁多的碳基有機分子。NASA科學家艾賀恩表示,這項發現有力支持宇宙撒種論。
相對於宇宙撒論新說獲進展,認為彗星是碎石和冰合成的主流理論卻註定降為天文學史一個註腳。新發現說,坦普一號表面是一層脆弱的皮,底下是一個多孔的結構,微塵和冰之比是二比一。
【2005/09/07 聯合晚報】 @
http://u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