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778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instinct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鲜花 x21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 你到底有没有常识?
TO 解构与建构:

前几天看完贵台那篇《回应李家同教授『大学生知多少?』》一文,心中有了许多感触。

刚刚特地去找出那篇报导,稍微了解了一下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知道了李家同教授其实此举原本立意为和善,是因为担忧现在大学生基本的人文常识不足,而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担忧之情去投书。但我也的确觉得,李教授这份问卷调查的内容和质疑的方向,其实也有瑕疵不够周全之处。

唐诺曾在他的书中提到过,他认为在他认识的人当中,作家阿城是他感觉最接近孔子的一个人,他说:「但际遇、趣味乃至于现实求生本事相像并不稀罕,阿城和孔子惊人相似之处在于,阿城不排斥抽象的文字学习(事实上,他是此中高手,从不民粹从不反智),也一样有足够的聪明和专注作纯粹概念性的思考,但他总要把抽象的问题拿回来,放入他趣味盎然的世界好好涮过,就像他北京的名物涮羊肉一样,如此才得到滋味好入口,也因此,所有的概念抽象符号,在阿城身上都是有现实内容的,他不放心加以浸泡过的,有着实感的温度、色泽、甚至是烟火气味。」

非常非常大胆的看法(唐诺自己则是说:『会不会太刺激了一点?』)。但我觉得唐诺点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阿城之所以被他认为具有孔子的特质,并不是因为他的什么震古铄今惊人聪明才智,重点在于,阿城并不把这些概念性思考非常武断的独立出来,而是融入现实热腾腾的生活当中──同样的我们知道,孔子的伟大之处,也并不在他的聪明才智或人生智慧(即便他的确是有的),甚至论聪明才智人生智慧,孔子当初曾有礼貌的去请教过的周朝守藏史(图书馆长)老子,并不会比他逊色多少。孔子的伟大之处,是在于他的入世精神(阿城的说法:『孔子的入世,入得很清晰,有智慧,含幽默,实实在在不标榜』)。

再有价值的概念与意识,也需要与现实相连结才能真正显现出作用。所以光用平面的名词来检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否真那么意义重大呢?

我没有看过那份问卷的完整内容,但相信以李家同教授的智慧和经历,不至于出些不够水准或刁难至极的问题,我也相信在这些选项里面,也的确都是值得存留下来的人文常识。

然而,套句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齐殷在那篇《世代变迁造就不同价值》里的说法:「在看一个世代的特性时,绝对不能抽离那个世代所成长的外在环境。」问题不在于这些常识够不够格被存留下来,而是,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使自己能够被存留下来。是以一种干巴巴教条式的状态强硬灌输到现代年轻人的脑子里,还是融入现实环境中(这代表着可以和那些流行文化互相作验证),以更适合的角度切入年轻人的生活里。

没错,某些思想之所以被凝缩简化成一种概念,为的是能够更迅速去读取使用,但一个概念被流传下去的先决条件,却必须仰赖载体的有无,这也是人(更精准的说法,人脑的记忆思辨能力)在这历程中扮演的角色定位。如果一个值得留存下来的概念,无法被载体(年轻人)接受,那自然就离消亡不远了。为什么不被年轻人接受,我以为某种程度上,是这些概念的既有保存者弄错了传承的方法。

李家同教授表示「大多数学生承认他们平时是不看报的,即使看,也只会看影视、体育版」以我自己做例子,在我二十岁的时候,也是李教授口中只会看影视、体育版的人,一拿到报纸就把社会版副刊“过滤掉”,像样的书也没读过几本,书架上不是篮球杂志就是漫画或者流行杂志和游戏攻略,可是我觉得,这种近似“反知识”的行为(照李教授的标准来看),其实是被训练出来的。

我在自己的那篇《阅读与写作的循环》里曾提到这样一段经历:「阅读对我们来说,就等于啃死板板的教科书,就等于为应付考试而衍生出来的制约行为(被电击却不能选择拒绝再玩!?),从我们的惶惑眼神看出去,文字一向都只是无解数学公式的延伸,艰涩拗口文言文的变体,以英文字母为建料构筑出来的炼狱,毫无任何可爱的空间。」

也就是说,在台湾这样劣质的升学环境当中(多元升学?拜托别再打击我们的信心了吧!),常常在我们稍稍兴起了好奇心想要开启阅读之门时,就先被门夹得哇哇大叫掉眼泪了。制约的教育方式让我们从小对文字产生恐惧,而我们又不被允许看漫画,因为那里面什么内容都没有(即使某些漫画的考据和人性描写并不输文本),我们并不允许看金庸倪匡,因为里面都是些光怪陆离未经考证的情节。殊不知对于年轻人来说,阅读的灵韵(班雅明口中的aura)之所以会产生,常常就在这些“不值一顾”的玩意儿里燃烧出来的。

我有不少朋友因为玩日本策略游戏,而跑去读了整套的德川家康日本安土桃山战国史,因为迷公视《孽子》里的范植伟迷《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里的刘若英,而跑去网上找白先勇张爱玲的资料,我自己则是因为玩即时战略游戏,搞不懂为什么有手推车科技是北欧维京人而不是天才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中国人,韩国的龟甲船为什么皮厚攻击力强到近乎无敌,索性到图书馆搬了整套《五千年战争史》(李则芬着)回家研究。

因为找不到认同感,所以年轻人不读社会版不读副刊。因为想找认同感,所以年轻人会为了游戏为了戏,去读那些比历史课本厚重繁杂百倍的大部头书,查不写网路小说不办签书握手会的老派作家的资料。

这样一来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捉摸不定,似是而非的常识,它存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唐诺在对阿城《常识与通识》一书的导读里是这么说的:「常识没什么了不得的,甚至说对说错都没那么要紧,而是它是鸡啼,morning call,是清醒的声音。」

希望这个鸡啼这个morning call,叫醒的不只年轻人而已。







【附注】:因为自始至终没看到李家同教授那份问卷的内容,所以此篇文章写来颇忐忑,深怕曲解了李教授原来的用意,所以也不敢下太多直接的评论,不过文章里的看法与经验阐述,也的确在内心压抑了许久,倒也正好趁这个机会宣泄出来。

以正直敢言着名的龙应台女士前一阵子在一个演讲中(对象应该是大学生)说,不应该把「草莓族」用单一世代横切面的方式来探讨,如果以更广泛的视野来看,其实每个世代都有草莓族。她更进一步指出,过去的年代(《野火集》的时代)是破坏的年代,现在则是整体重构的年代,而重构是要比破坏更困难的事情,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其实要比过去的年轻人担负更重的使命,行更险峻的未来。

很高兴还有人愿意用乐观期勉的态度来看待年轻人。

                   Waylim
                 2004/2/25 凌晨


【延伸阅读】

1.【流动、创作、期待的未来】新闻台,台长:建构与解构

回应李家同教授「大学生知多少?」一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e.../20040221013417/

2.《大学生知多少?戴高乐当积木》

中时电子报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focus...40219675646.html

3.《世代变迁,造就不同价值》

中时电子报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focus...40219675695.html


4.《常识与通识》,脸谱出版,阿城着,唐诺主编

博客来网路书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tem=0010176108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2-11 08:2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08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