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591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imwong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转贴] 登山小常识
山难求救处理



若不幸发生山难,应冷静镇定,慎谋对策,队员之间注意不要分散,并应互相激励,提振士气。若遇风雪,除了尽量避开风雪之外,更应注意保暖及保留体力。对于粮食的应用,应采行集中管理的方式,有计划地统一处理应用。此外,应想办法寻 求救援,以两人为一组的方式下山求援,或者在原地等待救援,在原地待援时,除 应注意避免伤病患的情况恶化外,且应在四周做明显的标志及发出求救信号,并缓 慢而有计画地向山下移动,随时注意维持以上两点作法。



山难求援机构

*中华民国山难救助协会
台中市市府路39号6楼5室 (04)202277
*北区山难搜救总部
新店市中华路42巷23号2楼 (02)9136183
*中区山难搜救委员会
彰化市公园路一段144号 (04)7253493,7255309
*南区山难搜救委员会
高雄市河北一路67号 (07)2232833,(06)2357257
*台湾省山难搜救协会
花莲县吉安乡永兴村复兴64-13号(038)524234
*台北攀山会山难支援服务
台北市泉州街135-2号1楼,地下室
*中华民国山区防范救灾协会
协会专线 (02)3627497,3626750
总队专线 (03)3886537,3885310
北部地区联合勤务指挥中心 (03)4593398
中部地区联合勤务指挥中心 (049)998295
南部地区勤务指挥中心 (06)2650604
东部地区勤务指挥中心 (039)511887
*无线国际救援频道 14500


落石

陡坡、断崖、陷落的地段、碎石坡、溪谷或刚发生坍方的地点,是较易发生落石的地方,特别是下雨的日子。行经这些路段,应提高警觉,最好能绕道而行,若必须行走以上路段,应戴头盔,并有人指挥,随时注意落石的发生,并且应保持5~10公尺的适当距离,以防有落石发生时闪避不及。若遇 到落石时,应利用地形物躲到崖壁下,大树后,或以手臂、背包遮挡,以保护头部,若听或见落石距离尚远,应注意落石滚动的方向,再依其相反方向闪避。若有伙伴遭落石击中,应等落石完全停止后,将伤者移到安全的地方 ,再施行急救。急救处理的优先顺序为创伤流血-内出血-休克-骨折(注 意脊椎受伤者需安全固定后才可移动)。



野外急救守则

首先,应确定救援者及伤患均无进一步的危险,并尽可能在不移动伤患的情形下施以急救。镇定自己,迅速检查伤患,评估并决定急救的优先顺序。

*如有大量出血,应立刻止血。
*若呼吸停止时,应快吹四口气,施行人工呼吸。
*若发生心跳停止的情形,应立即展开心肺复苏术。
*处理休克,垫高下肢与保暖。
*处理其他伤害(如创伤、骨折、中毒、烧烫伤等)。


其次,尽快将患者移到避风处,如帐篷、山庄或天然的避风处,以防止伤害加重。在安置病患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

*头及胸部受伤、呼吸困难、心脏病患者,应采半坐卧的姿势。
*腹部受伤,若为横伤,可采仰卧曲膝的姿势,若为直伤,则应采取仰卧平躺的姿势。
*对于意识不清,但呼吸正常者,可采取复苏姿势。
*休克患者,应令其平躺,并垫高下肢20~30公分。


对于意识不清、疑有内伤、头部严重受损、腹部贯穿等可能需要全身麻醉的伤者,不可给予食物或饮料,并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安全的方法送医处理。由于山区送医较困难,因此在途中应严密观察伤者的变化,随时安慰、鼓励伤 者,以减轻其恐惧及焦虑。 若下山的路途较远或不方便移动伤者,可派两人先行下山求援,或以无线对讲机向外求救。求援时应详细说明求援的地点(最好有明显的目标),伤患的状 况,及已做的急救处理,使救援工作能发挥积极的效果。


登山安全守则



*跟随没有责任感及缺乏经验的领队。
*参加新手超过1/3以上的登山队伍远征。
*找没有责任感,并对山区活动、计划了解不够的人担任留守。
*计划须慎密完整,并让每位队员都彻底了解。
*训练体能及技能,并阅读专业书籍、杂志,随时吸收野外新知。
*山时应有完整的装备及充足的粮食。
*发前应先作健康检查,尤其是平日很少运动的中老年人,更需认真检查。
*上山到下山,均需随时向留守人员、途中警察机关或家人报告行踪。
*或进入山区后,应随时注意气象资料及变化。
*一座山峰,都不可掉以轻心。
*山队伍不可拉太长,应经常保持可前后呼应的状况。
*路时应折回原路,或寻找避难处静待救援,以减少体力的消耗。
*无路的溪谷中溯溪攀登,亦不可在深山无明显路径时沿溪下降。因为高山溪流的地形由缓渐陡,对于登山技能不足,地势情况不清楚的登山 者,容易失足跌落,因此登山时最好能沿途标示记号,或依循前人所留下 的旗帜辨别方向。
*狂饮,否则汗量会增加,更容易造成身体疲劳,此外,行进中 应随时调整步伐及呼吸,不可忽快忽慢。
*中应随时将水壶装满水。
*山期间,可多作休息,但休息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着凉。
*以免体温散失。
*面临危机、疲劳等压力时,维持体温是首要之务,并应随时注意自己及队友的心理变化,设法维持情绪的平衡。
*山林中活动时,切勿乱丢烟蒂,离去时亦应将营火彻底熄灭。
*有助于自己和他人将来登山时的安全,因此必须认真且确实地实行。


中暑

造成中暑的原因是由于山区湿热而无风,剧烈的登山运动,致使人体无法藉 着排汗来散热,因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中暑的症状有:全身发热(体温可能上升至40℃以上)、头痛、晕眩、虚弱、呕心、抽筋、皮肤干燥泛红、不流 汗、脉搏强而有力、呼吸有杂音等,若发生中暑情形,可能很快就失去意识。对中暑患者的急救方式为将患者移到阴凉的地方,除去衣物,用湿冷的衣 物加包裹,并保持潮湿,扇风,并以湿毛巾擦拭患者,直到其体温下降至 38℃。若患者意识清醒,可让他以半坐的姿势休息,头部及肩膀加以支撑。若已失去意识,则以复原卧姿躺下,等到体温下降,则改用干衣物覆盖,并令其充分休息。若体温再度升高,则重复以上步骤直到降温为止。



山难求救处理

若不幸发生山难,应冷静镇定,慎谋对策,队员之间注意不要分散,并应互相激励,提振士气。若遇风雪,除了尽量避开风雪之外,更应注意保暖及保留体力。对于 粮食的应用,应采行集中管理的方式,有计划地统一处理应用。此外,应想办法寻求救援,以两人为一组的方式下山求援,或者在原地等待救援,在原地待援时,除 应注意避免伤病患的情况恶化外,且应在四周做明显的标志及发出求救信号,并缓慢而有计画地向山下移动,随时注意维持以上两点作法。



复苏姿势

所谓复苏姿势是使患者侧卧,双脚向内蜷曲,双手摆到身后,这样的姿势,目的是为了使胸部扩张,帮助患者呼吸。


迷路

登山活动时,为顾及队员们的体力不同,应安排体力中等的队员走前面, 体力较弱者走中间,以防队员因体力不支而脱队。所有的行动,都应以全 队或小组行动为宜。行动中应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的风景及地形、地物以及 前面的人所留下的脚印,同时应注意向导员留下的记号或足以指引正确路 径的任何标志。遇叉路时尤应仔细辨认观察,可用哨音联络,或等候队伍 确定正确路径。学会看地图、指北针及高度计是预防迷路的要件之一,在 出发前应先把地图看熟,最好把应走棱线上的起伏量、距离、山头、鞍部 ,都先从地形图上计算出数字,标上记号,写在笔记本上,进入山区以后,不论在何种气候下,都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养成每次登山都使用地图、指北针及随时定位的习惯。若气候恶劣,如浓雾时,最好先暂停活动,在 浓雾中要保持正确的位置,除了计算走过的山头外,主要的支棱、溪谷、 断崖和特殊地形、地物等,都有助于位置的判断。此外,可依步行的时间 与速度,估算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对于没有到过的山区或浓密的芒草林、箭竹林,都应沿途留下记号,以便走错路时可原路折回。并且对一些容易误认的兽径、猎径、林道、保线路、取水径等,都应加以辨认。迷路时,常会因体力消耗及饥渴而引发休克,须谨慎注意,加以急救。




登山与气象

气候的变化是影响登山安危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出发前须搜集并了解活动山区之气象预报及变化趋势,做好万全的准备。登山的行程、装备的准备及人员的能力,都必须以最恶劣的气候作考量,并规划出应变的方案。登山时 除利用收音机收听气象报告,沿途并应观察风、云、湿气、温度、动植物等 的变化,随时掌握山区的气象变化。登山雨具及头灯是不论天气的阴晴、登山天数的多寡、登山行程的远近,均需准备的装备,因为除了地形雨之外, 晨露、浓雾等情况,都可能需要用到雨具。此外,衣物、睡袋、资料、地图 等物品,在出发前应作好防潮措施,且在山区一定要保持一套干燥的衣物,以防下山前没有衣物可换。当天候恶劣,严重影响行程及安全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作适当的避难措施。若在山区遇到台风,进退不得时,可躲进山屋或在避强风之地形扎营,等待台风过后再下山。此外,山区豪雨,极易引起山洪暴发,因此应尽量避开经过溪谷的路线,若遇到山洪暴发,不可勉强涉溪,可采高绕的方式或等山洪过去后再通过较为安全。再者,不要轻忽山区的气温及风力变化,休息时需注意保暖及防风,帽子、风衣、夹克及雨衣等 要保持适度的使用弹性。


台湾山区的气候特征

*高山温度随高度之增加而降低,其垂直减温率为每1000公尺降低6℃。
*氧气含量之多寡与高度成反比。3000公尺以上之高山,其空气含量只有平地的70%。
*山区之风力较平地大,且其强度与山之高度成正比。
*每年的5、6月是梅雨期,山区时常阴雨绵绵。
*夏秋两季多台风,天候状况最恶劣,风雨的威力惊人,但来得急也去得快。
*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为高山雪季。
*冬末春初及夏季常有午后雷阵雨,雨势猛烈,并有闪电。

毒蛇咬伤

登山时,休息或经过蛇类喜欢栖息的草堆、石缝、枯木、竹林、阴湿处、溪畔等地时,应特别注意,若猛然接近其身长二分之一的范围内,甚至接触它时,很容易被咬伤。出血性毒蛇咬伤的症状为伤口灼痛、局部肿胀并扩散、 紫斑、淤斑、起水泡、浆液血由伤口渗出、皮肤或皮下组织坏死、发烧、恶心、呕吐、七孔流血、血痰、血尿、低血压、瞳孔缩小、抽搐、痉挛,6-48 小时之内死亡。神经性毒蛇咬伤的症状为伤口疼痛、局部肿胀、嗜睡、运动 神经失调、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局部无力、颚咽麻痹、口吃、垂涎、恶心 、呕吐、昏迷、呼吸困难、呼吸衰竭,8-72小时之内死亡。被毒蛇咬伤10-20 分钟后症状才会渐渐出现,若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 症状时,则为无毒之蛇类咬伤,此时只需消毒、止血、包扎再送医注射破伤 风或消炎针即可。若不能确定是否为毒蛇咬伤,则仍需依毒蛇咬伤的急救方 式处理。急救方式为:先用力挤出伤口的血液,并让伤口的位置低于心脏,其次,在伤口上方5-10公分处绑上止血(阻毒)带以阻止毒液运行全身,但不可绑太紧,以留下一只食指可通过的空间为准,止血带应每20分钟放松一 次,每次30秒,并且最好在第一条的上方一点再绑第二条。用吸吮器吸血以 排出毒液伤口上覆盖4~5层的纱布,以嘴隔着纱布用力吸吮,但吸吮者的口内不能有伤口。通常在15分钟内吸去淋巴液和毒液、血液150-200C.C., 即可除去50%以上的毒液。吸吮30分钟后即可以优碘消毒伤口并包扎。尽量 减缓伤者行动,迅速送医。

蜂螫

每年的9-11月为虎头蜂幼蜂成蛹的时节,此时成蜂的警戒性及攻击性最强,在阴雨天及经过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区,特别是少人行走的草径、草丛时 ,如果太接近蜂巢的范围,或者侵犯到它,就很可能遭到蜂螫。被蜂螫到时 会出现红肿、疼痛、麻刺感、发烧、出汗、恶心、抽搐、痉挛、休克等症状。急救的方式为用消毒的针或镊子挑出毒刺,再以氨水、苏打水或尿液中和 毒性。可用冰敷或止血带减低毒液的吸收。若螫伤多处,可全身浸在溶有小 苏打的冷水中,若为虎头蜂螫伤,切忌跑动,应立即以毒蛇咬到的方式急救 后,送医处理。




抽筋

抽筋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登山时过度地运动或姿势不佳,而引起肌肉的协调不良,或因登山时或登山后受寒,体内的盐分大量流失,因而致使肌肉突 然产生非自主性的收缩。抽筋的症状有患处疼痛,肌肉有紧张或抽搐的感 觉,患者无法使收缩的肌肉放松。急救的方式为拉引患处肌肉,使患处打直,轻轻按摩患处肌肉。补充水分及盐分,休息直到患处感觉舒适为止。



高山病

高山病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高度愈高,空气愈稀薄,气压就愈低,因此人体所 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 液中维持人体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之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山区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过渡时间愈 短,产生的反应就愈剧烈,这种生理反应一般称为「高山病」。 高山病的症状有: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烧、睡意蒙 眬,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预防的方法有: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调平稳,并配合呼吸,同时要视坡度的急缓而调整,使运动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应逐渐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应控制,以适应高山气压低,空 气稀薄的环境。行程不宜太紧迫,睡眠、饮食要充足正常,经常性地作短时 间的休息,休息时以柔软操及深呼吸来加强循环功能及高度适应,平常应多 作体能训练以增加摄氧功能。高山病的急救方法:给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处理,若有休克现象,应优先处理,注意失温及其他并发症。立即休息,将病患移至无风处,若疼痛严重,可服用镇痛剂止痛。如果仍不能适应,则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状明显减轻之高度为止。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后,即可不药而愈。虽然如此,严重之患者仍需送医处理。




失温

造成失温的原因为:海拔愈高,气候的变化愈大,当缺乏适当的保暖设备,或长期暴露在气候恶劣的低温环境下,特别是精疲力竭、衣物潮湿的情况下 时,会产生体温下降的生理反应。当体温降到摄氏35度以下时,人体即已 进入失温状态。失温的症状有:感觉寒冷、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剧烈而无 法控制的颤抖、言语含糊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应迟钝、性情改变或 失去理性、脉搏减缓、失去意识等。患者一旦进入失温状况,可能在数小时之内死亡,严重者可能心跳极慢,呼吸细微,即使呼吸及心跳停止,也不可 认定患者已死亡,应立即施以急救处理。失温最重要的急救原则是防止患者 继续丧失体温,并逐步协助患者获得正常体温,将患者带离恶劣的低温环境,移至温暖的帐篷或山屋内。脱掉潮湿冰冷的衣物,以温暖的衣物、睡袋等 裹住患者全身。若患者意识清醒,则可让他喝一些热而甜的饮料,若已不省人事,则让他以复原姿势躺着。可给与患者热水瓶或施救者以体温传导,以 防患者体温再度下降。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应展开心肺复苏术,并尽快 送医。切记不可给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励患者 作运动。



冻伤

冻伤的原因是因为身体循环系统的末端如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等,因长时间暴露在冰冷或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或者接触冰雪,因而产生皮肤或皮下 组织冻结伤害。冻伤的症状有:患处刺痛并逐渐发麻、皮肤感觉僵硬,呈现苍白或有蓝色斑点、患处移动困难或迟钝。初期,是皮肤或深部冻伤,很难 分辨出来,其症状相差不大。此外,冻伤可能伴随失温现象,急救时应先处 理后者。若只有冻伤现象,应慢慢地温暖患处,以防止深层组织继续遭到破 坏。尽快将患者移往温暖的帐篷或山屋中,轻轻脱下伤处的衣物及任何束缚 物,如戒指、手表等,可用皮肤对皮肤的传热方式,温暖患处,或以温水将 患处浸入其中,冻伤的耳鼻或脸,可用温毛巾覆盖,水温以伤者能接受为宜 ,再慢慢升高。如果在1小时内患处己恢复血色及感觉,即可停止「加温」的急救动作。其次,抬高患处以减轻肿痛。以纱布三角巾或软质衣物包裹或 轻盖患部。除非必要,尽可能不要弄破水泡或涂抹药物。尽速送医。尤需注 意不可磨擦或按摩患处,亦不可以辐射热使患处温暖。温暖后的患处不宜再暴露于寒冷中,也不要以「解冻」的脚走路。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美国/加拿大 | Posted:2005-02-03 06:12 |
richman8787 手机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3 鲜花 x12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表情 大大分享的资讯都很实用哦....小弟会多阅读几遍的...
以便日后登山时遇到突发状况时, 能够有能力处理啰..谢谢分享 表情


简简单单过生活~珍惜平凡的幸福!
喜欢旅游的生活~一起来去趴趴走! 表情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8-04-02 02:52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218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