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54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杜甫1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哈啦][硬碟] 跟我来练「5」功,我就是一阵风~T-FORCE Z540 Gen5 SSD ft.DARK AirFlow I 开箱测试


【前言】

走在时代浪涌的 AI 尖端科技面前,没个 Gen 5 SSD 怎么行!记忆体都上到 DDR5 了,硬碟也该来一起练武功,档案来去无影踪,但在高速传输的同时,也需要一阵一阵的风来将热量带走!

今天要开箱产品是来自 TEAMGROUP 十铨科技的 T-FORCE Z540 Gen 5 SSD 高速 M.2 硬碟,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但在科技的日新月异上,高速传输之下的代价往往也带来了高发热量!

为此,十铨也推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略显浮夸的散热鳍片违建再加上小风扇,在还没测试之前,SSD 看到它都会先打个冷颤,甚至吓出一身冷汗~

诗人很好奇这套组合拳打下去之后的表现会是如何,如果你也有大档案的高速传输需求以及对于散热问题感到焦虑的话,相信本篇开箱文可以好好参考一下!



▲十分沉稳内敛且低调的黑色包装,左上角的红底白字 Logo 显得格外亮眼~


▲背面上有个重点,工作温度最高不超过 70 度,最大读写速度为 12,400/11,800 MB/s,内部本体采用透明塑胶盒固定~


▲在背面上的贴纸记载着序号、各种图示、五年保固等资讯,而消费者只须要牢记一点,那就是「Warranty void if removed」贴纸不需要、也拜托不要撕除!否则将影响后续自身保固服务,我知道你有好奇心,不过撕除标签贴纸这件小事由我们代劳即可~


▲内部附赠的超薄的石墨烯散热贴片,并没有先直接帮大家贴上去,给予消费这自行做选择要不要贴~


▲先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大哥,主控制器采用 PHISON 群联方案的 PS5026-E26 晶片,它是全球首款 Gen 5 NVMe 控制晶片


▲从群联那边公开的资料来看,在本次开箱的 Z540 1TB 在性能上比起 2TB 稍弱一点点,最大读写速度为 10,000/8,500 MB/s,但在 4K 随机最大读写速度为 1300K/1500K IOPS 并没有落后


▲在主控制器旁边的这位则是 DRAM Cache,型号为 SK hynix 海力士 H9HCNNNBKUMLHR,LPDDR4,容量 2048 MB,相信作为一个系统碟是个相当稳定且不错的选择~


▲再来看到尾部的这两位,快闪记忆体 NAND 颗粒,型号为 3MC2D NY253,如果没瞎的话可以很轻易的从 Logo 上看出来,采用美光的颗粒,经查询之后为 232 层的 TLC 颗粒


▲由于整体布局为正面与背面都有,总共四颗,平均每颗为 256GB 来组成


▲背面还有一个 DRAM 的空焊位,由于是双面布局,所以想要达到最佳散热效果的话,在主机板的 M.2 SSD 安装上要尽量挑选双面都有导热贴的位置~


▲欸嘿~说到散热,那就必须在进入测试之前,先来个同场加映一下,隆重介绍 Dark AirFlow I,十铨专为 PCIe Gen 5 M.2 NVMe SSD 所设计的散热器,讲人话就是专武啦!


▲采用两根 4mm 的热管再搭配上 40 mm 的迷你小风扇,整体解热能力达 25w!大家可能不是很有概念,只知道 噢!Gen 5 很烫,不过实际上 Gen 5 的发热量最高是接近 13w,所以 25w 的解热能力来看有点像是杀鸡用牛刀,但温度低绝对是件好事!


▲包装内没有说明书,简单的安装方式与内容物说明直接印在了盒子内侧~


▲在盒子底部的夹层中可以获得两片导热贴以及一个简易的螺丝起子,这点好评~


▲整体的高度大约是 63 mm 左右,整体的做工非常棒,外层的磨砂质感搭配上全黑色的外观,可谓是精品阿!


▲在散热器本体上可以看到相当不错的小巧思,不仅仅只是单靠热管来将热量传递到鳍片上而已,有效的利用热管所涵盖到的地方增加散热面积,我如果转生成 SSD,看到这样的散热器,还没发热前肯定心先凉一半~


▲整体的宽度约 25 mm,比起 M.2 SSD 本体略大了一点点,如果主机板第一槽有支援 Gen 5 可以直接安装没问题,不过在安装前,风扇的朝向以及走线的部分可能需要注意一下~


▲唯一两个诗人比较不太喜欢的小地方是,顶盖上并没有特别为热管末端的烧结点做相对美观的饰板来遮盖,以及风扇上的固定螺丝不是黑色,不过这都算是鸡蛋里面挑钢筋了~


▲由于 Z790-A 主机板上的 PCIe 通道设置皆为 Gen4 x4,所以想要使用上 Gen 5 的 SSD 就必须透过第一条 PCIe 槽位来进行转接,简单介绍一下测试平台

处理器:Intel Core i7 – 14700K
主机板:ASUS ROG Strix Z790-A WiFi II
记忆体:KLEVV CRAS V RGB 16Gx2 DDR5-7600 C36
显示卡:Intel UHD Graphics 770
散热器:Montech HyperFlow 360
电源供应器:Montech Titan Gold 1000W


▲于是我从朋友那边顺来了一块 ROG Hyper M.2 Card 转接卡!


▲在整体的散热片上算是挺扎实的!拿起来相当的沉,可以顺便来比较一下与 Dark AirFlow I 主动式的 SSD 散热器两者之间的散热差距~


▲安装进度到了这里,身旁的朋友产生了第一个疑问!包装内附的超薄石墨烯散热片为何不装?只好耐心的解释一番,但他不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的,所以现在也来跟大家说说为何不装~

  • 内附的「超薄石墨烯散热片」到底要不要装?
由于 SSD 本体上的主控、快取、颗粒三者之间高度并不完全一致,大概会差距 0.1~0.3 mm 左右,所以在安装散热器时就无法均匀的将热量传递出去,所以散热器上一定会给「导热贴」,由于它质地柔软容易形变,在挤压之后可以将三者高度上的差距补齐,有效地让热量均匀分摊到散热器上,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所以真正的主角应该是那导热贴啰?也不全然如此,其实石墨烯散热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贴上后能够进一步去缩小 SSD 上面元器件的高低差,并且增加大家的散热面积!

我认为如果主机板上有双面散热设计的话,其实可以不需要额外再贴上「超薄石墨烯散热片」,反而那些仅有单面散热的设计,正面虽然有散热片,但背面是空的!如果在背面贴上「超薄石墨烯散热片」能够有助于背面的颗粒增加散热面积,进而降低温度!


▲回到测试平台,首先我就先以转接卡上的散热盖来做为测试,看看温度表现如何,后续再来对比一下 Dark AirFlow I 的散热性能~



▲上机的第一步要先来找磁碟管理员报到,把一些该填写的资料写一写~



▲虽然大家都知道,但还是要说一下,虽然是标示 1TB 的容量,在格式化之后会经过不同进制单位的换算,实际上可以使用的容量为 0.931 TB,这是很正常的事~



▲在 CrystalDiskInfo 测试软体中可以看到,传输速度为 PCIE 5.0 x4、标准 NVM Express 2.0,支援 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 等功能;目前室温是在冷气房内的 28 度左右,没有风扇直吹,在开机后待机 15 分钟,观察一下它的待机温度,仅在 33~36 度左右徘徊



▲在空盘的状态下使用 CrystalDiskMark,在预设测试中所测得的连续读写速度为 11,695/10,190 MB/s,在写入速度部分比官方标示的 1TB 性能表现 9,500 MB/s 略高了约 7.26%;令人惊讶的是在 Q1T1 下的 4K 随机读写表现上十分亮眼!



▲随后我将调整 CrystalDiskMark 的设定为 NVMe SSD,开启随机存取预设项目,在 RND4K Q32T16 项目的随机读写成绩为 6175 MB/s 以及 6381 MB/s,真不愧是 Gen 5,狠狠的甩了 Gen 4 好几条街!



▲在 CrystalDiskMark 中,切换到最佳效能设定档位,可以看到在 4K 随机读写能力不仅达主控标称的 1300K/1500K IOPS,甚至还超越了不少!



▲在 CrystalDiskMark 中,切换到真实世界效能设定档位,在 Q1T1 下的 4K 随机读写表现约为 93/374 MB/s,绝对是在目前消费级 M.2 SSD 属于名列前矛的高水平!



▲凭藉着 4K 随机读写表现足够优秀的状态下,在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存储基准测试中获得了 5440 的高分~



▲接着使用 ATTO Disk Benchmark 来测试不同大小档案在连续读写时的表现,写入最高为 9.5 GB/s、184.47K IO/s,读取最高为 10.8 GB/s、227.61K IO/s



▲在 AJA System Test 中来模拟专业性质的多媒体档案,在读写时的效能表现,设定以 5120×2700 5K RED 格式,分别测试 1GB 与 64GB 的档案,平均都能有 9200 MB/s 的高速表现!



▲在 AIDA64 Read Test Suite 读取性能组合测试中,透过线性读取、随机读取、缓存读取等方式来测试硬碟的读取性能, Average Read Access 仅需 0.01 ms



▲使用 AIDA 64 进行 Linear Read 连续读取测试,Block Size 为 8 MB,全程速度基本都稳定维持在 5800 MB/s 左右,读取的状态下温度不怎么变化,与待机时差不多



▲使用 AIDA 64 进行 Linear Write 连续写入测试,Block Size 为 8 MB,一开始速度约在 8700 MB/s 来回跳动,大约在 15% 左右时将快取耗尽,回推估算 Z540 1TB 的缓存容量约有 140GB,不过即便掉到缓外速度依然也有约 2200 MB/s 的写入速度,在 55% 左右时触发回收机制,速度会回到一开始的接近 9000 MB/s 之后来回震荡,在约 70% 后掉到最低约 650 MB/s 直到结束,整体平均还是有 3365 MB/s 的亮眼成绩~



▲Z540 的性能表现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是在上述这些过程中,温度表现如何,那得先好好看看 Dark AirFlow I 的压制能力!不得不说这做工是真的很赞~



▲转接卡上的散热盖是为了两条 SSD 所设计的超大面积厚实散热器,所以在散热性能上比起主机板的马甲要来得好不少,即便是 Gen 5 SSD 也能够压制得住但是光看待机温度就可以了解 Dark AirFlow I 的解热能力了,在 CDM 的测试过程中最高温仅有 46 度而已,即便风扇不转也依然稳定压制 Z540 的发热量~



▲老实说这样的温度表现好到超乎我的想像!但可能是我的测试场景比较特殊一点,甚至你也可以说有点荒唐~毕竟这样的安装方式下,显示卡还怎么装呀!所以测试的温度表现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上还得看是在什么样使用情境下,但有一点能够肯定的是,使用 Dark AirFlow I 后不用再担心 Gen 5 的发热量~





「总结」

十铨科技 T-FORCE Z540 采用大家所熟知也是首款 Gen 5 主控的 E26 方案,搭配上 SK hynix 海力士的 DRAM 快取记忆体再加上美光的 232 层 TLC 颗粒,扎扎实实地采用大厂的料,在测试成绩上表现非常亮眼!

官方提供五年或 600 TBW 的高耐写保固,600 TBW 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五年内每天都要使用超过 300 GB 才有机会把它操坏,对于正常人来说肯定非常够用了!就算真的不幸出了问题想找售后,可以直接选择线上申请维修服务,然后用非常方便的 7-11 店到店服务,快速又轻松~

经过实测之后,缓内容量接近 150 GB,缓外速度也至少有个 2000 MB/s,4K 下的 Q1T1 随机读取速度约 95 MB/s,在性能表现上真的相当不错!

在 SSD 的包装内附超薄石墨烯散热片,神奇的石墨烯拥有完美六角蜂巢晶格结构,具有优异的传导性,可将主要热源的热快速地横向扩散带开,提供优秀的散热效果,但我想原厂并没有选择直接贴上,而是给消费者自行做选择,肯定有它的原因!

在价格部分 Z540 1TB 是 $4,799,2TB 是 $7,899,两种容量都是双面颗粒,2TB 在连续读写性能上表现更好.换算下来每单位容量价格更划算,也是目前 Gen 5 选项中最具有 CP 值的选择,没有预算考量的话更推荐选购 2TB 版本~

而 Gen5 的发热量似乎没有想像中来得那么高,在使用 T-FORCE Dark AirFlow I 的情况下,在多数测试情境中也能够将温度压制在 50 度以内,想要长期稳定使用,这样的温度表现绝对是没问题的,只能说在散热鳍片违建加盖搭配风扇的组合拳之下,Gen 5 也得跪!只是就得辛苦了 CPU 散热器与显卡安装的相容性了~


以上就是我对
【跟我来练「5」功,我就是一阵风~
T-FORCE Z540 Gen5 SSD ft.DARK AirFlow I 】的开箱心得
有问题的话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



报告完毕,感谢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们下次见,掰掰~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4-07-13 16:3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883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