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49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圖 1.

圖 2.

圖 3.



覺即性覺本覺,明即妙明明妙。
為復下雙舉真妄,以審看滿慈還是識真耶?還是認妄耶?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大師-
問云:汝為復以性本自明,稱名為覺,即本具靈明,
不必加明耶?為是覺本不明,必須加明於覺,
方稱有明之覺耶?此中本具靈明,乃為真覺真明;
必須加明,即是妄覺妄明。雙舉審問,以驗取捨,
全似徵問阿難,心在何處?以何為心?
皆欲逼出生平所誤認者,而斥破之也。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此滿慈竟取於妄,
答言:若此覺體不更加明,名為覺者,
則單名為覺,實無所明矣!觀此詞中,反排真覺,
細察意中,深取妄覺,則屬聞名昧義。首句不明二字,
與上段不明不同,上是假說覺本不明,
此乃承言不更加明,字同義異也。 
《正脈》云:此答全似,
阿難與佛諍言: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
同諸土木。皆被佛徵出,素所迷執,而不覺其非者也。
但阿難所執,六識妄心,滿慈所執,
根本無明,麤、細、淺、深、迥然有別。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首二句牒定滿慈之言,下則施破。
佛言如汝所說:若無所加明於覺,則無有明,
單有覺者,在汝之意,必定有所加明於覺,
方可雙稱明覺也。汝竟不知,一有加明,則覺明二義,
皆雙失矣!何以故?體外加明,則非本有之明,
時生時滅。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二句,即說一有加明,
則覺明二義雙失之故,若起心有所加明時,
則非本明之真覺,若失憶無所加明時,
則此覺又非有明矣。以滿慈未悟真覺,本具妙明,
故必欲加明於覺,不知一經加明,則時有時無,
不得常住矣!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以滿慈必欲加明於覺,
以致覺明二義雙失,全墮無明。
無明又非真覺即性本二覺湛然,妙明之性;
妙明則常寂常照,豈時有時無耶?
此中有所非覺,無所非明,其意稍難領會,
今以喻明之:真覺本具妙明,如摩尼寶珠,
本具光明照用,珠光不相捨離,則珠即光,
不必更加明而明之;妄覺性本不明,如電燈泡,
狀若摩尼,必加電氣以明之。有所非覺句,有所加明,
則非真覺,如電燈泡,必加開關一開則明,明雖已明。
非真摩尼珠;無所非明句,無所加明時,則非有明,
如電燈泡,開關不開時,則無有明。
此二句即覺明二義雙失,咎在加明也。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此結成妄本。必明即是無明,無明乃為結妄根本。
此必明二字,諸家多作必具真明解。
今按上文,佛舉真妄二覺,雙審滿慈,
滿慈以必須加明於覺,方可稱為明覺,
佛即直斥,加明之非。此二句則結歸。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者:性覺則性本二覺,
本具妙明明妙,並不假明而明之。
汝意必定要加明於覺,方稱明覺;此必定加明之一念,
即是妄為,乃不當為而為也。遂將妙明轉為無明,
真覺變成妄覺矣!此必明必字,即下文知見立知立字,
自心本具真知真見,無庸更立知見,
故佛告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此必明亦即無明本也。 
《正脈疏》云:無明親依真心本覺,
獨居九相三細六麤之先,別名獨頭生相,根本不覺,
曰癡、曰迷。及無住本,皆目此也。
有二功能:一、能隱真覺之體,
二、能發萬有之相,下文自見。
問:
「生相無明,等覺未了,今言加明於覺,意何淺近?」
答:「此惑在三細之前,本非菩薩所知,
惟佛現量親見,如來有勝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
借言加明於覺,即是其相。捨此方便,則如啞人見賊,
叫喚不出矣!法王自在,豈如是耶?」
問:「借言非真,寧不誤人?」
答:「豈止不誤,仍有大益。如來親見等覺菩薩,
諸念皆盡,惟餘此念,佛法不得現前,此念若盡,
便入妙覺果海,故令頓根眾生,但了法空心淨,
一念不生,遙契如來涅槃妙心,自具照體,
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於覺。
永嘉云:「倘顧還成能所。」顧字便是明字,
能所者,本惟一真本覺,妄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覺,
而能所俱非真矣!
佛祖一揆,若合符節,希頓入者,宜究心焉!」
寅四 正明生續 分二 卯初 初之忽生 
二 後之相續 卯初分二 辰初 無明不覺生三細 
二 境界為緣長六麤 今初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此明依真起妄。無明為妄本,
此乃生起三細前二細惑,下即細境。
首句論真,二句起妄,覺即性本二覺,是所依之真,
真覺非所明之境,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也。
特因必欲加明之故,遂轉妙明而成能明之無明,
將真覺而立所明之妄覺。因明明字,即屬無明;
立所所字,即屬業相,不可作境界解。
境界在此四句之後。交師順解三細,得佛意矣!
此如《起信論》云:一以依本覺,故有不覺,
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
此文較論文更有發明。論言心動,未明何故心動?
此則說出,因加明於本覺,而引此心動也...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歐洲 | Posted:2019-04-09 00:46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意指起心分辨,別求真實,彌增顛倒。
出自唐‧黃檗希運禪師(?~850年)《宛陵錄》:
「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
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見。」
參閱《龍藏‧1567‧138冊;傳心法要》。
亦作「頭上著頭」。唐末五代‧雲門文偃禪師(864~949年):
「諸和尚子,饒你道有什麼事,猶是頭上著頭,雪上加霜,
棺木裏瞠眼,炙瘡瘢上著艾燋,這箇一場狼藉,不是小事。」
參閱《龍藏‧1584‧139~140冊;景德傳燈錄‧卷十九》。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19-04-09 00:47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元音老人講述 這兩句也很重要,
前面講你認取的這個是無明,非覺湛明性,
因為性覺這個湛然之體非如木石,它是了了常知,
沒有間斷。它既無能知,亦無所知,覺就是明,明就是覺,所以說“性覺必明”。
性覺不要覺外生明,也不要明外生覺,它是一個東西,如果你把它當作兩個東西,
那麼就有能有所,因為有能所之故,就“妄為明覺”。
你認為有個能覺,認為自己有所覺悟,如此即生出能與所的對立,
我們說過相對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所以說般若無知。
般若的性體是無能知,無所知的,有能有所是妄覺,而非真正的性覺。
禪宗為什麼要參話頭呢?他給你一個無意義的話頭,叫你參“念佛是誰”,
就是要把你的妄想全打光,使你的性覺從妄想中超脫出來。平時我們都是有所明,
你靜下來好好看看自己的內心,都有東西在那裏,整天想著張三怎樣,李四如何,
所以宗下說“驢事未了,馬事又來”,混亂得不得了,都是因為有所明,
所以才會想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因為般若無知,既無能也無所,
當你參到能所雙亡,根塵啪地脫開時,離能離所的絕對真心即會灼然而出。
佛知道你這個是無明妄動,因為你有能有所,所以都是妄想。講到真正的妙覺明性,
實際上根本就無可言說,非但小乘的聲聞、緣覺,和大乘的菩薩無法開口,
就連三世諸佛也無開口處。因為開口即非,開口就不是,開口就有能所。
所以宗下講到末後一句,最後一著,都是無言而歸方丈,因為實在沒辦法說了。
象傅大士講《金剛經》,才上法座用戒尺在桌子上啪一下,隨即下座,
寶志公于是說:“大士講經竟”。傅大士為你們講這個《金剛經》,他已經講完了,
因為這個妙覺明體,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表述,“開口即非,擬議即乖”,
連聖賢亦無開口處。但是反過來說,我們要的是活法,不是死法,
我們既要認得離言絕思的性體,也要現種種形,現種種相,起無邊妙用。
那麼既然要起妙用,要現種種形、種種相,為什麼還要我們脫開這個相呢?
因為脫開相之後,才能見到這個本性。所以必須先識得本性,識得這個本性之後,
回過來再起妙用,如此才能超脫分段和變易二生死。由證體再起用,
就知道所有一切世間之物,都是我這個真心,真心即是法界,法界即是真心,
所以“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一切山河大地,一切鳥語花香,
儘是法界宣流,所以統統歸到這個法界裏面。你如果只知空不知有,
只認性體不起妙用,說明你還有住著,還住在偏真的窠臼裏。
所以大乘佛法是積極入世,不是消極遁世的,假如死守著空,
不敢到五濁惡世救度眾生,那是小乘自了漢,因為他偏到空裏,不是空有不二。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明白性與相的關係,就象鏡子與影子一樣,鏡子可以照物,
有鏡子必然有影子,假如沒有影子即不成為鏡子。我們的真如佛性也是這樣,
因為性空所以能現一切相,因為出生一切相所以性體必然是空的,
真如佛性不但空靈寂靜,還能生出萬千妙用,假如不能生出萬法來起用,
則不能稱為真如佛性。這一句中同時包括了體相用,如同《金剛經》所說:
“所謂佛法者,既非佛法,是名佛法”。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個性覺不是死的,
是了了常知,是無所不明的,在這裏明就是覺,
覺就是明。假如你把它分開來,有覺有明,
或者覺為明所明,或者明為覺所覺,那就分明著在相裏了。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9-04-09 16:38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19-04-09 16:28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楞嚴經宗要──卷五
如來藏即是眾生個個都具有的本覺理體,又稱為佛性,
又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心。
如,即是真心不變之體。來,指真心隨緣之用。
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
十八界一一法無不含藏於此,故稱如來藏。
如來藏有三:
一.空如來藏。無相,清淨本然,是如來藏不變之體。
二.不空如來藏。指如來藏隨緣現一切相。
隨染緣有六凡法界,隨淨緣有四聖法界。
三.空不空如來藏。若言其有,卻不立一塵,清淨本然。
若言其無,卻不捨一法。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指如來藏不變之體,一切,
指如來藏隨緣之用。一即一切,如來藏不變隨緣;
一切即一,如來藏隨緣不變。
禪宗云:「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萬法歸一,是歸於無明。無明從真而起,
幻現一切虛妄相。那一歸何處呢?你們自己參一下。
如來藏有四德:常住、妙明、不動、周圓。
無去無來故曰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
故曰妙明。本來是無生無滅,故云不動。
遍虛空,盡法界,謂之周圓。
當時在座的富樓那尊者,聞佛謂宇宙萬法──
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及組成色法的地水火風,一一本如來藏,觸動心疑:
一.如來藏是無為法,清淨本然,應是無相,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一切有為之相?
二.世界有成住壞空,空已復成,
成已又再住、壞、空。眾生有生老病死,死後再生,
生然後又再老病死。世界及眾生既是如來藏清淨本然,
云何更有生滅之相?
三.剛才佛說地水火風皆如來藏,週遍法界。
如果地遍法界,不但防礙水的流通,而且障礙虛空,
因而失去虛空。又如果水火週遍法界,水火相克,
水與火云何可以同時週遍法界?
富樓那真是問得精彩。
第一條問題:
「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乃因富樓那執著於空如來藏不變之體,
未了不空如來藏有隨緣之用。
如來藏清淨本然即是一真法界不變的理體,
能起隨緣的事相作用,稱為不空如來藏。
如來藏隨緣之用有兩種:
一.隨染緣起六凡正報及依報之用。
六凡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六凡乃正報,其所住的世界是依報。
二.隨淨緣起四聖之用。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
釋迦佛如何回答富樓那呢?
佛言:「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MASTERHINLUN.COM.HK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19-04-23 01:2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107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