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佛光大辭典-本覺◎
又關於本覺之相,可用隨染與性淨二義說明之,自其作用而言, 可用隨染本覺來說明;自其體德而言,則以性淨本覺來說明。
(1)隨染本覺,乃針對煩惱之污染來闡明本覺之作用者, 又分為二:一為智淨相,即依始覺之智慧,斷盡不覺之妄染, 而還本來清淨的本覺之相,稱為智淨相;另一為不思議業相, 即既已全其始覺,斷盡妄染,而現本覺之性德, 乃隨順眾生之根器,與之自然相應,作種種利他之事, 而常行不斷絕。
(2)性淨本覺,即本覺之體相,其性本來清淨,顯現無限作用。 故若以鏡為喻,可概分為四鏡,以彰顯性淨本覺之四種大義。
即:1.如實空鏡,謂猶如空淨之鏡面,必不映現任何外物; 性淨本覺之心體既已遠離任何心念, 自必遠離一切與心相應的境界之相,而畢竟清淨無垢。 2.因薰習鏡,謂猶如鏡面不空,如實映照境界之相; 其性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心體常住,為一切法之真實性, 又自具足無漏之性功德;以之為「因」而可薰習眾生, 故稱因薰習鏡。
3.法出離鏡,謂猶如拂拭塵垢,而令鏡面明淨; 覺性既從煩惱障、智障之中了脫而出, 則遠離染淨和合之相而清淳淨明,故稱法出離鏡。
4.緣薰習鏡,謂猶如鏡面已然拂淨, 即可映照萬象而為人受用;本覺之智性既已淳淨, 即可遍照眾生之心而隨念示現,成為眾生勤修善根、 發起始覺之智的外緣薰力,故稱緣薰習鏡。
上記以鏡比喻性淨本覺之四大義,略稱為四鏡。 其中之前二鏡旨在顯示「在纏」之本覺。纏,煩惱纏縛之意。 在纏,謂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隱沒在煩惱纏縛之中; 反之,從纏縛之中解脫出來而顯現法身,稱為出纏。 蓋本覺雖為煩惱所纏縛,然其自性始終清淨無染。 大乘起信論闡釋「心真如門」時, 特別揭出如實空與如實不空之二義,與之同義者, 在纏之本覺亦具有空(離相的一面) 與不空(具足諸功德的一面)二義。 後二鏡旨在顯示「出纏」之本覺, 謂本覺遠離煩惱垢染而清淳明淨,與隨染本覺之智淨相、 不思議業相所表示者同義。又分為因薰與緣薰二鏡者, 即指還歸本覺智體之內因與外緣;亦即以本覺內在之淨薰為因, 遂起始覺(因薰),同時本覺亦成為生起始覺之外緣薰力(緣薰) 〔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佛性論卷二「三因品」、 大乘莊嚴經論卷六、解深密經疏卷三、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三〕
(二)釋摩訶衍論卷三之說: 「覺」有本覺、始覺、真如、虛空等四義,稱為四無為, 於此四門各分為清淨與染淨二種加以說明。其中之清淨本覺, 指本有法身具足無始以來超過恆河沙數之功德,恆常明淨; 染淨本覺,指自性清淨心受無明之薰習而流轉於生死之中; 清淨始覺,指無漏性智遠離一切無明,而不受其薰習; 染淨始覺,指始覺尚未究竟之時仍受無明之薰染。 日本真言宗開祖空海極為重視釋摩訶衍論之說, 博引於其諸著述之中。由是, 日本真言宗乃基於所有之存在本來為佛之立場, 立「本有本覺門」之主張,並以胎藏界為本覺, 金剛界為始覺,而主張金剛、胎藏兩部「二而不二」之說。 (參閱「四無為」1776)
(三)日本天台宗以始本二覺與法華經之本迹二門之說結合, 稱本門為本覺下轉法門(由果入因), 迹門為始覺上轉法門(由因入果)。 日本天台開祖最澄來唐學佛時,從道邃承習本覺法門, 係以摩訶止觀為中心,而研學一心三觀、九識修行、 從果向因、觀心為本等之教理;又從行滿承習始覺法門, 係以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為中心,而研習四教五時、 六識修行、從因向果、教相為本等之教理。自中世以降, 慧心流乃專門弘傳本覺法門,檀那流則弘傳始覺法門。p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