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514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夢幻生死─

圖 1.



─夢幻生死─
宗鏡錄云:「一切諸法,隨緣幻生,體用俱無,隱現互起,或多中現一,一中現多。
若不知起盡之根由,則任運但隨境轉,或隨好境而忻集,或隨惡緣而怖生。
若能明瞭一切凡聖等法,悉是自心境界,以此一即,眾怖潛消。」是故,
死之事何怖之有?今既知死事, 一切如夢如幻。
生時奉行聖教,自淨心意,正是生死自在坦坦大丈夫也。 

譯白者序 圓烈阿闍黎耶(智揚居士) 

本書中文名為「中有聞教得度密法」﹙中有又名中陰﹚,有人稱它是「生死經」。由於本書把人類生死的過程,描述的十分精詳,古代在西藏的喇嘛們,都是以口授背誦的方式傳下來,並無文字的記載,到了近幾百年才寫成經文,再由藏文譯成英文,輾轉地由英文翻譯成中文,今日我們能看到多種著作以白話文來敘述這本密法,可說是大家的好因緣。
 
此法名為「聞教得度」,凡人縱有造作五無間罪業,耳聞此法,亦必得度,故應向群眾、戚友、父母、妻子,廣為念誦講解。起碼對於聞法之人,即或未解,而能在中有之際,能記憶起。中有的記憶力,強於生前九至十六倍,是故應向世人廣為宣說。病榻之旁,亦能誦讀。亡靈之前,尤宜念誦。務使廣傳世間,咸蒙聖澤。

西藏密宗另外有一本密法叫「明行道六成就法」,其中六種成就法門:一、靈熱成就。二、幻觀成就。三、夢觀成就。四、淨光成就。五、中陰成就。六、轉識成就。其中也有中陰成就之法,與本書性質一樣,卻是專供給修密的人去學的。

本書是筆者在一九七六年翻成白話文後,改稱《夢幻生死》,一直由圓覺宗同門師兄朱上師慧華金剛阿闍黎耶主持的「金剛乘贈經會」排版印行出版的,並曾由「大乘精舍印經會」印贈二版,二十四年來經十多次的翻印,當時知名度並不輸於近年索甲仁波切新寫的《西藏生死書》中譯本。而筆者所成立的「正見學會」也已有十餘年歷史,印行贈送佛書二十一種,卻從未印行本書,現經同修建議,何不重新以電腦打字由本會自行出版,於是交由同修 翁 居士重新打字,才能再以新面目印行贈送。

筆者曾於一九八三年在高雄市某寺的佛教文物流通處發現,由北市內湖某密宗道場翻印本書第一版出售,當時售價八十元,因係有同門之誼,並未計較。本書今新版發行,仍一本初衷免費贈送,希我同修有意翻印時,請先知會本會後,也能不收分文,廣為推廣,以利益眾生。

希臘聖哲柏拉圖﹙Plato﹚他承認:「除了可知覺的、物質的世界以外,還有各種不同層次和次之的實體存在……,我們必須參照這些『較高』層次的實體,才可了解物質世界……。」,在他的幾篇對話錄—費多篇和格齊亞斯篇中,都曾提到靈魂及死後的事。依據柏拉圖的說法,靈魂乃是由一個更高和更神聖的存在領域進入物質軀體的。「出生」才是沈睡和遺忘,因為靈魂被投生到肉體時,係從一個具有更大知覺的狀態中,被投到一個比較不具意識的狀態中,同時也遺忘了它在「超然於軀體之外」的狀況時所知曉的真理。

柏拉圖評論說,人死亡時自肉體脫離的靈魂,比人活著時更能明晰地推理和思維,並可更迅速地看透事物的真正本質。並且人死後,立刻就必須面臨一次「審判」,在這次審判中,某位「神靈」將會把人在生前的所作所為全部呈現在他眼前,迫使靈魂面對這些作為。在「共和國」一書第五章中可找到更驚人的描述。

對於「死亡」一直是人人所忌諱談及的事,卻又是人人所必須走向的一個「地方」。有的人說死亡是如同睡覺一樣,有人說死亡是什麼也沒有了的,是嗎?

曾經有死亡經驗的人說,死亡那片刻好像在穿越過一個漫長黑暗的隧道、洞窟、井、深水槽、四周密閉的圍牆、煙囪、下水溝、山谷、真空、虛空。然後發現「自己」站在自己的身體外面,像一個夢觀者;有禪定出神的人,也有類似的經驗。可是在這異樣片刻中,有一股希望「復活」的強烈渴念,情緒是感到「無比的搔擾」。

有些被急救後「復活」的人說,他感到比平時更平和、舒暢、寧靜、愉快。但也有人聽到鈴聲、澎澎作響聲、的答聲、吼聲、爆炸聲、海嘯、狂風,甚至於是一種音樂,或是一種有韻律的崩崩聲,這都是人體要離開肉體時,感覺到的脈動、呼吸、分泌液的聲音,是有節奏地,或是失調地「內在」所發出的聲音。

有位少女說:「我還有一個形體,我能自由伸展肢體,……。」在一個「精神體」的狀況中,思想很清晰,遠比生時更迅捷、正確,她面對的光明體很慈藹,但不用聲音談話,而是以光體的思想交流。所以,有很多人把這光體與他們所受的宗教教育、宗教背景、道德信仰的某位主宰,聯想在一起。因為有許多宗教徒,都曾聽聞有關光明、光體的事蹟。復活過的人,對宗教更熱忱,對人世擁有很大的貢獻欲望。

佛教把心識分得很細,表明人有八識,猶如電腦的能力,可以記憶、輸出,有人在死亡的緊要關頭,見到已死的親朋好友,或往事一一湧現。其實,這些「影片」早就在生前作了精詳地「錄影」。

二十多年前,市面上有一本書,由穆地 博士寫的,描述人死亡復活的經過,和本書的記載有十分之八類同。但這些人都是由頭頂脫離肉體,依「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的出靈鑑定法,他們都能復活,是與生前行善、「純想」有關。所以他們面見「光之本體」時,「本體並沒有表示憤怒或生氣,而是表示諒解,或幽默的接受,好像亡者已經從錯誤中學到了教訓。」

「人死後的第一個狀況,與他生前的狀況相似,因為他的外觀並未改變……」、「精靈使用一種『世界語』相互交談,每個人死後自然地會使用這種世界語……,是直接流入人類的思想中……。」穆地 博士在那本書上,曾經這樣地記載,佛也是如此地救度世人的。

由於時間觀念的『錯亂』,感覺到自己的被切離身體,有拒絕返回文明,或離開孤離的情境,和覺得自己與宇宙『合為一體』……」這和本書所描述的一樣。

死亡確實是一個謎,至少我們不是「復活」過來的人,但我們確認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程,我們依本書的忠告,在活著時奉行諸善,臨終時又很自在,面對死亡沒有恐懼……。這人生不就很瀟灑嗎?對吧!親愛的朋友!

般若金鑰節錄

我們知道原始佛教與中國儒家原是主張無神論的,惜人有私我,雖僭稱天子,亦自知難免一死,佛法傳譯來中土,卻讓古來帝王從追求長生不死,轉為「輪迴Samsara、靈魂不滅」的思考,而因此釋懷。早期中國佛教更是依據靈魂論來解釋往生,與佛陀堅決反對有我執的靈魂論,顯然有很大的不同。

原始佛學指十二因緣中的「識」是報應的主體,「行緣識」是由業生識,「識緣名色」表示由識而五蘊結合成為生命體。可惜早期借用「神」字以表達「識」,尤其在中國運用起來,將它們與「魂」、「靈」、「精神」都混同不分了,而造成天大的誤會。

既然「識」是報應的主體,而非有個「人我」受報。與淨土宗初祖慧遠同時期的鳩摩羅什﹙Kumarajiwa﹚的弟子道生便發展了「佛無淨土說」,而僧肇亦有此說。兩大師均於注《維摩詰經》中提到這思想。

《圓覺經》云:「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您我都有不滅的「不幻」者,是「非幻」之幻,無性無生,不須滅也。也就是告訴我們,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明珠,怎可能在自己之外的地方找到?

智通比丘悟得:「(三身元我體)三身原來是在自體內,(四智本心明)四智本於自心明,(身智融無礙)三身四智融合而無礙,(應物任隨形)應物隨緣任意而現形。」

《達摩血脈論》說:「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同諸佛心,即是你本心。」,離心無有佛,離佛無有心。古大德對心性的教導常語焉不詳,或一筆帶過,不知是礙於教規,或故意不說,或根本未能肯定、承擔,信眾也只好盲目祈求,明知它在自身內,卻跟在所謂的「大師」屁股後面團團轉,或四處覓求。

禪宗古德婆羅提尊者曾說:「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聽),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捏,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寒山子詩曰:「可貴天然物,獨一無伴侶,覓他不可見,出入無門戶,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處,你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

就是說在操控這個自己肉身的「能」力,暫以「能﹙Energy﹚」來描述它,魚、蛇、狗、貓、牛、羊、雞、鴨等也都具有如此能力,此永生本體﹙The EternalIdentity﹚具有心記憶體運作的「能」,依其頻率強弱不同,特別是臨終時情緒的激盪,便影響形成投注不同的六道途徑,其各自相聚變化多端,非造物主之能操控。

用電腦硬碟比喻人的頭腦,生命能量在脫離身體時,就是將一生中記憶最深刻的資訊COPY複錄入生命能量的磁片中。好比漫長的電腦繪圖,最終COPY出來的是重要的完成圖,瑣細的不會SAVE在磁片中。所以摧眠投胎報告中的資料,並不是鉅細糜遺地記有前世的一切生活細節,但大部分都是被虐、被殺、受苦等等的深刻記憶。

有一說是我人臨命終時,佛性「能」收攝成一微塵般磁片般,約有毛髮尖之百、千分之一細微(此記憶能量,得以上天入地。父母未生我之前,此微塵受業力感召,方能進駐直徑僅有百分之一公分如針尖大小之受精卵。而精子只有卵子之五百分之一大小。),能從左右兩大腦間梵穴穿透而出,其距離相較,彷如隧道,便有光明、雷鳴等覺受。出體後,與大光明相對,此大光明即一神教所謂之上帝,佛教徒則視為佛。屢見於歐美之催眠投胎報告諸類書中所描述。

西藏密宗紅教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在《彌陀大法開示錄》提到:如度將死之人,則在其頭頂上梵穴用手或用藥﹙辣椒膏、萬金油等等﹚磨擦之,使其痛癢,將其「心」引注於頂上,再代為觀想,引導順利往生。這是引導人之能量源集中由頭頂梵穴出來,以達「頂聖」的結果,至於有無宗教信仰,依《瀕死體驗》該書所記載,出體後感受比太陽更強的光,就是無量光或其他宗教的上帝,這是很特殊的指導。

藏密學者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用不同的名詞來表示證悟的境界,基督徒和猶太教徒所稱的「神─上帝」;印度教徒稱為「我」、「濕婆」、「婆羅門」、「毘濕奴」;蘇菲教徒稱為「隱藏的性質─神隱藏在祂的創造中」,都屬開悟的根本心性,也就是佛教徒所稱的「佛性」(但此說不宜,恐證悟不同故。)。

雖然密宗﹙Guhyayana﹚根本十四墮戒律之一,就告誡我們:「不可輕視自、他宗派。」認為他宗派皆菩薩說,因菩薩為教化眾生,示現於他教說法,故各教哲理相接近處極多。直觀的自我是人類內在的本體─梵,即宇宙的究竟實體和內在的要素,以此認同「梵我合一」為印度古代(佛教)哲學理論的最高成就之一。

巴利文《中部經》第六十八描述鬘童子曾對佛陀不熱衷形而上的辯論,甚表不滿。爭論的要點是世界是否永恒?靈魂是否同一物?聖人死後是否繼續存在?或不存在亦非不存在?鬘童子威脅佛陀,如果不把這些問題回答清楚,他就要放棄宗教訓練,而回復俗人的平凡生活。佛陀抗議,說他們未曾協議,以解說上述諸問題為收他做弟子的條件。然後,佛陀說出他採這種態度的理由:鬘童子!為什麼我不解答這些問題呢?因為,鬘童子!這是無益的,和覺悟的原則無關,也不能令人厭離、無欲、止息,而得到寂靜、神通、無上慧,以及涅槃,因此我沒有必要解答這些問題。

最精彩的所謂《十四問難(無記)》是: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結果佛不說任何無記,因為「無實故不答」,即使說了世人也無從驗證,便保持沉默。

佛陀的沉默亦即佛陀拒絕回答《十四無記》,既不肯定也沒作否定,亦即不直接回答宇宙的第一因﹙First Cause﹚,是因為會落於雞生蛋、蛋生雞孰先的纏辯,或追問又是誰生了上帝,是沒完沒了無謂的哲學辯論,是形而上的戲論毫無益處,而且浪費時間,於是佛陀拒絕介入任何有關永生、不朽或對上帝的爭論。世間哲學家都是在爭辯如「零」與「一」的問題,辯不完的,不如研究《心經》證悟比較直接穩當。

而且未證悟者根本就無法了解,這和急病將死的人不相信醫生,卻一直在追問藥如何製造之本末倒置相同。耆那教聖典就說:「如果天神創造了世界,那麼在創世之前他所居何處?……不用任何原材料,天神又如何憑空創世?……如果天神盡善盡美、包羅萬象,那麼他為何又起了創世之念?……。」與佛陀同時期的耆那大雄也是如此的教導,可見印度文化也有不相信有造物主的。

如同電力傳輸到家庭中,成為電燈、電視機、音響、微波爐、電腦等等,啟動的「能」同自發電廠,因為需求功能作不同顯現而已。現今世上之眾生膚色、體形、面像均不相同,是業力所感召、基因複印而非只是遺傳生成,但都有感知的「能力」,因此拋棄外相,即能呈現出本心,原來眾生平等平等。

尤其許多頂尖的科學家了解了宇宙的奧密,發現宇宙的浩瀚無邊,智慧不下於菩薩,雖然他們沒有經過宗教的儀式,但覺悟的表現就等同是「佛」了。因為,不管是三皈依或四皈依,最重要的是能皈依「自性」,否則仍然是「外道」的行徑。

大圓滿密續《創物之王者續》中說:「是『心』造成了輪迴﹙Reincarnation﹚與涅槃兩者,是故我們應了悟此創造萬物之王。」我們以為我們是在幻化輪迴中輪轉的,事實上只是心在那兒輪轉。從我們的「心」生起一切,就有了輪迴或涅槃、凡夫或聖者,故要「於心無境,於境無心。」、「於事無心,於心無事。」。所以「覺悟」只是在淨化狀態下的我們自心而已,只不過是返染還淨、離妄歸真,匯歸清淨法界性海而已。

《華嚴經The flower gallant sutra》云:「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又云:「世界法如是,種種見不同,而實無有生,亦復無壞滅,一一心念中,出生無量剎,以佛神力故,悉見淨無垢。」在我們自身的能量,以及週遭的能量之間,彼此有一種相互依存性的存在。

相信所有的空間都被一種靈氣﹙psychic ether﹚滲透著,天體會在其中引起「節氣」潮汐,中國農人遵行節氣耕作的證明,萬物靠這種影響保持成長與衰亡。更可知宇宙能量可進入我人整個身體之中,我人身體的能量也流向宇宙能量之中。歷代身為地球上物質世界的人類,偶而接觸到宇宙無限時空一點點的奧密,累積成為智慧經驗,就是各教傳下來的法。

我們看宗教聖者的畫像、圖像都有背光,頭光是以頭部中心顯圓光圈──腦智榮光的顯現,以胸中檀中穴為中心顯身背光,靜坐有方的修行人,均可感知身體熱氣的擴大。只要是健康人都可放出光子體身光,而且心識純正、素食者光色更亮麗,利用科技功能照像就可顯現,但不必用來炫耀。特別是心態調和時,我們的身後就會放出紫金色的後光。

《達摩血脈論》中提到:「初發心人神識總是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中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太陽),即表示餘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說;或靜園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靜暗中行住坐臥,眼睹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應自知。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息業養神,隨分過日。……」、「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同諸佛心,即是你本心。」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舍利弗說:「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十地經》說:「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缽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

人是愛慾的動物,血液呈紅色,密教阿彌陀佛現紅色擬人化的身像以對應,於母明光示現時,並不是圖像而是紅光,由下表對照更可詳知密教「用」法:
色蘊—(藍光)空大—源質—轉成正知智—大日如來所化。(慘淡白光—天道)

受蘊—(黃光)地大—人體—轉成平等性智—寶生如來所化。(暗藍黃光—人道)

想蘊—(紅光)火大—愛慾—轉成妙觀察智—無量光如來所化。(暗紅色光—餓鬼道)

行蘊—(綠光)風大—氣息—轉成成所作智—不空如來所化。(暗綠瞋光—阿修羅道)

識蘊—(白光)水大—血液—轉成大圓鏡智—不動如來所化。(暗淡灰光—地獄) 

可知五方佛是依照人腦腦幹(反射動作、控制睡眠),左(分析)右(整合)大腦(邏輯思考、圖像映記)、小腦(潛意識、第六感)來仿設成五方。大日如來是用腦幹明點激光「擬佛化」的表徵以對應,其他四方,則由左右大、小腦各託以一佛來顯化,是密宗「寓靈」、「寓佛」的特色。

中陰忿怒、喜樂本尊原來是自身心腦的變化,中陰救度密法述說的吮血五十八「忿怒尊」,是由我人「腦部」所化幻像;四十二「喜樂尊」,由「心臟部」所化幻像。人類是由海洋往陸地演化,在臨終記憶體倒帶時,在無始虛偽的人獸演化過程中,所演出的情節有多種鳥獸的形態,屬於人類進化過程中恐懼的記憶反射,也就是初期中陰身(意生身)所稱見的諸多幻化的空行母眾﹙Dakinis﹚,以及民族生存過程中的夢魘。

A.D.1996年法國生物學家傑科布就發表了生物的多樣性,是拼湊參差不齊的現成基因而成的「修補」﹙Tinkering﹚概念。

《西藏度亡法》強調各人就是「子明光」,臨終時會感知「母明光」的顯現,那時不必畏懼強亮,面對迎向而投入,身光將在霓光輪中交融而流入(當然以在世時的修為相契,才能自然匯融)。而自己在世時,有極痛﹑驚嚇﹑噴嚏﹑禪定﹑生產痛﹑性高潮﹑臨終、識神出體等狀況,會自見子明光不可忘記(是生命磁能對腦部刺激所造成的反應)。有很多人親見子明光,試著從厚重的色卡中,找不出更明亮的色。

十多年前有某一未熟悉密法的顯教比丘慧×法師,反而大量(在錄音帶上)宣說柔和的光才是母明光,臨終後見到刺眼的光不可接近,這是錯誤的個人想法。其實臨終後已不運用肉眼,何來刺不刺眼之分別?顯密兩教指導融入佛性海的教授方式,就是要我們放下,無世俗的執著才能融入。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拉夫﹙Christopher B. Ruff﹚博士等人發現,現代人體格比古代人小了十分之一以上,但六十萬年前古代人的腦容量,只有現代人的三分之一。為了應付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人以外的動物出生後,腦殼很快硬化,以便站立逃命。而現代人腦可成長為出生時的三倍,以增長(容納)智慧。尤其現代人的大腦知識儲存量,宛如一部超大的生物電腦﹙the human bio-computer﹚,容量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五十倍。以該圖書館存書一千萬冊計,則人腦可存知識量約五億冊書,並且以平均壽命來說,記憶能力可保存七十年以上。

 腦部的功能和人的潛能,是物理學、生命學和醫學尚未完全開發的區域,每夜熟眠(睡)後,白天由五官所感知記存的訊號,重組分別歸檔,是由二百三十億腦細胞在執行著。人生在世所記存的最終資訊,將是引導我人死後上、下的指標,智慧能量的流入、充滿才能享受寧靜,因此精神能量的提昇是十分重要的。

《中陰救度密法》告知中陰身因為沒有了肉體束縛,其記憶力、感知力擴大為生前的十六倍,密宗修行人也可在轉投他道前覺悟。因此,活著時多讀有用的知識、多思維,對中陰成就很有助益。密教的起源有吠陀說、土著說、道教說、混合說、大乘說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但由於藏密一些雙身佛父佛母的交抱像──有中國太極陰陽思想的含意,表示相對與絕對、顯現與空性、方便與智慧間永不改變的合一性。唐代,道教已在東印度的迦摩縷波(今阿薩姆西部高哈蒂)一帶流行,有關道教陰陽思想,是否此時期影響了印度密宗,尚待考證。

實際上,藏密中陰救度的教導,將投生時的淫慾誘惑,提昇以神聖佛父佛母視之,更是可轉化中陰投胎的執著,卻不見容於顯教信徒,曾有顯密 雙修之 居士,刪改藏密之《中陰救度密法》,只提到臨終時,母明光顯現之對應,以及如何杜絕六道輪迴,很完整的臨終關懷指引,頗受顯教法師稱許及宏揚。

有「出神」經驗的人發現,精神能量有一條「發光的線」從靈體後腦與脊椎交接處,連接著肉體的額頭(外靈附體也是從此玉枕穴進入的)。死亡時,這條線斷了,靈能回不到肉體去,人體就死去了,四大物質元素失去凝聚力,只好分崩離析、腐敗而返歸大地。

台灣民間對喪事的鋪張,大多是辦給活人看的,很多是想顯示個人的人脈關係,卻造成後代舉債過日,也要爭取面子的惡習。都是不瞭解人類往生的真正意義,我們要明白透過直系血親頻率相同,容易感應的原理,親人給亡者的祝禱效果,一定勝過修持尚不完美的那些儀式人員。

筆者認為西藏之〈中陰救度法〉的確應該重視,對整套過程要全部瞭解比較好。但是否應與〈梵我合一論〉做一區別,是很重要的。儒家雖說:「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既知死,即知生。」不是很好嗎?儒家為何主張要守孝三年?常因喪禮習俗的誤導,以為無謂的哭號,才能顯示盡了孝道,其實這很不利於亡者,也造成後裔身心過份激盪,要守孝歷三年之久才能回復。

一種極大能量的精神光體,具有自由意志來推動而產生宇宙的。宇宙是經由有「意識」誕生的,宇宙的意識讓物質世界顯現出來,每一個人都曾參與過這次宇宙創生的壯舉。居於本太陽系中唯一有肉體動物的星球,地球上的人類自古都在描述心物的關係,密宗為了以「心物合一」的原理,權說、借用讓信徒開悟證道,也以大日如來為十方佛的中心地位,更費盡心機造作了眾多儀軌﹙Buddhist rites﹚,融合了理性與感性的兩個極端,循循善誘確可了解。

如密宗紅教《大圓滿灌頂及修持法要》提到法界中本具六光,是勝義智慧之氣脈感應:(大圓滿是關於人類狀態本質的教法,所談的也是與光相關的指示。)

1.肉團心光(本覺智慧隱藏處) 2.白柔脈光(通過之路)

3.遠通水光(門)         4.界清淨光(境)

5.明點空光(本覺智體)     6.本覺智光(自性光明) 

《華嚴經》中提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點明動物、植物、礦物同樣具備有原子、核子、質子等的能力,將來都能匯融滴入而沒有分別。宗教得情操及寄望,都是想消滅生、老、病、死四苦,幾乎已沒有人記得生苦了,或許當時梵文的意思只是教我們如何來「對待﹙to treat﹚」,解除老、病、死三苦而已,而不必妄想用「消滅﹙destroy﹚」的企圖來增加困惑。

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景象是存在的,講法的人硬說它是虛幻不存在的,莫非就是陷入空談,若改說它們是恆動、無常而不能永恆存在的,一切都是我人心識經肉眼才能辨識出來,不要執著現況,要追究我人心識的內在,或許就容易讓我們體會出來。

其實「人生」這一切,都是「神──生命波能」在操控肉體。神藉著這具「生化機體人」的活動,來感受自己所創造的物質世界,但不要讓生命波能感染太多的「思想雜質」就是修行最大的目的。雖然佛經形容:「再生」如同將燃盡的蠟燭再點燃新蠟燭般。但並不是說「人死如燈滅」,而是說生命的光、熱傳遞到新的生命,舊軀殼壞掉可以拋棄了,不該再執著了。

可是缺乏「無我觀」的任何宗教,都說可以救度「肉體形我」,根本就是妄語。信徒若想以「肉體形我」的感知、我執來超脫、得度,那不是佛所說的法。因果報應的存在是由眾生的心識所生,並不需要承認有人我的存在。

雖然後期開展的淨土信仰有滿足不死的願望,以此加強了「靈魂不滅」的學說。如果,淨土宗信徒把靈魂視為和道或法身一樣,非物質而且自存的,則常識以為的「靈魂」不可能死時即毀而永存,才能建立往生的立足點。但法身﹙Dharmakayah﹚與靈魂不是完全一樣,靈魂具備堅強的我執,以「我要往生」的錯誤認知,結果導致後來之迷亂、誤解、誤註。淨土宗信徒堅持死後幾天靈魂與肉體的掙扎,無法認同遺體器官捐贈的意願,也是一個特色。

曾向生來就盲,從未見過佛像,但亦信仰淨土宗的人,問說可曾有阿彌陀佛的覺受,他說:「似腦中有一團光(智)而已。」若今淨土宗﹙Pure-land school﹚人只唸佛號而非念修佛之無量光,但求一心不亂,等同萬緣放下,將來臨命終時,要懂得使非肉身外型之「能量」如何歸入法界常寂光(淨土)方是。

而依古大師指示:來接引的佛具不定相,皆憑信徒感知,但應同時具無見頂光、須彌白毫眉間光、胸萬卍字﹙Swastika﹚旋光。此指示亦提到是光的覺受,故非世間(尤其中國創立的淨土宗),諸大師所推崇之各種藝師畫作的畫像、塑像而已。

我人今世受報的只是肉體的感受,重要的是要建立「內心淨土」、「即此身心,名為淨土。」。淨土是佛教的理想境,而失望悲觀於現世的人,都希願往生。但釋尊的淨土就是這個娑婆世界,有云:「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身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佛陀今世曾接受因果報應,曾受謗、食馬麥等苦相,知必有石塊擊傷腳拇指,亦應知有吃栴檀樹菇得血痢等十難之報,皆坦然承受,即知佛陀重視內心證悟的重要。

我們應知「一切唯心所造(現)」,「一切佛法,自心本有。」,應以「自心本淨」體認「唯心淨土」的思想。諸佛菩薩皆是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是真理、法身、慧命的化身,修行者要有超越時空的認知。

如《維摩經Vimalakirti sutra》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另就彌勒的淨土思想起初是著重於實現「人間淨土」而不是天上的,是身心淨化的實現。印順法師批評:「成佛不必西天;彌勒淨土猶勝阿彌陀淨土;人生的佛教高於人死的宗教。」

淨土宗大德雪公. 李炳南 居士說:「你一起念頭,當前的念頭,就是你的心。你念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你。你念阿彌陀佛是化身佛,是誰化的,是你心化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你心理化的。自性修,就是正行。」密宗「直生淨土大法」也是如此起修,可知淨土是自心所化的,臨命終時,要觀想坐起身的梵穴上,有無量的光明在等待我們,應該將「佛性能」衝出梵穴,與之融合。否則,能量亂闖就應了「頂聖,眼升天,人心,餓鬼腹,地獄腳板出,畜生膝蓋離。」的驗證。

淨土宗雖以提倡念佛的實踐為主,通過修《般舟三昧》更要以大乘般若學非有非無、萬法皆空的觀念來體認,而了悟念與所念、見與所見皆是幻化,才能證得佛智、覺悟成佛。故佛於《般舟三昧》行品說偈語:「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癡,無心是涅槃。是法無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

生前修習〈中有教法〉,是極重要的事,願大眾信奉,人手一冊,隨時誦記,次次誦念三遍,習以為常。誦念時,務求明晰,縱使生前遭遇群仇,身瀕危急,對於教法大意,更不應忘失。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4-06 20:36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4-05 21:0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286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