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25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简介

「因明学」可说即是「佛教逻辑学」。古印度人与古希腊人一样,在作学术论辩或论证时,
都依循一套论证的「游戏规则」(或法则),作为一切论证的工具(因此亚里斯多德的逻辑论着称为「工具论」);
而这一套法则,希腊人称之为「逻辑」,印度人则称之为「因明」。

「因明」一词,源于「四吠陀论」。四吠陀论为婆罗门教之根本圣典。四吠陀论又称「四明论」。
辽‧觉苑所撰之大日经义释演密钞(简称演密钞)卷二云:「韦陀此云明,即是外道四明也。」
毗奈耶杂事十六云:「婆罗门子读四明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云:「大婆罗门四明法,幻化咒等悉皆通。」
婆罗门教的四吠陀(四明)为:

一、梨俱吠陀:为明赞诵及招请之法。

二、沙摩吠陀:为明咏唱之法。

三、夜柔吠陀:为明献供之法。

四、阿闼婆吠陀:为明咒术、算术之法(此依百论疏中载),因明即含在此中,此为因明之本源。

后于西元二世纪顷,印度六派哲学中之尼夜耶派(正理派,即印度哲学之形上学派)之鼻祖足目仙人乃发展之,
而成就印度之因明学。此派之因明即称为「外道因明」。而佛法中之因明,即称为「内道因明」。
「内道因明」之缔造者为陈那论师,师于佛灭后完成因明正理门论,是为内道因明之根本论典。于此论中,
陈那菩萨颇延用足目仙人之说,并改进发展传统内道、外道因明之学,从而奠定了佛教因明学之基石。
其弟子商羯罗主菩萨绍继其志业,着因明入正理论,广弘因明之学。

相对于婆罗门教的「四明论」,佛教则立「五明」:

一、声明──即梵唱或研讨文字声韵之学,亦即音乐、文字学、文法学、音韵学、语言学、及语意学,全都包含在内。

二、工巧明──即一切工艺、科技之学。

三、医方明──即医学。

四、因明──即佛法之逻辑学、论理学。

五、内明──即佛经教典之道理。简言之,即是佛理。以佛理能令众生明了自心内法,
而得开悟解脱,故得此「明」者,即是「内明」;是故佛理称为「内明」。

因明学的内容分为:「三支」、及「五分论」。

三支为:「宗、因、喻」。

五分论为:「宗、因、喻、合、结」。兹将五分论列表说明如下:

宗(Proposition)──相当于命题。

因(Reason)──理由。

喻(Example)──举例、举出实证,亦即旁证。

合(Application)──又称「法合」,即将「喻」与「宗」「因」二法合起来讲。

结(Conclusion)──结论。

举一实例言之:

【宗】:山上有火。

【因】:以见山上有故。

【喻】:同喻如厨房见;异喻如湖上有气。

【合】:如是。

【结】:是故山上有火。

以上是「五分论」。至于「三支」则是于「五分论」中省略了最后两项的「合」与「结」。
而一般实际用时,通常也都是只用「三支」,而将「合、结」隐含其中。

又,因明学的「宗、因、喻」,与西洋三段论法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其次第可说是正好倒过来。
「大前提」、「小前提」都是因,大前提是「大因」(以一般现象或事实为因),
如前述例中之「所有的钻石都会刮玻璃」。
而「小前提」为「小因」,即个别或特殊之因,如前例中之「玛莉的戒指上的石头不会刮玻璃。」
在大小二因合在一起之后,便得到了推论的结果:结论。因此:

1. 大前提(大因)

2. 小前提(小因)

3. 结论。

然而因明学的宗、因、喻,则是:

1. 宗──命题(即是所要证明的论点,如同三段论法之结论)。

2. 因──理由。

3. 喻──实例。

所以可知,「因明」论证的程序是:先提出你所主张的论点(命题,宗),然后再举出理由(理上的论证),
及实例(事上的证据),如是在理事(理由与实例)具足的论证下,你所主张的「宗」,便可成立。
反之,若要驳斥他人的论点,则可从他在「宗」、或「因」、或「喻」上,各自所犯的错误,或推论上的过咎,
来驳倒他的理论。这一切「游戏规则」,在因明入正理论中都有极详尽的发挥。

再者,佛教圣典称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而在论藏中,包括大小乘论典,
都普遍地应用因明学的技巧来论证。如小乘的六足论(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
品类足论及发智论等),大毗婆娑论、俱舍论;大乘中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及唯识学诸论,
在在都运用了因明的技巧而论说;因此,若不通达因明学,于诸论典实难完全通达。更有进者,
要建立正法,破斥邪说,更少不了因明学这件利器。 (~以上录自本书「绪言」中「逻辑学概说」,pp. 26-31)

关于唯识学之要义,请参阅本书「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pp. 1-21)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3-02 10:5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70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