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90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Joy-Ghost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5 鮮花 x5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听南怀瑾大师講經
听南怀瑾大师

 前言
    一理通,百理通
    南怀瑾大师讲经,有一个特点:深入浅出,在生活与哲理之间自由穿行,直指人心,听者无不心领神会, 得之欣然。
    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哲学,不是在书本上,而是在生活中,在人心里。有人曾问孔子的弟子子贡:“谁是你老师的老师?”子贡说:“文 王武王的道理,没有遗失在地上,而是藏在每个人心里,只不过,聪明的人得到大智慧,普通人得到小智慧。谁不是我老师的老师呢?他又哪有固定的老师呢?”在 日常生活中探求人生智慧,在日常交往中探求做人道理,在自己的内心中探求人性的本源,这是最好的学习。
    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见识亦有差异,加上情绪障碍,我们看人看事物,可能看到这一面却看不到那一面,只看到表层却看不到里层。在感到迷茫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像南怀瑾大师这样的 高明之士,轻轻指出要点,听者心里就会豁然开朗了。
    佛家说:人人皆可成佛;
    儒家说:人人皆可成圣;
    道家 说:人人皆可悟道。
    那些超凡之士,难道他们拥有的“宝物”未必比普通人更多。他们不过是认识到了“宝物”的价值,并懂得利用它们罢了。
    那 么如何认识自己的“宝物”呢?这需要修炼眼力和心性;如何运用自己的宝物呢?这需要修炼能力和心态。南怀瑾大师讲经,旨在以经传道,告诉人们如何立足于自 身,认识自己的“宝物”;如何立足于自性,保全自己的“宝物”;如何立足于自心,让自己的“宝物”大放异彩。
    儒、道、佛三种经典,传之千 年,尝到滋味的人,说它们是安身立命之宝;没有尝到滋味的人,说它们是垃圾,是稻草。无论人们怎么评价,都不足以影响它们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儒 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要点是积聚自身潜能,撞击它,激活它,使之爆发出原子爆炸般的能量。得此道者,一人可变天下风俗,一人可导天下潮流。
    道 家讲“无为无不为”,其要点是不强求,不苛求,让心灵与天地自然融于为一,或行或止,顺其自然。得此道者,无心胜有心,无声胜有声,无招胜有招,无功胜有 功。无忧无虑,如登仙境。
    佛家讲“万法皆空”,其要点不妄执,不妄行,心随万物,万物随心。得此道者,在有欲无欲之间,在有求无求之间, 通行于红尘之中,无滞无碍,身心可获大自由。
    南怀瑾大师精通三教经典,讲佛经巧合儒经、道经,讲儒经妙用道经、佛经,讲道经揉合儒经、佛 经,三教精神存乎一心,运用自如,真可谓“一理通,百理通”。但他讲经数十年,著述甚多,穷数年之功,亦难得其大全。而且其中大量内容是为学佛修道之人设 计,对我们红尘中人并不完全贴切。因此,本书量体裁衣,选择跟为人处世、谋事创业息息相关的内容,重点传述。书中既有南大师的精彩观点,亦有作者听讲的体 会,亦揉合了大量生活实例加以印证,如此,读者朋友们能够更方便地悟其精要。
    理在不烦,简明为真;法不在多,有用就行。如果读者朋友们能 从本书中有一言二句之得,能解开一个心结,能解决一道难题,能发现一个目标,能找到一条道路,这将是编者的期盼。
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上篇 听大师说儒
    南怀瑾大师说:“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 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 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南怀瑾 说: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 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经典回放
    选 自《论语·学而第一》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夏曰:“贤贤 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审察自己三件事:替别人办 事有没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给我的学问有没有真正实践?”
    子夏说:“敬重贤人,孝敬父母,忠于职守,诚信待人,这种 人哪怕没有读过书,我也要说他有学问。”
    大师释疑
    曾子:鲁国人,名参,孔子的弟子。
    传不习乎:南大师认 为,传即“师传”,习即“实践”,整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
    子夏:卫国人,姓卜,名商,孔子的 弟子。
    贤贤易色:有些腐儒的解释是“为了学习贤人,不惜抛弃女色”。南大师认为这与孔子“食色性也”的观点不合,应该解释为“我们看到一 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学儒一得:做人的五大要领
    有的人 毕业于名牌大学,不一定有学问;有的人从未进过学校的门,不一定没有学问。这并不是说读书没有用,而是说光读书还远远不够。因为很多做人的经验、办事的技 巧不是课本上能够学到的。只会读书,仅获得了人生需要的30%左右的学问,而不读书的人,如果他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留心学习,也能学到人生需要的70%左 右的学问。很多博士的成就不及一些读书不多的农民,原因即在于此。
    尤其是做人的学问,对许多只会读书的人来说非常欠缺。因为现在的教育体 制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如何做人方面关注不够,即使毕业于名牌大学,将来走上社会,仍然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因为知识技能仅仅是应用工具,做人的学 问却能告诉人们如何合理运用这些工具。好比一辆车,尽管它很豪华,很漂亮,如果驾驶技术不好,不懂交通规则,难免不出车祸。那还不如骑一辆破自行车稳当 呢!所以说,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大学问。
    如何做人呢?归纳曾子和子夏的意见,包括五个方面:敬重贤人,孝敬父母,忠于职守,诚信待人,勇于 实践。
    敬重贤人有什么好处呢?能够体现谦逊做人的风度和教养,能够赢得他人的尊敬。在生活中,很多人瞧不起那些才能高、品行好的人,这恰 恰暴露了自己不辨贤愚、狂妄自大的毛病。懂得敬重贤人,至少能证明你心有天平,懂得好坏,这已经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
    春秋时,魏文侯乘车 从贤士段干木居住的巷子前经过时,站起来,双手扶着车前的横木行礼。随从奇怪地问:“您无缘无故行什么礼?”
    魏文侯说:“我是在向段干木 致敬啊?我听说,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交换他的操守,他也绝不会同意,我又怎敢对他傲慢无礼呢?段干木在德行上显赫,我只是在地 位上显赫;段干木在道义上富有,我只是在物质上富有啊!”
    随从挺纳闷,你的态度再恭敬,人家也看不见啊!魏文侯说:“他看不见没关系,我 却不能不表达我的心意。”
    魏文侯还经常赠送礼物给段干木。但段干木不肯接受,他也不勉强,以示对段干木人格的尊重。魏国人听说魏文侯礼遇 段干木,都十分高兴,还写诗颂扬这件事。
    后来,秦王想出兵攻打魏国,司马唐劝谏道:“段干木是有名的贤人,而魏文侯礼敬他,天下没有人不 知道。我们攻打魏国,会遭到唾骂啊!”秦王就取消了进攻魏国的计划。

这就是尊重贤人的好处。你的行为不但让人欣赏,也能自然而然地让他人将你归入贤人之列。
    孝敬父母有什么好处呢?父母 是自己最大的恩人,不孝敬父母,岂不是忘恩负义吗?一上忘恩负义的人,怎么能得到他人信任和帮助呢?而且,父母血脉连,是最关心自己、疼爱自己的人,也值 得自己全心关爱啊!
    很多人开始忙于事业,忽略了父母亲情,等到父母不在了再来伤心痛悔,不是太迟了吗?
    孔子曾遇到一个名 叫丘吾子的高士,此人年少时遍览群书,周游天下,回来后,双亲已经亡故了。所以他痛悔地对孔子说:树欲尽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他还说:走了就不再来 的,是年龄;失去了不能再见的,是双亲啊!孔子当即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这足以作为教训!”于是,弟子回去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人。
    如何 孝敬父母呢?子路的经验也许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孝敬应该及时,不要等候将来。他说:背着重东西走远路的人,想休息不挑选地方;家里贫穷、父母年老的 人,找工作不挑选待遇。从前,我侍奉父亲时,自己吃粗粮野菜,却替父母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双亲去世后,我到楚国去做官,跟随我的车子有一百辆,积累的 粮食有上万钟,软褥子迭起来坐,饭菜摆满了桌子。这时候,我希望再回到那种吃粗粮野菜、为双亲背米的日子,己经不可能了。用绳索串起的干鱼,能保存多长时 间不被虫蛀?双亲的寿命,就像阳光透过门缝,转眼就去了!草木想要继续生长,霜露却不给予机会;儿子想要侍奉父母,双亲的寿命却不能等待。所以说:家里贫 穷,父母又年老了,做儿子的不管待遇多少也该外出工作啊!
    忠于职守有什么好处呢?在绝大多数领导者眼里,一点忠诚胜过更多智慧。一位大师 说:“假如把智慧和勤奋看作金子那样珍贵,那么,比金子还珍贵的就是忠诚。”
    在职场中,老板用人不仅看能力,更重品德,而品德之中最为核 心的又是忠诚度。那些既忠诚又能干的人往往是领导者梦寐以求的得力干将。那些忠诚的人,即使做事能力有限,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 的位置;那些朝秦暮楚的人,那些只考虑个人得失不管公司利益的人,即使他才能出众,也不可能被领导器重。
    但是,忠诚绝不等于“愚忠”。孔 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忠诚的理解是尽职尽责,该自己说的话说了,老板不听从;该做的事做了,老板不认同,那是老板的责任,跟自己没有关系。
    曾 子曾经居住在鄪国,跟鄪君的关系很好,经常提合理化建议。但鄪君贪图享乐,不肯听从。有一年,鲁国将要攻打鄪城,曾子就向鄪君辞行说:“我要暂时离开,等 敌人走了再回来;请帮忙照看一下我的房子,不要让猪狗进去。”
    鄪君不高兴地说:“我一向善待先生,没有人不知道。现在鲁国人要来攻打我, 您却要离开我,我为什么还要帮您照看房子?”
    过不久,鲁国人攻占了鄪城,并公布鄪君十条罪状,其中九条是曾子平日跟他争论过的。鄪君意识 到,责任确实在自己,曾子对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不能怪他。所以,鲁国军队撤走后,鄪君修好曾子的房子,亲自去迎接他的到来。
    这就是曾子对 于“忠”字的理解,他虽然强调“事君能致其身”,却不愿意让自己的性命糟蹋在老板的愚蠢手里。后来以儒学为纲的封建王朝,要求臣子绝对服从、绝对效命,显 然是篡改了孔门绝学。我们现代提倡忠诚,只要做到曾子这样就可以了,不必“愚忠”。
    诚信待人有什么好处呢?颜回曾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立 身”,孔子的回答是:谦恭、尊重、忠诚、守信,可以立身。保持谦恭就能免于受众人所忌;尊重别人就会受到别人爱戴;待人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坚守信用 别人就会依赖你。有人爱戴你,有人帮助你,有人依靠你,你一定能免除祸患。这样的人可以治理国家,何况安身立命呢?
    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 以得出结论:诚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在社会上连脚都站不住,哪还谈得上发展呢?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详谈,暂且略过。
    勇于实践 有什么好处呢?做学问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让那么多知识、经验占用自己的大脑内存,也不是为了好玩,更不是为了向知识贫乏者炫耀自己多么有才华。归根结 底,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不能用学问创造价值,跟没有学问也差不多,又何必费神去做学问呢?
    古 时候有个叫王寿的人,爱书成癖,他住的地方到处堆满了书。尽管穷困潦倒,他还是每日读书不辍。有一年,王寿的母亲去世了,他要到东周奔丧。他随身带了五本 书,走累了坐在路边休息时,他就拿出一本书来读。
    这时,有个叫徐冯的隐士从此路过,王寿就像他讨教学问。
    徐冯说:“无 用!”
    王寿不知是什么意思,就虚心求教。
    徐冯笑笑说:“人都是要做事情的,对吧?做事的方法,要依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 环境而有所不同,所以聪明人做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书呢,是记载言论和思想的。言论和思想又由于思考而产生。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去做事和思考,形成自己 的思想,却要背着这累人的东西到处走呢?”
    王寿如梦方醒,再三拜谢徐冯,当场烧了所带的书,轻身去了东周。
    任何学问都是 有欠缺的,都会过时,只能在实践中完善它,改进它,离开了实践,任何学问都是漏洞百出,以之自矜,只会得到“书呆子”评价;以之示人,还会谬种流传,成为 侵害他人思想的病毒。
    所以说,勇于实践,对于人生成长,到关重要。



Joy-Ghost   ^o^
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的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到兩三滴。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新西蘭奧克蘭 | Posted:2010-06-21 17:2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786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