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623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Joy-Ghost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5 鮮花 x5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真傳易經筋》介紹
《真傳易經筋》介紹
              ——兼論修道從何下手(四川忠州張義尚原創,原載《氣功》1995.6~9)

    修道因層次高低、功法深淺而有千差萬別。道家的人元金丹,是命功的極致;佛家的明心見性,是性功之高標。筆者此前曾發表多篇略述道家金丹真傳同類陰陽的真 相,乃從高處着眼而談修持的內涵和理論的。但高級功法非一般人所能踐履,則有志修身者是否就此知難而退呢?我以為做學問應當從高處着眼,同時也應從低 處着手!即所謂“低處修時高處到”,所以鍛煉形氣的功法也應重視。
……
    同一煉形之道,內容有高低精粗之分。低層次者,大都偏重在外形之動作變化,如《道藏》所載古傳各種導引法,外家拳朮及學校中一般體育運動鍛煉皆是。其次較 高者,大都已注重形氣結合,內外并煉,如內家功夫中之太極、形意、心意、八卦、大成等拳朮,蜀中真傳易筋經、五禽戲等亦屬之。又如蜀東金家真傳之開合功, 動作只有兩個,以統攝陰陽、開合、吞吐、浮沉、進退、起落,既是養生益智之高功,又為武朮技擊之神功。盡管目前大氣功師層出不窮,功法也五花八門,但論煉 形功夫,實無有精簡高妙能過于開合功者。不過此功非經明師口傳親授而又勤學苦練者不能升堂入室。又有所謂自發動功者,乃神入杳冥、靜極而動之產物。道家南 宮派有此方法,但古代祖師對此褒貶不一。筆者以為此法出于自然,用之得當也可補煉形之不足;若認為奇特,惟此獨尊者則過矣。若以佛家密宗各派之金鋼拳法相 證,則可以正確對待。
……
    我現在所要介紹的是蜀中真傳易筋經。世傳易筋經,一般都認為是佛家入門修身,為日后修習明心見性奠定基礎之功夫,乃出自印度高僧、東土禪宗第一代達摩祖 師。不特武朮界習之,即使文人也有練之以資健身者。但內容卻非一致,或則繁雜而寡要,或則簡略而失真,蓋以師授雖一,悟解有別,目的不同,取舍自異;也猶 書法臨摹,母貼雖一,所習成品絕無完全相肖,故不足為奇。蜀中真傳易筋經,是我在1938~1940年間讀書于北碚復旦大學(抗日西遷于北碚)時蜀東涪陵 人黃克剛老師所傳授。由當時經濟系主任衛挺生教授支持,我利用整整一個寒假,在衛教授的北碚天生橋的家中,和黃師倆人,把全部功法整理記錄下來。黃師所傳 為其家世傳輿公山人之遺意,比傳世《古本易筋經》(清末著名道家濟一子傅金銓交由重慶善成堂木刻印行,后來上海千頃堂鉛字重印)精簡扼要得多,傅金銓有淵 博學識和相當證德,曾為《易筋經》題詞:“輿公秘傳易筋經,仙佛妙諦道難名;擇人而授先聖德,世守勿替衣缽存。”
……
    真傳易筋經功法,有外壯、內壯、動功、靜功、煉形、煉氣、煉意等不同。若就淺深層次而論,大抵初功多是外壯煉形之動功,次則是內壯外靜內動之呼吸吐納等練 法,最后方是鍛煉意念,此中又有識神、元神、先天、后天,及先天之先天等層次,到了最后,則外形是靜,但已是靜中有動、動仍是靜、動靜無分、歸于自然之大 道矣!
……
    自來道家對傳授命功最為慎重,故多出以隱語,使人惝恍迷離,無從下手。北派強調性命雙修,不外乎本身陰陽之調練,見效緩慢。佛家盡管不重氣功,也無所謂命 功,然于小乘禪定、天台止觀和密宗修身等法卻講得踏踏實實,次第井然。真傳易筋經就黃師所授的內容中有吐濁納新、九轉呼吸、外壯內壯、存神洗髓和藏文字母 觀想等而論,明顯與藏密中九節風、寶瓶氣、拙火定等有一定聯系。
……
道家南宗重身外陰陽,陳泥丸翁云:“莫言 已是顯現成,試問幻身何處得?”故不修幻身則已,若欲兼修此五蘊幻身,即此血肉之軀而入無余涅槃,證金剛不壞之虹霓身者,非善巧利用身外陰陽,尤其同類陰 陽不可。此所以藏密無上瑜伽重二、三灌頂之修法,而道家金丹真傳中更有特別不共之絕秘功法!
……
    真傳易筋經中內壯玄功歌:“黃庭中有真主人,玉關緊鎖無漏遺;無自無他無分別,青娥經朮御無敵。”明顯透露了無上瑜伽雙運道。不過其實際操作,書中未予發 揮,仍須師授。并且此等功夫乃是已達般若絕頂、轉毒成智、火里栽蓮的欲樂大定。若非自身通靈,能如鳩摩羅什能吞針出針者,切忌輕易妄為。否則獅子跳處驢亦 躍,未有不喪身失命者,慎之慎之!
    從上可知,本法出處很明確是道佛家相融后產物,與傅金銓大有攸關!

真傳易筋經      ——黃克剛傳授  張義尚整理
    一、外壯神勇歌釋                    ④ 第四轉凝氣
    二、內壯玄功歌釋                    ⑤ 第五轉閉氣
    三、九轉呼吸法                      ⑥ 第六轉導氣
     1、預備功法                        ⑦ 第七轉火氣
        ① 除濁法                       ⑧ 第八轉水氣
        ② 安神法                       ⑨ 第九轉伏氣
     2、九轉正功                    四、善后尾功
        ① 第一轉服氣                1、還虛功
        ② 第二轉換氣                2、解座法
        ③ 第三轉調氣               五、尾跋

    一、外壯神勇歌釋
若練外壯,約有九步。歌曰:
  一曰立鼎除內傷
    鼎,是莊嚴安定的象征。故本功第一步的站式以之命名,此步站式有二:一是并足式,兩足兩膝并緊站立,提肛、收臀、塌腰、拔背、頂頭、微收下頜、兩手握拳, 一拳拳背壓于尾閭之處,拳心向后;另一拳以拳背向前,以拳心按于臍輪之上。全身骨節對准,肌肉有收緊內斂之勢,但精神卻呈完全放松之態。口唇微合,舌頂上 顎,面帶微笑,兩足如入地九尺,安穩肅穆而立。此為一般青壯年的站式。若中年以上或有病之人,則應取平肩式站法,即兩足寬與肩平,或略寬于肩,身形肌肉與 心態,均應同時放松,其他對兩手頭面等要求同,并足式不變。

    這一步功夫的主旨在除內傷,對于身內臟器的鍛煉,是以上焦心肺為主。以肺在五臟最高處,故名華蓋,總司體內外氣息的釆攝交換與調整。天人一氣相通,自能改 善增強整個呼吸系統對于全身之影響。肺心相連,心為血液循環之主宰。一氣一血,同是上焦臟器之所主宰,也同是人體生命活動之主要標幟。氣充血足,百疾不 侵,故為養生健身之關鍵性步驟。明白了上面道理,再依次地行九轉呼吸法,詳見后面第三節。至于第一步功夫的正常合格標准,當隨學人具體情況而定。從時間上 講,大概最少要120天(4個月左右),多一點時間更好,以基礎所在,不可玩忽忽視之也。

      第二安爐探陰陽
    煉丹之法,鼎安于上,爐位于下。爐在人身正相應于下焦肝腎之部位。功法取乾坤相對、坎離互藏、上下交泰之意,方能成其變化;尤其腎為先天之主,乃安身立命 之所、精氣歸根之地,故此步與第三步,均當着眼于斯。根據中醫《內經》學說,陰陽即天地之道,乃“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 地是大陰陽,人身是小陰陽,大小雖殊,一氣全通,我們只要能以一定的呼吸,激發出全身各系統、各臟器之原始本能,自能三才一貫、陰平陽秘,完成太極之本 體。曰“探”者試探義,即包括許許多多踐履印證微妙變化之過程在內。其具體作法,即基于平肩樁站法,兩膝微屈而立,兩手結太極印,即左手拇指尖掐左手中指 尖之午位,右手拇指插入左手大、中二指之內,掐于左手無名指根節之子位,其余四指包握于左手四指之外,此手印亦稱“子午連環訣”,然后置臍腹之前二、 三分許;亦可以虎口相對,大指向后或向前,叉于兩軟腰之處,依之而運用九轉呼吸之法。又當借助于降魔杵為道具(杵為倒人字形),以之抵于丹田以下之兩胯內 側精囊之處而行呼吸。

      三煉睪丸造精廠
    “睪丸”包括玉莖,二者皆屬腎系,乃人身主要生殖器官。易筋經功法對它特別重視,這是因為它處任督交界之所,對大小周天之運轉而言有引渡作用,對日后同類 陰陽之行持而言,更是階梯法程。這本來是人體正常生理必須知道的知識,不過在封建社會舊禮教束縛時代,認為言這些器官不雅馴,故氣功家多語焉不詳,或避而 不談。
    練習之法,先須吐濁納清,努氣至于睪丸,以雙手由輕至重,自松至緊,由勉強至自然,周而復始,行攢、掙、搓、揉、拍等訣;又再努氣至玉莖之頂,行咽、洗、養等訣。詳須師授。

    女子行持,當以兩乳及兩乳當中之羶中穴代之,當從師授。

    附:洗藥方
    即以食鹽、地骨皮等量,或蛇床子、地骨皮、甘草等量,水煎至沸,乘熱燙洗下陰,日行二、三次或一二次,習以為常,以使氣血融和、皮膚舒暢。若于燙洗時加以吞吐呼吸之法,則是“泥水探珠”最上乘之方法。

    尚按:這一步功夫,與中國古代性知識有關,當參考中國古代房中諸書,若論修持,尤當參考藏密雙身法,然此與中年以后之行者已無緣,因格于生理條件之限制,勉強行之,徒勞無功也。

      四鎮心原不驚惶
    此心原即胃腑與絳宮之位,須用護心劍之道具行功。護心劍即二尺几寸之木棍,上端作圓形饅頭狀,其功法系用低馬步式,以心窩抵于木饅頭上而行呼吸,可以收鎮心神之效。
    心窩絳宮即羶中,何以又有心原之名?蓋羶中即是氣海,胃腑即是中焦水谷之海,胃神經與腦之關系最為密切。凡胃有病,每致頭暈,我國人每每心腦不分,以心代腦,故此心又指腦神經,心原即心之本源意。且羶中地位,正處于臍以上之軀干中心,故以心原名之。

      五鎖玉關真精長
    武朮界以腰背兩腎中間之脊柱為玉關,中醫稱之為命門,故鎖玉關有強固命門之意。命門強固,即能使真精不斷增長,而真精真氣與真神,又為人身上藥之三品,故 其地位非常重要。易筋經外壯行功到第五步,即需用玉關鎖之法器(如U形)抵在背后軟腰之處以練呼吸,自能使真精源源發生。腎為先天之本,久病必及于腎,故 此五步功法兼有培補先天之意,不可不下扎實功夫堅持長期鍛煉之!

      六透三田氣自剛
    上中下三田充實,乃是氣滿任脈之驗。通過上面五個步驟,身內臟腑之重要臟器,俱已得到了良好的鍛煉,在此基礎之上繼續加深九轉呼吸之修習,三天真氣不斷充盈,“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都是自然而然的征驗。

      七貫任督河車路
    氣滿則任督自開,運行自有逕路,其氣由丹田而下,穿尾閭,沿脊背,上泥丸,經上田、中田而返下田為一周,是為通小周天,也叫運河車。河車有氣河車、精河 車、金水河車之不同。初功通關,一般都是氣河車,也叫子午河車,只覺一股暖氣周流而已。通關之法,九轉中有導氣,見后。若兼用動功,則蜀東金家功夫中開合 一法,最簡最神,可以借用。

      八藏馬陰龍虎降
    陰莖收縮不露,即所謂“馬陰藏相”,乃康強無病之征。男子沒有精液漏泄曰降白虎,女子月經斷絕曰斬赤龍。這就是比喻身體已經復返青壯的一種征候。此步沒有特殊作法,但是否達到這個境界,則是是否已可轉入第九步之標准,不可馬虎!

      九易筋骨成神勇
    功至八步,已是五臟真氣充盈,須由內達外,使全身筋骨皮肉皆受到嚴格鍛煉,由骨中生出神力來。駢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頸,是謂神勇。此步行功,有條件 者,當備童男童女,進行推揉拍打之法,又當備辦木槌、木杵、石子袋等作為道具,初由臍腹下丹田周圍始,以手推揉拍打,由內至外,從輕到重,周而復始,又從 胸肋等處從上向下推揉拍打,再從背部由上而下逐一推揉拍打。道具初用木槌、木杵以至石子袋等,由輕至重拍打之。總要從上至下,從內到外,不可倒打。最后再 練四肢,亦各分上下內外,依次拍打,直至指尖末梢。若無條件者,亦可以意導氣鍛煉,或改用太極拳、八卦拳、心意拳等內家拳法以代之,不過此需自力,較為多 勞耳。

      調攝補益不老方
    調是和合、整理、均平、混融義,人身內陰陽與外陰陽,人與宇宙間、同類間、有生物、無生物、有象、無象,在在均有陰陽互交互換往來不絕之機。攝即釆取,凡 有不足,當釆來為用;如有余,又當釋放求平。曰調曰攝,皆是意到而已,自然而然,不勞作為,能調攝即自有補益之驗。此外壯神勇法之練功模式,與中醫《內 經》陰陽、臟象、氣化、養生學說完全相符,能為人體生命之延續不斷添油。身心自能健康,勝于常人,學者識之。

二、內壯玄功歌釋
    此編為內臟精氣神之鍛煉法,可以不假體外之法器道具。

      內外動靜在筑基
    此言入門初步,不論你是練內壯還是外壯,是練動功還是靜功,其主要目的在于筑基。蓋外壯內壯,途徑雖然不同,功夫深淺有別,但第一步總要筑固基礎,以后才能逐步前進。若基礎功夫不鞏固,猶如沙上建屋,必不能成。

      莫把玄關須臾離
    諺曰:“修煉不知玄關,如入暗室一般”。外壯功夫的玄關,一般俱指臍下丹田,把那個地方練充實了,再逐步外擴,遍及腰腹兩肋胸背以至四肢。比較高深一點的 內壯功夫,則玄關有死有活。死的玄關,或在臍內,或在臍下,或在體內,或在體外,也并不是只有一個死點。不過在體內者,一般都在由頂門至會陰之一線,故 曰:“黃庭一路皆玄關”;其在體外者,或高或低,或遠或近,各有所宜,并隨傳授而不同,不過總有一個所在,故曰:“死”。至于真正玄關,則是在神氣相交、 虛極靜篤之后,靜極生動、五陰之下一陽來復,才是真正玄關。這個玄關,莫能形容,無可仿佛,功到則現,功寂則隱,故曰“活”。(按:丹經謂之“機開則有 竅,機息則杳冥。)凡練氣功,尤其內壯功夫,首需弄清這玄關,把握不放,功夫才能進進不已。故曰“莫把玄關須臾離”。

      首除七情不治病,始終一生無虛疾
    真能做好筑基功夫的人,身體必定強健,精神必定壯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必定不能侵擾牽纏,而由五臟陰陽虧虛而來之虛損,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了。

      煉氣功夫精益精,氣歸元海無喘息
    煉氣功夫,呼吸九轉,由初轉服氣到九轉伏氣,從淺入深,由粗及精,一旦達到極境,自然氣歸元海,無出無入,哪里還有鼻孔喘息的感覺呢?

      百節通透元陽旺,寒暑飢飽不相逼
    氣足即血足,氣血俱足,則元陽壯旺,全身百節通透,活力充沛,表現出與一般人不能相提并論的境界,可以赤身睡臥雪地而不感寒,曝曬烈日之下而不覺熱,一食數餐不飽,百日不食不飢。

      黃庭中有真主人,玉關緊鎖無漏遺;無自無他無分別,青娥經朮御無敵。
    “黃庭”有種種解釋,《道藏》中有《黃庭內景》、《黃庭外景》之經文,此間是指心室,專言心不動念,志為氣帥之妙。“真主人”即是正念,正念在前,則邪念 不存。“玉關”即兩腎間之命門,煉外壯功夫時,且有玉關鎖之法器;煉內壯功夫,不一定用法器,只要正念常存,則自然玉關緊鎖而無滑泄夢遺之失。當然,如能 外內同煉,則功驗更是不凡,此亦須知。《青娥經》與《素女經》為同類,只是一為女修之朮,一是男修之法。功夫真能達到玉關緊鎖而又對森羅萬象寂照一如,無 有差別念生,則人我相滅,動靜不二,縱有擅長青娥經朮之異性,亦可以從容駕馭而無虞,其所以能如是者,細體歌意,玉關之所以能鎖,固是氣脈作用,而黃庭中 之真主人坐鎖不動,則更是氣脈作用之核心。此節與佛法密宗三灌“轉毒成智”之修法有相通處,但這里只是從本法的功驗方面講,并不是說非如是行持不可。
   
      功成九轉須洗髓,三際頓斷空色一;大道平直法自然,寒空萬里連天碧
    此言洗髓之功,專在三際頓斷、空色兩融,則“寒空萬里連天碧”而入法性矣。“三際頓斷空色一”一句,即是洗髓功法。此言“功成九轉須洗髓”,是言九轉 呼吸俱已練成,即須接修此洗髓之功。實則九轉伏氣之中,已有三際不住之任運修習,此言頓斷,是功夫更見得力。至空色兩融,包括受、想、行、識,共五蘊,皆 能與空雙融無礙,此是佛法大乘般若宗之觀習,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應深究《金剛》、《般若心經》,尤其禪宗頓悟,密宗解脫道——心地法門,皆宜細參。眾生 分別心熾燃,逐途成滯,惟菩薩識心泯盡,四智圓明,玄冥自然,與道合真,如寒空萬里,不染縴塵,與碧空合一而無際矣。猶憶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中浣瞻禮南海普 陀道場,至法雨寺觀音圓通寶殿,門外右手一聯:“五蘊皆空,即眾生而觀自在”;左聯上首二字先為布幕遮掩,亟欲知之,隨有微風徐來,恰恰揭開布幕,露出全 聯云:“六度齊備,惟菩薩親見如來”。這是我親身的經曆,俗話說“心到神知”,曆驗不爽,此不過略示一例于千萬耳!
                              
   
    三、九轉呼吸法
    實踐鍛煉易筋經的外壯或內壯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訣,唯是九轉呼吸法。此法因為過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經中,沒有透露,黃師傳功時,對一般人只說呼吸有九轉,也沒有發揮。我既得師秘傳,今特將師授口訣,結合個人經驗,扼要敘述如后。
    1、預備功法
    易筋經的呼吸鍛煉,若練外壯神勇,一般系從立鼎安爐的站功姿勢下手;若以內壯為主的,則以坐法為先,雙趺最好,單趺或自然槃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濁氣。以鼻吸體外清新空氣入內,直入下腹,吸氣已,隨口以默念“哼”字,以吐胸膈以上之濁氣。次又如上吸氣,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濁氣。三,又 吸氣一口,默念“嗨”字以吐下焦之濁氣。如是連作三遍,共吐九口濁氣。此為早課必行之功。余時煉氣,則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無需念字。
    再次,安神。口唇閉合,眉心舒展,面帶微笑,舌尖輕抵上顎齒間,兩目向前平視,凝光不動。俟凝定,漸漸內收,由兩眼當中的鼻梁處(山根穴)入內,再向下行,直注于臍后腰前微下之丹田中,兩耳也隨之入內,傾聽丹田所在之處。

    2、九轉正功
    此為練氣正行。練氣,有剛氣、柔氣、中和氣之別。剛氣,呼吸有力,氣入充滿全身;柔氣,多用自然體呼吸,氣之出入,當以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應;中和 氣則介于剛柔之間。本法屬中和氣,而更偏重于柔。又有順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順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縮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則是吸升腹縮,呼降腹膨的反自 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順呼吸,個別特殊體質,感到逆呼吸較舒適,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與吸,俱全身肌肉向內收縮,逼氣入骨的,則為內壯呼吸,但初學是不能隨 便釆用的。
    以下分別介紹九轉功夫

第一轉    服氣
    除濁定神已,即以兩鼻孔徐徐細、勻、深、長吸氣,直入臍后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時舌尖微向上舐,整個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脹為度;吸后就呼,中間不可停 頓,仍要細、勻、深、長,直趨兩鼻孔而出,舌尖同時微微下移,腰腹全部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縮,以幫助壓氣外出。出入的氣,細如一線,往來到底。出完即 吸,吸后即呼,如膠似漆,綿綿不綴。這樣一往一來,不斷地吸氣呼氣,舌尖隨着不斷地輕輕上下動搖,腰腹部也隨着不斷地四向外張內縮,并且口鼻不可見呼吸之 形,自己不得聞呼吸之聲,外相要好似無呼無吸一般。如口中津液充滿,即分小口微微仰頭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時鼻孔里還感覺有氣出入,后來功夫深了,就 只覺腰腹外膨,氣即攝入,腰腹內縮,氣即擠出,鼻孔如同虛設一樣了。

    此功夫專修,早上一次,上午二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業余修習,早午晚各一次。初學每座三十分鐘左右,以后漸加至一點以上,量力而行,總以不感疲勞勉強為原則。若計數修習,一呼一吸為一度,初學四十九度,漸加至一百余度,最多不超過三百六十度為准。


      第二轉     換氣
    練氣功夫,很難一帆風順,初學服氣,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須集中精力,克服困難。經過一段時間,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軌。但已上正軌之后,又經若干時日,可能 又出現呼吸不勻,心氣不能一致,甚至氣喘如牛,心亂如麻。這是臟腑受煉而起急劇變化之故,名之為“換氣”,是好現象,不要驚疑害怕。當將全身放松,心神放 自在,照樣鍛煉下去。所以換氣的口訣,只有堅韌二字。

    換氣,是煉氣中的一個過程,大抵初學煉氣之人,多數要經過這個階段;還有煉不如法,身體或精神上有勉強不自然時,也能出現這個現象,說他是好,因已有明顯 變化之故,但終究要超越它,故有放松、自然之訣。若是在先已練過氣功,或者資質特別相應,也有可能不出現這一過程,總要任其自然,有了不驚疑,不有也不着 急,才能順利前進,不入歧途。


      第三轉   調氣
    經過換氣階段,漸漸又可達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為“調氣”。調氣的意義有二:一是有為功夫,就是使不調者仍歸于調;二是功夫的階段,則是指氣已調順的境 界。什么是調氣的有為功夫呢?服氣時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細勻深長,此調氣的呼吸要求,則專在自然從容四字上留意。若能調到几許細即几許細,几許勻即几許 勻,几許深即几許深,几許長即几許長,做到自在悠閑、緩急中度,一點沒有勉強為准則。呼吸已調的境界又怎樣呢?氣息往來自然、勻整而有力、舒適,即已是達 到了“調氣”的境界。

    功到“調氣”階段,大腦寧靜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種種證驗感覺發生,或身輕如毛,或體重如山,或四體動蕩,或覓身不得,或有寒熱驟生,或有見聞異境,其他尚多,難以盡舉,此當不驚不喜,不見不聞,專心行持,他非所知,是為至要。


      第四轉    凝氣
    于空氣清新所在,以兩鼻從容細勻深長吸氣,納入丹田。于吸氣的終了,即心氣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動,用以增益氣神,填補需損,約經三、五秒鐘,稍覺不耐, 即將氣緩緩放出,同時存想清新之氣并未隨出。每次停住的時間,隨功力進展,逐步增加,由數秒漸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緩緩而 進,總以呼氣時仍然從容自在為度。

    此凝氣功夫,只限于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體或精神上的緊張不自然,都是錯誤。前此一至三轉,忌飽腹行動,此功則正宜飽腹從事。于每座功完,最后 一口氣呼出時,更應神入丹田,覺氣亦安住丹田,并未隨呼而出;并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后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皆當常保此意態而勿失。切要勿忽。 天氣情明之時,每早宜于朝陽初出之際,增加對日行動,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長膽力,亦是要着。

    按前此流傳的內養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過內養功的停氣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過九字(即入氣出氣各占一字,中間停氣七字)。本法最初停氣的時間,亦只一字、二字。后則可以盡量延長。
    又高級層次至此,當修體呼吸。體呼吸法亦有淺深層次,當根據學人之資稟量級而有多種變化,須量體裁衣,勉強不得。此賴明師之指點,非紙筆文字之所能為力矣。


      第五轉   閉氣
    此是大停氣功夫,前此凝氣,至不耐即出,此則須盡力多住,是為不同之處。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 皆不欲令己耳聞其炁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 即是此法。此須有前面四轉為基礎,若無基礎,是不能修習的。若勉強為之,無益有損。
    按此轉即是修剛氣,不過是由漸而至,與下手直接修習者有別。此種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別強調,但對修習者的年齡限制很嚴,一般都要在三十五歲以前,并且還要體質強壯的才能勝任。


      第六轉   導氣
    導氣是在閉氣功夫已穩固之后的作法,功至此步,須練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空徹,心中有白亮號字上升出頂門,攝集宇宙間所有精英,化為白色金剛,再由頂門下入心中,自身即化為金剛,堅固至極,無物能壞。


    再入正修,此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密語通關。訣曰:“□字導氣起丹田”,即用氣之后,存想心氣凝結于丹田,現一白色□字。□字導氣至命門,□字下行而穿尾閭至命門,轉成白色□ 字。□字導氣在夾脊,□字沿脊上行至夾脊變成白色□字。片字導氣至頂門,由□上行過玉枕,入泥丸,變成白色片字。□字導氣至喉間,泥丸之片下行至喉,變成 白色□字,□字導氣至心原。□字下行入心間,變成白色□字。 此□字又下行至丹田,化白色□字輪流一周。至此方讓氣出,又再閉氣行之,周而復始,每座最少修一百零八轉。(上文“□”均為藏文字母,由于原文字太小,且 書寫走樣,無法辨識。大體上是密乘常用的“嗡、啊、烘”等字。)

    第二階段,是導氣四末。即閉氣以后,存想氣透手指足趾之末稍,更或從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講的發放外氣,即是此類。此是氣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
    按:導氣至于身外之法,黃師戒謂不宜多練,多練恐于身無利。但佛法密宗息、增、懷、誅四法,除誅法不宜亂用,懷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長可多用。蓋高級功法,自別有善巧,此須學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


    第七轉   火氣
    火氣的修習,是增加健康、延長壽命、揭開人體生命奧秘的鑰匙,須于閉氣、導氣已得自在之后修之。其法:觀想丹田所在,有一紅日,色紅,光明,透亮,火熱, 熾燃,任何物體遇着,都會立刻變成火焰,其火焰溫暖、舒適,能使人產生無限安樂。以觀鼻前徑寸之地,乃宇宙大氣之精華,能使丹田之火,不斷增長。于是,從 容細勻吸氣,納入丹田,前后二陰之氣,同時微向上提,與外入之氣,會于丹田,盡融入于紅日之內,光熱因之愈益增長熾盛。至氣不能耐,緩緩放出,但紅日的觀 想不要放松;每次最少應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穩固之后,應觀光熱外侵,凡火熱觸處,立刻轉為紅熱之火體。初由丹田而滿腰腹,又由腰腹而滿兩肋,而 滿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發,整個身體成為一輪紅日。凡火熱到處,皆有溫暖、舒適、安樂之感覺,盡力而往。
    煉此火氣之時,應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熱之品;或更以壯陽益氣之藥物如上肉桂、附片、沉香、小茴、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紅鉛等藥適當配丸長服之。
    又此火氣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長不宜超過頂輪,此點值得注意。


    第八轉   水氣
    火滿全身,應修水氣。先將全身放松,意想自身玲瓏光潔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觀頂上高約一尺,懸一月輪,清涼皎潔,寂照光明,與秋夜碧空的月輪一樣。次想皎 月流出清涼甘露象乳一樣潤澤,冰一樣涼爽,功能潤枯澤朽,起死回生。斯后調整呼吸,用小停氣法,于吸氣之時,想甘露隨氣灌入頂門,直趨丹田,停息時,想潤 澤全身,安適異常,停后不需久住,吸、停、呼約各占一字即可。隨呼氣時,清涼安適觀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積愈多,充滿全身,全身即變成一個月輪。以后專住此 觀,呼吸任其自然,時間愈久愈佳。
    此上火水二氣,一貫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調理陰陽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過觀想不同。此處觀法,與佛法密宗接近,不過不觀脈輪。古哲云:“性在天邊,命沉海底”。故此水火的觀修,也是性命雙修的一法,不要輕視 。


    第九轉   伏氣
    伏氣亦稱胎息,是呼吸氣微,仿佛鼻中無出無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為功夫,到此方入無為正定。其法:先須停止頭腦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運用呼吸出入,一切 不管,只存一“一無所着”之正念。不思過去,不想未來,不辨析現在,安安穩穩,舒舒適適,自在寂照而住,時間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長住,需隨時提起此 念,不斷燻習,不斷緩緩增加住的時間,日積月累,自然可以達到長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這里,境界體驗甚多,唯一的要訣,是見若不見,聞若不聞,既不跟着 內外緣境轉變牽纏,也不要去制止壓伏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難以住止的境界里,這就叫“轉不住為住”卻成大住長住。

    此上九轉功夫,每一轉修習時間的長短隨修習者的體格、年齡、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別。一般的情況是:一至三轉,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轉,大約需修習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兩轉,最少修習一百天。至九轉伏氣,則是終生(身)行持功夫了。

四、善后尾功
    此中分二。
    1. 還虛功
    實修九轉功夫,每座功之后,皆當接修此功。其法:初將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長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時間久暫不拘,能久一點更好。然后,遍身完全松 開,呼吸任其自然,將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隨之放開,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云絮中,遍體空松通透,一呼一吸,無處不相通連,恍如身體與外界俱不存在,只是 一片疏松空透的云霞一樣。如此約五至十五分鐘為准,可免走漏滑遺之險。

    2. 解座法
    凝氣寧神,兩手掌互相搓擦,至覺火熱,一手在內,一手在外相疊,按于小腹之上,順轉三十六,逆轉二十四,覺外摩內應,腹氣隨之槃旋,愈旋愈寬,廣無邊際, 感覺舒適清泰為則。又再搓熱,摩兩腰,不計其數,火熱為度。再兩手浴面,開口吐氣,令火外散。再擺腰腹,扭肩胛,旋頸項,舒手足,起身,活動手足,散步片 刻而終。
    如身熱有汗,應以干毛巾拭之,不可當風貪涼。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時后,始可行之。
    此真傳易筋經功法的優點,是見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級而登,引人入勝。凡年齡不大,身體較好的人,修此最為相宜。
    若年老體弱,最好按柔氣功修習法行動,(可參考拙著《胎息經注釋》,較為適合而無弊。若必欲修此,則須盡量做到自然舒適,不可勉強圖效。且閉氣一轉須略去,導氣亦當審慎從事為要。
   
    五、尾跋
    練易筋經能生出神力,是武朮界有名的功法,當我學習此功時,也是抱着這個目的而去的。猶憶黃師傳功設儀(在涪陵藺市天平寨黃師家中),擺十二支香、十二支 燭、十二付杯筷、十二槃供品。禮神后說:“此表示功夫十二年而大成,此功是大道,不只是健身增力的小法。”我當時還以為黃師是故神其說,但后來廣學各派武 功道功,尤其藏密無上瑜伽二三灌頂修法中的脈輪觀、寶瓶氣、拙火定、欲樂定,與黃師所傳閉氣、導氣、火氣、水氣,雖觀想不盡相同,而內容實大同而小異,并 且黃師傳有服氣、換氣、調氣、凝氣,以為閉氣(即寶瓶氣)之前行,功法更為穩妥,最后伏氣洗髓,直入般若之堂,與密法第四灌頂之修光明,也是相通的,方知 師言之不謬,而武道相通,也是有它確切的根據了。

    本功以呼吸煉氣為中心,藉之以煉精養神,對于道佛兩家的隱語喻言,完全揚棄,依法進修,功驗可靠。筆者三十年代曾實踐獲益,不欲辜負師傳之大德,故不辭辭費,聊充識途之老馬耳。

    近來各種氣功功法紛出,爭妍斗奇,但在社會上一般人的認識中,也出現了誤解,第一是一說氣功,就聯想到江湖賣藝之流,如睡臥釘床、金槍刺喉、紙上懸人、手 握赤鐵等雜耍表演,以為不過如是;第二是過分夸大意念作用,不問功能量級大小,仿佛氣功萬能,結果不免失望;第三是被氣功師出山之類的宣傳所惑,不明氣功 理論內容和實際,輕易盲從,勞而無功,遂走上不信氣功甚至反對氣功之路;第四是雖然確信氣功是人體生命科學的尖端科學,但不肯下苦夫鍛煉,淺嘗圖效,縱遇 明師真傳,到頭仍是枉然。這些都是對氣功認識不正確所致,需加以糾正。

    目前氣功功法雖多,但真正效好的、高級的功法也并不是那樣普遍。核以理論和實踐,我深信本功不失為探討生命科學有價值的途徑之一,但若知而不信,信而不 行,行而不篤,以為學氣功只要交了費,功夫就會自動上身,這是一種抱僥幸心理的、不現實的懶漢貪饞思想,我勸他最好不要妄想,以免徒勞!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晨  于忠州蝸居
真傳易筋經補篇    (原載《氣功》1998.1~3.原有動作附圖,暫略)
    筆者前輯《真傳易筋經》,乃將黃克剛老師當年所授輿公山人世代秘傳之易筋經加以整理,發表于《氣功》雜志1995年6~9期,旨在為有志于修習道家功法者指出一條簡捷而速效之途。此后函詢者紛紛,實難一一遍答,為進而闡釋該法,使讀者更為明了,故今作此補編。

    道家養生功法之第一步就是筑基。筑基有先后天之分,古哲多未明示。唯孫汝忠《金丹真傳》有明白指示,此外道家大成就者張三丰有“后天筑基”歌,歌 曰:“氣敗血衰宜補接,明師親授口中訣。華池玉液隨時吞,桃塢瓊漿逐日吸。絕慮亡思赤子心,歸根復命仙人業。丹田漫暖返童顏,笑煞頑空頭似雪。”蓋后天為 先天之根本,物質為精神之根基;修好后天,先天自見。故佛家密法有心氣不二、脈解心通之論;在道家學說,以人身不外陰陽,陰陽即是性命,故千言萬語,隱喻 百端,無非是講如何掌握陰陽,實修性命而已。陰陽之理是一,陰陽之事則迥異。道家重事不重理。 事分內外,外事指地元爐火、天元神丹,目前已成絕響。內事指人元金丹、同類陰陽,目下亦已成魯殿靈光,真知者稀,且修此者事關福德因緣,亦非一般人所可問 津。故今補編所談,皆就人身整個后天形(包括精)、氣、神三者鍛煉而言。

    這一功法,在道家稱“煉精化氣”。但此精非淫欲之精,故此處所說之形,就整個人體物質精華而言,即外而皮毛、肌膚、經絡、骨髓,內而五贓六腑、氣血、津 液,皆在其中。養生方法無量,但總不出此形氣神之三調。又調雖分三,但總是一體,即形調則氣調,氣調則心調;反之,心調則氣調,氣調則形調。煉精化氣即是 調形之功,煉氣化神即是氣化還原之法,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即是煉心養神之妙。精氣屬命,虛寂靈感屬性,形氣并煉,即性命雙修也。又須知精氣有形,心性無 相,而氣為形神調和之中介和樞紐,故道家功法特別強調重視氣化、調息,古之養生家有煉氣之士別名。

    形、氣、神三者固然不可分割,然在具體運用上卻不無有輕重之偏向。是以煉精化氣即筑基,內容包括導引、武功、煉氣服食、行善積德等。道家南宗之極功,同類 陰陽之筑基、得藥、結丹亦屬此部。此皆偏重于煉形。形固則氣神無有不隨之而含宏光大者也。及至煉氣化神,即進入忘形養氣之境,此時自當以煉氣為重。這與三 元大法中之煉己、還丹與溫養,正相當也。最后還虛合道,純以煉神養神為主。此時通天徹地,無形無相,與宇宙界合而為一矣。至此,如司馬承楨曰:“淺者唯及 其心,深者兼被于形。”所謂化形而仙,與佛氏之涅槃虹化相當也。

簡易萬全功法
    我在前編《真傳易筋經》中,有些地方未予詳述。乃是讓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研究有素者可根據本人情況量體裁衣,自作活計,而有些人就難領會;又,動功方面沒有 示范,這些都是遺憾。如“外壯神勇歌”釋“九易筋骨成神勇”的一步功夫,原來傳授需童男(女)推揉拍打,這行之較難;而導引動作達三百余式又嫌太繁,雖經 黃師緊縮成“五行動功”,但有動作機械斷勁之感,不似太極拳之連綿自然。今據個人六十余年研習之所得,整理出簡易萬全功,該法簡便易學,而內涵深邃,習之 有利無弊。本法分內外二部,今分述如下。

    一、動功修煉法
    1、預備法:首先是立志修身,認識真我。《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返身而誠,樂莫大焉!”釋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 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南宗初祖張伯瑞說:“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拋。”儒家強調:“舜何人也?余何人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哉。有為者亦如是。”凡練習本法者應具此信心,認識自己和前輩一樣,無欠無缺,根據本有而不甘居下流。這是思想上要做到的第一步。

    其次是納清吐濁,轉換形骸。即用《真傳易筋經》前編“九轉呼吸法”中預備功法,以“哼、哈、嗨”三字九出濁氣,此為早起時必行之功。若在平時,則于認識真 我之后,以鼻吸口呼,靜、緩、勻吐出濁氣三次,意想全身轉換為光明無瑕之清淨幻身。因心氣本來無二,心轉則自然身轉,故可全身皎潔如月,光明似水晶而住。 此依藏密無上瑜伽直觀自身為本尊之理趣而建立者。

    2、正修法:人身氣化賴五臟六腑以進行,臟腑互有聯系,互相制約,又與身外大自然相通。欲平衡陰陽,促進氣化,當從治理臟腑着手。
    ㈠、修補五臟法
    ①、清金——開天引氣,內煉所宗。肺臟位于體腔中至高之域,為“五臟之天”,專司吸清吐濁,內外二氣之轉換。潔身始于此,如開天門,乃一切修身養性之所宗 奉。具體作法是,心神寧靜后,全身放松,兩目向前平視,舌抵上齶齒間,兩足先正立(足尖分開或并攏俱可),隨后左腳向左方平開一步,使兩腳距離比肩略寬, 頂頭拔背,沉肩墜肘,兩手下垂,展指鼓掌,下身塌腰坐胯,氣沉丹田,使兩足有下沉感,如入地九尺,再意想全身舒適、自然、愉快,放銀白色光亮,空明晃耀, 安穩不動(如圖一)。此是無極樁式,最少站立三五分鐘,多多益善。隨后兩手輕柔勻緩地向前上舉,直至頭之兩側,手心向前,舉手時與吸氣相配合(圖二);再 由吸轉呼,兩掌心翻向左右外方而下落,至與肩平(圖三)。

    ②、安神——氣能益神,金火交融。肺屬金,主司呼吸;心屬火,主司血液循環。兩者相輔相成。若以氣化論,金由火煉而益堅,火由風鼓而更熾,金火交融,紅白 兩光所結,陽焰彌天,氣血并茂,生命之力旺盛。具體做法是承上式一,于呼氣將盡轉為吸氣時,意想全身放紅光,與白光融和。動作上兩手亦不停,隨之轉腕向 下、向內、向兩肋下腋窩穿去,身胸仍穩住不動(圖四)。接着吸滿轉身,身仍不動,兩手轉至與乳平,掌心向上,直向前面平伸而去(圖五)。

    ③、益腎——火入水中,本固枝榮。如上風火交融,若無腎水相濟,亢則成害,故必須引離火下入坎水之中,則水火既濟,地天成泰,腎為先天之本而益固;腎又為 肝母,母壯能益子,肝木亦能受蔭,故曰本固枝榮。具體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轉吸,身向下俯,兩手翻掌,掌心向下,觀想紅白火焰迅速下流,直入于藍黑色腎海涌 泉,和融而成紫色之光(圖六)。吸后即轉為呼,兩手隨之沿腿上移,恢復身體立正,兩手約撫于髖骨少腹兩側。意想全身上下內外顯現白紅藍黑和融所成之紫色光 明(圖七)。

    ④、疏肝——木金交并,四象和合。肝屬木,木得水蔭后木氣自能上升,以益心主;又肝司人身兩肋,木氣暢旺,臟氣無有不壯旺者。至此金木水火互為制約,互為 生扶,所謂金火相拘,水火既濟,木金交并,為四象和合歸根。具體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轉吸,身隨之后仰(盡量翻仰,會使氣充兩肋),兩手從髖骨再向左右分開 至后背,使掌心緊貼兩軟腰部,兩眼遙望天空,意想宇宙間充滿白紅藍黑紫青綠之光明(圖八)。氣吸足后即轉為呼,兩手離開軟腰,向后、向左右划圓弧而上,至 與肩平,略成“一”字,而兩手心相對應,若將起抱狀(圖九)。

    ⑤、厚土——土資萬匯,其德唯容。脾屬土,內應胃府。土載萬物,為后天之本,肺心腎肝四臟皆賴后天脾胃水谷之氣以資給養與運化,就如上節所言四象和合,亦 賴中土調和,所謂“五行全要入中央”。中央意土色黃,無物不包藏,故曰“其德唯容”。具體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轉吸,以腰為軸,向后收縮,而同時臀部卻反向 前送,使成縮尾狀。并且兩手由左右外方再盡力向左右、向前划大園弧,仿佛囊括宇宙間真氣無遺,然后又向內、向后收至胃府,內外上下金光燦爛,兩手同時收至 脅下(圖十、十一)。隨即由吸轉為呼,兩手轉腕,向后、向左右橫撐,直至前下方兩膝之外(圖十二)。

    注意:以上五式,第②與⑤兩式均有兩手收腕至脅下之式。但第②式系由左右向下向內收來,收至脅下時隨之手心向上,兩手向前平伸而出。第⑤式由前向內上來,收至脅下隨即轉腕,兩手心向左右膝外方,即兩手向下,向左右撐出。兩者轉腕動作恰恰相反,宜知之。
   
    ㈡、通調經脈法
    此為本法動功的第二段。人身十二正經、十五大絡,以及奇經八脈,另有孫絡、浮絡,乃是臟腑與各器官、各系統之聯系通道,一如電器電話系統之線路然。五臟既修補,經絡當通條,方能顯示出整個人體生命之巨大能量和活潑靈機。

    經絡系統中,沖、任、督、帶四者最重要。此系根據《內經》學說而言,若就更深的人體生命科學而論,則人身既是統一體,并且是開放性的巨系統,身之與心是二 是一,心即是身,身即是心,心身氣脈,不可分割。大周沙界,細入微塵,彈指完成八萬劫,一毛孔轉大法*,此近人“全身無處不氣路,無處不丹田”之說所由 出。此種經脈系統之調整,能使形質由粗化精,由鈍轉妙,能量由淺入深,由小變大。道家之導引功,佛密之金剛拳(不死運動),皆是本此理論而建立者。以下分 述之:

    ①、通任督——理任通督,接連四末
    任為陰脈之海,督為陽脈之海,連接四末,包括手三陰、足三陰、手三陽、足三陽,即是道家之小周天和大周天的經脈通路,此節功夫,乃是人體的縱向釆氣納氣法。
    至此當觀全身空明如水晶,前有紅明之任脈,后有微帶紫蘭色之督脈,或者直觀全身空明通透如虹霓。承前由呼轉吸,手足陰脈與任脈相通無礙。隨頭身向下俯,目 視尾閭骨尖,如欲以口咬尾閭者(圖十三)。隨之頭向上仰,身向前上鑽,腰脊下偃,臀部后上翹,全身陰脈貫通,有充實暢通而無礙感(圖十四)。此時由全身陰 脈收攝整個宇宙之真氣、靈力、聲、電、光、能等合為一體。不停由呼轉吸,兩足隨之蹬勁,緩緩使全身上起,恢復到入手立正之站式。同時收攝整個宇宙之真氣、 靈力、聲、電、光、能等,充實于我之足三陽、督脈、手三陽等處。

    ②、通側帶——橫通八極,活側固帶
    此為橫向理氣釆氣之法。凡身之側脈宜活,帶脈宜固。承上不停,由呼轉吸,頂頭拔背,沉肩墜肘,緊縮帶脈,氣沉丹田,全身松開,外與整個宇宙之真氣、靈力、 聲、電、光、能等渾為一體,隨由前向左,向后平轉,上身盡量左旋,下身自腰以下保持不動,右手撫于左跨外側,左手掌撫于右臀之外側(圖十五)。吸后轉呼, 身手隨之向右平轉,回復到正立之式。再不停吸氣,上身盡量向右平轉,下身自腰以下保持不動,左手撫于右胯外側,右手掌撫于左臀之左外側(圖十六)。吸滿隨 呼,上身向左平旋,恢復如前正立之站式。

    ③、通全身——徹地通天,無物能礙
    前之直通、橫通,尚有定位、定點、定向,至此轉入無方所,無時限,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與法界合而為一,虛空亦復粉碎之境。隨將兩手仰掌上提,約至臍上羶 中之位,不管呼吸(圖十七)。不停,以腰腹為軸,引右手仰掌,向左向前上方穿出,約與目齊,左手同時變俯掌,緊沿右小臂之外,由羶中經左肋,向下向后抽 拂,亦可以肘倒殺(圖十八)。不停,隨轉左手仰掌,向右向前上方穿出,高與目齊,同時右手變俯掌,緊沿左小臂之外,向右向下后抽抵(圖十九)。如是左右手 上下前后交叉相反穿刺倒抽,其動作路線皆呈螺旋形,同時以短吸短呼應之。如一吸而右穿左抽,一呼而即左穿右抽,如斯任意而行。最少連作12遍為准。

    前此兩段動功,連行若干次(量力而行,不宜勉強)。至不欲再行時,以意念收攝整個宇宙、整個法界,歸于神闕,想我即宇宙法界,宇宙法界即我,內外凝固,合而為一。如是至少三五分鐘。一趟功圓。
    按:此為老年體弱者每趟功畢后之尾功。若年壯體實之士,還宜依前編善后尾功,修還虛解座法,宜知之。必須注意的是,實際鍛煉時,學者必須靈活自裁,因應變 化,尤其在動作與呼吸的配合上,篇中只是示例,如清金中開天引氣的一式里,兩手上舉吸氣,向左右分開下落至與肩平,呼氣,是一個呼吸,其實還要與動作的快 慢、剛柔相配合,若上舉緩慢而柔和,呼吸也很短促時,也可在上舉時即有兩個三個呼吸,甚至完全不管呼吸,如練太極拳一樣,兩手左右分開下落時也一樣。但在 上舉之初必是吸氣,上舉完成之時,必是吸氣之終。至于兩手分左右下落之初,必是吸氣,落至平肩之時,必是呼氣之終。余可仿知。

    又按:道家的導引、佛密的金剛拳,都是着眼于形氣的鍛煉,在一個高級功法的整個進程中,動靜各有其宜。是依功法本身的需要而決定的。故動功不比靜功,一般 都是依師而修,何時當修?要怎樣修?都要靠師傅指示。不當修而修,或修而不得法都易出故障;若當修而不修,則功夫難以進步。需知動功的重要性,根據密宗經 典和上師傳授,以及曆代祖師傳記,有專修金剛拳而即于座上解脫,肉身虹化而入涅槃的,在內家武朮中,也有技近乎道的說法。也有由武入道以致成道的傳說(如 金道人)。不過靜功是無為心法,多賴自悟,動功是有為法門,專賴師傳。若不遇明師,怎么辦呢?個人的看法:除本功外,太極拳(以楊、吳兩式為優)可當首 選,若圖精簡扼要,金家功夫的開合功法,是大可值得利用的。但也都離不了有明師的言傳身教。故紫陽真人曰:“始于有作人難見(看似簡單平常,多不注意), 及至無為眾始知(功能出現,方感神奇),但見‘無為’為要妙,孰知‘有作’是根基。”

    3.善后除障法
    不拘練動功或練靜功,每一趟功畢之后,須更明了憶念自己不是庸俗渺小之軀,明確認識真我,并明確真我的價值和責任,精進以赴。
    收功,不是教你休息、散亂、放蕩和胡思亂想。而是要你明明白白做人,清清楚楚過活,努力實行你所應當去做的一切。也就是把行動與生活打成一片。儒家說:“吾日三省吾身”,也是這個意思,但還不夠!這是本法與其他一切小朮、小法、小道不同的分界線所在。

    若見時間不斷推移,空間不斷顯現諸法,遂忘失真我,隨緣妄行,皆是障礙,必須除之!方能善后。
    除障之法:第一,是常觀自在,不昧真我。如上已說;第二,是明我本體無欠無余,一切含靈、非靈(包括所有動、植、礦物)也無欠無余,和我一樣,平等平等; 第三,是隨時體查身內身外所有一切信息,善則守之行之,惡則去之忘之;第四,是徹底明了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平常、平常!如是如是;第五,是要隨 時存心光明磊落,不為己私。寬以待人,嚴以責己,謙虛謹慎,助人為樂。人之有善,若己有之,人有惡念惡行,當憐憫之,多方潛移默化之。


    二、靜功修煉法
    動功與靜功,一陽一陰,猶如太極之兩儀,陽之與陰,各有所宜,可以專修動功或靜功,也可以二者合修,以一功為主,另一功為輔或二者平衡。大抵動靜合修者, 早起宜先靜后動,夜功宜先動后靜,都是直接相連,在前者先修前行預備法,動、靜都是正行,正行修畢,方接修善后除障法殿后,這是一般的配合次序。但也有例 外,當因應取舍之。

    易筋經靜功正行,是以本身陰陽為主,凝神調息,性命雙修,以啟迪先天之法。入手須明后天的幻身,來自母體,而在母體與母體相連之處,唯是臍帶,乃先后天陰 陽二氣交會之所,故古人云:“前對臍輪后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是乃修道者探求玄關、建立法基比較適宜之所在。故收心入靜之后,即當凝神于斯。亦即兩目 寂照于是,兩耳返聽于是,全神內守于是也。

    靜功是入定之前行,由靜入定,功深者,行住坐臥,皆是修持,甚至亦無入出之可言,但初學靜功入門,一般都用坐式,尤多強調七支坐(雙跏趺坐法)。但由于生 理、年齡、習慣之不同,亦不應過分勉強,故單趺坐、仙人坐、天王坐等,亦可隨宜。易筋經靜功入門,除坐式外,尤重站樁式,其法與動功第一段清金中之無極樁 無別。

真傳易筋經補篇
    隨以手結太極印(亦稱子午連還訣),即男子右手在外握左手,左手大拇指掐左手中指指尖,右手大指掐左手無名指根節(女子相反),覆于臍輪之上,或以右掌重疊左掌之上抱臍輪亦可,如跏趺坐、手結三昧印亦可(圖2)。

    隨即默查臍輪內動氣之根蒂,氤氤氳氳,杳杳冥冥,用逆呼吸法,內氣升則外與鼻吸相應,而覺宇宙之真氣從全身八萬四千毛孔而攝入臍輪,使全身皎潔晶瑩;內氣 降則外與鼻呼相應,而感全身內外、臟腑、經絡、筋骨、皮肉渾為一氣,變為光蘊之身,與身外宇宙之淨光真氣合為一體,天地人三才一貫,我即宇宙,宇宙即我, 如斯久之,則“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自可親見“玄關一竅”矣。

    此以靜修氣神為主之功法,可以激發人體之潛能,打通天人合發之秘鍵,功淺以氣為主者,每座至少應修一百零八息;若功深以養神為主者,或年老體弱不堪修習動 功外壯者,則每次至少應修1~2小時以上或盡力而為之,總以多多益善。功能啟迪先天,打破后天陰陽時空之限制,而與三維四維以上之宇宙相應,并可與高級生 命之靈體相通。

   關于凝神調息,調息凝神之法,可參閱1982年《氣功》雜志第10期拙著《胎息經注釋》和1993年第10期《就胎息經注釋答讀者問》兩稿,至于以煉神 為主之修習法,即是見性明心之事,佛氏言之至詳,當于金剛、圓覺、楞嚴、法華、維摩、華嚴及禪宗語錄中求之;其在道家,則又當讀周易、內經、老子、莊子、 關尹子等古籍矣。為了聊示一斑,姑輯古哲訓示數則如后,以資啟悟:

    《圓覺經》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宋•張拙秀才悟道偈: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原來(一作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云遮,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煩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諾那上師大圓滿觀:無修無證無證者,無取取舍任運住,真實體性真實觀,所見一切皆法身,法性自性互含攝,明體之上無生佛,瑜伽者于此認得,即是本來大覺王。
   
      證驗舉隅
    為了能對學習《真傳易筋經》有啟發借鑒引申的作用,本處只選取了具有這方面代表性的安徽安慶石化總廠××同志的來函,又因此君信几乎涉及了整個的佛家、道 家、中醫學說的探索和實踐,為了精簡內容,我這里只摘錄了他對于易筋經方面的實踐和認識。余君浙江紹興人,出生于1945年,1968年畢業于北京清華大 學精密儀器系,分配到青海工作,1973年患肝炎,體質大為下降,遍服中西藥而罔效,因而研究中醫和道、佛學說,并堅持實踐,才打開了他的困境,還得到了 法樂,現節錄余君來函如下。

    “老師于近年來見諸于刊端的大作,如《道家養生內煉諸家舉要》、《再談修道》及1995年連載的《真傳易筋經》等,弟子均悉心研讀數過。晚學于近年來,游 心于道藏釋典,就粗覽所得,皆未出老師《舉要》一文所舉之脈絡,師以六十年所得凝于一文,可謂薈粹精華,綱舉目張,而諄諄提掖后學之情亦溢于言表,讀之感 人肺腑,可謂曉之以道,動之以情。”

    “我因1973年患肝炎,體質大為下降,為尋求康復的方法,開始研究中醫藥、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然遍服中西藥物而未效。1980 年在身體瀕于崩潰,山窮水盡的情況下,接觸到修道方面的書而開始步入修道之門,煉至10天,即有一股清涼之氣沿督脈升頂。又7日,丹田中有如大氣泡翻滾, 沿任脈沖至面部,整個面部抽搐、全身跳動,精神為之一振,從原來一頓飯只能吃几口,一下就增加到能吃一大碗。遂感到練功的確是太妙了。故從1980年至今 已曆16個年頭,除每日練功不輟外,繼續系統地研究各種中醫、道家、佛家經典,為了能對道家的修煉朮有個全面認識,還自費購買了全套《正統道藏》和《道外 藏書》及坊間所傳的各種道書,藏書已達數萬冊。為使資料的整理工作更為有效完善,我三年前還自費購買了電腦,并組織了一個炎黃文化讀書會,有十個志同道合 修煉多年的道友,定期地在一起研究佛道經典和道家丹法。”

    “我從1980年開始研煉道家內丹,由于未能得明師指點,故只能從研讀丹經慢慢摸索,所依口訣,只是三丰祖師《道言淺近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 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臍下曰凝神,氣歸于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勿忘勿助。’故至今還不甚清楚內丹修煉的全過程。只記得煉到1985年時,全身如 火燒,鼻息似噴火,后來就在丹田聚成一個乒乓球大的灼熱氣球,每天煉功時熱,不煉功時,甚至晚上睡覺后也灼熱難忍。如此持續了將近兩年。后來漸漸覺得全身 毛孔開啟,中脈貫通,可以接收到種種信息。呼吸也時時進入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狀態。此后就功法來說,就只用無為沐浴,溫養還虛。丹經曰:‘沐浴成 空,則成仙機,不成空就落左道旁門。’如此又溫養了近十年。不料到近几年,常感有陰虛陽亢的景象出現:不能吃造火的飲食,不能穿太陽曬干的衣服,有大量濁 氣從雙腳排出。”

    “目前,晚學除了按一般的練功原則,在四正時正式地打坐外,在行住坐臥之中,每有片暇便凝神調息,便可進入良好的功態。此外,針對自己體質的特殊情況,辯 證練功,每晚到戶外釆星月之陰氣以平秘自身之陰陽,并避免吃一切可能動火的調料與食物,用專門的干淨鍋來煮食物吃,經常服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如知柏地黃丸 等。盡管已釆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有時還是會因誤吃食物而引起上火。若辟谷,就感到身上格外舒服干淨。”

    “晚學于11月又系統地將老師諸文細細揣摩一遍,感到我初入門時所自悟的方法,竟完全與“九轉呼吸”的‘第一轉、服氣’相同。初煉時,由于未得到明師指 點,我只能自己探索。初從太極拳‘氣沉丹田’而悟。嘗自問自答曰:‘何為氣沉丹田?’答:‘氣要達至肚臍以下。’問:‘如何得知氣已到肚臍下?’答:‘則 必以意隨氣而下。’亦步亦趨,同歸于丹田。出則意氣相隨,亦步亦趨,同從鼻送出。如此日日不忘,時時相續,漸漸調息至細長勻深,或3分鐘1息,或5分鐘 一息。煉至10日,丹田躍然間出現一熱氣團。又于日常行住坐臥之中,甚至吃飯、讀書或將睡着之際,均惺惺昧昧,若有若無地操練之,發現確是‘一日中,十 二時,意所到,皆可為。’最妙莫過于午睡中之煉,息調勻后睡去,及至醒來,呼吸仍在不調自調之中,丹田乃至全身,都蕩漾在一片浩然溫煦的真氣之中,真覺得 雖未成仙,但神仙的境界已心領神會矣!故與此法特別相應。第二轉未曾出現;第三轉無意中也過去了。第四轉也自然而然地出現了。第五轉的大停氣功夫,當時是 否出現,已記不清了。第六轉導氣未煉。但到1985~1986年,出現了丹田熾熱,全身火燒之象,似乎與第八轉火氣相應,當時雖未如師文所示之法來煉,也 未吃壯陽之藥物食物,但特別喜歡吃花生米。1988年后,功夫似徑入第九轉伏氣,鼻吸似有若無,自在寂照,境界體驗頗多不提,但總是丹田溫度過于熾熱。對 照師文。發覺我往日之弊端,均出自略去第八轉水氣功夫。故從今年(即1996年)11月4日起,每日2至3 座,均補習水氣功夫。每隨觀想月輪,及至清涼之菩提月液從頂灌下,潤澤全身,則涼爽舒泰之感難以言狀。及之11月11日,往日之一派火旺景象已糾正95% 以上,可謂桴鼓相應,立竿見影。另善后尾功也很重要,吾往日每坐中還虛功雖作,但遠不及此完善。‘解座法’中之正逆轉也極有特色,一般的收功法均是收 入丹田,而此處是‘愈轉愈寬、廣無邊際,感覺舒適清泰為則。’轉畢,果如其文。每初座上,以‘哼、哈、嗨’三字吐上、中、下三焦之濁氣也很重要。按文習 之,只覺得終日唾液源源而來,全身格外地感到輕松舒泰。我素不喜坊間丹經動輒任督周天運轉,而崇尚老子‘清靜自正、無為而成’之道。《老子》曰:‘聖人不 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而《真傳易筋經》與《老子》之旨頗合,可謂是修道書中之珍本無疑。”

從上可見,余君是一個性格內向,學識淵博,夙根深厚,願力廣大的真誠修道者。其次,余君的科學眼光、求實精神、革新理論、堅定毅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余君修持整個16年的過程中,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第一是由于他已有相當的定力,故他對外界的影響特別敏感,證明了人體這個小天地與身外宇宙這個大系統 確是息息相通的。故《參同契》說:“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二氣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于心胸”。第二是對于調 理氣血,升降水火,全憑臨機應變,轉換陰陽,故《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呂祖說:“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余君對外界的影響刺激既敏 感,而對于升降水火,又能靈活掌握,量體裁衣,自作活計,所以雖無明師指點,也能練出不凡的功能來。這與他平日讀書之淵博是分不開的。不過對于同類陰陽問 題,則仍是未能超越“饒君智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耳。(續完)



Joy-Ghost   ^o^
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的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到兩三滴。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新西蘭奧克蘭 | Posted:2009-07-24 09:37 |
L6394396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太神奇了!!!!!讚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9-07-25 12:50 |
jackylin7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5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這樣就沒有了嗎
還是有續
真的很好有圖更好
謝謝大大分享喔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寬頻通訊 | Posted:2009-07-29 20:5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447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