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326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直指法身
开示: 创古仁波切,堪布罗卓丹杰翻译
整理:永松法师、江翰雯
校对:堪布罗卓丹杰
地点: 香港观塘丽东酒店
日期: 2008年5月1日
《上午10:00 - 12:00am 开示课程》

◎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任何环境之下都可以修持大手印。
十六世大宝法王于欧美弘法时,外国弟子请问:「有哪种法门适合现代人修持,
应该翻译出来?」法王答:「大手印的禅修最殊胜!」
◎印度密乘教法兴盛时期,曾出八十四大成就者,其中有男有女,
工作性质也完全不同;有财力雄厚、忙碌的国王,
在繁忙的朝政工作中修持大手印而成就。将一生奉献给佛法的大学者龙树菩萨,
忙于着作论述利益他人之际,修持大手印也证得成就。
噶举法教源头帝洛巴祖师,工作单纯,每天捣芝麻,
也在平凡的工作中证得大手印,由此可证人人皆可透过大手印而成就,
不仅利益自己,也利益了他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
任何环境之下都可以修持大手印。
 
◎大手印教法俱大利益,容易修持,与工作和生活不相违背,
可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同时修持。
◎大手印从印度传到藏地时,主要是噶举的大师在修持大手印,
其中有妻有子的居士马尔巴大译师、隐居山洞的瑜伽士密勒日巴
以及出家身份的冈波巴大师三人皆在各自的生活中证得大手印成就,
三位大师的示现对我们而言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是后人的典范。
冈波巴之后传给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虔巴,之后一脉相传至今,
形成「黄金念珠传承」。
◎第九世大宝法王旺秋多杰写了三部大手印法本:广版:《了义海》、
中版:《消除无明黑闇》、短版:《直指法身》 。
◎《直指法身》包含前行、止观禅修、觉受生起时该如何、
消除障碍的方法、或者修持无进展时的对策等等,内容实用精湛。
◎若有行者修持此法门生起大信心、大精进,不但自利而且更进一步利他,
这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大信心和大精进,也不必沮丧,
只要保持基本的兴趣,即是迈向断除轮回的第一步。
 
修持大手印时,动机非常重要,
虽然大家对正法已具信心才来到此处听闻佛法,
但是每个人的发心和动机仍有些微不同,例如:
1.害怕痛苦:因为生活不如意、遇到违缘障碍、生病等等,
想要平息痛苦而来修持,有这样的心很好,但不够圆满。 
2.欲求学佛的世俗利益:由于想得到福报、
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或想比一般人更厉害,这样的心也不错,
但是到最后会导致「疑」的产生,修了很久可能没有进展时,
就会如此,但没有进展是因为过去生所造的业果,并非此世的修持没有用。
3.出离心:因为厌离轮回而想要到达解脱,这是非常好的,
只是这不过是自利,发心不够广大。
4.菩提心:希望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因而发愿修持佛法,
誓愿成就佛道来帮助他人,此清净动机是最好的发心。
因此我们要向内观察,自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好的动机还是坏的?
或是菩提心?
我等皆凡夫,要真正生起菩提心的确很难,但是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
千万不要想「我就是没有菩提心,再想也没用」,只要次第修持一定会有进展。
要不断思维菩提心的利益和不纯正发心的过失,如此逐渐就会有改变,
唯有强烈的菩提心才会产生清净圆满的修持。
 
大手印禅修教授分为:前行、正行、结行
为何需要前行修持?
目的是培养修法的正确观念。知道修法有何益处,
如此就会有信心,信心会生起精进,最后就会出现果。
前行又分:共与不共前行。
共的前行指「转心四思维」:  
共前行:转心四思维
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业力和轮回过患。
人身难得:人类可持戒、修行,但动物却不能;地球何其大,
但无佛法之处多的很!即使再有佛法的国家,身边也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法,
因此应该把握机会好好修持!
死亡无常:不要用「未来再修」的想法欺骗自己,因为生命不长久,
唯一只有当下,未来是说不准的。造成死亡的原因何其多,
因此要把握当下修持,若能如此,将来回顾自己的一生时,
你会深感欣慰:「我真的尽力了,我没有浪费此生!」
因果业力: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家都想离苦得乐,可能吗,
当然可能!然而我们要真的深入了解产生快乐的因,也就是一念善心、
善语及善行,当自己有自主能力时,要把握行善的任何机会!
什么是痛苦的因呢?也就是恶念、恶语、恶行,有自主能力时,
就要尽力消除苦因,如此在未来就不会痛苦。对因果业力生起信心之后,
进行修持,如此未来就会得到善果。
轮回过患:遭遇逆缘、障碍、疾病等等时,要思维,轮回本来就是如此!
这时要如何呢,应该要修持佛法,因为轮回的种种痛苦不是偶发的事件,
不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
 
不共前行四不共加行
皈依大礼拜、净罪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献曼达、
上师相应法此四法门为噶举的传统,透过这些修持来积福是很重要的。
可在修持四不共加行时同时修大手印,或者只观修大手印也可。若生活繁忙,
可修持十七世大宝法王着作的短版四不共加行,
但建议在修持四不共加行时同时观修大手印!
另有殊胜前行:多多听闻与思维佛法,依止「如来法教上师」,
也就是佛陀亲自开示的言教或者后德祖师们所着作的论述等。
现代是俱大福德的时代,因为马尔巴大译师将佛法带回藏地之后,
由于西藏地形群山环绕,佛法无法向外传扬。然而到了现代,
各种佛法开示与影音产品数不胜数,
我们亦得以透过影音产品瞻仰圆寂的大师的各种行仪,真是太幸运了!
 
正行:止观修持
止:又分一般和特别两种法门。一般:不追忆过去、不迎接未来、安住当下 。
回忆过去的念头不断生起时,要修「止」,别理会这些念头,放下!
想着未来要做的事,其实有的念头有意义,有的没有意义,要修「止」,
也就是别期待、别刻意等待任何事发生。
别执着当下的念头,但这并不表示变成如石头般没觉性,真正修止时,
心是很清明、清楚、觉知的。
修止步骤要点:
向根本上师、传承祖师和本尊祈请,然后安住在虔诚心当中,放下放松。
不追忆过去,不迎接未来。
安住在当下。
《下午 2:00 - 4:00pm 开示课程》
早上我们说到了清净的动机,若具备清净的动机,就会对自他产生巨大利益。
我们是凡夫,很难时时具备清净动机,但也别太自责,
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就有如此习气,很难一下就断除。
然而我们要认知、面对、转化这样的习气,真正发起菩提心
如此不断修持之后,菩提心会愈来愈增长,而不正确的发心也会愈来愈少。
 
◎大手印正行分为:止和观。止禅又分为:共同与特殊(共法和别法)。
止禅包含身要和心要。身心是息息相关的,现在是我们的身体控制了心,
若能使身体止定,心便会定。
◎身要: 毗卢遮那七支坐法
1.金刚伽趺座:所谓的「金刚」代表「让身体稳固」。
2.挺直脊椎:身体中有许多气脉,脉中有血和气在行走,挺直身体后,
脉就会直,脉中有气流动,脉直则气通。为何如此强调气脉呢?
因为气犹如马,心则如骑师,心驾驭着气在脉中行走,
心不静是因为气不顺,气不顺则是因为脉不直。
3.手结定印:双手要结定印,因为平常我们的手很忙,
让我们生起很多妄念,结定印可帮助平息妄念。
定印即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脐下四指处,
例如阿弥陀佛的定印,定印代表平衡的意思。
我们也可结触地印,也就是双手平放在膝上。
噶举派心气无二的一个法门中所观想的金刚总持所持的就是触地印。
4.肩膀平松:肩膀要打开,挺胸,不要弯腰驼背,如此可以让心更清晰。
5.下巴内缩:经典上说「如钩」,下巴往上的话,妄念会生起,
下巴要内缩如钩,会使心平静。
6.舌抵上颚:如此便不会分泌太多唾液,唾液太多需要一直吞咽,
心不易安定。
7.眼睛松视:眼睛如同驾驶,看到许多不同外境时,心通常会跟着散乱。
要放松你的眼睛,凝视鼻尖前四指处的虚空。信仰大梵天的印度教徒,
认为大梵天是世间最高的神,因此禅修时会将眼睛朝上。
但大手印禅修则不特别强调这样的修持。小乘行者则因为怕心散乱而生烦恼,
因此禅修时会往下凝视。
 
金刚乘行者禅修时则直视前方
眼睛的要点
1.直视前方时自然会因为看到很多对境而分心,但我们不可让心随波逐流,
跟着这些对境打转,眼睛虽向外看,心却是内摄的
2.不要太用力,太用力的人要提醒自己放松,眼睛太用力有时会产生双重影像。
3.闭眼禅修容易昏沈,睁开眼睛禅修有助于心的清明,要如佛像一般,
慈悲地看着前方。
*以七支坐法禅修时,要注意不要用力、或太刻意,身体要放松,
否则会造成酸痛。西藏最着名的女成就者玛姬拉尊曾说:
坐姿的要诀就是放松四肢。」
*「语」的修持方面,则可唱颂悦耳的道歌和祈愿文
*「心」的修持则要敞开心意。初学者有时容易紧张,
反而会产生障碍和身体的疼痛
 
心要
1. 心住外法(以外缘为禅修对境)
为何要先专注于外缘做练习?因为我们平时习惯攀缘外境,所以先以此做练习。
专注观看一般对境:专注能让心平静,但观看时不要忘失觉知,
要清楚知道自己在注视物品,知道你看到了对境,
但是不对它的形状和颜色做分别。
专注观看净相:例如看着佛像而安住。
2. 心住内法(内在专注于起心动念)
观想嗡啊吽字母而安住。 九住心。
九住心:
内住:无念头而明,虽是短暂的刹那,但是非常清晰,具有觉照力,
这即是「明」的状态,所谓的「明」并非明亮或光亮,而是很清明、清晰。
续住:延长安住无念而明的状态。
安住:内住或续住之后,又生起一念时,要再生起觉照力,把自己拉回,
这是觉知的禅修。当你能够做到不跟随念头,也就不需要担心念头的生起
调伏(降服自心):在无念中念头又生起了,这时运用「安住」来安住,
但念头强烈到自心被牵引时,要运用「调伏」的方法,也就是思维禅定的利益,
对禅定生起欢喜心,提起正念,把自己拉回来。
寂静(平静自心):如运用第四步骤仍不能安住,便可思维
「生起恶念的坏处」— 即堕入轮回!恶念实为受苦之因,
如此思维、提醒自己,便可提起正念。
昏沈  昏:心不清明。 沈: 睡。
掉举 因为好的际遇而过度欣喜。 因为不好的际遇而后悔或难过。
如何对治昏沈?
观想对治法:观想心轮有一朵灿烂明亮的白色八瓣莲花中间有一小光点
观想光点从身体中央一路上升,到达头顶。之后心就专注在此光点上,
如此能够振奋精神。
 
具体行为对治法:衣服穿薄一点,保持身体凉快、调亮灯光、打开窗户等。
动机对治法:思维行善法的功德,修持禅定的利益,忆持佛陀的功德。
如何对治兴奋或低落的掉举心?
观想对治法:观想心轮有一朵黑色的三瓣莲花,中间有一小黑点
从心间一直下降到臀部和座垫之间,然后将心专注在此黑点上,
如此可使心收摄回来,使心平静。
具体行为对治法:衣服穿暖一点,房间光线调暗一点。
动机对治法:思维轮回过患、死亡无常和下三道恶业的痛苦等。
 
3. 心住呼吸(出入息)
妄念太多时,可以依呼吸而安住,大乘、
小乘和金刚乘修持出入息的方法各有不同。但现在我们要学的主要有两个:
数呼吸的次数:或说觉知气息的呼出与吸入。不需数出声,只要觉知即可。
三段呼吸法:也就是吸入、持气、呼出,三段都自然平均,心专注于嗡啊吽。
吸气时想「嗡」,持气时想「啊」,呼气时想「吽」,不用念出声,
也不需要观想字母,只要心中想着即可。
持中气:,将气吸入到肚脐四指以下,先持住,专注在肚脐四指以下,
之后就自然地呼吸即可。
*止的梵文是奢摩他(Shamatha),观是毗婆舍那(Vipashana),
大小乘皆用这两个名相,但是修持方法不同。
*金刚乘的止定修的主要是心的平静、禅定,也称「三摩地」。
 
修持止观的利益
修持「止」会产生神通和其他各种功德,身体也会健康
但由于缺乏智慧的观照,无法真正消除烦恼,所以无法究竟解脱。
修持「观」则会生起智慧,但要从修「止」的基础开始,心专注平静,
在止中起观,如此才能生起智慧,究竟功德才会开展。
 
QA问答
Q:三段呼吸法中想着嗡阿吽时,需要观想字母吗?
A此时不需观想字母,毋须观颜色或形状,只要觉知此三字母,

这种方法称为「金刚念诵」。
 
Q:运用安住的技巧之后,强烈的念头和烦恼,例如瞋恨仍无法平息,
这时该如何?
A念头生起是很自然的,别自责或觉得这种状态不好,我们是凡夫,

这种状态是很自然的,最好的方法是持续地练习「止」,烦恼以后一定会消除。
强烈的念头生起时,亦可利用其他对治法:
1. 自他平等:思维自己与他人都相同,都希望离苦得乐。要对他人感同身受。
2. 自他相换:用自己的快乐交换他人的痛苦,承担他人的痛苦。
 
Q:每天规定的功课是要打坐一个小时,腿痛的时候,
到底要忍下去还是可以不要忍?
A一般来说是习惯了就好,但也不需要硬撑,如果真的忍受不了,

就站起来舒松一下。
 
Q:内住之后可以续住,但如何延长续住的时间?
A初学者也能做到内住的,这种无念且清明的状态每个人都有,

只要察觉这些刹那,然后安住,再将这样的安住经验延长,就是续住。
 按照正确的身要和心要禅修之后,就会觉察到无念且清明的刹那,
这是一种「体验」,之后就忆持这样的体验,持续不断地练习禅修,
如此就能延长续住的时间。
 
Q:念头生起后,察觉了并安住,然后就会有无念的状态,
但之后有时就会觉得自己陷入昏沈,如何分辨「无念」和「昏沈」?
A所谓的无念就是没有妄念纷飞,但却是清明的,

而昏沈则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到最后甚至睡着了,这是需要对治的。
 
Q:听说修定时,有的人会走火入魔,因此禅修时也很怕自己会这样,
应该要怎么办呢?
A不用害怕,禅修的时候记得要抓住重点,也就是记得身要和心要,

不要太用力,也要察觉自己的动机,是不是嫉妒或好胜等负面的发心,
这样的话就不必怕走火入魔。
 
Q:想睡觉时,可不可以就看着想睡觉的心,安住,然后睡着了也可以?
A看着想睡的心时,如果是清晰的就很好,

但若没有真正抓住这一念心来安住,到最后却不小心睡着了,
这样并非是禅修。
 
Q:南传与密乘的止、观禅法有何不同?
A无论是大乘、南传或密乘的止禅部分,技巧虽有所不同,

但是目标却是一样的,都是要让心得到平静。观的部分来说,
南传的禅修法门,以四念住(身、受、心、法)为主。
而密乘则强调直观自心明空不二之本智。
 
Q:宁玛派的修持很重视上师的加持和对传承的祈请,
请问噶举派的作法也是如此吗?
A藏传佛教都很重视上师和传承的加持,所以要修上师相应法。

修持上师相应法的原因是,行者具有虔诚心的话,便会让修持很清晰、
稳定,因此四不共加行中就含括了上师相应法。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9-07-26 21:35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2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欧洲 | Posted:2009-06-12 12:3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86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