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93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俊桐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9 鮮花 x161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妙法蓮華經卷第十四--十九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爲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诃薩、於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爲衆生演說是經。’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诃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爲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爲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爲法、猶不親厚,況複余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禅,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凶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爲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爲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爲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脍, 畋獵漁捕, 爲利殺害,

販肉自活, 炫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凶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爲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裏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爲,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複不行,  上中下法, 有爲無爲,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爲,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禅定起。 爲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爲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顔爲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衆生, 鹹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衆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當於一切衆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衆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舍嫉恚慢、 谄诳邪僞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衆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衆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爲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虛空諸天、爲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爲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罰。王見兵衆、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文殊師利,如來亦複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衆中、爲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禅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複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爲說是法華經。’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複如是,於三界中、爲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衆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衆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爲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贊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爲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爲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爲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爲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爲是衆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衆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爲,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爲尊, 衆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爲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顔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衆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爲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衆、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爲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爲四衆,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而爲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爲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衆、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禅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爲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舍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 爲四衆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衆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 如上諸功德。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诃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衆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诃薩衆:‘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诃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诃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衆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複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複億萬眷屬,況複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複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複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複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贊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诃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衆、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如半日。爾時四衆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在大衆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衆生, 得無疲倦。 又諸衆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衆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衆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衆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衆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贊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衆、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诃薩衆、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衆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衆生所樂見, 爲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衆,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恒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複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衆,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衆, 誰爲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湧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衆, 我於此衆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衆、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衆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衆,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衆,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铠,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衆、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诃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衆、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舍大衆愦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爲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衆。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雲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爲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余年,世尊,雲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衆、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此大菩薩衆,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衆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爲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爲稀有。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惟、然,世尊,願爲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湧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爲除衆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衆, 常好在禅定, 爲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爲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爲解說,

是無量菩薩, 雲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衆:‘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複告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又複告諸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是時菩薩大衆,彌勒爲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複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爲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雲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否。’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爲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衆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複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衆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複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發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爲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爲度脫衆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衆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幹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複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衆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爲度衆生,皆實不虛。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衆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余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複衆患。”’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余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爲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作是教已,複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舍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複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諸善男子,於意雲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否?’‘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爲衆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衆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爲度衆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衆生、 雖近而不見。

衆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鹹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衆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衆僧、 俱出靈鹫山, 我時語衆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余國有衆生、 恭敬信樂者,

我複於彼中、 爲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衆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爲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爲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鹫山、 及余諸住處, 衆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花果, 衆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衆伎樂,

雨曼陀羅花、 散佛及大衆。 我淨土不毀, 而衆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衆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爲此衆、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爲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爲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我亦爲世父, 救諸苦患者,

爲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衆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爲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衆生、

得入無上惠, 速成就佛身。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衆生、得大饒益。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得無生法忍,複有千倍菩薩摩诃薩、得聞持陀羅尼門,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樂說無礙辯才,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複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能轉不退法*,複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诃薩、能轉清淨法*,複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是諸菩薩摩诃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衆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衆。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於九方,衆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贊歎諸佛。’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稀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

複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

複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余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複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余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衆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複有八世界、 微塵數衆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 摩诃曼陀羅, 釋梵如恒沙, 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沈水, 缤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衆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其大菩薩衆, 執七寶幡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幡。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衆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其有衆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密、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並諸菩薩衆,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回向佛道。

若複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若複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衆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 爲此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若複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息。

又於無數劫, 住於空閑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禅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禅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爲如此。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於未來, 長壽度衆生,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諸人等, 於此無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璎珞,幢幡、缯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爲見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衆、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衆、鹹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爲深信解相。’


‘又複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爲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爲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爲我複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衆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爲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衆僧。則爲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蓋、及衆寶鈴,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衆鼓、伎樂,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呗贊頌,則爲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爲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禅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幹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複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衆僧。況複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複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爲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複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贊歎聲聞衆僧,亦以百千萬億贊歎之法、贊歎菩薩功德,又爲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複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嗔,志念堅固,常貴坐禅、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複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爲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刹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璎珞, 天衣衆伎樂,

燃香油酥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爲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馔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衆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禅窟, 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複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況複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禅定, 不嗔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嗔, 隨順爲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爲,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爲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余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余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裏,如其所聞,爲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複行轉教,余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衆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衆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衆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衆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衆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衆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於汝意雲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甯爲多否?’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衆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衆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複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爲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辇輿,及乘天宮。若複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阿逸多,若複有人、語余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喑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衆、爲人分別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爲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衆,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爲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爲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幹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爲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當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辇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诃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衆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衆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並諸余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衆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鍾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闼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侯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 鍾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衆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饑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言語時、 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衆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衆、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爲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複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爲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衆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阇提華香、末利華香、瞻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複別知衆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诃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诃曼殊沙華香、栴檀、沈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爲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爲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阇提、 多摩羅栴檀、 沈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知衆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璎珞、 種種所塗香, 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酥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 栴檀樹花敷, 衆生在中者, 聞香皆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衆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鬥诤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獅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辯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産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衆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璎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衆寶花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世, 入禅出禅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衆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禅,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禅若讀誦, 或爲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衆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衆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衆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侯羅伽、摩侯羅伽女,爲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有所食啖, 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 於大衆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衆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 隨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 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刹毗舍阇,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衆, 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爲現身。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衆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诃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衆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衆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衆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余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诃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衆, 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於中現。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衆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濁穢,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衆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幹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爲衆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衆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稀有地, 爲一切衆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歐洲 | Posted:2009-01-07 19:33 |
俊桐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9 鮮花 x161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個人說一下讀後感:

很多佛門弟子滿足於小乘的得道,認爲自己持小乘果一直到涅磐.
佛主說:世間只有一乘,亦就是大乘,佛之所以說三乘法,只是爲了方便引導衆生入大乘而已,因爲衆生慧根不同,所以一概以大乘而度之恐不適合.但是世間只有一乘,就是大乘而得果,無有三乘.
很多大菩薩也是遵循佛主的理念度化衆生的,如觀世音.亦有很多菩薩爲了得佛大乘道果而不惜身命,如藥王菩薩.
佛主之所以方便示現滅度,是因爲想讓後人更有信心去取得大乘佛果,其實佛主並非真正滅度.只是去了他國教化衆生.
法華經中佛主預言了很多弟子日後成佛的事情,也爲了勉勵衆生以大乘爲果,非小乘也.
這本經文主要是引導衆生進入大乘佛慧,所以難信難解.

自己的另外一點感想: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佛弟子不應滿足於自己的小乘果,而應追求度化衆生的大乘佛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獻花 x1 回到頂端 [1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1-09 23:2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566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